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終於明白

朝會後,李世民下發詔令,以非常嚴厲的措辭斥高麗權臣泉蓋蘇文弒殺高麗王之舉,論其爲謀大逆之罪,令泉蓋蘇文來長安領罪,朝廷不承認其自封的莫離支職。

詔令中另說:高麗王高武每年貢賦不斷,被賊臣殺死後,朕非常哀痛,一直不能忘懷,但高麗不可一日無主,因高武子嗣在此次叛亂中被誅殺,今朕冊封高藏爲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並令高藏清除泉蓋蘇文餘孽。

李世民遣太常寺丞鄧素出使高麗,宣此詔令,並明確告知,若泉蓋蘇文不來朝請罪,大唐將遣大軍討伐。

十月,天氣已經有些涼意了。

秋獵後,李世民在宮中舉行宴會,在京所有的三品以上文武官員都出席,連一直臥病在牀的魏徵,還有久未露面的李靖也都到場了。

從各地上報來的收成情況上看,貞觀十六年又是個豐收年,國庫賦稅的收入又創了歷史新高,聞此心情大好的李世民,頻頻地舉杯,向朝臣們敬酒。

酒過三巡,藉着酒興的李世民詩意大發,提筆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

雕宮靜龍漏,綺閣宴公侯;

珠簾燭焰動,繡柱月光浮;

雲起將歌發,風停與管遒;

瑣除任多士,端扆竟何憂。

見皇帝揮毫潑墨,一首詩一氣呵成,衆臣都是一片馬屁聲。

李世民收起筆,示意另一邊的李業詡走近,問道:“賢侄,朕這詩寫的如何?”

“陛下文采,實非臣等可比!”李業詡恭身答道。

這是大實話,以李業詡這冒充文人的身份,無論如何也是寫不出來的,最多隻是盜竊名家的幾首名詩,矇騙人而已。

更不要說李世民那一手絕佳的飛白體,恐怕李業詡再練半輩子的毛筆字,水平也是趕不眼前這個皇帝的。

聽李業詡如此一說,李世民更是得意,只是出奇的沒有要李業詡等其他臣工作詩相和,這讓已經在搜腸掛肚想詩的李業詡很是意外。

李世民擱下筆,令近侍撤去文案,重新在上位坐好。

其他的大臣也都在自己位上正襟危坐,知道今日皇帝還有事兒要說。

李世民輕咳一聲道:“朕爲兆民之主,所行之策即是欲百姓安居樂業,若教以百姓禮義,使之少敬長、婦敬夫,則天下皆禮儀之士!再輕徭薄儉,使之各治生業,那百姓將更富足!若百姓家給人足,朕即使不聽管絃之樂,也樂在其中矣!”

李世民令想站起來應話的房玄齡歸座,繼續道:“聞知今年又是個豐收年,朕甚是高興。如今朕有二件喜事一件憂事:連年豐收,長安城一斗米僅值三、四錢,這是一喜;西北諸夷皆已經平定,邊境沒有禍患,這是二喜,”李世民話鋒一轉,神色也變得嚴肅,“國之安定則容易滋生驕奢淫逸,驕奢淫逸則會遭致危亡,此是一件憂慮的事…創業難,守業更難,朕深有體會,今日朝中重臣皆在座,朕也在此向諸卿謀諫言,若朕這些年有失察之處,儘可說來…”

衆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弄不明白今日皇帝突然發如此感慨是何意,一時間沒有人出來應李世民的話。

“朕今日不以言獲罪,衆卿無論有何話與朕說,皆可道來…”李世民也似乎覺得剛剛說的有些唐突了,再加一句道。

“陛下,臣有話說,”抱病出席酒宴的魏徵站起來道:“陛下以前憂慮天下未能大治,所以注意修德行義,每日都勤勉政務,臣等甚是敬佩。如今天下稍安,四夷臣服,臣覺得陛下不如以前勤勉了…”

