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出營

除了輜兵營地,數裡外的獵騎兵營也是響起號聲,不一會火紅色的騎兵衝出營門,大約有不到二百人,應該是一個輪值連隊出營哨看。

獵騎兵們就是這樣的風格,就算真有敵襲,也是主動迎擊,絕不會考慮在營中固守。

現在是楊泗遜這個師指揮負責全面的營務,戒備命令應該是楊泗遜所下,隔了不久,張春牛等人看到聶磊等人簇擁着一羣軍司官吏策馬前來,再近一些,有眼尖的人叫道:“是孫政事官趕來了。”

張春牛打開望遠鏡仔細觀察,見果然是穿着藍色官服的孫敬亭在馬隊正中。

張春牛放下遠鏡,雖然心情略有激動,但並沒有出迎的打算。

軍令未至之前,全營在全面戒備期,不要說出迎,就算是放孫敬亭進來都算違令,他還不想和自己的前途開玩笑。

孫敬亭身邊跟隨的高級軍司人員也是很多,足有數十人跟隨,其中最叫人矚目的是田季堂,和記有名的財神爺。

過了半刻鐘光景,孫敬亭等人已經很近了,這時從槍騎兵團駐地方向傳來軍令,命令各團各營紛別出營寨列隊。

接到軍令,衆人都鬆了口氣,開始把營門大開,各團和各營駐地紛紛奔跑出大量的戰兵和輜兵來。

張春牛身邊一個副手笑道:“孫大人向來不喜歡擺排場,今天有些特殊啊。”

有人接話道:“現在孫大人是大政事官,等於拜相,和以前不同了。”

現在和記上下都知道是孫敬亭主持所有軍政大事,樞密院主持具體軍務,軍政大體分開。對這樣的安排,衆人服從是肯定服從,也知道張瀚是要重立宰相,等於提前幫着孫敬亭確定威信,但還是有人會感覺不舒服,應該說相當多的人感覺不舒服。

很多人從加入和記,或是知道和記時就只認張瀚一個,現在孫敬亭獨攬大權,雖然軍權並不在手,而且是出於張瀚本人的安排,可是心有不滿抱有懷疑情緒的人也並不少。

張春牛聽到這兩人的話,微笑着道:“你們不說話,也沒有人當你們是啞巴。”

這兩人受了斥責,只能閉嘴,不過腮幫子還是鼓了起來。

張春牛無所謂,憑他的能力,資歷,還有名望,掌握一個輜兵團相當容易。雖然上任不久,也是已經將團務理順,並且他帶着自己原本指揮的一個大隊上任,這使得張春牛更容易掌握部隊。

“孫大人主持大局是張大人的意思,”張春牛盯着兩人,正色道:“我知道你們想什麼,不過孫大人從不經營自己的人脈,他這樣的人當相國還不能放心,難道我們和記也是和大明學,事權不一,名不正言不順,諸事掣肘,大家把事都辦壞,你們就高興了?”

這下兩人都拱了拱手,其中一人說道:“我等豈敢,只是張大人現在在新平堡,我們是他一路帶出來的,如非張大人,我這樣的陝北流民不餓死也去一層皮,所以一想到張大人身處險地,心裡就不舒服。”

張春牛嘆息一聲,說道:“誰不是和你一樣,我投效和記比你早多了,開初就是奔張大人來的。你們放心吧,有和記在,有商團軍在,張大人身在新平堡,也一定安然無事。”

衆人一時無語,儘管張春牛安慰大家,其實自己內心也有相當的擔心。

不管怎樣張瀚現在就是身處險境,和記內部也是相當明顯,孫敬亭可以執掌大權,樞密院的樑興掌兵權也能叫人服氣,但這是張瀚安排的前提之下。

如果孫樑等人妄圖自立,那麼立刻就會使和記分崩離析。

等各團營分別出營列隊完畢,整個天地間被灰黑色和鮮豔的紅色填滿。

原本白色和枯黃色的大地似乎突然間消失不見,人們都只能看到一面面鮮豔的紅旗,獵騎兵火紅色的軍袍,龍騎兵們的灰色軍服,還有槍騎兵們的黑色具甲與馬甲渾然一體,每個槍騎兵都彷彿如雕像,但所有人都知道,這雕像一旦動作起來,帶來的就是天崩地裂般的威勢。

孫敬亭等人已經到各部之前,卻並沒有上來檢閱隊伍,而是一直看向南方,似乎是一直在等着什麼。

衆人心存疑慮,不知道這位和記現在的大當家,究竟在等着什麼樣的重要人物。

……

張彥升和盧四在九月初接掌了一個新的部隊,這支軍隊被稱爲北上支隊第五連,按現在樞密院和參謀司的計劃,一部份北上部隊沿着巴爾虎草原西北方向北上,直抵嫩江和黑龍江地域,在那邊建立北上路線和補給點,並且儘量安頓下來,撫慰各衛所土司,曉瑜草原變化,促使其歸順和記。

