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高麗、百濟自找死

李世民如此一說,聲勢又是極其嚴厲,把這朝堂上許多人都嚇了一跳,幾名使節都不敢再說什麼,金春秋又是跪拜在地。

看到金春秋重新跪下,新羅駐長安的使節也是跟着跪在金春秋後面,接着高麗與百濟使節也先後跪了下來。

李世民青着臉色,走下御座,到金春秋面前,再開口問道:“金愛卿,朕先問你,新羅臣事天朝,我大唐建國這麼多年,何以別稱年號?如今高麗與百濟皆行大唐年號,爲何唯新羅另置年號…”

“陛下,天朝未頒正朔,是故先祖法興王以來,私有紀年,若天朝有命,小國又何敢焉?”金春秋惶恐地說道,“我王前兩年已經令國內百姓,服中朝衣冠,待小臣歸去後,一定奏請我王頒行大唐年號…”

大冷的天,金春秋臉上已經有汗流下來了,卻也不敢伸手擦去,新羅使節也是以頭觸地,就是他在傳回國內的奏報中稱,大唐未頒新曆,無以爲尊的。

“朕是在想,是否是你們的新羅王善德不尊我大唐上國,並趁亂侵佔百濟與高麗地,以致激怒百濟與高麗起兵討伐,”李世民繼續冷着臉道,“想必那四十餘城皆原百濟與高麗地,是否是如此?”

“陛下,實非如此!”金春秋更是大驚,怎麼也想不到大唐皇帝會如此說,以頭觸地道。“那四十餘城皆我新羅故地,世代都是新羅百姓居住,不曾是百濟與高麗地啊…陛下,臣沒有一句是虛言,還請陛下主持公道!”

金春秋說着,不停地以頭觸地,以致頭都磕破了,血都流了出來。

聽金春秋這般說,高麗與百濟使臣一下子不敢出聲,只是把頭伏在地上。

“具體如何一情況,朕定會使人查探清楚,若真的是百濟與高麗聯軍,攻取新羅城,朕一定會遣使令百濟與高麗兩蕃罷兵止戈!”李世民說着,拂袖走回御座上。

聽李世民如此說,金春秋猛地擡起頭,高聲說道:“陛下,若百濟與高麗拒不退兵,還請天朝上國發兵相助!”

金春秋額上的血慢慢地流到面上,一張原本俊美的臉有些變得猙獰了,但眼中卻滿含了堅毅,繼續說道:“若大唐上國原出兵相助,新羅上下願意任驅使…”

“你…你如何能這般說!”聽到金春秋說這樣的話,高麗與百濟兩使節幾乎同時擡起頭指責道,接着百濟使者又向李世民作禮道:“陛下,新羅使臣這是在挑撥離間,還望陛下明鑑…”

“你們百濟與高麗舉兵十萬,攻擊我新羅,新羅如何能擋?”金春秋怒斥百濟使者道,又轉頭對李世民奏道,“若天朝上國不出兵相助,新羅危矣…”

殿中的諸臣都以不出聲地看着三國的使節之間狗咬狗般的爭論,連李世民也冷着臉,不出聲地看着。

李業詡也自是和其他人一樣,幸災樂禍地看着幾人在爭鬥,他也知道,三國之間,如何會是這麼簡單的事,都是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早幾年,百濟與高麗之間發生戰爭,百濟請新羅相助,新羅也即出兵一道攻擊高麗,因此得高麗數城,後百濟王被新羅所俘獲,隨即被殺,這樣新羅與百濟又結下不可戴天的仇怨,而原本有過相互攻伐的高麗與百濟又走到一塊了,新羅自是不能支,只得向大唐求救了。

如今新羅還是聽令於大唐,每年朝貢不斷,高麗和百濟都是陽奉陰違的,也正是因爲如此,李世民在貞觀九年時,下詔封善德女王襲其父真平王封,拜上柱國,封樂浪郡王、新樂王,因爲有大唐的支持,這幾年百濟、高麗雖然時常與新羅有磨擦,但都沒有大的戰事發生,新羅得以保全。

