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白狼山水間(三)

八月是收穫的季節,但在榆關之內五十里範圍的田畝中,那些黃澄澄的麥穗卻無人收割,只是迎風搖晃,形成一道道令人心頭溫暖的麥浪。自從契丹人叩關之後,榆關之內的村戶人家都已經空空如也,大部分都被擄掠到了關外北地,還有一些幸運或者見機較快的,則逃難至了平州內地,至今不敢迴轉。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出自李誠中穿越前領袖的口中,對於將領袖這句精闢論斷奉若圭臬的李誠中而言,眼看着那麼多糧食不去收割,那就是作孽了。在徵詢過馮道的意見後,他立即組織甲都、乙都的士兵,合上馮道手下百名民夫,拋開手頭一切活計,全力開始了秋收。

李誠中能夠指揮的人手共計不到三百人,可是要收割的麥田預計近萬畝。於是,李誠中實行了十六小時工作制,即一天十二個時辰,只允許每人每天休息四個時辰,剩下的八個時辰則全力搶收。就算如此,粗略估計之下,等到秋收期完畢,恐怕也會有近一半的麥田來不及收割。馮道連夜向刺史府發出書信請求調配更多的人手,於是三天後,刺史府緊急派遣過來三百名臨時徵募的難民,李誠中這才稍稍鬆了口氣。

好在契丹品部的攻擊沒有再繼續下去,這也讓李誠中得以抽出所有人力進行搶收,只是兵馬使周知裕即將前來榆關巡視的消息,卻讓李誠中有些犯愁。周知裕來榆關,怎麼着也得帶上一、兩個都吧?這一接待起來,怎麼着自己也得抽出一、兩百人吧?來上一天還好,若是連續呆在榆關三、五日不走,卻該如何是好?

李誠中駐守榆關近月的工夫,已經把這座關城看作了需要自己來呵護和保衛的孩子,壓根兒就沒考慮過,周知裕纔是真正的榆關守捉使,他就算駐紮在榆關三年五載,那也是理所當然。李誠中擔憂的不是將榆關重新交出來,周知裕待他不薄,他現在在周知裕的體系中感覺良好,就算周知裕讓他立刻卸任,他也沒有什麼怨言。他擔憂的是,人力抽調出來後,會極大的延誤秋收事務,到時候該會損失多少糧食!

按照刺史府的來信,抽調給榆關的三百民夫已經是極限,再多就沒有了。今年風調雨順,不僅整個平州,就連整個盧龍節度轄下的各州農田都是一片豐收,成熟的糧食就在農田裡等着收割,可因爲南征戰敗的慘重損失,盧龍軍鎮的壯年勞力折損太大,各州都出現了人力匱乏的情況。若不是因契丹人擄掠騷擾而逃難入關數萬難民,平州一樣會出現勞力嚴重不足的窘況。

在李誠中的想來,周知裕選擇這個時候到平州巡視,那不是添亂嘛!

李誠中把這個想法和越來越投緣的馮道說了,馮道一笑,提筆就替李誠中寫了一份公文。公文是發給兵馬使衙的,公文中表示,一定竭盡所能,做好歡迎周知裕巡視的接待工作,確保周知裕在安全的情況下,瞭解到榆關上下的所有詳情。同時,公文末尾提了一個小小的請求,請周知裕前來巡視的時候,將新組建的平州軍一併帶過來,能來多少就來多少,因爲榆關正在全力搶收農田,卻苦於人手不足,希望周知裕能將這些弟兄帶過來幫忙。

李誠中看完這封信後,會心的一笑,連忙署名發了出去。

過了三天,李誠中在榆關迎到了帶領中營甲都九十名士兵的趙在禮。兩人一見面,趙在禮就口頭傳達了周知裕的命令,原定的巡視推遲到秋收之後,李誠中則要抓緊收割農田,不許讓一粒糧食爛在田地裡!爲了幫助李誠中搶收,特令趙在禮帶領本部士兵前來聽候調遣。這道命令讓李誠中發自肺腑的好一通感慨,有這麼一位體貼下屬的好上司,還真是人生的一大福氣啊!

傳達完周知裕的口頭命令後,趙在禮還向李誠中解釋了命令背後的來由。經刺史府和兵馬使衙門合議,榆關內五十里內所有無主的農田,全部交由平州軍收割,所獲糧食作爲平州軍徵募新軍的募兵費。

談到了募軍的事情,李誠中不免要詳細問一番。趙在禮有些興奮的道:“三營新軍已經募齊,目前就是缺軍官,尤其是有實戰經驗的軍官。而且,據幽州那邊傳來的消息,因爲契丹人屢屢犯邊,節度府準備重新調整新的方案,允許各州依據財力擴充至三營或五營不等,這道命令不久即將傳達下來。今年看上去是個豐收年,因此張使君和咱們家將軍初步議定過了,平州軍準備擴充到五個營頭!”