有轉爲純運輸作用的輜兵團隊跟隨其後,跟進去大量的物資與人員。

當然是要前進部隊打通道路,肅清那些不安份的小部落之後物資纔會大量涌入。

對服從的,以曉瑜安撫爲主。

不服從的,當然就會加以刀劍。

另外幾支部隊也是從東北方向水域向西南或西北方向推進,沿着嫩江,阿速江,呼蘭河等地向腹地推進。

張彥升和盧四率領的這個連隊,與其餘幾個連隊一起是從科爾沁和巴林最北端往腹地推進,走的幾乎全是陸路,當然也有河流水域,不過主要是以陸行爲主,他們走的是元時莫魯孫站舊驛道和驛站,一路推行北上,應該是較爲艱苦的一條路線。

幾條路線都是從東至西,從北至極北或是南方腹地,目標中心點都是奴兒干都司都司城舊址,明初時被稱爲特林城的地方。

那裡水域交雜,是江河彙集之所,也是元時北上重要驛道的終點站滿脛站,明初時其實是以純粹水路北上,由宦官與總兵官從海運運送物資,然後用大船一路沿各江河北上,當時奴兒干都司已經建立一百多個衛所,明軍北上是爲了進一步的打擊殘元勢力,唯恐有蒙古人在極北地方聚集生事,所以是統一旗幟之下的大戰略之一。朱棣曾經說這裡是北方鎖匙所在,相當要緊,可是在他說這話之後,奴兒干都司就因爲其派鄭和出海,修南京大報恩寺,修北京城,修武當山宮觀,三十萬人徵安南等太多消耗國力的動作而被迫放棄。

當然也是和朱棣爲了靖難之役,放開朵顏三衛的手腳,並且放棄大寧城都北方重鎮要塞帶來的一系列的後遺症。

奴兒干都司分爲東西兩大水域,洪武年間的明軍主要是從鴨綠江口海運上岸,然後帶着人員物資沿着各條江河持續北上,從後世俄羅斯人匯制的水域圖來看,明軍在西側兩條水道,一條往特林腹地,一條沿着海岸線一直抵北方出海口,順勢佔據了庫頁島,分支則往東南方向折回。

以外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還有外興安嶺等綿延千里的山脈,如果沒有這充足的水利資源,明軍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北上的壯舉,並且一路頒發銀印,確定衛所。並且在奴兒干都司城建立都司,在幾百年後,當初建都司時的石碑還在異國的博物館裡典藏,明軍確立了東西兩條水路補給路線,沿途設立驛站,冊立衛所,建立都司,這是一種完全的確立了統治的做法,在後世有人說對奴兒干都司只是羈縻政策,並不代表明朝曾經統治過這一片廣大的地域,這當然並不合理。

明軍後撤和放棄直接統治是因爲國力的消耗,還有自然環境的險惡,但最少在洪武到永樂的幾十年間內,明朝對這一片地方是確立了直接統治,可以說這裡就是大明的疆域領土,就算大明力量撤出,曾經被冊立過的衛所指揮,也就是那些大小部落的首領們仍然是視大明爲主,在後金崛起之前,其實奴兒干都司的衛所指揮們一直朝貢不絕。

當然這種朝貢確實就是羈縻了,但也是建立在洪武到永樂年間的直接統治之下的羈縻,如果不是女真崛起,這種羈縻隨着華夏的國力上升照樣可以轉化爲實際統治。

在初雪之後,前進連隊卻並沒有直接北上,張彥升和盧四一直在接收陸續來報道的志願人員。

和普通的連隊不同,北上部隊只接受志願人員,哪怕是個塘馬都是志願的。

各部隊普遍有報名點,願意報名北上的隨時可以登記姓名,在覈實個人信息和綜合考慮之後,各部隊會把合格的人員名單上交,然後由北上部隊再分配到各個連隊之內。

由於全部是志願人員,部隊人員的素質相當的高,不管是個人意志和毅力,還有體格和各種能力都是相當的強悍。

很多人馬術過關,體力相當強悍,並且有相當多的軍醫隨行。

北上之後,面臨的是長期在敵境內活動或作戰,軍司高層提醒過,不要把那些來會盟過的部落的恭順當成常態。

如果沿着各江河持續北上,面臨的可能是那些長期在密林和河流邊緣活動的純粹的野蠻部落。就算他們曾經受過冊封,最少已經百年以上不通音信,對外來入侵者敵意甚重,他們在正面戰場上不堪一擊,但可能會用持續不斷的騷擾來消耗北上人員的體力和警惕心,百密會有一疏,而在北方的河畔與密林深處,一次疏忽可能就是一條人命。