只是高麗泉蓋蘇文殺高麗王高武自封莫離支後,即馬上與百濟聯兵,攻擊新羅,佔取一些城池。三國之間起爭鬥,相互攻伐,卻是非常的讓李業詡感到舒服。大唐即將伐高麗,三國之間的爭鬥能削弱各方的力量,這是最讓人稱心的,想必皇帝李世民心裡也會如此想的吧。

“這裡是大唐的朝堂,豈是爾等爭論的地方!”諫議大夫諸遂良出列猛喝道。

三國使者又被嚇了一跳,再看看御座上有些怒不可遏的皇帝,幾乎同時閉了嘴,跪伏在地上。

看到此,李業詡心裡徒然生出一種自傲感來,這是強國的威嚴,高麗、百濟、新羅只能尊大唐爲上國,其君主也只能稱爲“王,”並要得到大唐皇帝的冊封才能威服治下百姓,這些小國有紛爭,還要到長安來,請大唐的皇帝裁定,或者出面干預。

這纔是天朝上國的威嚴,中國的威嚴!

“你們且退下吧,朕自有主張!”李世民並沒當場表示什麼,揮揮手讓幾國使節都退下——

朝會後,李世民留下一些重臣商議事情。

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李世績、李道宗、李業詡、李大亮、岑文本等都留了下來。

“諸位愛卿,這是情報司送來的情報,還有營州都督張儉送來的奏報,”李世民把幾份奏報拿了出來,扔到案上,示意一旁的李世績打開來,讀給諸臣聽。

李世績依令讀了幾份情報司的情報及張儉送來的奏報。

有些出乎李業詡的意外,此次新羅與高麗、百濟之間的戰爭規模還不少,高麗與百濟聯軍共有十萬餘人,而新羅也傾國力動用了近七萬的軍隊,卻是不支,接連敗北,連丟近五十城,以致高麗全國動員,將全部青壯年男子都列入應徵的序列,以防備高麗與百濟的攻擊。

還有一個讓李業詡很是興奮的事,那就是,情報司所提供的情報中稱,新羅東南面的倭國,也參與這三國間的爭鬥,派出一部分軍隊,支持百濟攻擊新羅。

李業詡不知道原來歷史上是否如此,若只是因爲他這個穿越人的到來,而使的倭國也在這個時候出現在這個半島的戰場上,不過,既然倭國也來攪和了,那他一定要找出理由來,對倭國開戰,讓這個如今還沒有日本名稱的國家,徹底從地理上抹去。

李業詡正歪歪地想着,那邊李世績已經將大概情況講完。

待李世績將完,李世民問諸臣道:“各位愛卿,新羅一直朝貢沒斷,朕自是不會放任百濟、高麗與倭國聯軍將其消滅,若要阻新羅被滅,各位有何好的對策,都可以講來…”

“陛下,唯有出兵相助,攻擊高麗,使其撤兵回援,如今高麗兵勢最強,若是高麗回兵,百濟要單獨滅新羅,實非易事!”對情況最是瞭解的李世績還是第一個發表意見,“只是如今我水師,還未完全形成戰力…”

隨着李世績剛落,長孫無忌馬上站出來說道:“陛下,臣覺得,高麗與百濟猖狂若此,我大唐上國不能聽之任之,一定要給予這兩蕃以教訓,臣也認爲宜發兵討之,水師未準備好,可以從遼東以陸路攻之…”

長孫無忌的話有些出人意料,一向有些保守的這位當朝司徒,怎麼會變得這麼激進了?

