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決戰上黨(五)

ps:謝謝兄弟們的...月票,月底了,大家的鼓勵讓老飯很高興。明天就是初一,在這裡向大夥兒拜年,祝大家健康幸福、馬到功成!那啥,過年了,老飯要和家人團聚,請幾天假吧,各位多理解。

六月二十日,李誠中攜軍事參謀總署及各野戰軍主官由潞州南下,過長平通道,南下高平。第二天一早,又在上千軍士的護衛下,登界牌嶺,觀諸侯聯軍軍容。

界牌嶺位於高平城南二十里,正好卡在高平和澤州之間,東西長五里、南北寬二里,最高處二十丈。這座小小的山嶺本來非常普通,但自從燕軍攻佔高平後,便忽然顯露出其極爲重要的軍事意義。

上黨行營於去年底攻下高平後,趁駐守澤州的賀德倫還沒有反應過來,迅速派出兩營戰兵搶佔界牌嶺,同時以數百騎兵遊伺在界牌嶺周圍,等賀德倫醒悟過來要調兵爭奪時,已經爲時晚矣。

自去年年底至今年五月,上黨地區的戰事主要圍繞在界牌嶺周圍展開,賀德倫雖然兵力雄厚,但上黨行營裝備豪華、器械極多,所以賀德倫一直無計可施,這也導致戰事始終處於上黨行營的控制之下。

因此,李誠中進入上黨,首先就是視察界牌嶺,因爲這座小山嶺已經一躍而爲戰略要地。

界牌嶺上,燕軍依據地勢,修建了數道木砦、鹿角、攔索和陷坑,在關鍵要點上豎起密密麻麻的箭樓,同時在登嶺的坡道上安置了弩車、衝車、引火車等器械,並且沿邊緣填平了幾處平地,將投石機分散使用。

嶺上駐有四營戰兵和一營後勤兵,兩千五百人的兵力配屬已經足夠穩守界牌嶺。

同時,作爲界牌嶺突出部的支撐,它的身後分別依託懸壺、牛山和石嘴頭三處高地建立了軍寨。隨時可以對界牌嶺發動支援。在三處高地遮蔽下的北面,則是重鎮高平。

李誠中和一大票將軍們登上遠望臺,由此可眺望十里之內而無遺漏。

原上黨行營總管、如今已回到莫州軍序列內的趙原平向李誠中等人講述眼前的敵情,他指着遠方連綿起伏的敵軍軍營道:“六裡外即是賀德倫的營盤,五月前駐軍一萬,本月起增至三萬人。殿下請看,賀德倫東側的營地,是五月底新修的,按營盤規模,估計可納軍士兩萬;西側營地是三天前修築完畢的。可納軍士一萬五千餘人。據侯從事所言,東側當爲張歸厚部,西側爲朱友恭部,三座大營互隔裡許,某等估計當有六七萬之數。”

趙原平頓了頓,指着更遠處若隱若現的丘陵道:“右側十三裡外爲閻山,左側十四里外爲白馬山,敵軍大營以此兩山爲依託構築,當面賀德倫、張歸厚、朱友恭三座營盤爲第一線。還有幾處營盤隱藏其後,圍繞兩山外側的大東溝、東王臺等處各有五六處營盤,目前仍未查清。此外,白馬山後便是澤州城。某等懷疑,樑王應當就在城內。”

李誠中邊聽邊看,問道:“樑王號稱百萬之衆,究竟有多少。心裡可有數?”

趙原平道:“從眼前的營盤來看,百萬之數是不可能的,但三十至五十萬之間應該是有的。某和侯從事談過。他說樑王麾下可戰之兵約在三十萬之間,若是加大徵募的話,可以達到四十萬左右,再加上諸侯聯軍,某以爲總計不會超過五十萬。”

李誠中沉吟片刻,命傳侯從事覲見。侯從事就是侯言,原爲樑王帳下大將,官拜河陽節度留後,獨領一軍,受葛從周節制。天佑元年春,爲警惕盧龍軍上黨行營對澤州的窺伺,樑王急調侯言和賀德倫北上太行。天佑元年底,侯言在高平向上黨行營投降。

侯言是戰敗被俘後投降的,如果不是看在他熟悉樑軍內情,恐怕等待他的命運只有一個——梟首示衆。因此,侯言的待遇很低,只是掛了一個統戰處從事的閒職,沒有讓他繼續領軍。

侯言進不了燕軍的決策圈子,故此一直在遠望樓下等候,聽說燕王傳見,立刻登上樓梯,貓着身子畢恭畢敬的向李誠中施禮:“罪將見過殿下!”

