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 奏捷

程本直皺眉道:“既然這樣,咱們該怎麼做?”

“好幾步棋,都要走。”李煙客目光炯炯的道:“對科爾沁的援助不要停,那些個首鼠兩端的臺吉對和記充滿怨憤和不平,但他們又不敢動。我看和記遲早要把主力從科爾沁這邊調走大半,留着一些守義州衛和十三山,照樣能把東虜擋住,留那麼多兵做什麼?他們要去威脅薊鎮和宣大啊。兵力一空,科爾沁人的心思就活泛了,咱們一直給他們錢糧,還得暗中再給他們兵器……這事就不要上報朝廷了,咱們得把這責任自己扛下來,不要弄的舉朝譁然。科爾沁人膽子大了,不敢全反,總會有人跳出來給和記搗亂添事,這步棋就用活了。下一步,就是繼續派人給皇太極送信,議和之事,首先得東虜應下來!此前議和,一直書來信往沒有個準信,咱們不妨趁着大勝之餘,不要減籌碼,就是按以前說的那樣,遼東給他們,這一條大明最難接受,可已經成了事實,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了!有一條就必須堅持,皇太極要稱臣,接受大明給他的封號,他自己的汗號能保留,對內用,對外得用咱們大明賜的王號,就象俺答汗,實力強時不比東虜強,人家也就是順義王。”

一席話說的衆人頻頻點頭,程本直笑道:“議和其實就是皇太極自己先提,咱們只是被動接受,又摸不着朝廷的脈門,這事都有點虛應故事。如果把宗旨定下來,咱們這裡直接談成了,大張旗鼓復奏朝廷,東翁把事攬在自己身上,就是擅自一回又怎樣?朝廷表面上會斥責,實際上皇上都得暗地裡鬆口氣……”

袁崇煥此時笑道:“議和之事,我思忖再三,這是兩邊都有好處的事。大明能騰出手來針對和記這心腹大患,東虜也能休養生息,所以應該能談的成。”

這個當口,提起議和之事,牴觸和反對的聲音肯定就沒有以前那麼大,不管怎樣,文官們得以“大局”爲重,要是有人堅決反對,不免會有和記內應的嫌疑……

想明白這一節,在場的人都是臉上放光,程本直有些嫉妒的道:“我們這裡亂麻一樣,叫煙客兄分析一通,卻是豁然暢通。”

李煙客淡淡一笑,說道:“事情還得大夥兒去落實,去認真做好。就拿科爾沁那邊的事,非得程老哥你去做,別人如何有這般膽色氣魄?楊二他們,也得程兄去安撫,不要叫他們生出事端,影響大局……”

楊二投附歸來,是不願按和記的大計方針走下去,防禦女真和大明,針對蒙古。楊二他們更願意到大明這邊來打東虜,但事實還並不如人意,現在其部駐大孤堡,也是遼西這邊繞過廣寧一線,直接可以越過邊牆與科爾沁人聯絡的重要地方,當初安置楊二的時候是隨意一指,往邊牆一放不要礙事就行,等楊二把幾個堡打理的井井有條的時候,風雲突變,局面直轉而下,和記已經把察哈爾打跨,正式佔了義州,廣寧和十三山的地盤也歸和記,錦州的大明駐軍也相當有默契,大家隔着百多裡地,最多放着哨騎彼此警惕互相的突襲,算是正式與和記劃分了地界……

現在要想去草原和科爾沁人接洽,就非得從楊二的地盤路過,而再調度從法理上來說不難,從情理上來說是說不過去,而且一旦調度就太明顯了。自從刺殺老奴的事情過後,大家也明白和記放了很多細作在各處,寧遠到關門一帶肯定也有不少,又沒有辦法完全禁絕貿易,禁止商旅人等往來,那就只好一動不如一靜,繼續把楊二放在原地比較好。

“楊二還是願意忠君報國的,算是個義士。”程本直內心得意,他和楊二在草原上相識,由於刻意結納,現在楊二算是他在外頭的援手,程本直當然也就要盡力維護楊二,每個幕僚都會盡量在外結交一些有力的強援,不過誰也不如程本直和楊二的關係,那些大將又豈是好相與的?

袁崇煥點點頭,說道:“楊二一心要打女真人,這一次大戰他沒上陣,定然委屈。再有議和的風聲傳揚開來,要小心他生事!”

程本直聞言皺眉,這確實是個麻煩事情,楊二要不是對和記的策略不滿就不會走,可是現在遼西這邊又走了同樣的道路,這事兒得解決好,要不然會影響下一步的大局!

“哪位先生願往遼東一行?”