“陛下,臣覺得如今對高麗與百濟開戰還爲時尚早,這兩年雖沒太大的戰事,然還要以民再生息幾年,再行戰事,這樣方爲善!”司空房玄齡起來說道。

“陛下,臣以爲,征伐高麗必不是小戰,所用將士將十餘萬,而前番我朝連續征戰,實無力再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戰事,所以臣覺得,宜緩用兵!”李大亮出來奏道。

聽李大亮如此說,李世民微微地皺了皺眉,似對這位武將出言反對征戰有些不滿,又盯着看了幾眼沒言語的李業詡,似是問詢。

“陛下,臣有一些建言!”李業詡有些硬着頭皮道,“臣覺得對高麗用兵,不用則已,一戰即要平其國,如今還有百濟不從我大唐令,勢必也要將百濟也平之,如此用兵規模勢將很大。以臣所慮,若要出兵,可以以一部從遼東陸路攻之,另一部從水路從百濟方向,與新羅一道聯軍攻擊,若聚我大唐精銳之兵,兩面夾攻,高麗與百濟定不能支,必被滅,新羅與我聯軍,其軍力也一定受影響,有可能可以不戰而取之,這樣,東面都可平定…”

李業詡嚥了一口氣唾沫繼續道:“如今還有倭國參與其中,臣覺得,倭國對這幾地也定有所圖,若我大軍攻擊,倭人有可能與百濟一道聯軍,攻擊我軍,這樣勢必一道對倭國也有所打擊,若沒有強大的水師,倭人退逃,我軍也無力追擊…”

李業詡見所有的目光都盯着自己,還是不慌不忙地說道:“所以臣覺得,再過一年,我水師有戰力,新募集的衛軍將士也訓練完畢,戰力基本可以保證,那纔是出戰高麗的最好時候,如今陛下可以令遼東主將領諸夷部,疲擾高麗,使不能敢放手對新羅發動攻擊,同時陛下可再令使節持諭,令其停戰…”

“陛下,臣覺得李祭酒此議甚可,”李道宗率先表示了支持。

接着房玄齡、李世績也表示了支持,一年時間並不長,幾下就過去了,也可使我大軍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對高麗一戰是免不了的,要戰就將其徹底平定。

