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幫扶信任

蘇仲、潘誠、薛望、袁華等一衆將官練兵下功夫,將士聽指揮,能吃苦,得益於充足糧草供給。

原本宿州都統制統轄的近七萬兵力,糧草供給都是朝廷負責,奈何每月消耗的糧食實在太多,從江南運過來,路途遙遠,路上損耗嚴重,還不一定供得上開銷。

於是在供給六個月糧食之後,朝廷便只能給現錢,由各軍自行採購糧食,同時將徵購糧食的任務壓到駐軍所在州府。

宿州、亳州、陳州一帶的糧食早在去年完顏亮率軍南下時搜刮一空,民間已經很難買到糧食。

作爲忽然被啓用,直接從老家到宿州來任知州的張孝祥,面對糧草問題,他是很頭疼的。

州府縣雖然已經恢復秩序,百姓回到舊地安居,但他們也缺少糧食,也許明年春天就會發生饑荒。

楊叢義的七萬大軍需要糧食,宿州十幾萬百姓也缺少糧食,這是一個大難題。

好在楊叢義給他介紹了一個商賈,告訴他只要有錢,就可以通過貿易途徑,從其他地區購買糧食。

張孝祥手裡是有錢的,也是朝廷爲安撫宿州等地的百姓專門撥付的一筆錢款,有十幾萬貫,有商賈他就能解決最棘手的糧食問題。

雖然他考中狀元之後,一直在臨安任職,沒有治理過地方,但他本身就起自底層,對普通百姓非常瞭解,只要沒有天災兵禍,沒有苛捐雜稅,百姓就很快恢復生產,過好自己的日子。

所以,在他看來,治理地方就四個字“無爲而治”,只要管好屬官,不讓他們胡作非爲,一州一府之地就能自然恢復,用不了多久就能昌盛,但前提是,百姓遭遇不可抗的災禍時,官府能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和庇護,助他們渡過難關,不然州府必亂。

在有商賈幫他解決糧食問題之後,張孝祥輕鬆了。

閒下來的張孝祥並沒有坐在城內的州府衙門跟文人墨客吟詩作對、舞文弄墨,而是走上街頭,走出城門,走進夜曠,走進百姓破舊的院子,走進軍屬營地。

在城外他看到了更多爲生活奔走,不知疲倦的百姓,他知道,只要百姓在,宿州在明年春耕秋收之後一定可以繁盛。

他的信心來自於宿州近八萬隨軍家屬,八萬人能開墾很多良田,楊叢義承諾給每個帶來家屬的將士五畝土地,張孝祥命令州府官吏調查統計之後,將數額提高到十畝,並且在上報朝廷同意之後,所有新開墾的土地,免除三年賦稅,田地所得,全歸軍屬自己。

與此同時,他還跟楊叢義協商,打算將軍中一些不能作戰的馱馬買過來,借給百姓開墾荒蕪的土地。

但軍中的馱馬楊叢義是打算分給隨軍家屬的,張孝祥自然不能強求,也不會強求,因爲他買馱馬勞力本來主要就是想借給隨軍家屬,如今軍中直接分配,倒給他省了不少事情。

宿州的張孝祥如此,亳州任職的辛棄疾也爲民生忙碌。

辛棄疾本在山東義軍首領耿京手下任掌書記,代替那支實力強大的義軍去了一趟臨安,請求歸附宋朝,在得命封官,回山東後,方纔聽聞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害,數十萬義軍也分崩離析。

憤怒至極的他,親率五十騎直奔五萬餘人的敵軍大營,一舉將張安國抓獲,並帶領了一支幾千人的義軍南渡,歸順了宋朝,而叛徒張安國在臨安遊街示衆之後被斬首,報了耿京和義軍的仇。

辛棄疾因抗金歸附有功,被朝廷授予官職,江陰籤判。

後來新皇趙昚登基,主戰派積極籌備北伐,辛棄疾由於是從北方南渡之人,對北方較爲熟悉,於是任職江陰知縣不足半年的他,被調往亳州任職,負責籌集糧草、軍需。

辛棄疾初來亳州很不適應,他並不想籌集糧草軍需做後勤,他的理想是領兵打仗,親手將金人趕出中原、趕出山東。

但在楊叢義聽聞他來到亳州,跟他見了一面之後,告訴他沒有糧草軍需,任何軍隊都不能打勝仗,更不可能恢復中原,趕走金人,糧草軍需甚至比將士還重要,將士拼完了,只要有糧草軍需,很快又能拉起一支隊伍,但要是沒有糧草,再強大的軍隊也會消散無蹤。

