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零七章 新芽綻放【尾聲】

bookmark

秦二世十七年,李恪四十歲,扶蘇五十餘,諸逆覆滅,天下抵定。

身心疲憊的馮劫和田榮去了學宮教書,不願接受大秦的官位。那些名盛一時的將領謀臣們死的死,老的老,餘下一些還存着志氣,咬着牙接受了新律的判罰。

大抵是配邊疆,爲城旦。

只是現在大秦已經不再修長城,就連城池都很少再建高大的夯土城牆,城旦不再有穩定的工作,變成礦旦,多在工礦區裡辛勞作活。

李恪打聽過彭越的情況,在狼居胥的一處鐵礦裡,他很得人心,負責打飯記工,活得好不愜意。

大秦已經全面投入了重建工作。

政治體系要構建,雍州這些年積存的年輕官員被抽調一空,仍不敷出。預計想要真正緩解這種緊張,至少等雍地以外中等學室的第一批畢業生出爐,也就是四年光陰。

但至少,這一代官員是幸運的,因爲他們註定會從一開始就官運亨通。

經濟體系也要構建,華夏大地無仗可打,已經賺慣了暴利的商賈們就變得不安分,紛紛遊說軍務府廣泛擴軍,開啓外戰。

旦在設計一場對東胡、扶余、高句麗等部的外戰,章邯則在構劃整個大秦的常軍和三役體系,但李恪已經讓墨家轉移了將作重心,減少了軍器生產,所以商人們忙碌一場,到頭來卻取不到足夠的軍械。

這事演變成一場官司,甚至於驚動了閣會。李恪動了怒,議請嚴查軍中通錢事宜。

包括各級軍佐、商賈共計有千三百餘人被罪,三個商會因違規操作被司賈除名,其中就包括獨立門戶沒幾年的呂釋之。

呂雉出面向李恪哭求,李恪不予置評,最終呂釋之被配往定北與彭越做了伴,商賈們得了教訓,開始紛紛尋求轉型,掀起了新一輪兼併與市場搶奪的商戰。

其實大秦還遠遠沒到內需飽滿的時候。

各地基建都在興盛,盤龍道的計劃鋪滿了整個大秦,同時有十七個隧道,三十二座大小鐵橋開始研討和立項,大秦想要消化這些項目,至少需要二十年光陰。

如此一晃,五年。

秦二世二十二年,才攀上五十歲的辛凌染了一場病,雖說被蛤蜊救了回來,但是身體每況愈下。

扶蘇決議退位,稱皇父。他希望李恪繼續做趙耳的內相,李恪想了一夜,辭受。

在呂釋之事件後,他與呂雉的夫妻關係也有了點生疏,他帶着家人回了梅竹莊,從此不再問政,專心與家人安享天倫,總算把一家人的關係挽救了回來。

三世登基,新芽萌動。

他延請了趙於役爲內相,入閣,參政。

三十出零的於役由此進入揚名期。在政壇,他以內相身份握有三票,多有驚豔;在墨家,他挑戰假鉅子試成功,有幸成爲李恪以後的第一個假鉅子;在士林,他在學宮新開的名辯當中連奪兩屆優勝,著書《墨嬴子》,成功囊獲師子兩稱,一時大有成爲李恪衣鉢傳人的風頭。

三世二年,皇母辛凌薨,國喪。

三世三年,於役說服皇帝,召集閣會,議請恢復《諡法》。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開始爲李恪身後成聖鋪路,議題以二十比二獲得通過。

其後追諡始皇帝號,又是他力排衆議,在諡法外選定【始】字,仍稱始皇帝,獲得朝野士林一致美名。

又議辛凌諡號爲【慧】,稱慧皇后,無疑義。

三世四年,趙耳延請李恪嫡子李肅爲朝史官,於役又一次召集閣會,議請皇恩特許,十四比八,通過。

這次議案的內涵讓李恪始料未及。

趙耳得到閣會授權後,昭告天下:【詣,肅改姓太史,許皇帝妹,三公主芷爲嫡妻。其一脈承強秦、源君之血脈,永爲秦史官,監錄國政,爲後人訓。其族以史官身,爵關內侯,承史君,夷三族罪不死,死罪不罪,世襲罔替。】

而肅的反應更讓李恪難以理解,他接詣了,甚至事先沒有與李恪有過任何商量。

那一刻,李恪突然聞到了新芽萌發的香氣。

肅改姓太史之後,李恪的長子肇向假鉅子位發起挑戰,成。

三世五年,肇勝於役,得學宮名辯魁首,著書《嬴肇子》,亦身兼師子兩稱,同時在墨軍晉職,爲白狼營主。

這一切都不曾問過李恪的意見。

www_Tтká n_¢O

一樁樁消息傳回來,李恪思慮良久,終於與三位老妻做了一番深入的夜談。

三世五年八月初六,梅竹莊突張白幡,天下震驚!

