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袁家山人

“第三是戰俘基數相對天門城大,清河一戰俘四萬兵、撫順城前,俘虜三十萬,即便是加上宮刑死亡,還能餘二十餘萬苦役。下過的開原之戰以及以後殺出鎮北關,又有多少蒙古、女真可俘,還是未知數。”

史可法有與參謀部一同共事的經歷,對於遼東戰局看得當然比別人要清楚的多。開原的鎮北關是邊牆最北邊的一個關口,那裡之外就是蒙古聚居地了,那裡最大的霸主,林丹汗,已經在河套地區被擊敗,現在還不知道在哪裡在舔着自己的傷口呢。而剩下的在蒙古諸部,去年黃臺吉出兵喜峰口時,蒙古諸部也多有參與,被俘五六萬之衆。這塊地方明軍肯定要出兵的,那個時候從南方邊牆有趙率教的兵馬、西方的有閆應元的部隊,西北是大興安嶺、東北是小興安嶺,諸族如何逃避,還真讓史可法期待。

不過說是山脈,也並不一定就沒有路可走,比如蒙古出征喜峰口走的就是燕山餘脈處;而林丹汗西遷,走的是大興安嶺的餘脈之南。

“史兄分析的的確有道理,天門城所建,最大的勞動力就是蒙古諸俘,包括宮刑的與非宮刑的。這遼東的建設當然也離不開戰俘,建奴前些年以遼東漢民主奴,現在反過來了。”

“第四,遼東本有漢民,而且漢民數量也是不少,此點非天門城完全靠遷移可比。現在海州、鞍山還有不少的漢民,更有去年袁公在蓋州所遷走的漢民百姓,肯定也會回到遼東。”蓋州所遷走的人馬,被寄放在了生長島。

“對啊,還真將蓋州那些人給忘記了。”蓋州之戰當時震驚大明上下,袁可立被迫從萊登巡撫這個位置上下來後,一直就在朝中混日子。但一朝起復,再次走向輝煌,先是右屯之戰。後是蓋州二戰,使得大明提氣不少,舉國同慶。提起袁可立,袁叔奇不由的頗感自豪。

“袁兄,你那伯父的蓋州之戰,可是爲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啊。”劉遠海與袁叔奇在的時間較長,一聽他自稱是睢州人仕。就問出了袁叔奇,竟然出自八世傳家的睢州袁家,而且袁可立是其伯父。

“劉兄過獎了,伯父之所以有所戰績,那是錦衣衛陸戰隊的功勞而已。”

“原來袁兄出自睢州袁家山,失敬失敬啊。”對於這樣一個世家,沒有人不敬佩的,八世啊!而且第九代的袁樞,由官生初授詹事府錄事(正九品2人),次任南京都督府後軍都事(從七品1人),三任太僕寺寺丞(正六品4人),現在更得皇上親準。跟隨袁可立轉戰遼東,培養之意相當的明顯。如今雖因袁家與大宗伯董其昌家裡的娃娃親原因,(明朝禮部尚書,爲明朝六部中禮部的最高級長官,別稱‘大宗伯’,)使得袁家與皇上有所矛盾,但卻獲得了皇上的賜婚,更顯尊貴。對於袁叔奇是如此顯赫的世家子弟,史可法也深感意外。

“史兄客氣,家族出身雙何足掛齒。若按起點來說。你我三人,當以你爲首,皇上慧眼如炬,幾有未卜先知之能,能得皇上召對的,宋氏兄弟、何可綱將軍、盧象升,每位都是有真才實學之輩。倍受聖上重用,史兄平步青雲指日可待,到時還得請史年兄照拂纔是。”

“兩位無須相互擡了,你們一是世家出身。一是名臣之徒,且都中了貢士,就別在兄弟這名落孫山的可憐人面前,年兄、同年的顯擺了,還是聽聽史兄說說這遼東吧。”

“好,愚要說的第五條是最主要的原因,皇上正在遼東。衆所周知,三十六皇莊以及衆多的作坊,都是皇上親自‘點化’的,天門城,只是蔣秉採取經之後所爲,就如此快速的崛起。據愚所知,皇上目前正從三十六皇莊、青府府、大名府,調集有經驗之人前去遼東,更有人稱,被皇上一直推崇的宋應星,已經舉家連同其在求極宮所招的學生一起,搬到了遼東。可想而之,皇上親自坐陣的遼東,又有如此多的優勢、還有如此大的‘團隊’。遼東會是什麼樣的情景,真是讓人期待啊。”

“史兄,那宋應星可是你們剛纔提到的,來京趕考,被皇上看中,一爲青州府,一爲工部郎的宋氏兄弟?”

“正是,”

“他們命也太好了吧,一個舉人直接當上了四品官,與盧象升這個二甲進士五年京城苦熬纔到了大名府的品級官職一樣,真是沒天理了。”

“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劉兄,此次到了遼東,若是你也入了皇上的法眼,那青雲直上,也是指日可待了。”

“史兄,入了皇上法眼的,你我三人之中,唯君耳。”

“袁兄客氣。”

、、、、、、

文臣集團對於皇上的決定一個個的直搖頭,殿試怎麼回事,誰不明白。皇上現在並不太熱衷於朝政,按着流行的話,皇帝現在在在搞一身硬,兩手抓建設。

一身硬就是本身軍事過硬。組建的淨軍、錦衣衛、天應軍、天仇軍、白桿兵、天雄軍以及萊登水師親軍,這些不是雜役就是行政編制,或者地方軍隊,甚至是奴隸,都被他強行的收編,訓練。然後就把手伸到了九邊,先是大同精忠隊,後是薊州鐵血隊。有這樣的軍權在手,誰人敢說三道四?

