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第十三章 熱火朝天建新城

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定遼軍和武威軍終於押着將近三十萬俘虜趕到京城,按工部的統一安排,他們將在城西十里處紮營,因爲那裡正好是未來西城區的中心位置,無論去哪個方向修城牆或者建工廠都很方便。

常年在外征戰,秦拱明和李明甫也算見多識廣了,但是到達京城以西之後,他們都不禁被眼前的一切震驚了,他們原本想着,建新城的地方應該和荒郊野外差不多,最多也就是地面上有石灰劃出來的大概輪廓,但是京城西面此時竟然已是熱火朝天,竟然有幾萬民工已經先他們在那裡幹開了!

當然,他們並不是在修城牆,而是在工部官員的指揮下規劃佈局,搬運物資。

話說就用石灰劃個輪廓再準備點物資需要幾萬人嗎?答案是需要的,因爲規劃太詳細了,物資更是多到恐怖,秦拱明和李明甫正是被那到處堆積如山或者說堆積如山脈的物資給驚到了。

竟然堆積的跟山脈一樣,究竟是些什麼物資呢?

首先自然是糧食,兩個軍團加三十萬俘虜可是五十萬人,一個月最少要消耗五十萬石糧食,新城顯然不是一個月能建好的,你總不能讓人空着肚子幹活吧,所以光是糧食工部就調集了一百萬石,一石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一百二十斤,一百萬石就是一億多斤,堆起來的體積豈止是一座山那麼大!

然後是石材和木材,如果讓定遼軍和武威軍押解俘虜過來再去山裡開採石材和木材,那這新城區恐怕一年都建不好,所以工部向朱慈炅申請,讓北洋水師開着戰艦去山東、遼東甚至是朝鮮、東瀛收購石材和木材,然後運到東大營,再用火車拉過來,可以說附近兩省甚至是兩國能找到的現成石材和木材都被他們收購過來了,堆起來有多少,可以想象。

最後就是石灰和細沙等粘合材料了,這會兒水泥還沒有做出來,只能先湊合着用老辦法了,好在城牆本來就厚實,依靠自身的重力都比較堅固了,倒不需要太強的粘合材料,石灰和細沙等攪拌成的粘合材料就夠用了。

可以說準備工作工部都做的差不多了,定遼軍和武威軍只要押着俘虜挖些粘土,燒製一些方磚就行了,粘土這東西別的國家可能稀罕,大明卻到處都是,城西就有幾處很好的粘土層,工部甚至連磚模和煤炭都給他們準備好放那幾處了,他們只要挖出來使勁燒製就行了。

其實工部招的這幾萬民工並不是專門的搬運工,灑石灰線和搬運東西只是他們的副業而已,他們大多都是參加過京東和京遼鐵路建設的熟練工,主業是修鐵路。

這城西可是京東線和京遼線的交通樞紐,所有火車都要在這裡調頭,現在要建新城區了,不改造一下肯定是不行的。

工部對此已經做了詳細的規劃,環線的大致結構不變,只是火車掉頭的那一環都集中在城北的鋼鐵廠和電纜廠外圍,儘量不影響西城區中部居民的生活,其他環路則改造成聯通王恭廠和四個新廠的內部環線,也就是說,這五個工廠生產好的東西都不需要搬出廠,直接在廠內就可以裝上火車。

當然,這內部環線也要經過城區,不過沒關係,選在每天凌晨轉運就行了,那時候路上基本上沒什麼人,根本不會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

工部的人正等着定遼軍和武威軍押解俘虜前來呢,這會兒他們既然來了,就可以交接了,直接將物資一轉交,他們就可以帶着民工去改造鐵路環線了,反正城牆、道路和廠區的規劃都已經用石灰劃好了,他們只要照着石灰線修就行了。

定遼軍不愧是遼東出來的軍團,修起城牆來那叫一個熟練啊,都不用秦拱明指揮,手下的各級將領各自領了任務便指揮俘虜幹開了,城牆修多高,地基挖多深,下面要鋪多少石材,上面要堆多少土,外層又要用多少石材和磚頭等等等等,他們心裡都有數。

第二天定遼軍和三十萬俘虜便在西城區外圍鋪開了,總共四十萬人,分工明確,三面城牆每面都是兩萬五千定遼軍領着七萬多俘虜直接開挖,剩下兩萬五千人也領着七萬多俘虜直接開挖,不過他們不是挖地基,而是挖粘土燒磚。