皇帝遣內相來問,得報李恪於日前遊山,在卦台山一帶遭遇泥流,車馬盡沒。

源君,薨!

李恪突如其來的暴斃讓整個天下震驚,而震驚過後,又是一種別樣的暗潮涌起。

八月初八,肇於墨門召集鉅子試,勝試。李肇由此子承父業,繼任墨家第十一任鉅子位。

八月初十,三世皇帝越過閣會,欽命昭告李恪諡號爲【忠武】,李恪由此身後成聖。

可這卻是個帶着明顯諷刺意味的封號。

克定禍亂曰武,危身奉上曰忠,李恪於武字得稱,但於那個忠字……

更何況三世皇帝是越過閣會搶先昭告的天下,其行爲沒有閣會授權,徹底違背了十六王相制的初衷。

世所譁然!

九月初一,墨家反,鉅子肇領墨軍出狼山,卻並未直奔咸陽,而是乘着盤龍繞過一個大圈,陳兵於函谷關下。

千二百駕窮奇狂轟七天七夜,曾爲大秦咽鎖之地的函谷關化爲齏粉,連聞名天下的秦嶺絕澗都被轟開了一個大大的缺口。

三世皇帝惶然,急令趙於役召集閣會,再議諡號,李恪的正式諡號一夜乃出,仿孔子舊制,不以諡法,稱【夏父】。

李恪,嬴姓,李氏,名恪,字鶴鳴,稱夏子,諡夏父,終得成聖。

墨軍得聞平怒,由此退軍。

經歷過這一次驚嚇之後,趙耳一日三驚,身體每況愈下,六年三月,崩。

趙耳猝崩,諡平。

思其皇后無後,又未立太子,趙於役乃代皇帝位召集閣會,議定年僅五歲的次子泰爲四世皇帝,及孝,不改元,尊皇父扶蘇爲皇大父。

此後天下承平,於役於朝,李肇於野名聲愈發顯赫,四世三年,於役召集閣會,議皇帝年幼,欲廢帝代行。

十二比十……

趙於役稱五世皇帝,改四世三年爲五世元年,令收廢帝於宮,交皇大父扶蘇教養。

五世二年,五世帝召閣會,改十六王相制,明詣皇帝具有隨時解散閣會的權利,且在閣會、府會皆有至高無上的一票否決權,十六比六,王相制褪爲相制。

五世三年,五世帝於役以假鉅子身份召集鉅子試,勝試,依墨法,李肇退鉅子位,趙於役成爲第十二任墨家鉅子,李肇失蹤。

五世五年,墨又反,還是李肇,他獲得了商賈階級的全力支持,不僅領出了深藏在恆山的墨軍田橫部,還在三個月時間裡聚起二十萬大軍,急攻咸陽。

只是這一次,墨家並沒有完全站在李肇那邊。

墨軍柴武部出狼山,合大秦南北東三路常軍共六十四萬人馬,以韓信爲上將軍,柴武爲裨將,與李肇反軍戰於三川。

三川一戰,屍橫遍野,秦軍大損三十七萬,李肇軍潰敗,田橫、卓青戰死疆場,李肇逃至澠池英冢,不敢策馬,被韓信追兵生俘。

大戰終焉……

戰後三日,在這次戰爭中始終未對立場表態的陳旦請告老,帝許之,以韓信爲國尉,柴武晉參謀,徹底打破了閣臣的晉升規則。

皇大父請領廢帝雲遊,不再歸,帝曰:允。

……

五世五年七月,梅竹莊。

一身素黑,全無贅飾的大秦五世帝,墨家鉅子趙於役像個最普通的墨者那般輕輕叩響了竹園的大門。

“老師,學生於役求見。”

“進來吧。”

大門開啓,趙於役看到三個白髮老人舒舒服服躺在太陽底下的躺椅上,垂垂老矣的是扶蘇,睡得呼呼作響的是陳旦,而鶴髮清癯那個,則是傳聞中早已死了多年的李恪。

李恪,一直大大方方地活着。

有個少年從屋子裡走出來,捧着兩個棋盒子,一見於役,當即嚇得一抖,連棋盒都落在地上,灑了一地的黑白。

趙於役怔了一下,當即微笑:“不成想,侄兒竟不在蒼居,而是在老師這兒住了下來。”

