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爭搶交卷

“孫老師所言不無道理,那宋朝時趙匡胤可有殿試之說?”朱由校的心思當然沒有被孫承宗的一番話給說服,孫承宗說了半天,就好比在說一件傳統盛事一般,因爲官方第三年都堅持着辦一回,甚至還可以來個恩科,時不時的再加一下。讓民衆都成了習慣,是一個讓皇上示恩,露一下自己的作用,告訴衆人,這個世界是圍繞着我來轉的,不是禮部、朝廷在爲國選仕,而是皇上。這有意義嗎?爲了保持這套傳統,直接的把殿試這一套,直接的放在春闈會試上面,不一樣的效果?

這明擺着的事,一場會試所選中的貢生,就是殿士的全部考生,而且這些考生不會有落榜的可能性。只不過是分座座發果果而已。這通折騰啊,真不知道圖的是個什麼。

原始的發起人是武則天那頭淫驢,就她那松子一樣大的腦仁,一個在宮廷裡玩弄個權術如魚得水一般的人物,參與到軍國大事上,事事不通的老孃們,她能拉出什麼好屎來?這種東西明擺着就是她宮廷權謀的一種延續,只不過是對手由一羣老孃們變成了高門大伐而已。不要看她鬥敗了那些世家,就以爲她有多厲害,那是她藉着李唐的腿搓的麻繩,要不是有李唐,她一頭淫驢算的了什麼?

而朱元璋將其拿來主義用上一用,目的當然是加強皇權了,這位大明‘農場主’所有的想法就是要把一切都抓到手心裡了。

“回皇上,宋朝的殿試也有過實行。那是事出無奈,倒是因爲科舉的判卷方式,出過一段笑話。”聽到皇上不因加強皇權統治而對殿試推崇,孫承宗倒沒有什麼擔心。皇上是比較睿智之人,這裡面的道道也是一說就明,相信他更懂得取捨。笑着回答道。

“哦,無奈?宋朝殿試還有過笑話?孫老師請教之。”宋朝的體制在朱由校的眼裡還是不錯的,只不過開國皇帝趙匡胤不知道怎麼回事英年早逝,被他那色鬼笨蛋弟弟當了皇帝,總讓人感覺有點先天不足,老是被遼國、金國壓着打的感覺。

“回皇上,宋朝的殿試是始與一場考場作弊案,其實施的目的。倒與武則天的目的不同。”孫承宗輕鬆的說。

原來開寶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錄取的進士宋準等10人及其它諸科錄取的28人一起到講武殿謝恩。通過當面對話。趙匡胤覺得進士中的武濟川、“三傳”學究中的劉睿知識淺陋,回答問題時張皇失措,牛頭不對馬嘴。就下令將他們刷掉了。這科是翰林學士李昉擔任權知貢舉(即臨時負責科舉考試之事),而武濟川是他的家鄉人,因此趙匡胤很不高興。?事後,未被錄取的徐士廉等人又擊登聞鼓(古代帝王爲了表示聽取臣下的冤情或諫議,懸鼓於朝堂之外,允許臣民擊鼓直接向皇帝反映問題),狀告李昉賣人情,取捨不公允。趙匡胤就這個問題徵詢翰林學士盧多遜的意見,盧說:“我也聽到不少議論。”趙匡胤就命令貢院將考完了3場而落選的人造冊上報,結果進士及諸科共報上來360人。三月十九日。將這些人全部召見,選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準等已經錄取的38人都發給捲紙,另外再考一場詩賦,並另委考官主持其事。兩天後,趙匡胤親自到講武殿批閱試卷,共錄取進士26人,其他“五經”、“三禮”諸科共101人,都賜及第。宋準、徐士廉均在進士科錄取之列,仍以宋準爲榜首。並且,賜給宋準制錢20萬以舉辦慶祝宴會。李昉則被貶爲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試事的其他官員也都受到了處罰。從此,殿試就成了科舉考試的一道必須經過的程序。

而笑話就是宋朝的科舉判卷的一個小弊端引起的,改卷的選官們以敏捷爲主要得分依據。換句話說,誰第一個交卷,那就是最好的。

當時宋朝的科舉考場中,還沒有發明糊明制度,只是誰的捲上寫誰的名字,並無遮掩,誰的卷子、名字擺在了陽光之下。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頻頻舉行科舉考試,且多以最先交卷者爲狀元。這種方式有意無意地沿用了30年,產生了22位狀元。其中楊礪、宋準、王嗣宗、胡旦、蘇易簡、王世則、樑灝、陳堯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們皆因搶先交卷而成了狀元。其中楊礪、王嗣宗、蘇易簡、陳堯叟後來還成了頗有政績的掌權人物。

文思敏捷、下筆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氣的一種體現,但僅以此確定名次高下,終究有失偏頗。再說,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狀元,而一當了狀元,不僅名氣大、入仕起點高,而且以後升官也比別人快得多。這樣,繼起的讀書人準備考試就只在寫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質量,更不肯認真在積累知識上下功夫。

有的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擡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價,以製造知名度。已經有了應試資格的舉子以此爲榮,準備應試的學童也羣起仿效,逐漸形成一種華而不實的文風,影響十分惡劣。

不怕寫不好,就怕你交卷慢,只要搶到第一人交卷,那基本上就是狀元之材了。三十年的笑話,最終經宋太宗決定不再以行文的遲速作爲決定名次的標準。這出搶着交卷的風波也被平息下來。