兩手抓,一手抓皇權威嚴的強權。雖然不殺人,但那宮刑、連座式的抄沒家財罰爲一無所有的苦役,比起殺來更是鎮撼。去年端午節之後,他要推行的政策,沒有一樣有被阻的,包括涉及面相當大的遼餉、宗室這樣敏感中敏感的問題,都被解決了。還能有什麼能攔住他的?

一手抓民心。這一點皇上做的很多,付出的也多,在收賣人心方面,沒有人能做的比他再好了。免費壓水井、賑災、廢除遼餉、免稅收、修路、修水利、辦學校等等,這些東西早就把泥腿子的心都收到他的手裡了。

第768章 羣臣密謀第252章 大同休整第628章 大炮來了第787章 亡羊補牢第688章 欲擒故縱第40章 衆無名白第558章 皇上召見第626章 建奴退兵第656章 北岸大勝第139章 汪卿批孔第572章 毀滅軍需第825章 三族會盟第546章 夏蟲語冰第685章 大明提速第537章 羣臣心服第252章 大同休整第424章 災後重建第320章 凌丹憨現第447章 精忠報明第505章 北伐東征第392章 峽谷疑雲第161章 宮廷政變6第403章 救援來到第126章 終見沙發第120章 國公辦證第54章 天子親軍第16章 造衛生紙第594章 驅除韃虜第700章 二條計策第207章 八大漢奸第121章 老臣心服第628章 大炮來了第641章 馬匹登陸第389章 閆公擾敵第709章 現場辦公第174章 清談誤國第175章 裁撤京營第532章 千古英烈第463章 明金接招第8章 敲打老魏第6章 災難預言第318章 寧遠矛盾第441章 大同邊兵第602章 建奴優勢第784章 容妃探望第379章 佈置戰場第325章 向着港口第727章 侯家軍滅第383章 林丹認輸第28章 連弩改造第561章 直指閹黨第810章 可憐的命中率第363章 圍追堵截第805章 欲夢卿時夢難成第359章 谷口之戰第457章 喜峰口遇第470章 一夜奮戰第725章 塑料現世第247章 大破蒙軍1第341章 兩套班子第130章 朝會小事第348章 偏向虎山第348章 偏向虎山第62章 內廠成立第13章 滅口客氏1第710章 憲鬥有淚第四十七 瘋玩牧場第373章 解救李暉第825章 三族會盟第334章 小戰良玉第596章 港口受阻第566章 冰上行軍第271章 京城報捷第747章 棄關而走第710章 憲鬥有淚第610章 遂其所願第768章 羣臣密謀第812章 進退兩難第171章 擠死福王第438章 再見張嫣第237章 重見張嫣第813章 上帝與我們同在第298章 蒙古壓境第580章 瑞雪成災第536章 歌功頌德第450章 邊兵求帝第717章 漢奸的擔憂第361章 阻擊汽油第733章 吏制改革第132章 礦權歸屬第296章 錦衣屠奴11第503章 宦官無憂第489章 義務教育第386章 城外包圍第106章 遠鏡比試第713章 親軍體系第351章 防守反擊第194章 集 體閹割第220章 處置戰俘第504章 可立召兵
第768章 羣臣密謀第252章 大同休整第628章 大炮來了第787章 亡羊補牢第688章 欲擒故縱第40章 衆無名白第558章 皇上召見第626章 建奴退兵第656章 北岸大勝第139章 汪卿批孔第572章 毀滅軍需第825章 三族會盟第546章 夏蟲語冰第685章 大明提速第537章 羣臣心服第252章 大同休整第424章 災後重建第320章 凌丹憨現第447章 精忠報明第505章 北伐東征第392章 峽谷疑雲第161章 宮廷政變6第403章 救援來到第126章 終見沙發第120章 國公辦證第54章 天子親軍第16章 造衛生紙第594章 驅除韃虜第700章 二條計策第207章 八大漢奸第121章 老臣心服第628章 大炮來了第641章 馬匹登陸第389章 閆公擾敵第709章 現場辦公第174章 清談誤國第175章 裁撤京營第532章 千古英烈第463章 明金接招第8章 敲打老魏第6章 災難預言第318章 寧遠矛盾第441章 大同邊兵第602章 建奴優勢第784章 容妃探望第379章 佈置戰場第325章 向着港口第727章 侯家軍滅第383章 林丹認輸第28章 連弩改造第561章 直指閹黨第810章 可憐的命中率第363章 圍追堵截第805章 欲夢卿時夢難成第359章 谷口之戰第457章 喜峰口遇第470章 一夜奮戰第725章 塑料現世第247章 大破蒙軍1第341章 兩套班子第130章 朝會小事第348章 偏向虎山第348章 偏向虎山第62章 內廠成立第13章 滅口客氏1第710章 憲鬥有淚第四十七 瘋玩牧場第373章 解救李暉第825章 三族會盟第334章 小戰良玉第596章 港口受阻第566章 冰上行軍第271章 京城報捷第747章 棄關而走第710章 憲鬥有淚第610章 遂其所願第768章 羣臣密謀第812章 進退兩難第171章 擠死福王第438章 再見張嫣第237章 重見張嫣第813章 上帝與我們同在第298章 蒙古壓境第580章 瑞雪成災第536章 歌功頌德第450章 邊兵求帝第717章 漢奸的擔憂第361章 阻擊汽油第733章 吏制改革第132章 礦權歸屬第296章 錦衣屠奴11第503章 宦官無憂第489章 義務教育第386章 城外包圍第106章 遠鏡比試第713章 親軍體系第351章 防守反擊第194章 集 體閹割第220章 處置戰俘第504章 可立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