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刀尖上跳舞

帝國東征剛剛結束,北伐呼聲便從中樞傳出,帝國政壇上兩大對立貴族集團之間的廝殺迅速進入白熱化。// 訪問下載txt]

去年十月二十五,皇帝抵達西京,名義上是穩定帝國根基之地關中,實際上是向關隴本土貴族集團施壓,試圖藉助東征大捷之優勢逼迫關隴本土貴族集團向中央妥協,意圖最大程度的緩解雙方之間的矛盾,求同存異,齊心協力戡亂平叛,力爭在最短時間內穩定國內局勢,繼而把全部力量放到北疆,積極應對虎視眈眈的大漠北虜,確保帝國的安全和中土的統一大業。

然而,皇帝一廂情願了,雖然他做出了一些妥協,但對於帝國正在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對於帝國所堅持的中央集權制,對於損害關隴本土貴族集團利益的根源所在,他沒有絲毫讓步,這導致雙方之間的矛盾不但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激化了,而矛盾激化的直接表現便是隴右叛亂迭起,尤其隴西的叛軍甚至與扶風的李弘、唐弼等賊帥互通聲氣,這直接威脅到了西京之安危,等同於直接打皇帝的“臉”,讓皇帝顏面無存,倍感難堪。

與此同時,西北軍因帝國國力的衰落而導致其武力隨之下降,由此也影響到了西北地方勢力和西北軍大小派系們的利益,這使得他們與中央的關係日趨緊張,對中央的命令更是陽奉陰違,戡亂平叛因此“雷聲大雨點小”,毫無進展。於是關西形勢一天比一天緊張。由此則進一步加劇了關中危機。這又是打皇帝的“臉”,而且是明明白白的警告皇帝,西北軍始終是關隴人的西北軍,你這個皇帝假如執意要與關隴人做對到底。那麼未來關隴人爲了生存,必然毫無懸念的拋棄你這個皇帝。由此推及,帝國一旦失去了關隴這個根基,其未來必然黯淡無光。

皇帝出離憤怒了。本來他對關隴本土貴族集團還抱着倚重之念,畢竟這是帝國的根基,是中土統一大業的根基,這個根基若是倒了,對帝國來說是不堪承受之重。因此此趟西京之行他誠意十足,滿懷希望,然而,關隴本土貴族集團不但沒有接受他的誠意。反而一次次欺辱於他,甚至對他這個皇帝抱有強烈敵意,這令皇帝忍無可忍了。

皇帝斷然決定,離開西京,返回東都。徹底拋棄與關隴本土貴族集團攜手合作的念想。

去年十二月初九,皇帝下旨大赦天下,同日返轉東都。

太史令庾質極力勸諫,認爲皇帝應該“鎮撫關內。使百姓歸農,三五年。令四海少豐,然後巡省。”皇帝嗤之以鼻。置若罔聞。不是他不想不這麼做,而是條件不允許。太史令庾質明明知道皇帝爲什麼要離開西京,卻非常固執地懇請皇帝再做讓步,再做妥協,這令皇帝極其憤怒,認爲庾質有背叛之嫌。庾質遂託病不出。皇帝大怒,將其強行押解到東都下獄。庾質年老體衰,竟死於獄中。

庾質是江左貴族,皇帝之近臣。他的父親是名揚天下的江左大儒庾季才。庾季才歷仕樑、西魏、北周、大隋四朝,爲歷朝皇帝所器重,其最爲擅長的便是推演天象,占卜吉凶。庾質繼承父業,出仕大隋,早年便追隨於皇帝左右,深得皇帝的信任。

庾質之死,充分體現了以皇帝爲首的帝國改革派集團內部的矛盾隨着帝國形勢的每況愈下而日益激化,改革勢力中的激進派和溫和派在改革大方向上的分歧越來越大,而皇帝由此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這也進一步堅定了皇帝以血腥手段打擊其政治對手的決心。