二十歲出頭的辛棄疾把楊叢義的話聽了進去,因爲他聽說過楊叢義的事蹟,早就他把當成了英雄偶像,所以英雄的話自然要聽,不光要聽,還要堅定的執行。

在數十萬義軍中,擔任掌書記的辛棄疾本就是負責軍需糧草後勤的人,現在負責對接亳州駐軍的軍需糧草,自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況且辛棄疾本身家就在北方,在金人統治區,父祖都曾在金人朝廷爲官,人脈關係還比較深厚,他自己年少遊歷時,也多有結交文人義士,也擁有一些自己的特殊關係。

是以,他雖然身在亳州,但仍然能從北方弄到糧草,當然這些糧草也是拿真金白銀換來的。

同樣負責後勤軍需,其他官吏就不可能從北方金人統治區弄到哪怕一擔糧食,辛棄疾的能力可見一般,當初朝廷把他派來亳州,決對是深思熟慮後的一步好棋。

楊叢義不知道,朝廷派遣辛棄疾和張孝祥來亳州、宿州是不是跟他之前在鎮江向當時還是建王的新皇有關,如果這兩個人的任命是皇帝親自授意,那就說明皇帝對他給予了足夠的信任。

因爲不管是張孝祥還是辛棄疾,都是楊叢義在鎮江時親自向當初還不是皇帝的建王舉薦的北伐人才,北伐要成功就需要重用年輕人,北伐是持久戰,短則五年,長則十年,甚至要幾十年,僅僅依靠朝中張浚、陳康伯、楊存中等一衆老臣,北伐一旦不能一舉成功,後面將再無能主持北伐之人。

皇帝能同意派遣三十餘歲的張孝祥和二十餘歲的辛棄疾來亳州、宿州,爲宿州大軍籌備後勤,穩定州府縣民心,就說明他已經做了後手準備,如果張浚、陳康伯不能北伐成功,那麼將來能主持北伐大局的人就在這兩個年輕人中,也許他們的後半生都將在北伐和籌備北伐中度過。

對於朝廷的這種部署,楊叢義是贊同的,任何事僅憑老臣都不可能長久,因爲他們總有病死或老死的那一天,如果他們在北伐途中離世,就像在抵禦金人南侵的緊要關頭病重的劉錡一樣,一旦沒了他們,軍中、朝中都很難找出一個能代替他主持大局的人,任何軍事行動,都只能以失敗告終。

而鍛鍊年輕人,起用年輕人,就可以避免精力不濟、體力不濟的問題,一件事可以專心做十年、幾十年,只要不出意外,就不會中斷。

楊叢義雖沒有回臨安,但他也知道,如今朝中能說上話的基本都是年近六十,或是已經六十以上的老人,並且全是前朝老臣,這幫老臣都有自己的想法,一旦得勢就會推行自己的方略,一旦病退、逝世導致失勢,正在施行的方略就會馬上被推翻,如此政令就不能長久,信息不通暢,經常變更政令,最後的結果是政令只在朝廷、都城頒行,而地方則根本不會重視,也不會施行,因爲他們知道,任何政令都是一陣風。

沒有青年人能說上話的朝廷是不能長久的,顯然新皇趙昚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許在他登臨皇帝位的第一天,看到眼前幾乎全是花白頭髮和鬍鬚的老年人,心裡就已經生出了鍛鍊培養年輕官員的想法。

新皇趙昚能認識的年輕官員很有限,他貴爲王子、皇子,能跟他接觸的、說得上話的,幾乎都是朝中重臣,而朝中重臣就不可能有跟他年齡相仿的青年人,所以年齡跟他相仿,又多次接觸的楊叢義,就成了能跟他說的上話的人,雖然自鎮江之後,楊叢義再沒見過他。

楊叢義在鎮江幾次打敗敵軍,還有他對金人的推論和判斷,幾乎都準確無誤,可以說聚兵瓜洲五十萬的金人之所以退走,很大可能就是因爲楊叢義,甚至有可能在新皇趙昚眼裡,金人大軍退走就是楊叢義憑藉一軍之力促成,因爲他對金人的推斷實在太準確。