李恪撿了個梅子丟過去:“別嚇孩子,你這麼會算計,他威脅不到你。”

於役苦笑着躲開梅子:“老師看輕我了,我既許伯父帶他出宮,便再沒想過要害他。”

“是啊……”李恪撐了個懶腰,“等了你這麼多年,終於是捨得來看我了。”

“老師詐死,本就是想看看後輩們的應對。學生便是早猜到老師活着,也不敢攪鬧了您的性子。”

“就你是聰明的。”李恪回身扶着扶蘇起來,扶着他在院子裡遛一遛彎,“早先的時候,你們三人大概是成了密議,準備算計耳。他學了一輩子帝王心術,最終也沒學成什麼,被你們耍得團團轉。”

李恪停下來:“那時候,你們的約定大概是,你取帝位,肇取鉅子位。至於肅,他是個老實孩子,你們大概是說服了他,若是事敗,也能給我留下一脈傳後,是吧?”

“皆在老師預料當中,分毫不差。”

扶蘇扭了扭,大概是不滿自己停下來,李恪便又扶着他走起來,走過半圈,才繼續說。

“可惜,肇是上了你的當。你在墨家的根基比他深,老墨者們不厭你,少年營出身的墨者們,又都與你親近。你得了帝位,收服了韓信與平,於是鉅子團、閣會都在你掌控當中。我只是想不明白,兩個孩子鬥氣的事,怎麼會讓整個墨家甘心情願去赴死,田橫、卓青,可惜了……”

趙於役站在那兒,恭恭敬敬,坦坦蕩蕩。

“其實老師不是不明白,只是不願想。您的念頭太超前了,墨家,閣會,其實跟隨您的大部分人心裡都盼看着您君臨,而不是把一切都梳理得井井有條,交予大家一個羣智可決,再不需聖人的年代。”

“可他們不是做得挺好的麼?”李恪歪着頭問。

“他們做得好,是因爲老師一直在梅竹莊。您一朝詐死,大夥便是知道您活着,卻不敢逼着您活過來。他們沒了主心骨,期待有新的聖人來帶領他們,這纔是學生鑽的空子。”

“是麼,看來我還低估自己了。”

看李恪沒有繼續談的性子,趙於役長身一揖:“老師,韓信在澠池俘了師弟,論老師定下的律,他需車裂,夷三族,學生不忍,準備啓用帝王恩許免了他的罪責,但我該把他囚在梅竹莊呢?還是狼山呢?”

“梅竹莊吧,雉兒這幾年身體不健,有兒伺候膝下,日子也能過得安泰。”

趙於役三揖:“唯!”

一聲唱響,趙於役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看起來老年癡呆的扶蘇眼角突閃出一道精光,顫顫巍巍說:“爭了一輩子,好似還是我勝了。”

李恪苦笑了一聲:“當年我就與你說過,我盼着你勝,你勝了羣雄,我栽下的幼苗就能在雍地慢慢地長。誰知你卻敗了……你敗了,我就只能揠苗助長,以至於它長得太快,太野。於役是第一個裁枝的人,卻不會是最後一個。”

扶蘇皺着眉看着李恪:“不會把根掘了麼?”

