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別無選擇

臘月二十六日,北伐軍圍攻汴京外圍縣鎮無果的消息傳回臨安城。

除夕已近,北伐無果的消息並沒有在臨安城內普通百姓間引發多少討論,但在朝堂上卻起了激烈的爭論。

北伐久久無功,主和派馬上找到了藉口,立即上書,提議見好就收,應與金國議和,能維護既得成果更好,如果不能,可以把興仁府、徐州、濟州、歸德府還給金國,以此換取兩國和平。

主和派依據有二,一是金國內部雖然有叛亂,但都是小疾,很快就會被平定,一旦金軍重新調回南方,報復大宋,恐怕不但宿州、亳州不保,恐怕想將兩國邊界繼續維持在淮河都不可能,到時候金軍飲馬長江,大宋危矣!

其二,便是天下百姓並無北伐中原之意,此等大事要消耗軍力、人力、物力不計其數,想當初大宋爲收復燕雲十六州,前後經略百年,尚不能成功,如今若無百姓支持,僅憑朝臣一時意氣,匆忙北伐,更不可能成功!

不但如此,主和派還威脅主戰派和皇帝,若不馬上停止北伐,推行輕稅薄賦的國策,恢復江淮農業生產,甚至有可能將大宋重新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可近兩年是主戰派掌握朝堂話語權,皇帝趙昚一心想要儘快成大事,建功業,搏名聲,加上他原本就跟對主和派不對付,此時北伐軍節節勝利,兵鋒直指汴京,哪裡會將主和派的話放在眼裡。

對趙昚而言,此時能讓他聽進去的話,除了主戰派朝臣說的,就剩太上皇趙構了。

但此時的趙構眼見北伐形勢良好,也不願多言,畢竟趙昚這個皇帝是他親自培養,並挑選出來的,該有的聲望就得給他,更何況他還是個表裡如一的大孝子,所以趙構也不會拆臺,讓朝廷退兵。

趙昚此時不聽主和派意見,但卻不能不聽主戰派意見,然而主戰派意見並不統一。

半年前,隨着楊叢義忽然兵進興仁府,改變北伐局勢,主戰派中的激進派和保守派暫時擱置爭議,全力支持北伐。

可在進入十月之後,北伐軍再無任何戰果,消耗糧草無數、輜重無數,卻吃了兩場敗仗,損兵近四萬人。

九月底時,歸德府張浚手中有兵力近十二萬人,幾乎將江淮地區的絕大部分兵力調集一空,兵強馬壯,卻沒有取得更多更大的戰果,反而損兵好幾萬人。

於是朝中激進派和保守派再起爭執。

保守派主張固守興仁府、歸德府、許州、濟州,三五年後,等將這些土地、城池和百姓徹底收復,民心穩定,生產恢復,再集中兵力,一舉收復汴京、洛陽,甚至可以趁勝渡過黃河,收復北方更多土地。

而激進派則主張趁金國內亂未平,一舉奪回北方舊地,若等金國平息內亂,金人調集大軍南下,大宋將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北伐良機,如果不能抓住個機會,恢復中原,必會被唾罵千秋萬世!

相反,若是北伐功成,定能再入史冊,流傳千古,永遠被後人銘記!

趙昚登基不久,又力圖革新,需要北伐來凝聚臣民之心,史浩和楊存中等保守派主張的籌備三五年,再行北伐事,趙昚並不認同。

陳康伯等力主一兩年內,一舉收復中原,正合趙昚心意。

於是,在張浚北伐不利,損兵折將,面臨主和派彈劾之時,趙昚明裡暗裡還是大力支持張浚,想要保住他北伐統帥的地位,因爲放眼整個大宋江淮地區,有資歷有能力聚兵十幾萬,統兵北伐的將帥,除了張浚,已無其他人。

西北的吳璘雖然也是與岳飛、韓世忠、張浚同期將帥,但他也年邁,況且他要在西北川陝地區抵禦西夏國和金人,根本不可能調他來江淮地區。

整個大宋唯二的老資歷將帥,目前能在江淮主持北伐之事的,便只有張浚一人。

若他不在軍中,剩下的李顯忠、成閔、吳拱等人,誰能擔當北伐統帥?誰能服他們統轄?