新皇趙昚登基時,楊叢義身在亳州,不能離開,並且他也沒有接到朝廷要他班師,或是交出兵權的命令,是以沒能回到臨安。

雖然,趙昚登基之後也沒有私下給楊叢義傳過話,但把張孝祥、辛棄疾這兩個他親自推薦過的人調來亳州、宿州,就能說明趙昚對他的信任。

而信任的基礎,必定是楊叢義與辛棄疾、張孝祥都沒有私情。

由於他們兩人沒有給他帶來任何話,楊叢義不敢猜測趙昚的心思,只是儘可能將籌集軍需糧草的權力移交給他們兩個人,也給予他們完全的信任。

但也不是完全放手,做甩手掌櫃,必要的時候,還是給他們一些幫助,解決一些他們不能解決的難題。

第773章 圍攻海子村第214章 殺進城內第199章 泉州圓房第689章 知州跑了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256章 挑選丈夫第745章 金軍疑惑第487章 合情合理第95章 慘敗而歸第625章 拒敵之策第705章 任命文書第252章 突發慘案第165章 無謂自尊第84章 又起爭鬥第373章 記性不好第78章 繼續查探第562章 香滿京華第326章 箭雨箭牆第734章 副帥釋疑第787章 投降第493章 埋顆種子第334章 討個說法第621章 經歷(二)第261章 聞香品茗第151章 標語宣揚第204章 敲船水鬼第665章 進軍濟南府第193章 再會故人第500章 有始有終第103章 初入臨安第673章 大軍北進第697章 三個條件第148章 應徵不成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264章 宴會尾聲第241章 全軍殺戮第25章 療傷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607章 水戰第426章 不醉不休第405章 湯鷽的消息第657章 獻城第548章 成親第18章 衙門的補償第653章 奪城第178章 全權接手第485章 問話第361章 畫像丟失第710章 家事國事第155章 大叔下山第254章 老婆免費第516章 再接回易第470章 臨安來人第623章 赤陣禦敵第445章 建營之地第681章 交底第151章 標語宣揚第483章 關係拉近第537章 回京覆命第20章 上門收錢第282章 宣威軍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553章 協調資格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251章 都別閒着第55章 衆怒第152章 換個活法第287章 忽然醒悟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第189章 喝風受冷第470章 臨安來人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290章 佈陣伏擊第751章 罷兵回撤第137章 論定回易第418章 暗中調查第364章 命案推測第436章 入選將營第503章 分工協作第515章 故人相會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133章 太學辯議(六)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170章 都不乾淨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375章 無力控制第742章 內庫餘錢第369章 不得無禮第438章 再拉一人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656章 謀取密州第121章 壯士救我第688章 潰兵奪糧第90章 三十二人第176章 返回泉州第520章 軍權下放第754章 御駕親征第539章 北上銷貨
第773章 圍攻海子村第214章 殺進城內第199章 泉州圓房第689章 知州跑了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256章 挑選丈夫第745章 金軍疑惑第487章 合情合理第95章 慘敗而歸第625章 拒敵之策第705章 任命文書第252章 突發慘案第165章 無謂自尊第84章 又起爭鬥第373章 記性不好第78章 繼續查探第562章 香滿京華第326章 箭雨箭牆第734章 副帥釋疑第787章 投降第493章 埋顆種子第334章 討個說法第621章 經歷(二)第261章 聞香品茗第151章 標語宣揚第204章 敲船水鬼第665章 進軍濟南府第193章 再會故人第500章 有始有終第103章 初入臨安第673章 大軍北進第697章 三個條件第148章 應徵不成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264章 宴會尾聲第241章 全軍殺戮第25章 療傷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607章 水戰第426章 不醉不休第405章 湯鷽的消息第657章 獻城第548章 成親第18章 衙門的補償第653章 奪城第178章 全權接手第485章 問話第361章 畫像丟失第710章 家事國事第155章 大叔下山第254章 老婆免費第516章 再接回易第470章 臨安來人第623章 赤陣禦敵第445章 建營之地第681章 交底第151章 標語宣揚第483章 關係拉近第537章 回京覆命第20章 上門收錢第282章 宣威軍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553章 協調資格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251章 都別閒着第55章 衆怒第152章 換個活法第287章 忽然醒悟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第189章 喝風受冷第470章 臨安來人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290章 佈陣伏擊第751章 罷兵回撤第137章 論定回易第418章 暗中調查第364章 命案推測第436章 入選將營第503章 分工協作第515章 故人相會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133章 太學辯議(六)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170章 都不乾淨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375章 無力控制第742章 內庫餘錢第369章 不得無禮第438章 再拉一人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656章 謀取密州第121章 壯士救我第688章 潰兵奪糧第90章 三十二人第176章 返回泉州第520章 軍權下放第754章 御駕親征第539章 北上銷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