在長期的駐守和麪對遊擊式戰法的消耗下,北上部隊是不是能紮下根來,也是和記在數年之內完全收復奴兒干都司的底氣所在。

先遣部隊紮下根來,疏理出通道,不管是陸路還是水路都能暢通,那就是輜兵工程部隊持續進入,修驛道,建立驛站,修出城鎮,可能在早期規模不會很大,但鬆嫩平原的土地足夠誘惑,先建立幾塊大的農耕基地,建立城堡和集鎮,成爲繼續北上的大型基地,然後就可以再一路推進到海邊,將這一大片土地徹底拿下來。

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帝星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響箭第二百一十三章 風雨第四百六十六章 拖行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放權第二百五十八章 允請第四百六十三章 報復第九百八十一章 衝擊第一千一百章 拿去第八百二十七 章 開銷第三十七章 銀光第五百七十九章 迎接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金冠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塘報第七百六十四章 一步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三路第五百九十八章 搶粥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三路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升遷第四百章 異景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少君第一千三十四 河邊第一千三百七十一 如一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不甘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火焰第九百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百一十四章 帶走第七百四十四章 相爭第八百八十五章 晚宴第一千六十五章 爭吵第一百四十四章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軍情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父子第三百九十二章 異樣第二百八十四章 諸生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應運第三百八十四章 相會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先導第二百九十章 訓話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跳幫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雙艦第六百六十章 圍山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請教第八百五十四章 要完第一千零二章 財貨第四百五十四章 搜撿第一百三十五章 趁火打劫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雲錦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封港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前途第九十九章 重賞第八百六十章 工業第九章 開小市第五百九十二章 離開第一百零一章 狹道相逢第一百六十章 首輔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傳授第八百八十章 文明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心氣第六百零六章 文龍第四十一章 挑人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接風第七十七章 山民第九百三十六章 逃人第八百二十六章 寶島第八十六章 驕狂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五五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飄搖第六百七十七章 船場第三百三十五章 清流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 倡議第三百五十三章 銓選第一千三百一十五 傳播第四百四十章 不甘第八百六十二章 紛至第二百三十章 叮囑第八百三十六章 禮炮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幫手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中樞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餘波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突進第二百五十八章 允請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求去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強大第九百九十六章 柞木第八百零五章 安心第六十八章 報仇的感覺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落雪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官第一千一十五章 誤事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對陣第一千四十四章 立約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舊友第一千八十章 深入第四百七十九章 苦難第一千五百章 激盪第二十五章 過關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如石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信仰第四百三十六章 拼搏
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帝星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響箭第二百一十三章 風雨第四百六十六章 拖行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放權第二百五十八章 允請第四百六十三章 報復第九百八十一章 衝擊第一千一百章 拿去第八百二十七 章 開銷第三十七章 銀光第五百七十九章 迎接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金冠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塘報第七百六十四章 一步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三路第五百九十八章 搶粥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三路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升遷第四百章 異景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少君第一千三十四 河邊第一千三百七十一 如一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不甘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火焰第九百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百一十四章 帶走第七百四十四章 相爭第八百八十五章 晚宴第一千六十五章 爭吵第一百四十四章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軍情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父子第三百九十二章 異樣第二百八十四章 諸生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應運第三百八十四章 相會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先導第二百九十章 訓話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跳幫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雙艦第六百六十章 圍山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請教第八百五十四章 要完第一千零二章 財貨第四百五十四章 搜撿第一百三十五章 趁火打劫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雲錦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封港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前途第九十九章 重賞第八百六十章 工業第九章 開小市第五百九十二章 離開第一百零一章 狹道相逢第一百六十章 首輔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傳授第八百八十章 文明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心氣第六百零六章 文龍第四十一章 挑人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接風第七十七章 山民第九百三十六章 逃人第八百二十六章 寶島第八十六章 驕狂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五五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飄搖第六百七十七章 船場第三百三十五章 清流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 倡議第三百五十三章 銓選第一千三百一十五 傳播第四百四十章 不甘第八百六十二章 紛至第二百三十章 叮囑第八百三十六章 禮炮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幫手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中樞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餘波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突進第二百五十八章 允請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求去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強大第九百九十六章 柞木第八百零五章 安心第六十八章 報仇的感覺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落雪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官第一千一十五章 誤事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對陣第一千四十四章 立約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舊友第一千八十章 深入第四百七十九章 苦難第一千五百章 激盪第二十五章 過關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如石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信仰第四百三十六章 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