魏徵喘了幾口氣,也不管其他人有臉色,繼續說道道:“陛下在貞觀初年惟恐臣下不行諫,常常引導他們進諫,聽到進諫便樂而聽從。如今卻不然,雖然勉強聽從,卻面有難色,譴懲漸多,威怒日厲。臣乃知貴不期驕,富不期侈,非虛言也,爲此臣甚憂。前隋時府庫、倉廩、戶口、甲兵之盛,我朝今日也是不能相比。然隋自恃富足不顧以民生息,頻繁勞作及征戰,以至國家危亡,而我朝自知貧弱與民清靜而使天下安定;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前隋不停地徵派賦稅勞役,不停地東征西伐,以致禍亂將及而未覺。所以說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靜止如鏡面,借鑑失敗莫如看國家的滅亡。臣深望陛下能夠借鑑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儉約,親近忠良遠離邪佞,罷征伐以民生息,持以勤勉節儉,方爲善矣…臣覺得取天下誠屬困難,而守成則爲易,陛下能夠取得較難的一步,難道不能保全較容易的嗎?”

魏徵的一番話,讓上座的李世民爲之一震,坐在下面的李業詡也不禁有些疑惑,今日魏徵爲何說這樣的話?

“魏卿一席話,讓朕恍然,”李世民站了起來,臉上滿是恭敬之色,對魏徵行了個禮,“朕並未察省這些年所行之錯失,今日卿一說,頓悟也…”

見李世民如此,魏徵用力地咳嗽了幾聲,又說道:“《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自陛下主政,十有餘年,然而德化成效不盡人意,是因爲陛下待臣下未盡誠信之故。今立政致治,必委以君子,事有得失,有時要詢訪小人。雖然君子也不能沒有小過失,假如對於正道沒有太大的害處,就可以略去不計較。既然稱之爲君子而又懷疑其不真誠,這與立一根直木而又懷疑其影子歪斜有什麼不同?陛下如果真能慎擇君子,禮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達到天下大治呢?否則的話,很難保證危亡不期而至…”

聽魏徵再說這些,李業詡腦中突然蹦出一種想法來,他知道,歷史上的魏徵差不多就是這兩年死的,看如今魏徵的身體狀況,是有衰敗的跡象,難道是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諫臣自知時日無多,今日趁此機會力諫李世民嗎?還是另有其意?誰爲君子?誰又有小過?此意定是不簡單!

李世民看來今天心情真的不錯,聽魏徵如此一番尖銳的話語,非常沒有生氣,反而一副感恩戴德的樣子:“昔晉武帝平吳之後,志意驕怠,何曾接受臺司的直諫,乃私語子孫,自以爲明智,朕當不會如此。今得卿之諫,朕知過矣,當置此言於案几上,日夜警醒…”

李世民再對魏徵行了一禮:“魏卿如此諫言,朕已經久未聽聞!”

魏徵答道:“陛下虛心納諫,就一定會有上書言事者。大臣們願爲國徇身者少,愛惜自身的人較多,他們害怕獲罪,所以不上書言事!”

李世民道:“朕何嘗不虛心納諫,朕今日還是說,即是以後,以事直諫,朕也不會責其罪,若大臣們議論國事而忤怒聖意,動輒處以刑罰,這與上刀山下火海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大禹給提意見的人行禮,正是爲此,朕今日也是如此!”

李世民再問魏徵道:“朕今日還有事問卿,自古以來有時是君主昏憒而臣下清明,有時又是君主清明而臣下昏亂,二者之間哪個更厲害些?”

魏徵答道:“君主清明則善惡賞罰得當,臣下如何能夠作亂!如果不清明,放縱暴虐剛愎自用,即使有良臣在身旁,又有何作爲?”

李世民反問道:“齊宣帝身邊有楊遵彥,難道不是君主昏憒而臣下清明嗎?”

魏徵迅速作答道:“其也只能延緩滅亡而已,如何談得上治理好朝政呢?”