“掘?掘得掉麼?冬去春來,野火焚盡,新芽……總歸是會綻放的。”【全本終】

第八十一章 沒完沒了第一五九章 樓煩雄城第一四三章 胡思亂想第六十章 夜論動力第六七四章 聰明的辛騰第四五六章 扶蘇千秋,則墨千秋第一零四章 解圖備事第二七四章 天火流星第一三二章 官肆健奴第六九四章 母儀天下第八十四章 水車之益第二四五章 世有墨翟第四三七章 鉅子之試第二九六章 皇帝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五二一章 志在改秦第二章 改良桔槔第一三三章 以法論法第四三九章 不由己第三五三章 蛤蜊拜師第二十六章 劫匪下山第四八五章 歸咸陽第五十二章 九月開初第三八九章 劍癡試劍第六七三章 發閭左謫戍漁陽第一零九章 悉聽尊便第四三一章 齊墨歸心第七一三章 步子諸強第三三七章 又是張良第八零零章 兒大不由爹第二八四章 霸下第五十八章 公審大會第六四八章 鋒銳如劍第八十七章 農學大師第一九九章 有美南來第七六六章 武關之八,怎樣的人建起大漢第六七一章 內憂生第一五三章 羣情激奮第六零二章 農牧之治第五一三章 大秦自有國情在此第二九零章 南向,漫行第八十八章 新房之訊第二三零章 勳貴之尊第四章 助我做鐮第三零九章 趙墨三子第五六二章 咸陽亂局第七五六章 小人者,趙高第一零二章 言語折磨第二四二章 成家立業第一一三章 止於合作第三九一章 《非攻》疏注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六零八章 風滿樓第四二七章 路人臉的三當家第三六三章 袖子是什麼意思第一一九章 利弊各半第三四四章 恪君,助我第一三五章 巫醫之方第一三三章 以法論法第二零五章 夜宴夜論第六零二章 農牧之治第七零二章 相王第三四三章 退而求其次第六二五章 自由的代價第四六一章 大朝會第十三章 流言四起第一一八章 紅毯精神第七二七章 兩難第二零五章 夜宴夜論第四二五章 狗官無恥第三三零章 信義季布第四九二章 羣英匯聚第三二七章 一脈之親第六二一章 名將之姿第一七九章 劍名遂願第五三五章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當代用法第一五一章 姑果之劍第七九四章 澠池會之終,生機第四章 助我做鐮第七一零章 低調的劉季第七八七章 澠池會之十,舞劍第八十八章 新房之訊第二六五章 機緣巧合第七四九章 棄暗投明第五一零章 小人長慼慼第二三三章 墨帖再現第三五三章 蛤蜊拜師第二八三章 鶴鳴九皋第二七八章 豪傑末路第六四二章 援兵漸近第五二二章 國以農本,以工強第四六零章 鉅子歸秦……爲戍卒第六二零章 徐徐而敗第七七二章 天下第二戰神第四二八章 鍾離說彭越第八十七章 農學大師第二十二章 誰聽誰的第六二八章 轉帆延城第四十三章 自滿過甚第五四一章 與吳侯會獵江東
第八十一章 沒完沒了第一五九章 樓煩雄城第一四三章 胡思亂想第六十章 夜論動力第六七四章 聰明的辛騰第四五六章 扶蘇千秋,則墨千秋第一零四章 解圖備事第二七四章 天火流星第一三二章 官肆健奴第六九四章 母儀天下第八十四章 水車之益第二四五章 世有墨翟第四三七章 鉅子之試第二九六章 皇帝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五二一章 志在改秦第二章 改良桔槔第一三三章 以法論法第四三九章 不由己第三五三章 蛤蜊拜師第二十六章 劫匪下山第四八五章 歸咸陽第五十二章 九月開初第三八九章 劍癡試劍第六七三章 發閭左謫戍漁陽第一零九章 悉聽尊便第四三一章 齊墨歸心第七一三章 步子諸強第三三七章 又是張良第八零零章 兒大不由爹第二八四章 霸下第五十八章 公審大會第六四八章 鋒銳如劍第八十七章 農學大師第一九九章 有美南來第七六六章 武關之八,怎樣的人建起大漢第六七一章 內憂生第一五三章 羣情激奮第六零二章 農牧之治第五一三章 大秦自有國情在此第二九零章 南向,漫行第八十八章 新房之訊第二三零章 勳貴之尊第四章 助我做鐮第三零九章 趙墨三子第五六二章 咸陽亂局第七五六章 小人者,趙高第一零二章 言語折磨第二四二章 成家立業第一一三章 止於合作第三九一章 《非攻》疏注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六零八章 風滿樓第四二七章 路人臉的三當家第三六三章 袖子是什麼意思第一一九章 利弊各半第三四四章 恪君,助我第一三五章 巫醫之方第一三三章 以法論法第二零五章 夜宴夜論第六零二章 農牧之治第七零二章 相王第三四三章 退而求其次第六二五章 自由的代價第四六一章 大朝會第十三章 流言四起第一一八章 紅毯精神第七二七章 兩難第二零五章 夜宴夜論第四二五章 狗官無恥第三三零章 信義季布第四九二章 羣英匯聚第三二七章 一脈之親第六二一章 名將之姿第一七九章 劍名遂願第五三五章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當代用法第一五一章 姑果之劍第七九四章 澠池會之終,生機第四章 助我做鐮第七一零章 低調的劉季第七八七章 澠池會之十,舞劍第八十八章 新房之訊第二六五章 機緣巧合第七四九章 棄暗投明第五一零章 小人長慼慼第二三三章 墨帖再現第三五三章 蛤蜊拜師第二八三章 鶴鳴九皋第二七八章 豪傑末路第六四二章 援兵漸近第五二二章 國以農本,以工強第四六零章 鉅子歸秦……爲戍卒第六二零章 徐徐而敗第七七二章 天下第二戰神第四二八章 鍾離說彭越第八十七章 農學大師第二十二章 誰聽誰的第六二八章 轉帆延城第四十三章 自滿過甚第五四一章 與吳侯會獵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