李明甫率領的武威軍也沒閒着,不會修城牆沒關係啊,搬運材料、站崗放哨、生火造飯這些都需要人,負責四十萬人的後勤,十萬人不多也不少,剛剛好。

在定遼軍和武威軍的通力配合下,在定遼軍各級將領的積極指揮下,呃,這話好像不該這麼說,應該是在軍團司令秦拱明和李明甫的英明領導下,西城區三面城牆以令人癲狂的速度從地裡面冒出來,爲什麼要用這個冒字呢,因爲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這裡稍微估算一下就知道了,按史料記載,明京城是由內城和外城組成的,其中內城東西長6.65千米,南北寬5.35千米,外城東西長7.95千米,內城在北,外城在南,呈呂字形。現在要建一個和原來京城一樣大的新城區,也就是說東西寬大概8千米,南北長大概8.5千米,西城區有一邊是挨着舊城的,不需要建城牆,其他三面城牆加起來大概就是24.5千米,每邊差不多就是8千米,十萬人在8千米上排開,平均每米有差不多有12個人,而且材料都是現成的,還有十萬人在給他們燒磚,十萬人在給他們管後勤,他們只管砌,這速度能不快嗎。

不到半個月,城牆主體基本完工,剩下的就是女牆和城門樓了,不過這些就不能和遼東那邊一樣馬虎了,這可是京城,是大明的臉面,必須精雕細琢,甚至連城門都要鑄出各種獸首形狀的浮雕鑲在上面,每個城門都要請皇上定名,並由書法名家執筆!

這些就不細說了,總之,京城的這個冬天不是很冷,因爲有五十多萬人在城西熱火朝天的築造新城。

京城百姓從此又多了一個飯後娛樂項目,那就是跑城西去看人砌城牆,修馬路,建工廠,五十多萬人同時開工,那場面,真是令人終生難忘啊!