吳拱早年一直在川陝,跟隨他叔叔吳璘作戰,雖然戰功無數,但調住襄陽沒多少年頭,他與江淮地區的軍將並無接觸,也沒在江淮地區與金人打過仗,目前來說,並不具備全權主持協調北伐之事資歷和能力。

而成閔一直統帥步軍司,久居臨安,資歷雖有,但不近邊事,最近兩年雖在鄂州、信陽等地與金軍交戰,但戰果平平,終歸是能力有限,以他統帥北伐大軍,不說其他人,吳拱、李顯忠就會不服,難免會重蹈“任城之潰”的覆轍。

再說李顯忠,他雖然在與金人作戰中戰功赫赫,軍中名聲和資歷都有,領兵打仗也勇猛,但他缺乏協調各軍的能力,有與邵宏淵不和,導致的“任城之潰”在前,朝廷也不敢把北伐大事,全權交付在他手中。

最好還有一個軍中新秀,奇兵獨取興仁府,領兵屢立功勳的楊叢義,他領兵打仗的戰功實在耀眼,所以才能入眼,但他在軍中的資歷實在是太淺,雖是武學出身,可在金人南侵之前,他一直在主持遠洋回易,幾乎沒有從軍經歷,領兵打仗的經歷更少,甚至在此之前從未與金人交過手。北伐軍中,任何一個主將在軍中的資歷都遠超於楊叢義,就算不談資歷,單說領兵能力,他也只是統御四五萬人而已,統兵時間還不足兩年,北伐重任誰敢交在他手中?

江淮之地,除了他們四人,根本挑不出有可能接替張浚統帥北伐大軍,主持北伐大局的人。

所以,不論張浚現在有沒有功果,他在北大宋伐大事中的位置都無人可以取代!

主和派知道這一點,爲了阻止北伐,奪回他們把持朝堂近二十年的權力,便瘋狂彈劾張浚,企圖將他從北伐統帥的位置上拉下來,在他們看來,甚至是主戰派和皇帝看來,只要張浚離開北伐大軍,北伐之事必定不能成。

主戰派內的激進派和保守派在維護張浚這一點上,立場一致,要從江淮地區北伐,沒有張浚,基本不可能成事,他就是大宋軍中唯一一面還能豎起來的旗幟,他一旦倒下,北伐大軍必定士氣全無,誰也不可能收拾北伐殘局,楊存中不行,趙密更不行。

主和派接連不斷的彈劾,被主戰派朝臣頂住,趙昚也就無需親自下場,正面跟主和派糾纏。

所以久無戰果,甚至損兵折將的張浚,並沒有被朝廷責罰,連一句問責的話都沒有,只是詢問邊事,詢問何時能奪回汴京城。

除此之外,一批批糧草、軍資,從江南運過江北,而後徵調大批民夫再往淮河運去,運至盱眙、宿州,直上歸德府。

趙昚和朝廷對張浚的支持,幾乎沒有猶豫,當然北伐之事,也全都壓在他一人身上,這是何等壓力,張浚也心知肚明。

前次從徐州北伐失利,楊叢義異軍北上興仁府,扭轉敗局,這件功勳在朝廷看來,有張浚一份,不論他有沒有參與指揮,北伐軍獲得的戰功,都跟張浚有關係,所以他才能很快從盱眙趕到歸德府,繼續主持北伐,所統帥的兵力甚至更勝從前。

但張浚也知道,一旦北伐徹底失敗,他不光要名譽掃地,大宋軍中也不可能再呆下去,更不可能返回朝堂,大宋朝野都不會有他的安身之地。

明知可能有這種結局,張浚還是沒有退縮之意,畢竟他也知道,除了他,如今的大宋已經無人能統帥幾十萬大軍,行北伐之事,不論是出於私心還是公心,既然被朝廷冷落二十年後重新啓用,他就要實現他的價值,做成他想做成的事。