李誠中也不和他客氣,直接點名詢問樑王帳下諸將的情形,侯言能夠活命,靠的就是這條,當下不敢隱瞞,絞盡腦汁的把自己所知道的的一應詳情全數道來。

李誠中點了點頭,讓他下去,侯言又轉身下了遠望樓,等他進入等候的班列之中時,後背上的衣裳都溼透了。不過侯言總算鬆了口氣——這是他第一次覲見燕王,燕王沒有拿他撒氣,那麼他的小命從這一刻纔算真的保住了。

聽了侯言的介紹,李誠中和各位將軍們對樑軍又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望着遠方連綿無際的敵軍營盤,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在上黨地區,燕軍總兵力爲九萬,以樑軍爲主的諸侯聯軍兵力爲四十萬以上,雙方對比非常懸殊。如果單看高平戰場,這種懸殊的差距會更大,因爲燕軍還有兩萬人駐守在北邊的潞州,以抵擋河東三王的威脅,真正南下到高平戰場的燕軍,總計不超過七萬!

這已經是目前爲止,李誠中麾下所集結起來的最大軍事力量了,河北內地還有兩萬多駐守州縣的預備兵,並不是說不可以繼續抽調,但一來兩萬多人並不能對戰事的進展起到什麼重要影響,二來預備兵一旦抽空,河北各州縣連維持地方治安的力量都會失去,很容易引發地方混亂。

雖說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以少勝多的戰例,但每一次既然都能留載史冊,就說明這種戰例非常稀罕,無一不是經典。從軍事作戰的原則來講,以多勝少纔是可取之道,也纔是戰爭的常態,總是寄望於以少勝多,那是賭博、是冒險。

樑王手上兵多,他就可以拉長戰線。同時展開多個戰場,可以選擇的進攻方向和進攻方式也會很多,對李誠中來說,戰線越長、戰場越多,燕軍的力量就會越分散,形勢就會越被動。

另外,樑王承受失敗的能力也會很強,反之李誠中卻經受不起一次重大損失。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五萬人的損失,樑王發發火、砍幾個敗將的腦袋。這事就過去了,丟了五萬人,他還有好幾個五萬人;反過來,如果李誠中丟了五萬人,那麼這一仗就不用再打了。

想要和以樑軍爲主的諸侯聯軍在上黨地區一決雄雌,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李誠中默默掃視着遠方的敵軍營盤,終於從牙縫裡擠出兩個字——暴兵!

天佑二年七月,軍事參謀總署發佈軍令,啓動塵封三年之久的原《盧龍節度府軍事動員預案》。實施全軍總動員。因爲“盧龍軍”這一稱謂太具地域特色,所以兩月前,全軍已經正式更名爲“燕軍”,只不過各項規章和發令還沒來得及更改。至今仍然帶有“盧龍”的字樣。

原《盧龍節度府軍事動員預案》制定於天覆二年春,至今已有三年,卻始終束之高閣,從未啓動過。《預案》中規定。一旦盧龍軍遭受巨大威脅,將按照不同的威脅程度,施行相對應的動員機制。

《預案》將盧龍軍遭受的巨大威脅分爲三級。區分低度、中度和高度,分別對應三級動員令。如果盧龍節度府遭受敵軍進攻,則發佈三級動員,即全軍動員;如果遭受大規模進攻,且戰事不利,則發佈二級動員,即除全軍動員外,將十八歲至三十歲的受訓男丁組織起來,作爲補充兵力應對敵軍;如果盧龍節度府評估出來的威脅十分巨大,事關盧龍整體存亡,則將動員範圍擴大至十五歲到四十歲之間。再擴大動員範圍,就沒有必要了,如果連四十歲以上的男丁都要動員的話,河北基本上就已經輸掉了戰爭。

《預案》是與原《盧龍節度府兵役條令》緊密結合的,沒有《兵役條令》,則《預案》所起到的作用不會太大。《預案》實際上來自於李誠中穿越那個時代的相關應急理念,應付的是緊急情況,沒有太多時間做準備,這意味着動員起來的男丁沒有太長的時間來進行軍事訓練,這樣的男丁拉上戰場最多起到民夫的作用,連輔兵都算不上。

好在李誠中對《兵役條令》的執行非常重視,三年來,軍事參謀總署和判官署定期對治下男丁進行軍事訓練,連續三年來,接受過每年二十四天軍事訓練的男丁達到二十萬,接受過兩年共四十八天軍事訓練的男丁超過三十萬,只接受過一年二十四天軍事訓練的男丁則在二十萬左右。從廣泛意義而言,河北大地(包括關外營州)接受過二十四天軍事訓練以上的十五歲至五十歲男丁超過七十萬。

有這七十萬男丁,《預案》纔算有了啓動的基礎。

而《預案》的第一次啓動,就是全軍總動員,這是一級預案!他的內容是,作訓司徵募處在各州縣官府的配合下,強制要求符合年齡的男丁加入軍隊,五大訓練營立刻高速運轉,以十五天爲一週期的速度,將新兵初步編製成營。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可能動員出七十萬大軍的,接受過軍事訓練的這七十萬男丁是整個河北的菁華所在,如果真的將他們推上戰場,那麼河北的生產狀況就會惡化到極爲危險的程度。同時,窮河北之力,也不可能支撐七十萬大軍作戰。