關隴屢剿不平的叛亂給了皇帝打擊關隴本土貴族集團的最佳藉口,而突破口便選擇在軍方,選擇在隴西第一世家李氏,而首當其衝者便是隴西李氏成紀房的右驍衛大將軍李渾。

隴西李氏的先祖是漢朝李陵的後代,李陵的後代實際上就是匈奴人。匈奴人衰敗時,李陵的後代們所在的匈奴部落就歸附了鮮卑人,改爲拓跋氏。北魏時期鮮卑人積極漢化,皇族拓跋氏改爲漢姓元氏,而隴西的拓跋氏,也就是李陵的後代們則恢復了李姓,其中以成紀房爲本堂所在。六鎮大起義後,拓跋氏的魏國一分爲二。魏孝武帝西進關中,在武川貴族集團和關隴本土貴族集團的鼎力支持下建立了西魏。隴西成紀房的李家三兄弟李賢、李遠和李穆便在這一時期迅速崛起,成爲西魏的鼎柱之臣。

西魏政權實際上控制在武川貴族集團的手中。武川貴族集團又分爲大丞相宇文泰和大司馬獨孤信兩大派系。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李遠便是宇文泰的親信。宇文泰死後,其侄子宇文護主政,奪取了西魏政權,建立北周新朝。北周第一個皇帝孝閔帝宇文覺想殺了宇文護拿回權柄,於是便與李遠的兒子李植等人謀劃誅殺宇文護,不料事泄,李植被殺,李遠自殺,李賢和李穆遭株連免官,成紀李氏倍受打擊。

北周武帝時期,李賢、李穆再度起用。不久李賢病逝,三兄弟只剩下了李穆。北周吞併北齊後,李穆坐鎮幷州,掌河東重兵,爲北周最爲權重的幾名軍事統帥之一。

先帝受禪之前,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起兵反叛,手握重兵坐鎮太原的李穆成爲決定雙方勝負的最關鍵人物,只要李穆支持誰,誰便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李穆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他支持先帝,出兵河北,與韋孝寬南北夾擊摧毀了尉遲迥,爲先帝開國立疆鋪平了道路。

先帝建立大隋帝國,以立國之功拜李穆爲太師,其“子孫雖在襁褓者,悉拜儀同”。

隴西成紀房李氏自李賢三兄弟起。歷西魏、北周、隋朝三朝,以英勇善戰功著於世,憑忠肝義膽受帝王恩信,其子孫宗親位列柱國名臣、銜授將軍、封官刺史、進封爵位、官居五品以上者達數百人之多。家族昌盛綿延八十餘年,是隴西第一豪門,關隴最爲顯赫世家之一。

皇帝要想摧毀這樣一個豪門,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他不僅要應對來自關隴漢虜兩大貴族集團的阻礙之力,更要承擔來自帝**方的壓力,尤其是以關隴子弟爲主的帝國最強大的西北軍很可能會因此陷入混亂,甚至危及到西北鎮戍之安全。

然而。帝國政局發展到今天這一步,在中外緊張形勢的夾擊下,皇帝和以其爲首的改革勢力必須做出決斷,是向反對勢力妥協。承認改革失敗,還是向反對勢力痛下殺手,以暴力手段逼迫反對勢力低頭妥協,繼而求得政治上的統一,中央威權的凝聚。實現政令之通達,政局之穩定?

皇帝只有唯一的選擇,只有痛下殺手,只有把對手打倒在地。但爲了頂住來自關隴漢虜兩大貴族集團的阻礙之力,爲了防止帝**方向東都施加壓力。尤其是防止西北軍出現混亂,皇帝不得不尋找一個殺人的託詞。於是流傳中土的讖緯之言便順理成章的變做了殺人刀,化作了政治風暴的發動之源。

“李氏當興”之讖言一度在中土甚囂塵上,而山東貴族集團五大世家之一的趙郡李氏和關隴貴族集團的隴西李氏,是最有可能應讖的對象,但先帝卻始終未曾對這兩大豪門痛下殺手,原因便是這兩大豪門的勢力太過龐大,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可貿然行事,以免禍及自身。今上登基後,對趙郡李氏和隴西李氏的某些旁系支房或者某個權貴曾給予了一定程度的打擊,但對兩大豪門的主房主支卻也一直不敢痛下殺手。

今日,皇帝被日益緊張的中外形勢和日益激化的內部矛盾所逼迫,無奈之下只有在刀尖上跳舞,孤注一擲,行險一搏了。

某日,有方士安伽陀上書皇帝,言“李氏當爲天子”,勸諫皇帝爲了楊氏之江山,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誅盡海內凡李姓者。