這一典故倒是應了手快有手慢無這句話了。

宋朝是爲了對付考試作弊,而採用的皇上親自磨刀上陣當監考官,這是一種無奈。但這一定能行嗎?對於考生大軍中的作弊一族,他們與考官的關係,是天生的小偷與警察關係,作弊的手段層出不窮,更有警察幫着小偷作案的,所以小偷們也是屢屢得手。靠着皇上去當監考官,累死也取不到既定效果。別的不說,就看看後世的考試,再大的考試也擋不住聰明的作弊手段。好在身爲皇上監考最起碼不要擔心抓到考生作弊,被毒打一頓報復的危險了。

第323章 商船休逃第554章 夾牆之內第781章 有所失效第629章 飽和攻擊第447章 精忠報明第570章 秦帥急走第667章 撲朔迷離第323章 商船休逃第382章 值得一提第673章 滅族之戰第94章 水井抗旱第92章 留住聲音第298章 蒙古壓境第563章 臘八節日第643章 看賞東珠第540章 驚見甲骨第196章 戰車計劃第315章 戰後盤點第603章 小小計策第293章 錦衣屠奴8第626章 建奴退兵第472章 蓋州圍點第327章 驚人逆轉第158章 宮廷政變3第370章 袁公到朝第422章 亂民來援第302章 對樓衝車第558章 皇上召見第829章 收復澳門第281章 山海關內第197章 草原傳旨第235章 移動射擊第70章 重返司禮第60章 青州攻略第249章 蒙古撤軍第693章 東江屠奴第726章 遼東西線第188章 兩臣勸帝第732章 官吏之別第728章 殿試製度第591章 南京地震第637章 勢如破竹第227章 血洗草原第548章 好大手筆第510章 建水電站第65章 勝利油田第155章 戰前準備第254章 防線收縮第547章 首遇刺殺第398章 林丹挺進第768章 羣臣密謀第731章 神童傳說第715章 立殺無罪第202章 錦衣考覈第235章 移動射擊第755章 請求入遼第782章 丈母孃來了第493章 戰馬賭馬第139章 汪卿批孔第609章 孫老論謀第144章 大名官田第40章 衆無名白第245章 汽油戰車第714章 邊牆戰略第274章 遼東失地第428章 兵指張掖第418章 又見百姓第428章 兵指張掖第407章 親軍之熱第793章 鬼子來了第61章 大明求極第583章 雪中燒烤第619章 大炮妙用第585章 大炮成了第354章 反覆較量第775章 皇子滿月第398章 林丹挺進第725章 塑料現世第36章 酒店建設第625章 建奴陣營第107章 國公怒火第573章 軍事制度第435章 有軌馬車第28章 連弩改造第178章 皇上休妻第432章 光海戰策第244章 蒙古大盾第146章 雲貴總督第637章 勢如破竹第414章 代王被貶第241襄陽炮現1第326章 愛塔愛國第687章 萬事俱備第561章 直指閹黨第538章 京中暢遊第275章 免稅開始第829章 收復澳門第318章 寧遠矛盾第620章 防禦特徵第823章 五大臣之悲
第323章 商船休逃第554章 夾牆之內第781章 有所失效第629章 飽和攻擊第447章 精忠報明第570章 秦帥急走第667章 撲朔迷離第323章 商船休逃第382章 值得一提第673章 滅族之戰第94章 水井抗旱第92章 留住聲音第298章 蒙古壓境第563章 臘八節日第643章 看賞東珠第540章 驚見甲骨第196章 戰車計劃第315章 戰後盤點第603章 小小計策第293章 錦衣屠奴8第626章 建奴退兵第472章 蓋州圍點第327章 驚人逆轉第158章 宮廷政變3第370章 袁公到朝第422章 亂民來援第302章 對樓衝車第558章 皇上召見第829章 收復澳門第281章 山海關內第197章 草原傳旨第235章 移動射擊第70章 重返司禮第60章 青州攻略第249章 蒙古撤軍第693章 東江屠奴第726章 遼東西線第188章 兩臣勸帝第732章 官吏之別第728章 殿試製度第591章 南京地震第637章 勢如破竹第227章 血洗草原第548章 好大手筆第510章 建水電站第65章 勝利油田第155章 戰前準備第254章 防線收縮第547章 首遇刺殺第398章 林丹挺進第768章 羣臣密謀第731章 神童傳說第715章 立殺無罪第202章 錦衣考覈第235章 移動射擊第755章 請求入遼第782章 丈母孃來了第493章 戰馬賭馬第139章 汪卿批孔第609章 孫老論謀第144章 大名官田第40章 衆無名白第245章 汽油戰車第714章 邊牆戰略第274章 遼東失地第428章 兵指張掖第418章 又見百姓第428章 兵指張掖第407章 親軍之熱第793章 鬼子來了第61章 大明求極第583章 雪中燒烤第619章 大炮妙用第585章 大炮成了第354章 反覆較量第775章 皇子滿月第398章 林丹挺進第725章 塑料現世第36章 酒店建設第625章 建奴陣營第107章 國公怒火第573章 軍事制度第435章 有軌馬車第28章 連弩改造第178章 皇上休妻第432章 光海戰策第244章 蒙古大盾第146章 雲貴總督第637章 勢如破竹第414章 代王被貶第241襄陽炮現1第326章 愛塔愛國第687章 萬事俱備第561章 直指閹黨第538章 京中暢遊第275章 免稅開始第829章 收復澳門第318章 寧遠矛盾第620章 防禦特徵第823章 五大臣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