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天子門生

“皇上,這殿試可是顯示皇上無比權威之時,其它的考試都是由禮部主持,而皇上並不參與,這殿試則是由皇帝主持,是皇上在取仕最後一關的決定權。所有中進士的人,都是天子門生,是我朝皇權集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孫承宗一怔,這皇上還真是糊塗的不一般,科舉制度爲的是什麼,當然是選官,如果沒有這後一項,這選官與皇帝也就失之交臂了。

所謂天子門生,是指參加殿試被錄取的進士。因爲在科舉時代,士子科考被錄取後,稱監考官員爲宗師,自稱學生。考官與考生以師生關係的名義互相勾結,朋比爲奸。而殿試是國家最高級考試,皇帝爲了防止大臣特別是宰相借做考官擴充勢力,在殿試時往往親自充當考官,那麼在殿試中錄取的進士自然都成了天子門生。

同科及第的進士互稱同年,稱主考官爲座主、座師或恩門,自稱門生。這樣,新進士就和主考官之間建立起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師生關係,新進士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對自己的一種恩情而感恩戴德,於是科舉考試就成了主考官結黨營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勢力的一種渠道,比如孫承宗與袁崇煥的關係就是師生關係。這對皇帝的集權統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皇上當然想着當這樣官員的老師了。

“天子門生,這都誰想出來的?”朱由校一笑,殿試。皇帝成了最終的主考官,成了所有新進士的恩門,所有的新進士都成了皇帝的學生,成了天子門生。他們感恩戴德的對象只能是皇帝了。這樣,皇帝就把科舉的取士大權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上。這對鞏固皇帝的集權統治應該說是有利的。

但可笑的是,這些天子門生的進士當了官,把持着大明的朝政、經濟、軍事等等,大明的官場上是他們的天下。這是最主流的一股力量。但他們並沒有因爲自己是學生的原因而少貪污一兩銀子,而皇上更沒有因此而將大權牢牢的抓住。

相反不是天子門生只是舉人出身的宋應星兄弟、孫元化、蔣秉採等卻都圍在了自己的身邊。

“回皇上,是唐周武則天的創舉,當時的目的是因爲隴西貴族反對立她爲後的舊恨,爲進一步削弱貴族勢力而放手招官,並親自殿試貢士。又使科舉制度得到了加強和鞏固。科舉一開,貴族壟斷要津的局面被打破,倒是開創了‘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種寒門取仕局面。而後並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制度,而到了明代,才由我太祖定爲制度。”

朱由校一聽。原來是武則天這頭低能兒所辦的事,不由的一陣鄙視。對武則天,朱由校是一點沒有好印象,這頭淫驢能辦什麼好事,養面首淫亂宮闈、殺親子親女滅絕人性,爲一統天下將大唐軍事力量給一一搞廢,民生更讓讓他搞的不堪入目。這條殿試也就是再給讀書人設個坎而已,什麼寒門取仕,不過是個笑話而已。寒門吃個飯都成問題,能有幾個人能請的起先生,買的起書,很得起墨?所爭的只不過是與那些七姓九家十家的高門大伐,與一般的地主之間官僚分配方案而已。

“人道虎毒不食子,那種連自己兒子都殺的毒婦,畜生都不如,她搞的東西。沒有不是爲了權術而爲的。”

“皇上看的倒準,唐代的科舉,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所以各門閥當然有了當官的便利條件,這當然威脅着武則天的皇位,所以她纔將殿試製度定了下來,將官員的選拔權自己掌握着。”孫承宗的話裡,對皇上辱罵的話,倒是比較認可,千古是非憑人說,武則天爲了權位不擇手段,殺女爭皇后之位,殺兩子奪權,最後又將自己丈夫的家業全部霸佔,自己稱皇改國號,李唐遇到這樣一個兒媳婦,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黴。