旋即又有匿名方士上奏,說將作監李敏,小名洪兒,其名有應讖之意,懇求皇帝將其誅之,以保楊氏之國祚。

風雨欲來風滿樓。李敏知道風暴即將降臨李氏一門,大爲恐懼,遂與家主右驍衛大將軍李渾商議應對之策。李渾使出渾身解數,十萬火急向關隴豪門求助,並積極聯絡西北軍裡所屬派系軍隊,做好應變準備。

李氏驚惶失措之下,不慎中計了。時鎮戍隴西的光祿大夫、右驍衛將軍裴仁基密奏皇帝,以確鑿證據告發李渾陰謀造反。

李渾在隴西的勢力,不亞於楊玄感在河南的勢力,假若李渾造反,考慮到隴右對關中的影響力,以及西北軍對帝國的重要性,不難推測到其對帝國造成的傷害或許還要大於楊玄感叛亂對帝國所造成的衝擊。

皇帝果斷下令,抓捕李渾,凡成紀李氏一脈子弟宗親,統統抓捕,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

與此同時,阻力也接踵而至,不但有來自關隴貴族集團的阻力,還有來自中樞核心的改革勢力中的阻力。

負責審理此案的尚書左丞元文都來自帝國虜姓第一豪門,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中流砥柱。御史大夫裴蘊雖隸屬於江左貴族集團,但同時他也要兼顧到河東裴氏的利益,所以,聯合審理的結果是查無實據。

皇帝震怒,召回元文都和裴蘊,派出自己的絕對親信,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審理此案。

宇文述“不辱使命”,頂住了巨大壓力,在最短時間內把此案辦成了鐵案。

三月初五,皇帝下旨,斬李渾、李敏及其宗族子弟三十二人,三服以內親屬全部流放邊陲。

一夜間,隴西李氏主房主支的成紀一門煙消雲散,榮華富貴盡數化作一場春秋大夢。

關隴本土貴族集團遭到了沉重一擊,帝國保守派再遭重創,帝國內部的矛盾似乎因此得以遏制,帝國政局似乎也在向皇帝所預想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皇帝在軍政兩界還做了一系列的人事調整,其中最爲關鍵、最爲重要、最爲引人注目的,便是詔令弘化留守、唐國公李淵出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秉承製命任免郡縣文武官員,並徵召河東諸鷹揚戡亂平叛,而代替李淵鎮戍隴右、統領西北軍的便是剛剛升任帝國右驍衛大將軍的裴仁基。此舉意在控制西北軍,以確保關中之穩定,西北鎮戍之安全。

在這場政治風暴最爲劇烈之刻,東北道的正副大使薛世雄、伽藍向皇帝和中樞十萬火急告警,大漠北虜正在積極準備南下入侵,南北戰爭爆發在即。

皇帝非常決斷,毅然決定趕赴代北,親自坐鎮北疆,指揮帝國大軍與大漠北虜一決生死,以維護帝國之安危,中土統一之大業。

三月十七日,皇帝出東都,率行宮趕赴太原。

=。。)