“如今我朝中忠臣良將輩出,朕自覺也不是昏庸憒敗之君,君臣共心,我大唐將會日漸強大,所以無此擔慮!”李世民很自信地說道。

“陛下,魏特進此番言語,讓臣等汗顏,臣不愧無此見地!”房玄齡此時也站了出來,對李世民行了禮,又對魏徵恭敬地作了禮

魏徵對房玄齡的稱道不爲所動,依然繼續說道:“治世當以良臣,陛下所用之人皆爲出衆,臣甚是敬佩,然臣覺得用人之道還有失偏頗,如今朝中居要職者武將居多,六部尚書五出其中,臣覺得,此大爲不妥!亂世當用武將,治世當用文臣,此乃恆古不變之理…”

魏徵此話一出,如重磅炸彈一樣,使得一衆朝臣們瞠目結舌,李業詡也不禁大爲吃驚,這樣的話,當着滿朝文武的面如何能講出來?

此話是不假,六部中唯戶部尚書是文臣,吏部尚書侯君集、兵部尚書李世績、禮部尚書李道宗、工部尚書李大亮、刑部尚書張亮,俱是武將出任,但這也不能說明朝中武將佔主導地位,侍中、中書令皆由文臣擔任,更別說其他在朝中挺有影響力的黃門侍郎、諫議大夫等也都是文臣,魏徵說此話定是大有深意。

而且朝中的武將並非只會行伍打仗,一些是文武之道兼修,看來魏徵此話要惹衆怒了。

不出李業詡所料,一些武將們如李道宗等人已經是對魏徵怒目而視。

李業詡想到這大半年來自己所探,還有從長樂公主那裡套到的事,心中隱隱地有個念頭閃出來,這裡一旁的李靖也投過來一個眼睛,李業詡也從李靖眼中看出了這般疑問。

只得魏徵繼續說道:“所以臣覺得,所犯並無大錯之朝中元勳,當得赦之,老臣自知命不久矣,今日斗膽將這些日子所想的,都說與陛下聽!”

“魏卿言之有理,朕自會牢記在心…”李世民出奇的沒有對魏徵這樣的話進行訓斥。

聽到這裡,李業詡終於明白,今日所說的,真的是大有文章,很有可能,長孫無忌不日即要回京了…

皇帝真的好手段!