“這殿試原來如此而來,先天倒是不足了。請孫老師說說具體的規程又如何?”今年就算了,三年之後,朱由校可不打算再要這個武則天這頭淫驢留下的殿試了。

“回皇上,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殿試在會試後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爲三月十五。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但授高下,分爲三甲出身而不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而已。殿試由皇上親自出題,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分一、二、三甲,以爲名第等次。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上需要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以往兩次皇上您都是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讀卷是讀卷官在文華殿,至御前跪,展卷朗讀畢,司禮監官接卷至御案,爾後讀卷官們以次進讀如儀。而後衆官出至丹陛等候。待皇上御批狀元、榜眼、探花畢,同其餘各捲髮出。而後傳制唱名,口傳三甲,皇上登臨奉天殿,一一接見新科一甲三名。爾後張榜,賜宴禮部,及新科進士。並賜狀元冠帶袍笏。第六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

殿試相當的複雜,明初時,太祖朱元璋始策問貢士於奉天殿,賜一甲三人進士及第,賜二甲進士出身,賜三甲同進士出身。其中二三甲進士各科名額不等,無定數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擡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爲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這個名次將一直跟隨着這樣考生一輩子。

“然後呢?考中了進士不就是可以當官了嗎?怎麼分配?”

“回皇上,一般來說,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考選庶吉士,皆爲翰林官。共創或授給事、御史、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太常、國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官。”

“好複雜啊!孫老師如此說,這殿試的考生,一個落榜的都沒有,不過名次之升降,無有黜落,還都能直接的當官,那這殿試還有何意?”朱由校聽着那個費勁,一陣的蛋疼,這折騰了半天,就是對春闈會試來了一個重新洗牌,只是再排排座次而已。勞民傷財爲了哪般啊!殿試針對的圈子是已經入圍的貢士,這些貢士只是在殿士上走個過場,把貢士的名稱換成了進士的名稱。區別就是你在貢士圈裡所考的名次作廢了,以進士爲準。那管什麼啊?這就是那頭淫驢出的餿主意,別人是換湯不換藥,這倒好,連湯都沒換,直接的伸了要筷子在碗裡攪和攪和,就端上來了。這就是爲國取仕?那頭淫驢的水平真丫兒的凹。

“皇上此言差矣,殿試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由若干環節組成,三年一次嚴肅而又隆重有度地進行,其作用和影響是非同小可的。其一展示了朝廷對進士的高度重視。無論是殿試開考,還是讀卷、傳臚唱名、禮部賜宴與上表謝恩,皇帝臨軒,儀式莊嚴隆重,官場及民間對於‘廷試三月十五、十八日傳臚、二十二日謝恩、賜狀元袍服,上皆視殿’所爲何等隆重,何爲?表達了皇上對新科進士的關愛與寄託。其二,激勵進士爲國效忠。凡進士及第者,統稱天子門生,他們所感激的不是某人,而是天子,這對於‘恩出私門’而引起的朋黨之爭、沉滓泛起危及政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對於殿試的弊病,不僅僅是朱由校能聽出來,從科舉中走出來的孫承宗當然明白,殿試就是多此一舉。如果是以前,皇上不問事還好,越是問事,朝廷諸事越鬧的慌,那種情況下,殿試有無,當然無所謂。但現在的皇上是中興之君。而科舉中的殿試恰恰是體現皇帝威嚴、加強皇權的大事,孫承宗怎麼可能讓皇上自動的放棄這個武器呢?所以將殿試的形式,在民衆心中的地位,一一的說了出來。

這話聽着,怎麼聽怎麼象是說,殿試這種運動,在大明百姓的心中是相當的神聖不可侵犯的一種制度,是大明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節目。三年一次,大家都在翹首以盼,如同在等待着一項舉國慶典一樣的活動,在活動中,有大明元首參與。其實老百姓就只是爲了看個熱鬧,看看狀元郎的誇官遊街等場面而已。實際情況和他們又哪裡有一毛錢的關係?