這個消息讓李誠中很受鼓舞,目前他已經是平州軍內軍階最高的一批軍官之一,而且極受周知裕器重。當平州軍擴軍的時候,他的未來會如何,已經可想而知。受到了利好消息鼓舞的李誠中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眼前這些田地裡長勢可喜的糧食都是平州軍的合法財產,若是沒有搶收上來,那就是對平州軍的最大犯罪!因此,他毫不客氣的將趙在禮的中營甲都列入了每天十六小時工作制當中,甚至連趙在禮也被他趕下地裡田間親自操刀收割,讓從沒幹過農活的這位將門之後叫苦不迭。

經過半個多月的搶收,榆關守軍終於趕在秋收期結束的時候,將榆關內的農田全部收割一空,就連關外二十里範圍內那些因無人照看而近半荒蕪的農田也搶了回來。經過清點,合計得糧一萬七千餘石,關內畝均一石三,關外畝均七鬥。豐收的喜悅映在每一個人臉上,望着堆積如山的糧秣,李誠中咧着嘴笑了一夜。

搶收完後,李誠中還在自己屋內考慮如何裝車運回平州,姜苗就急匆匆打關城上下來,一邊下來還一邊大聲向李誠中招呼:周將軍來了!

周知裕來得很突然,也很簡單,不僅是他來了,就連平州刺史張在吉也一同來到了榆關。兩個平州最高級別的軍政大員同時出現在了關城下,隨同的只是周知裕的幾個親衛和節度府的幾個參軍幕僚。

因爲秋收的緣故,關城上的城樓至今沒有修葺,李誠中帶着周知裕和張在吉上到城頭視察一遍,詳細解說完上次和契丹人作戰的細節之後,衆人又轉到了他居住的地方進行軍議。這是一個簡陋的軍舍,這樣的軍舍沿關城內的校場邊上一溜排開,共有六十餘間,士兵每伍一間,夥長以上軍官每人一間。房間不大,李誠中所居住的房間已經是整個榆關內最大的,這麼些人進去連站都站不下,因此,周知裕吩咐只由隊正以上軍官及刺史府幾位參軍幕僚參與軍議,才勉強都坐了下來。李誠中的牀鋪上則擠着坐下了張興重、周砍刀、姜苗和趙在禮。

周知裕和張在吉首先誇讚了榆關守軍在這次應對契丹人擾邊的戰事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武,以及秋收中的辛苦勞累。接着,周知裕親自宣佈了表彰和獎賞。

李誠中因帶領所部及時趕到榆關,併成功守住關城,晉左營甲都都頭、秩仁勇校尉、正九品上,因在秋收中組織得力,保障了平州軍未來擴軍的軍糧,檢校禦侮副尉、秩從八品下,待報節度府覈准後,將去掉“檢校”二字。短短一個多月,李誠中由夥長而隊正、由隊正而都頭,階級由陪戎副尉而陪戎校尉、再躍遷仁勇校尉、檢校禦侮副尉,秩別更是連升四級,用後世的話來說,算得上“火箭式”幹部了。

這樣的升遷,其實有周知裕補償他貝州攻城大功、北撤保全士卒的功勞以及參與謀劃保全健卒營體系的辛苦在裡面。在周知裕看來,李誠中這樣既能打仗、又對自己忠心的軍官,實在是難得的心腹,是將來“足堪大用”的人才!周知裕現在手頭缺的就是能夠獨當一面的軍官,在他的設想中,李誠中將佔據未來平州軍五個營之一的營指揮使一職。

自從前幾日接到節度府傳來的新的各州整軍方案,周知裕就已經動了這個念頭,若不是考慮到升遷太速對年輕軍官的成長不利,而且對整個平州軍的平衡不利,此刻李誠中任左營指揮使的請求就已經在去往幽州的路上了。

除了李誠中的嘉獎任命外,姜苗、張興重和周砍刀也得到了晉升。三人在榆關戰事中作戰有功,均升任檢校都頭,秩別爲任勇副尉、正九品下,待將來再有功勞後轉爲正式的都頭軍官。其餘有功的下級軍官,則由李誠中按照軍功大小提議晉升。

張在吉同時行駛刺史闢署權,因馮道在這次戰事中的良好表現,正式徵辟他爲平州刺史府司士曹,官階正八品上。從官階上來說,馮道一躍而位列在李誠中之上了。只不過在這個時代,文官的品階就算再高,與武人的權力和地位相比,也是遠遠不如的。

宣佈完馮道的任命後,張在吉談了談這次節度府新頒佈的各州整軍飭令,按照這份飭令,張在吉和周知裕商議之後,決定將平州軍擴充到五個營,共計兩千五百人。當然,這裡面還有一些東西,張在吉和周知裕並沒有向大夥兒透露,最讓他們感到滿意的是,除了規模的擴充上得到了幽州方面的同意外,就連軍官的任命和編制上,也得到了極大的鬆解。換句話說,平州軍在這條新的飭令裡,得到的是整整五個營的正規軍官編制,這纔是最重要的!