歡迎來到址簡單好記。

列表

第237章 年少輕狂第215章 異變第121章 大柳集的正午第344章 關鍵時刻第108章 俺要回家第87章 金城關第185章 三千里長的防禦線第207章 小舅第250章 臨危受命第38章 屠夫和木匠第65章 我的人頭不值錢第206章 神秘師兄第234章 李世民要救人第141章 你要造反?第113章 金狼頭搶了皇帝的女人第200章 上山了第243章 初見李淵第94章 裴世矩第219章 出城,戰鬥!第18章 我要殺人第211章 未雨綢繆第167章 各取其利第176章 兵分兩路第256章 回報第262章 龍衛軍的複雜局面第268章 攻擊之前第141章 你要造反?第76章 長生庫第269章 遼東城下第178章 劇變第341章 瞬息萬變第327章 彷徨第240章 世事無常第90章 太子餘黨第216章 計將安出第274章 驚變第5章 天馬戍第254章 此賊可是張金稱?第267章 大遼東策略第347章 最後狂瀾第112章 南陽樊氏第124章 虛晃一槍第314章 決戰背後的迷霧第135章 這裡是河北第159章 攻敵不備第245章 上大將軍第323章 重拳出擊第304章 刀尖上跳舞第55章 送你一個人情第55章 送你一個人情第201章 恩主第4章 天馬河第289章 誰攻下了平壤?第222章 優勢盡失第9章 軍行萬里出龍庭第176章 兵分兩路第131章 竇建德的使者第53章 誰是獵人,誰是獵物?第1章 突倫川第11章 火狐和鷲第252章 竇建德的固執第280章 火葬烏骨第240章 世事無常第295章 龍衛軍的危機第347章 最後狂瀾第41章 答案第178章 劇變第305章 漫天王第243章 初見李淵第276章 羅藝的憤怒第347章 最後狂瀾第44章 波羅球第184章 李建成的決斷第229章 驚雷炸空第59章 誰是兇手?第189章 回家的感覺,好嗎?第274章 驚變第17章 高雞泊、豆子崗第162章 紆尊降貴第286章 兵臨薩水第232章 臨別之前第276章 羅藝的憤怒第196章 一定要渡河第23章 河東三鳳第191章 司馬同憲第326章 八月二十七日第338章 絕不言退第25章 伽藍,堅持住第184章 李建成的決斷第289章 誰攻下了平壤?第62章 菩提寺外第254章 此賊可是張金稱?第332章 九月初六第81章 河西李軌第306章 積極防禦第169章 兵變的核心問題第282章 繼續攻擊第6章 甲騎具裝第130章 各取其利
第237章 年少輕狂第215章 異變第121章 大柳集的正午第344章 關鍵時刻第108章 俺要回家第87章 金城關第185章 三千里長的防禦線第207章 小舅第250章 臨危受命第38章 屠夫和木匠第65章 我的人頭不值錢第206章 神秘師兄第234章 李世民要救人第141章 你要造反?第113章 金狼頭搶了皇帝的女人第200章 上山了第243章 初見李淵第94章 裴世矩第219章 出城,戰鬥!第18章 我要殺人第211章 未雨綢繆第167章 各取其利第176章 兵分兩路第256章 回報第262章 龍衛軍的複雜局面第268章 攻擊之前第141章 你要造反?第76章 長生庫第269章 遼東城下第178章 劇變第341章 瞬息萬變第327章 彷徨第240章 世事無常第90章 太子餘黨第216章 計將安出第274章 驚變第5章 天馬戍第254章 此賊可是張金稱?第267章 大遼東策略第347章 最後狂瀾第112章 南陽樊氏第124章 虛晃一槍第314章 決戰背後的迷霧第135章 這裡是河北第159章 攻敵不備第245章 上大將軍第323章 重拳出擊第304章 刀尖上跳舞第55章 送你一個人情第55章 送你一個人情第201章 恩主第4章 天馬河第289章 誰攻下了平壤?第222章 優勢盡失第9章 軍行萬里出龍庭第176章 兵分兩路第131章 竇建德的使者第53章 誰是獵人,誰是獵物?第1章 突倫川第11章 火狐和鷲第252章 竇建德的固執第280章 火葬烏骨第240章 世事無常第295章 龍衛軍的危機第347章 最後狂瀾第41章 答案第178章 劇變第305章 漫天王第243章 初見李淵第276章 羅藝的憤怒第347章 最後狂瀾第44章 波羅球第184章 李建成的決斷第229章 驚雷炸空第59章 誰是兇手?第189章 回家的感覺,好嗎?第274章 驚變第17章 高雞泊、豆子崗第162章 紆尊降貴第286章 兵臨薩水第232章 臨別之前第276章 羅藝的憤怒第196章 一定要渡河第23章 河東三鳳第191章 司馬同憲第326章 八月二十七日第338章 絕不言退第25章 伽藍,堅持住第184章 李建成的決斷第289章 誰攻下了平壤?第62章 菩提寺外第254章 此賊可是張金稱?第332章 九月初六第81章 河西李軌第306章 積極防禦第169章 兵變的核心問題第282章 繼續攻擊第6章 甲騎具裝第130章 各取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