高麗、百濟如此猖狂,那是自找死。

“朕許此議!”李世民沉思了一會,點頭表示認可,並對李業詡露出些讚許的笑容。

接着君臣又討論起有了戰事後,一些要準備的事宜…

第41章 玩的過火?第240章 倭王拒絕臣服於大唐第七四十章 鎮服第31章 如此大好河山第63章 再訪宗聖宮第36章 穿越莫賀延磧第30章 小子,你得娶媳婦了第139章 終於明白第21章 世襲刺史的風波第24章 奔襲曼頭山(上)第88章 安北大都護府的設立第95章 刻石記功第132章 軍事學院開學典禮(下)第260章 事情很複雜第135章 武才人的馴馬之道第4章 蜀王李恪第54章 大軍班師第64章 初經人事第10章 吾兒李徵第76章 大婚第15章 抵達鄯州第91章 與吐蕃人的比試(下)第190章 新羅人不得不聽令第116章 會有好戲看了第241章 幸好你沒嫁於倭太子第147章 悠閒的日子第148章 新羅與百濟、高麗起紛爭第130章 軍事學院開學典禮(上)第99章 又有人彈劾第123章 伏擊戰(中)第22章 論理第117章 故人有約第2章 即將開始第105章 不被接納第55章 再抵鄯州第48章 新的佈署第40章 伏俟城內第73章 佔地之計第171章 攻擊熊津城(上)第36章 收留第81章 攻擊夷男牙帳第224章 待朕抵達後纔可攻擊平壤第153章 又見皇后第19章 庫山之戰(下)第150章 平康坊的奇女子第20章 將軍,我們勝了第45章 伊列道行軍大總管第121章 贊聶部沒有動靜第110章 這是調查的結果第85章 長樂公主第43章 再次得手第3章 新式武器問世第213章 大哥,新羅王可能看上了你第30章 朕看好你第131章 鬆州之戰(五)第71章 朝會第202章 殲滅戰開始第154章 應該放開宵禁第97章 李世民的大舉動第61章 皇帝的心思真不少第7章 較量第4章 蜀王李恪第15章 再次相遇第21章 藥王孫思邈第232章 安東大都護府的設立第245章 倭王宮內血流成河第168章 遼東首戰告捷第65章 侯君集的臨別贈言第159章 吐蕃稱臣第45章 伊列道行軍大總管第216章 你可以自請除國第166章 百濟伏兵撤走了第42章 善後事宜第22章 剖析第62章 諸將的封賞第57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208章 黑齒常之被俘第55章 再抵鄯州第193章 新羅人貌合神離第21章 世襲刺史的風波第27章 大戰牛心堆(上)第138章 鬆州之戰(十二)第132章 軍事學院開學典禮(下)第262章 皇帝果然要對付世家第236章 你爲何不自立爲王?第8章 凱旋之師第134章 鬆州之戰(八)第269章 太子的奏議第15章 再次相遇第3章 我要一個人第251章 踏上回程路第158章 出海第33章 蘭州遇故人第66章 北方有戰事第32章 美味的軍糧第160章 熊津江口之戰(上)第122章 關於吐蕃的事第154章 踏上征途第25章 長孫無忌太討厭了第15章 抵達鄯州
第41章 玩的過火?第240章 倭王拒絕臣服於大唐第七四十章 鎮服第31章 如此大好河山第63章 再訪宗聖宮第36章 穿越莫賀延磧第30章 小子,你得娶媳婦了第139章 終於明白第21章 世襲刺史的風波第24章 奔襲曼頭山(上)第88章 安北大都護府的設立第95章 刻石記功第132章 軍事學院開學典禮(下)第260章 事情很複雜第135章 武才人的馴馬之道第4章 蜀王李恪第54章 大軍班師第64章 初經人事第10章 吾兒李徵第76章 大婚第15章 抵達鄯州第91章 與吐蕃人的比試(下)第190章 新羅人不得不聽令第116章 會有好戲看了第241章 幸好你沒嫁於倭太子第147章 悠閒的日子第148章 新羅與百濟、高麗起紛爭第130章 軍事學院開學典禮(上)第99章 又有人彈劾第123章 伏擊戰(中)第22章 論理第117章 故人有約第2章 即將開始第105章 不被接納第55章 再抵鄯州第48章 新的佈署第40章 伏俟城內第73章 佔地之計第171章 攻擊熊津城(上)第36章 收留第81章 攻擊夷男牙帳第224章 待朕抵達後纔可攻擊平壤第153章 又見皇后第19章 庫山之戰(下)第150章 平康坊的奇女子第20章 將軍,我們勝了第45章 伊列道行軍大總管第121章 贊聶部沒有動靜第110章 這是調查的結果第85章 長樂公主第43章 再次得手第3章 新式武器問世第213章 大哥,新羅王可能看上了你第30章 朕看好你第131章 鬆州之戰(五)第71章 朝會第202章 殲滅戰開始第154章 應該放開宵禁第97章 李世民的大舉動第61章 皇帝的心思真不少第7章 較量第4章 蜀王李恪第15章 再次相遇第21章 藥王孫思邈第232章 安東大都護府的設立第245章 倭王宮內血流成河第168章 遼東首戰告捷第65章 侯君集的臨別贈言第159章 吐蕃稱臣第45章 伊列道行軍大總管第216章 你可以自請除國第166章 百濟伏兵撤走了第42章 善後事宜第22章 剖析第62章 諸將的封賞第57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208章 黑齒常之被俘第55章 再抵鄯州第193章 新羅人貌合神離第21章 世襲刺史的風波第27章 大戰牛心堆(上)第138章 鬆州之戰(十二)第132章 軍事學院開學典禮(下)第262章 皇帝果然要對付世家第236章 你爲何不自立爲王?第8章 凱旋之師第134章 鬆州之戰(八)第269章 太子的奏議第15章 再次相遇第3章 我要一個人第251章 踏上回程路第158章 出海第33章 蘭州遇故人第66章 北方有戰事第32章 美味的軍糧第160章 熊津江口之戰(上)第122章 關於吐蕃的事第154章 踏上征途第25章 長孫無忌太討厭了第15章 抵達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