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54章 饒樂山巔(八)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66章 非常規戰爭(三)第42章 薊州(四)第32章 營州經略(四)第101章 決戰上黨(十六)第136章 中樞之要(六)第30章 幽州留後(三十)第58章 燕郡問題(三)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8章 西京變(八)第5章 西京變(五)第52章 盧龍節度(二十一)第123章 河南(一)第48章 范陽之春(二)第60章 河北新軍閥(三)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26章 大河之東(十一)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15章 遼西雙城(十五)第72章 轉折(四)第31章 雙極(三)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27章 插曲(四)第106章 決戰上黨(二十一)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46章 春夏(十二)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9章 魏州(四)第14節 幽州留後(十四)第65章 兩河輪戰(十一)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56章 兩河輪戰(二)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48章 白狼山水間(十五)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35章 春夏(一)第4章 遼西雙城(四)第131章 中樞之要第14章 蔣袁合流(四)第40章 雙極(十二)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25章 幽州留後(二十五)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38章 春夏(四)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85章 東都會盟(五)第85章 東都會盟(五)第15章 遼西雙城(十五)第21章 西京變(二十一)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117章 南北戰策(十一)第34章 諸侯之定(十三)第64章 燕郡問題(九)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62章 兩河輪戰(八)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5章 貝州(下)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130章 河南(八)第64章 兩河輪戰(十)第20章 整軍(三)第70章 釘子(三)第23章 諸侯之定(二)第57章 燕郡問題(二)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51章 盧龍節度(二十)第49章 范陽之春(三)第129章 河南(七)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6章 西京變(六)第62章 兩河輪戰(八)第76章 懷遠新思維(八)第12章 蔣袁合流(二)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1章 西京變(四)第60章 燕郡問題(五)第26章 大河之東(十一)第123章 河南(一)第25章 榆關風雲(四)第78章 釘子(十一)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10章 西京變(十)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21章 整軍(四)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63章 饒樂山巔(十七)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3章 貝州(上)
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54章 饒樂山巔(八)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66章 非常規戰爭(三)第42章 薊州(四)第32章 營州經略(四)第101章 決戰上黨(十六)第136章 中樞之要(六)第30章 幽州留後(三十)第58章 燕郡問題(三)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8章 西京變(八)第5章 西京變(五)第52章 盧龍節度(二十一)第123章 河南(一)第48章 范陽之春(二)第60章 河北新軍閥(三)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26章 大河之東(十一)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15章 遼西雙城(十五)第72章 轉折(四)第31章 雙極(三)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27章 插曲(四)第106章 決戰上黨(二十一)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46章 春夏(十二)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9章 魏州(四)第14節 幽州留後(十四)第65章 兩河輪戰(十一)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56章 兩河輪戰(二)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48章 白狼山水間(十五)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35章 春夏(一)第4章 遼西雙城(四)第131章 中樞之要第14章 蔣袁合流(四)第40章 雙極(十二)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25章 幽州留後(二十五)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38章 春夏(四)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85章 東都會盟(五)第85章 東都會盟(五)第15章 遼西雙城(十五)第21章 西京變(二十一)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117章 南北戰策(十一)第34章 諸侯之定(十三)第64章 燕郡問題(九)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62章 兩河輪戰(八)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5章 貝州(下)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130章 河南(八)第64章 兩河輪戰(十)第20章 整軍(三)第70章 釘子(三)第23章 諸侯之定(二)第57章 燕郡問題(二)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51章 盧龍節度(二十)第49章 范陽之春(三)第129章 河南(七)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6章 西京變(六)第62章 兩河輪戰(八)第76章 懷遠新思維(八)第12章 蔣袁合流(二)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1章 西京變(四)第60章 燕郡問題(五)第26章 大河之東(十一)第123章 河南(一)第25章 榆關風雲(四)第78章 釘子(十一)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10章 西京變(十)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21章 整軍(四)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63章 饒樂山巔(十七)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3章 貝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