上一次是皇太極主動派使者來,這一次大戰,袁崇煥和趙率教爲了行緩兵之計都先後派使者說要議和,把皇太極當二楞子耍弄。

爲了皇太極自己的臉面和威望,後金一方是絕對不可能再主動派使者過來了,皇太極還是要臉皮的,所以要正兒八經的議和,非得從寧遠派人過去,而且規模還不能太低。

既然有所決斷,袁崇煥的行動能力也是相當的強,並且,他是真的不害怕擔責任。

只要遼西在,兵馬在,朝廷還得靠他來治理薊遼,防禦和記與東虜,他的位子就是相當穩固的,在去年八月,老奴死時,袁崇煥就敢派人去弔喪,那就是明顯的試探。後來天啓七年閹黨爲了搶功,一羣大人物指使御史接二連三的彈劾袁崇煥,袁崇煥見事不妙,也就斷然辭職,回鄉去觀察時事變化。

到崇禎即位,閹黨完蛋,袁崇煥立刻知道機會來了!

崇禎召見袁時才十七歲,出於對閹黨的厭惡和仇視,皇帝很喜歡被閹黨趕走的官員,更喜歡袁這樣立下大功又受了委屈的功臣。

當然,袁本人也立過生祠,給魏閹送過禮,這一條被皇帝自動忽略了……當時的天下大勢就是如此,有幾人能夠免俗呢!

如果光是這樣,袁還不能算是膽大包天,最大膽的就是他在平臺提出了五年平遼的策略,後來出來之後人家問他是否真有把握,他又說“稍慰帝心”,這是一條很嚴重的罪名,哪能在皇帝面前胡亂打包票,怎麼慰?

後來五年平遼把皇太極平到了京城腳下,不管別的罪狀,崇禎就用這一條來要袁崇煥的命,就算是袁自己也沒話可說,從這一點來看,袁崇煥不愧他的“蠻子”稱號,有時候是膽大有擔當,有的時候就是蠻幹胡來!

“眼下這事就是這樣了。”這時有校尉在門前請見,袁崇煥吩咐人進來,說道:“煙客兄去遼東,程老夫子去和科爾沁人打交道,但暫且都不要急,眼下還只是我們推測,要等正式的奏報過去再候朝命,所以不要急,不要亂了陣腳……”

“標下見過軍門大人。”進來的校尉是祖大壽的部下,也姓祖,不過是家丁改姓之後當的軍官,儀表堂堂能說會道,所以和袁崇煥這邊打交道的事祖大壽都派這人過來。見了禮之後,這校尉就神彩飛揚的道:“祖帥和尤帥已經點檢完畢,算上前幾天錦州那邊核算過的真夷首級,這一次大戰,斬首共二百六十九級!”

“好,甚好。”饒是袁崇煥向來深沉內斂,此時臉上也是情不自禁的顯露出笑容。

近三百顆真夷首級,這是相當出色的戰績。這並不是東江那樣成年累月偷襲弄到的首級,這是在沙場上堂堂正正之陣廝殺之後斬下來的首級!

大明王師和東虜交戰,要麼慘敗,要麼就是打贏了也沒機會割首級。一次大規模的會戰有近三百顆首級,說明了什麼?這就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勝利,是完全沒有爭議之處的勝仗!

自天啓二年孫承宗到遼西任職,一直是忙着修城和屯田,當時的遼兵九成以上都是新兵,迭次慘敗之後,不僅遼鎮的高層幾乎都換了血,中層的將校和底層的士兵也是基本上都死的差不多了。

這並不是誇張,從薩爾滸之前的清河一役,遼鎮兩萬兵在野戰被全殲,一萬多在清河堡被全殲,薩爾滸遼鎮也損失很慘,瀋陽和遼陽之役遼鎮兵一死又是幾萬人,加上廣寧之役的損失,好幾個總兵都戰死沙場,普通的士兵一戰就死了大半,屍骨在百年之後還暴屍荒野,鬼火遍地,不類人間。

到老孫頭主持遼西時,關門只有幾萬殘兵敗將,驚魂未定,祖家這樣的世鎮寧遠的老軍頭都情願放棄關外的土地和地盤,只守山海關就滿足。孫承宗趕走王在晉,開始在山海關外屯田練兵,先復寧遠,再復錦州,再修前屯右屯大小淩河,原本還想加修一條几百里長的邊牆,後來實在是錢糧不湊手,只能放棄。

在孫承宗的努力下,遼鎮纔有了起色,但兵馬軍容雖壯卻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考驗……與此相同的時間,毛文龍在廣寧慘敗前就離開遼鎮往皮島等處去收復遼南失地,收復鎮江是一個漂亮的先手,然後東江雖未開鎮,毛文龍卻收復幾十個海島,在鐵山和義州安置了大量遼東難民,同時用偷襲等間諜戰手段不停的割取真夷首級,這一點來說,在天啓七年之前的毛文龍確實對的起朝廷給他的名爵賞賜,東江也確實有相當紮實的硬功勞。

毛文龍短處在不能會戰,但遼西也強不到哪去,柳河之役,好幾個營的官兵,李承先魯之甲都是遼西推崇的大將,結果渡河之後遇着一個牛錄的女真人結果就是慘敗,大將在淤泥中被人割了首級,損失幾百披甲將士,因爲這樣的慘敗,孫承宗也無顏留任,再下來纔是寧遠之戰的慘勝。