在張浚看來,與其默默無聞,老死鄉間,倒不如轟轟烈烈的來一場,北伐成功,青史留名,縱使不成,他搭上的也不過是殘軀老命,沒有半點可惜。

就因爲有此信念,當張浚聽聞成閔兵敗通許,損兵三萬有餘,茫茫大雪中,他也沒有離開歸德府,南歸臨安請罪的打算。

張浚已經打定主意,不論北伐之戰打成什麼樣,只要朝廷不下令讓他交接兵權離開淮北,他絕對不會主動請辭,誓要堅持到最後一刻,或是北伐勝利。

風雪一起,年前已經無法再組織進攻,加之成閔部新敗,士氣衰落,留在杞縣與金軍近距離對峙,並不安全。

張浚原本有意將成閔部調回睢縣,或是直接調回歸德府休整,等軍隊士氣恢復,再行北伐之事。

不過由於成閔連續幾次在率軍撤退之時被金軍追擊,損兵折將,接到張浚的命令之後,他並沒有撤軍回睢縣,而是給張浚送去一封書信。

信中說,大軍新敗,士氣低沉,一旦撤軍,稍有不慎,將士恐有潰逃之慮,不如繼續駐守大營,靜待士氣恢復。

張浚也怕將士潰逃,致北伐失敗,便準了成閔所請。

Wшw⊕ тtkan⊕ ¢O 如此以來,就苦了歸德府的百姓,寒風呼嘯、茫茫大雪中,他們還得給駐守前線的軍隊運送糧草。

第196章 準備離京第414章 怎解難題第219章 一場勝仗第180章 湯家六娘第306章 順利撤退第367章 畫像畫師第581章 提前南侵第625章 拒敵之策第45章 合圍第539章 北上銷貨第632章 必勝信念第247章 非長久之計第581章 提前南侵第778章 金軍無懼第215章 討個說法第359章 兇案數起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614章 行營議事第717章 山中故人第716章 五龍觀第23章 兇犯越獄第58章 青石崖第598章 援軍天降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777章 運河冰碎第76章 分鍋第182章 旗語檢驗第511章 徇私之憂第669章 攻取濟南城第645章 時機第334章 討個說法第297章 趁勝西進第650章 給條活路第603章 應變第191章 議定諸事第43章 埋伏第90章 三十二人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673章 大軍北進第723章 河間馬場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235章 劃地留守第558章 壟斷交易第472章 抽籤選將第269章 固守防襲第170章 都不乾淨第124章 再見知軍第329章 大軍南撤第551章 包辦婚姻第577章 臨安如舊第109章 第一課第697章 三個條件第431章 最後的考驗第518章 分頭行動第602章 挑戰第321章 圍堵四門第12章 漏網之魚第249章 不可思議第427章 暗夜黑影第223章 出城退敵第439章 暗流涌動第140章 紙上談兵第671章 潰逃第363章 不得出入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482章 選將重啓第405章 湯鷽的消息第93章 一個不留第323章 謀劃第705章 任命文書第90章 三十二人第23章 兇犯越獄第118章 強盜殺人第239章 封鎖谷口第575章 準備打仗第585章 遼陽起事第187章 港口繁忙第523章 招回參軍第145章 組建新軍第599章 初次聚首第760章 完顏雍之慮第144章 遠洋護軍第545章 收復島嶼第301章 解惑第266章 以儆效尤第232章 各取所需第269章 固守防襲第781章 攻防馬頭村第305章 地道第185章 改造針盤第376章 重返神騎軍第16章 血案兇徒第47章 升官第122章 爭議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793章 掌控權力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600章 退敵之策
第196章 準備離京第414章 怎解難題第219章 一場勝仗第180章 湯家六娘第306章 順利撤退第367章 畫像畫師第581章 提前南侵第625章 拒敵之策第45章 合圍第539章 北上銷貨第632章 必勝信念第247章 非長久之計第581章 提前南侵第778章 金軍無懼第215章 討個說法第359章 兇案數起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614章 行營議事第717章 山中故人第716章 五龍觀第23章 兇犯越獄第58章 青石崖第598章 援軍天降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777章 運河冰碎第76章 分鍋第182章 旗語檢驗第511章 徇私之憂第669章 攻取濟南城第645章 時機第334章 討個說法第297章 趁勝西進第650章 給條活路第603章 應變第191章 議定諸事第43章 埋伏第90章 三十二人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673章 大軍北進第723章 河間馬場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235章 劃地留守第558章 壟斷交易第472章 抽籤選將第269章 固守防襲第170章 都不乾淨第124章 再見知軍第329章 大軍南撤第551章 包辦婚姻第577章 臨安如舊第109章 第一課第697章 三個條件第431章 最後的考驗第518章 分頭行動第602章 挑戰第321章 圍堵四門第12章 漏網之魚第249章 不可思議第427章 暗夜黑影第223章 出城退敵第439章 暗流涌動第140章 紙上談兵第671章 潰逃第363章 不得出入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482章 選將重啓第405章 湯鷽的消息第93章 一個不留第323章 謀劃第705章 任命文書第90章 三十二人第23章 兇犯越獄第118章 強盜殺人第239章 封鎖谷口第575章 準備打仗第585章 遼陽起事第187章 港口繁忙第523章 招回參軍第145章 組建新軍第599章 初次聚首第760章 完顏雍之慮第144章 遠洋護軍第545章 收復島嶼第301章 解惑第266章 以儆效尤第232章 各取所需第269章 固守防襲第781章 攻防馬頭村第305章 地道第185章 改造針盤第376章 重返神騎軍第16章 血案兇徒第47章 升官第122章 爭議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793章 掌控權力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600章 退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