第172章 攻擊熊津城(下)第21章 巧遇父親第55章 安西大都護府和安西四鎮第48章 重創突厥人第2章 即將開始第182章 高麗大軍援遼東第7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28章 大戰牛心堆(中)第238章 你這下可是滿意了?第200章 突發情況第63章 再訪宗聖宮第143章 凌煙閣功臣第111章 遲到的封賞第157章 上了李恪的當第257章 封賞並賜婚第37章 血戰赤海(五)第43章 再次得手第197章 金勝曼相求的事第139章 終於明白第112章 你又要出征了?第243章 抵達難波外海第22章 論理第100章 各角色的目的是什麼?第13章 槍法與兵法第47章 大舉攻擊第180章 開城請降第15章 再次相遇第94章 太上皇駕崩第48章 大事也第185章 準備與新羅王會合第32章 出征在即第132章 鬆州之戰(六)第128章 鬆州之戰(二)第155章 吐蕃人的最新消息第179章 太子扶余隆守城第271章 守孝,奪情第13章 槍法與兵法第92章 吐蕃人的意圖如何第192章 大唐軍隊與新羅軍隊起衝突第22章 再次分兵第221章 大軍抵平壤第52章 過年雜事第127章 長孫無忌被貶第170章 攻佔新城、卑沙城第212章 不戰而取烏骨城第65章 特衛第166章 女兒家的心事第9章 紈絝們的目的第72章 凱旋第198章 新羅君臣的密謀第4章 坊間傳聞第167章 房玄齡之託第40章 受到攻擊?第62章 諸將的封賞第83章 薛延陀汗國覆滅已成定局第119章 河曲之戰(中)第11章 李靖的憂慮第258章 替朕去看看皇后的病第181章 百濟王扶余義慈被俘第86章 流落塞外的漢人秦飛羽第148章 有人上門來敲詐第62章 諸將的封賞第34章 不破突厥誓不還第93章 怎麼會這樣?第172章 太子來訪第42章 善後事宜第270章 李靖病故第209章 放了黑齒常之第239章 雞林州大都督府第41章 佔領柳谷第163章 好戲開場第190章 新羅人不得不聽令第202章 殲滅戰開始第214章 幾路大軍直取平壤第3章 組建軍事學院的重要性第220章 一切都非常順利第92章 酒後亂性第202章 殲滅戰開始第64章 回到軍中第13章 槍法與兵法第82章 李業嗣第129章 長孫無忌爲何會如此?第46章 取高昌城第102章 太子帶來的消息第20章 廟會第14章 出征時刻第26章 捷報傳長安第203章 伏兵四起第147章 安北有亂第243章 抵達難波外海第59章 回家第101章 新的軍隊管理模式第149章 高麗、百濟自找死第166章 百濟伏兵撤走了第86章 有驚喜第28章 無可奈何第89章 吐蕃使者請婚第34章 轉移陣地第252章 李世民親迎出長安第137章 鬆州之戰(十一)
第172章 攻擊熊津城(下)第21章 巧遇父親第55章 安西大都護府和安西四鎮第48章 重創突厥人第2章 即將開始第182章 高麗大軍援遼東第7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28章 大戰牛心堆(中)第238章 你這下可是滿意了?第200章 突發情況第63章 再訪宗聖宮第143章 凌煙閣功臣第111章 遲到的封賞第157章 上了李恪的當第257章 封賞並賜婚第37章 血戰赤海(五)第43章 再次得手第197章 金勝曼相求的事第139章 終於明白第112章 你又要出征了?第243章 抵達難波外海第22章 論理第100章 各角色的目的是什麼?第13章 槍法與兵法第47章 大舉攻擊第180章 開城請降第15章 再次相遇第94章 太上皇駕崩第48章 大事也第185章 準備與新羅王會合第32章 出征在即第132章 鬆州之戰(六)第128章 鬆州之戰(二)第155章 吐蕃人的最新消息第179章 太子扶余隆守城第271章 守孝,奪情第13章 槍法與兵法第92章 吐蕃人的意圖如何第192章 大唐軍隊與新羅軍隊起衝突第22章 再次分兵第221章 大軍抵平壤第52章 過年雜事第127章 長孫無忌被貶第170章 攻佔新城、卑沙城第212章 不戰而取烏骨城第65章 特衛第166章 女兒家的心事第9章 紈絝們的目的第72章 凱旋第198章 新羅君臣的密謀第4章 坊間傳聞第167章 房玄齡之託第40章 受到攻擊?第62章 諸將的封賞第83章 薛延陀汗國覆滅已成定局第119章 河曲之戰(中)第11章 李靖的憂慮第258章 替朕去看看皇后的病第181章 百濟王扶余義慈被俘第86章 流落塞外的漢人秦飛羽第148章 有人上門來敲詐第62章 諸將的封賞第34章 不破突厥誓不還第93章 怎麼會這樣?第172章 太子來訪第42章 善後事宜第270章 李靖病故第209章 放了黑齒常之第239章 雞林州大都督府第41章 佔領柳谷第163章 好戲開場第190章 新羅人不得不聽令第202章 殲滅戰開始第214章 幾路大軍直取平壤第3章 組建軍事學院的重要性第220章 一切都非常順利第92章 酒後亂性第202章 殲滅戰開始第64章 回到軍中第13章 槍法與兵法第82章 李業嗣第129章 長孫無忌爲何會如此?第46章 取高昌城第102章 太子帶來的消息第20章 廟會第14章 出征時刻第26章 捷報傳長安第203章 伏兵四起第147章 安北有亂第243章 抵達難波外海第59章 回家第101章 新的軍隊管理模式第149章 高麗、百濟自找死第166章 百濟伏兵撤走了第86章 有驚喜第28章 無可奈何第89章 吐蕃使者請婚第34章 轉移陣地第252章 李世民親迎出長安第137章 鬆州之戰(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