第320章 凌丹憨現第737章 兵兇戰危第622章 天塌地陷第525章 西北戰事第411章 步步爲營第18章 賑災義賣2第659章 大勝之後第79章 火柴構想第783章 知女莫過母第555章 明臣憲之第826章 出兵遼西第364章 蒙古新政第195章 錦衣驛站第483章 候家半朝第29章 玻璃課堂第703章 堵住撫順第81章 藥店火藥第656章 北岸大勝第32章 與民爭利第505章 北伐東征第285章 可立逆襲第337章 皇上親處第222章 大同血戰第497章 士人地位第487章 水土不服第354章 反覆較量第796章 道場不保第498章 泰山北斗第180章 四千白杆第502章 農具創新第275章 免稅開始第692章 皮島之災第478章 建立軍校第620章 防禦特徵第754章 狀元效應第526章 韃靼高手第227章 血洗草原第461章 朝鮮戰役第621章 地下運動第641章 馬匹登陸第756章 鼠目寸光第645章 港口添堵第787章 亡羊補牢第574章 西北軍戶第282章 邊兵西征第423章 大捷之後第387章 偏方百病第176章 京師抄家第262章 大破蒙軍2第568章 遼東功略第6章 災難預言第672章 爲了報仇第576章 盧公歸來第365章 進軍歸化第106章 遠鏡比試第719章 爾等不智第663章 業餘劊子手第814章 明軍加速第321章 臺吉上位第703章 堵住撫順第709章 現場辦公第719章 爾等不智第41章 明朝海戶第514章 官員實習第287章 錦衣屠奴2第532章 千古英烈第142章 義子國棟第8章 敲打老魏第10章 盡用罪監第593章 長街送行第463章 明金接招第118章 收何可綱第426章 又見新招第693章 東江屠奴第750章 憶牛毛寨第632章 殺俘不祥第614章 情報消息第831章 澳門水師第712章 張嫣慰問第785章 來宗道悔第401章 陰謀終現第561章 直指閹黨第656章 北岸大勝第378章 留聲留情第535章 困鎖蛟龍第160章 宮廷政變5第351章 防守反擊第199章 大儒願歸第439章 不徵之國第361章 阻擊汽油第22章 驛站光報第125章 留聲機現第766章 衝發一怒爲紅顏第222章 大同血戰第173章 早朝宣判第349章 出兵峽谷第469章 阻敵火牆第6章 災難預言第503章 宦官無憂第155章 戰前準備
第320章 凌丹憨現第737章 兵兇戰危第622章 天塌地陷第525章 西北戰事第411章 步步爲營第18章 賑災義賣2第659章 大勝之後第79章 火柴構想第783章 知女莫過母第555章 明臣憲之第826章 出兵遼西第364章 蒙古新政第195章 錦衣驛站第483章 候家半朝第29章 玻璃課堂第703章 堵住撫順第81章 藥店火藥第656章 北岸大勝第32章 與民爭利第505章 北伐東征第285章 可立逆襲第337章 皇上親處第222章 大同血戰第497章 士人地位第487章 水土不服第354章 反覆較量第796章 道場不保第498章 泰山北斗第180章 四千白杆第502章 農具創新第275章 免稅開始第692章 皮島之災第478章 建立軍校第620章 防禦特徵第754章 狀元效應第526章 韃靼高手第227章 血洗草原第461章 朝鮮戰役第621章 地下運動第641章 馬匹登陸第756章 鼠目寸光第645章 港口添堵第787章 亡羊補牢第574章 西北軍戶第282章 邊兵西征第423章 大捷之後第387章 偏方百病第176章 京師抄家第262章 大破蒙軍2第568章 遼東功略第6章 災難預言第672章 爲了報仇第576章 盧公歸來第365章 進軍歸化第106章 遠鏡比試第719章 爾等不智第663章 業餘劊子手第814章 明軍加速第321章 臺吉上位第703章 堵住撫順第709章 現場辦公第719章 爾等不智第41章 明朝海戶第514章 官員實習第287章 錦衣屠奴2第532章 千古英烈第142章 義子國棟第8章 敲打老魏第10章 盡用罪監第593章 長街送行第463章 明金接招第118章 收何可綱第426章 又見新招第693章 東江屠奴第750章 憶牛毛寨第632章 殺俘不祥第614章 情報消息第831章 澳門水師第712章 張嫣慰問第785章 來宗道悔第401章 陰謀終現第561章 直指閹黨第656章 北岸大勝第378章 留聲留情第535章 困鎖蛟龍第160章 宮廷政變5第351章 防守反擊第199章 大儒願歸第439章 不徵之國第361章 阻擊汽油第22章 驛站光報第125章 留聲機現第766章 衝發一怒爲紅顏第222章 大同血戰第173章 早朝宣判第349章 出兵峽谷第469章 阻敵火牆第6章 災難預言第503章 宦官無憂第155章 戰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