第四卷 第二十六章 峽谷遇襲第十四卷 第五十三章 巴達維亞第五卷 第十五章 閻王急了第十四卷 第二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六卷 第十五章 糧草之重第十二卷 第六章 明皇大婚第十七卷 第八十四章 戰爭賠款,高到離譜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十四卷 第三十三章 大戰之年第三卷 第十九章 少年高手第二卷 第一章 規劃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忠烈之後(感謝點着螢火蟲看書大大)第七卷 第十七章 大敗阿三第七卷 第一章 崛起計劃第三卷 第九章 發展實業第八卷 第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大明驚世第十六卷 第十五章 沙俄來使第九卷 第五章 明皇親臨藩王震驚第十七卷 第十九章 挖穿棱堡第十五章 引導第十八卷 第三十六章 大膽嘗試新戰術(上)第四卷 第二十六章 峽谷遇襲第三卷 第二章 匯通天下第十七卷 第六十四章 大明陸軍軍官學院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一卷 第三十四章 驚慌失措調兵馬第十三卷 第十章 不歡而散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六卷 第三章 報導跟上第十八卷 第七十八章 羣雄聚首,決戰西洋(上)第九卷 第八章 列強訂購大明軍火第十八卷 第三章 北疆定名新九州第四卷 第二十一章 趁亂襲營第四卷 第七章 猛將來援第四卷 第十五章 傷亡慘重第七卷 第十一章 阿三慘了第十五卷 第十九章 運河開挖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三卷 第五章 星城港基地第十八卷 第三十二章 精心籌劃持久戰第十五卷 第三十六章 全新的同盟第十二卷 第十章 經濟入侵第十一卷 第二十一章 火車線路貫南北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臨海州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上)第十卷 第八章 學通訊驛卒成新寵第十七卷 第六十一章 利潤分配原則第十六卷 第十二章 找上門來第七卷 第二十一章 殖民擴張第十卷 第十四章 廣寒宮中住仙子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東南防線第十七卷 第七章 君主制憲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戰遵化上第十六卷 第五十四章 兵逼伊斯法罕第十四卷 第二十二章 推廣龍幣第七卷 第十二章 求助大明第四卷 第二十四章 進軍平陽第十七卷 第八十一章 六國聯軍渾不怕第六卷 第六章 日月龍旗第十八卷 第四十八章 列強驚懼,再求和談第九卷 第八章 列強訂購大明軍火第七卷 第二十五章 睡獅已醒第十六卷 第二十七章 花市燈如晝第十六卷 第十三章 再施毒計第十四卷 第四十三章 一波攻城第十六卷 第四十三章 西域攻略第九卷 第十一章 啓和談荷蘭終賠款第十一卷 第三十八章 中興之主平四方第十五卷 第五十二章 恐怖的大明第八卷 第五章 培養海盜第十一卷 第三十七章 雪中激戰定北疆第五卷 第一章 震驚洋人第十八卷 第七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下)第十七卷 第七十八章 沙俄震驚求和談第十七卷 第三十三章 稅賦問題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屯衛大遷移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五卷 第五章 運河之策第十四卷 第三十二章 北歐鐵鏈第十七卷 第七十四章 厲兵秣馬備出征第十七卷 第四十七章 戰車測試急第十六卷 第四十二章 窮兵黷武第十八卷 第八十三章 大明皇子,德國國王第七卷 第六章 研製成功第九卷 第十一章 啓和談荷蘭終賠款第十三卷 第二十四章 洋使勸降第十五卷 第七章 金屬冶煉第十五卷 第五十八章 遊牧部落第九卷 第一章 東瀛也有農民起義第十七卷 第七十九章 勢如破竹抵烏山第十三卷 第二十五章 占城來歸第十三卷 第八章 天朝降臨第四卷 第十五章 傷亡慘重第三卷 第二十章 一網打盡第十七卷 第六十三章 屯衛的賺錢思路第十七卷 第十六章 時刻警惕防偷襲第十七卷 第七十四章 厲兵秣馬備出征
第四卷 第二十六章 峽谷遇襲第十四卷 第五十三章 巴達維亞第五卷 第十五章 閻王急了第十四卷 第二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六卷 第十五章 糧草之重第十二卷 第六章 明皇大婚第十七卷 第八十四章 戰爭賠款,高到離譜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十四卷 第三十三章 大戰之年第三卷 第十九章 少年高手第二卷 第一章 規劃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忠烈之後(感謝點着螢火蟲看書大大)第七卷 第十七章 大敗阿三第七卷 第一章 崛起計劃第三卷 第九章 發展實業第八卷 第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大明驚世第十六卷 第十五章 沙俄來使第九卷 第五章 明皇親臨藩王震驚第十七卷 第十九章 挖穿棱堡第十五章 引導第十八卷 第三十六章 大膽嘗試新戰術(上)第四卷 第二十六章 峽谷遇襲第三卷 第二章 匯通天下第十七卷 第六十四章 大明陸軍軍官學院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一卷 第三十四章 驚慌失措調兵馬第十三卷 第十章 不歡而散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六卷 第三章 報導跟上第十八卷 第七十八章 羣雄聚首,決戰西洋(上)第九卷 第八章 列強訂購大明軍火第十八卷 第三章 北疆定名新九州第四卷 第二十一章 趁亂襲營第四卷 第七章 猛將來援第四卷 第十五章 傷亡慘重第七卷 第十一章 阿三慘了第十五卷 第十九章 運河開挖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三卷 第五章 星城港基地第十八卷 第三十二章 精心籌劃持久戰第十五卷 第三十六章 全新的同盟第十二卷 第十章 經濟入侵第十一卷 第二十一章 火車線路貫南北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臨海州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上)第十卷 第八章 學通訊驛卒成新寵第十七卷 第六十一章 利潤分配原則第十六卷 第十二章 找上門來第七卷 第二十一章 殖民擴張第十卷 第十四章 廣寒宮中住仙子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東南防線第十七卷 第七章 君主制憲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戰遵化上第十六卷 第五十四章 兵逼伊斯法罕第十四卷 第二十二章 推廣龍幣第七卷 第十二章 求助大明第四卷 第二十四章 進軍平陽第十七卷 第八十一章 六國聯軍渾不怕第六卷 第六章 日月龍旗第十八卷 第四十八章 列強驚懼,再求和談第九卷 第八章 列強訂購大明軍火第七卷 第二十五章 睡獅已醒第十六卷 第二十七章 花市燈如晝第十六卷 第十三章 再施毒計第十四卷 第四十三章 一波攻城第十六卷 第四十三章 西域攻略第九卷 第十一章 啓和談荷蘭終賠款第十一卷 第三十八章 中興之主平四方第十五卷 第五十二章 恐怖的大明第八卷 第五章 培養海盜第十一卷 第三十七章 雪中激戰定北疆第五卷 第一章 震驚洋人第十八卷 第七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下)第十七卷 第七十八章 沙俄震驚求和談第十七卷 第三十三章 稅賦問題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屯衛大遷移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五卷 第五章 運河之策第十四卷 第三十二章 北歐鐵鏈第十七卷 第七十四章 厲兵秣馬備出征第十七卷 第四十七章 戰車測試急第十六卷 第四十二章 窮兵黷武第十八卷 第八十三章 大明皇子,德國國王第七卷 第六章 研製成功第九卷 第十一章 啓和談荷蘭終賠款第十三卷 第二十四章 洋使勸降第十五卷 第七章 金屬冶煉第十五卷 第五十八章 遊牧部落第九卷 第一章 東瀛也有農民起義第十七卷 第七十九章 勢如破竹抵烏山第十三卷 第二十五章 占城來歸第十三卷 第八章 天朝降臨第四卷 第十五章 傷亡慘重第三卷 第二十章 一網打盡第十七卷 第六十三章 屯衛的賺錢思路第十七卷 第十六章 時刻警惕防偷襲第十七卷 第七十四章 厲兵秣馬備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