到寧錦大戰的勝利,遼西兵馬纔算真正立了起來,重新恢復了實力,這一次的斬首大功,代表意義十分深刻,公平的說,比起東江的零星偷襲獲得的斬首,其意義要更加重要許多。

“諸公,”袁崇煥站起身來,神色嚴肅的道:“鄧兄幾位幫我擬稿向朝廷奏捷,寧遠和錦州要繼續戒備,多派哨騎確定虜騎已經退兵,不可麻痹大意。其餘諸位,可以先行準備,待朝廷的旨意下達之後,我們再商量着下一步的行止。”

既保持進取的態度,也沒有一下子被衝昏頭腦,在場的幾個幕僚都是先後點頭,表示讚許。

而剛剛提出和記可畏,要戒慎小心的周文鬱,此時已經只能重新站在角落裡,已經沒有人將他剛纔的話放在心上,並且有所警惕了。

第七百八十七章 重銃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擊殺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開口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對峙第五百八十七章 妄言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前途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突進第一千九十八章 獻俘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鬼火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解決第九百八十章 疑兵第六百三十三章 動搖第五百四十六章 盟主第一千五十一章 遺蹟第三十九章 獎賞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敵襲第一千三十五 上岸第四百八十三章 中伏第一千六百一十八章 人頭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六百八十二章 節點(修正)第三百五十三章 銓選第一千九十三章 多心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寄望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利劍第八百六十三章 沓來第二百四十一章 臨戰第七百二十七 建議第九百八十一章 衝擊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羣英第二百八十一章 重鎧第四百二十八章 發昏第四百二十一章 評事第一千一十章 高興第八百三十章 兵站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憂慮第四百三十五章 狠手第六百一十四 跪見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樂道第六百七十九章 證人第一千九十二章 苛刻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出手第二百七十三章 理由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妄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心如鐵第五百九十八章 搶粥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退卻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遊兵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韜晦第一百五十八章 聚將第一千六十章 引導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慶賀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堵門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甲士第九百五十九章 磨刀第四百零八章 流民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登島第八十一章 常寧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決心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怒吼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煙火第三百六十五章 硬貨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洗涮第一千零九章 縱帆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南牆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塘馬第六百八十三章 鴨子第三百二十三章 新婚第一千六十二章 備貨第一千四十六章 精簡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燈火第一百五十一章 召見第二百零九章 方陣第一千三十一 關卡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南牆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心事第五十六章 邸抄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投降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衝擊第二百章 各司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大旗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窺關第八百一十一章 雞鳴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墩堡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三路第八百四十章 私掠第四百五十五章 出巡第九百七十三章 回報第二百零八章 新人第五百六十五章 巡視第四百零六章 輜兵第九百二十七章 提銀第一千四百三十六 幕友第三百二十九 文明第一千二百一十二 審問第六百零四章 湯池第六百三十五章 破產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部族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委任第七百七十一章 沙患
第七百八十七章 重銃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擊殺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開口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對峙第五百八十七章 妄言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前途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突進第一千九十八章 獻俘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鬼火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解決第九百八十章 疑兵第六百三十三章 動搖第五百四十六章 盟主第一千五十一章 遺蹟第三十九章 獎賞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敵襲第一千三十五 上岸第四百八十三章 中伏第一千六百一十八章 人頭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六百八十二章 節點(修正)第三百五十三章 銓選第一千九十三章 多心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寄望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利劍第八百六十三章 沓來第二百四十一章 臨戰第七百二十七 建議第九百八十一章 衝擊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羣英第二百八十一章 重鎧第四百二十八章 發昏第四百二十一章 評事第一千一十章 高興第八百三十章 兵站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憂慮第四百三十五章 狠手第六百一十四 跪見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樂道第六百七十九章 證人第一千九十二章 苛刻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出手第二百七十三章 理由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妄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心如鐵第五百九十八章 搶粥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退卻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遊兵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韜晦第一百五十八章 聚將第一千六十章 引導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慶賀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堵門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甲士第九百五十九章 磨刀第四百零八章 流民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登島第八十一章 常寧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決心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怒吼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煙火第三百六十五章 硬貨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洗涮第一千零九章 縱帆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南牆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塘馬第六百八十三章 鴨子第三百二十三章 新婚第一千六十二章 備貨第一千四十六章 精簡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燈火第一百五十一章 召見第二百零九章 方陣第一千三十一 關卡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南牆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心事第五十六章 邸抄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投降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衝擊第二百章 各司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大旗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窺關第八百一十一章 雞鳴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墩堡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三路第八百四十章 私掠第四百五十五章 出巡第九百七十三章 回報第二百零八章 新人第五百六十五章 巡視第四百零六章 輜兵第九百二十七章 提銀第一千四百三十六 幕友第三百二十九 文明第一千二百一十二 審問第六百零四章 湯池第六百三十五章 破產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部族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委任第七百七十一章 沙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