因此,雖說是發佈了一級動員令,但軍事參謀總署的預期整訓兵力並沒有那麼多,動員的重點,仍舊只放在十八歲至三十歲男丁之間。七月份開始,首先徵募十八歲至二十五歲的男丁,要求當月整訓十萬人進入上黨。

對於河北來說,支撐二十萬人在上黨作戰還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畢竟上黨離河北不遠,屬於家門口作戰。但以二十萬人對抗諸侯聯軍五十萬人真的夠麼?這個疑問讓年輕的軍事參謀總署仍然有些不夠自信。

因此,八月起,徵募範圍擴大至三十歲,至十月底,要求在邯鄲地區再次集中十萬人,屯於邯鄲,一旦上黨戰場需要,就可以隨時出關。這樣的準備可以極大緩解後勤壓力,得到了後勤司和判官署的勉強同意。不過後勤司和判官署也向虞侯司乃至李誠中發出了警示,這個數字不能再增加了,否則河北的民生將會被拖垮。

當然,最爲關鍵的是七月,以軍事參謀總署和判官署之能,想要完成一個月整編十萬人的任務,也力有不逮。不過李誠中並沒有將動員令侷限在關內,位於柳城的營州都督府將是第一批動員令執行的主要部門。未完待續。。),.

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101章 決戰上黨(十六)第50章 范陽之春(四)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129章 河南(七)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6章 魏州(一)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25章 插曲(二)第69章 非常規戰爭(六)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20章 遼西雙城(二十)第57章 盧龍節度(二十六)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62章 兩河輪戰(八)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111章 南北戰策(五)第126章 河南(四)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3章 西京變(三)第14章 遼西雙城(十四)第66章 兩河輪戰(十二)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12節 幽州留後(十二)第21章 幽州留後(二十一)第104章 決戰上黨(十九)第142章 國器(四)第73章 釘子(六)第78章 懷遠新思維(十)第31章 雙極(三)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6章 幽州留後(六)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8章 魏州(三)第36章 白狼山水間(三)第7章 幽州留後(七)第5章 西京變(五)第74章 轉折(六)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75章 轉折(七)第102章 決戰上黨(十七)第2章 遼西雙城(二)第29章 營州經略(一)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62章 河北新軍閥(五)第79章 轉折(十一)第78章 懷遠新思維(十)第8章 幽州留後(八)第31章 營州經略(三)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134章 中樞之要(四)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69章 轉折(一)第36章 盧龍節度(五)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142章 國器(四)第80章 大王莊——將軍廟(四)第32章 營州經略(四)第52章 盧龍節度(二十一)第2章 幽州留後(二)第18章 西京變(十八)第100章 決戰上黨(十五)第16章 遼西雙城(十六)第5章 幽州留侯(五)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57章 盧龍節度(二十六)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27章 諸侯之定(六)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50章 范陽之春(四)第71章 懷遠新思維(三)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78章 懷遠新思維(十)第72章 釘子(五)第14章 北迴歸線(四)第31章 諸侯之定(十)第69章 非常規戰爭(六)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26章 插曲(三)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17章 北迴歸線(七)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54章 范陽之春(八)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36章 雙極(八)第94章 決戰上黨(九)
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101章 決戰上黨(十六)第50章 范陽之春(四)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129章 河南(七)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6章 魏州(一)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25章 插曲(二)第69章 非常規戰爭(六)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20章 遼西雙城(二十)第57章 盧龍節度(二十六)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62章 兩河輪戰(八)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111章 南北戰策(五)第126章 河南(四)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3章 西京變(三)第14章 遼西雙城(十四)第66章 兩河輪戰(十二)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12節 幽州留後(十二)第21章 幽州留後(二十一)第104章 決戰上黨(十九)第142章 國器(四)第73章 釘子(六)第78章 懷遠新思維(十)第31章 雙極(三)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6章 幽州留後(六)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8章 魏州(三)第36章 白狼山水間(三)第7章 幽州留後(七)第5章 西京變(五)第74章 轉折(六)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75章 轉折(七)第102章 決戰上黨(十七)第2章 遼西雙城(二)第29章 營州經略(一)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62章 河北新軍閥(五)第79章 轉折(十一)第78章 懷遠新思維(十)第8章 幽州留後(八)第31章 營州經略(三)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134章 中樞之要(四)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69章 轉折(一)第36章 盧龍節度(五)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142章 國器(四)第80章 大王莊——將軍廟(四)第32章 營州經略(四)第52章 盧龍節度(二十一)第2章 幽州留後(二)第18章 西京變(十八)第100章 決戰上黨(十五)第16章 遼西雙城(十六)第5章 幽州留侯(五)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57章 盧龍節度(二十六)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27章 諸侯之定(六)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50章 范陽之春(四)第71章 懷遠新思維(三)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78章 懷遠新思維(十)第72章 釘子(五)第14章 北迴歸線(四)第31章 諸侯之定(十)第69章 非常規戰爭(六)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26章 插曲(三)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17章 北迴歸線(七)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54章 范陽之春(八)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36章 雙極(八)第94章 決戰上黨(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