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營州經略(三)

這書終於有了第一個執事,謝謝豬豬的厚愛!

————————————————————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李誠中在營州“得道”,他身邊的部將從屬必然相應的紛紛升官加爵。這也是藩鎮中默認的軍頭制度,同時也是軍頭們能得部下效死的直接驅動力。否則主官拼死拼活一個人累,沒有旁人襄助,再牛比的穿越衆,再能開金手指,也是註定撲街的命。

對一心一意撲在民政上的馮道來說,在他打定主意隨李誠中出關闖蕩的那一刻起,便逐漸打上了李誠中的烙印,當然,他身上同時也有刺史張在吉的烙印,是張在吉徵辟並啓用了他。馮道在爲李誠中處理民事政務上可謂盡心盡力、盡職盡責,讓李誠中能夠拋開繁雜而瑣碎的事務,全身心投入到軍隊建設上。

經過大半年的磨礪,年輕的馮道也逐漸展現出了性子中的沉穩,在與最底層百姓的來來往往中,他對民間的疾苦和百姓的需求更加理解,行爲方式也更爲變通,在與李誠中的同甘共苦中,兩人之間的友情逐漸加深的同時,相互間的配合也熟稔有餘。

作爲李誠中身邊的唯一一個文官,馮道在論功行賞中自然排在了第一。

馮道的正式官職是平州刺史府六曹之一的司士曹,這個官職如果在太平年間,應該爲七品或六品,但在這個亂世之中,朝廷對官職的封賜已經成爲了一種榮耀,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所以藩鎮屬官的品階早已與往日有了天壤之別。

強勢一些的藩鎮,封賞部屬官階之時,可以同時向朝廷行文討要,朝廷也不敢批駁,比如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或者宣武節度使朱全忠。還有一些與朝廷相距較遠,或者與朝廷有過明顯不合的藩鎮,便只能在自己的職權下封官,因爲他們向朝廷討要官職的公文,一般會被政事堂拖延下來,往往無疾而終,比如西川節度使王建,還有就是盧龍節度使劉仁恭。

劉仁恭爲兒子劉守文討要義昌軍節度使官職的時候,朝廷不是很爽快,當時劉仁恭爲此曾經謾罵過天子,因此兩邊關係比較緊張。所以劉仁恭向長安討要官職的公文都會被拖延很長時間,到了後來,不是特別需要的官職,盧龍方面就不會去觸政事堂的黴頭,這也直接導致盧龍轄下各官的官階不是很高,絕大部分只能在節度使本職範圍內解決,一般不會超過五品。

周知裕的四品宣威將軍和張在吉的兼職營州刺史就需要長安政事堂批覆,但他們收服營州的大功在那裡擺着,政事堂諸位相公也不至於厚着臉皮硬撐着不給,只不過批覆必然要晚到數月,當然盧龍軍全鎮都不在意,他們已經自己默認了這次升遷。

基於以上原因,馮道的平州刺史府司士曹僅爲八品小官。

馮道的功績是看在李誠中眼裡,記在李誠中心裡的,他還記得當年曾經答允過馮道,要幫助他成爲營州刺史,因此,李誠中首先想到的就是爲馮道一步步攀升而努力。

節度府在這次營州重置的調整中默認了平州系對營州的統轄權,任命張在吉“兼知營州諸軍事”,可在平州內部,無論周知裕也好,張在吉也好,都很清楚營州到底誰說了算,對於營州刺史府的組建,必然要徵詢李誠中的意見,這種“徵詢”更帶有一種聽之任之的意味在裡面。

李誠中回來的時候,在平州刺史府待了一天,與刺史張在吉討論的重點便是新營州刺史府的構成。在談論這個問題的之時,李誠中對張在吉顯然沒有對周知裕那麼客氣,語氣依然恭敬,但態度卻十分鮮明——營州是我李誠中的,營州刺史府屬下的官吏當然由我李誠中來舉薦!

這個年頭,有兵就是王,對於李誠中的營州,掛名刺史的張在吉顯然很懂規矩,他只做了一項任命,即任命馮道爲營州刺史府長史,官階正七品。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李誠中付出重大代價,他答允每年上繳平州刺史府錢三萬貫、牛二百頭、羊兩千只。

當然,李誠中也不是沒有所得,契丹人不重農耕,這一年裡整個營州的田畝都處於需要重新復耕的境地,所以他和張在吉達成了協議,即以錢兩萬貫、牛兩百頭、羊三千隻的代價,購買了一萬多石糧食,其中包含一千石種糧。按照每人每月半石的耗糧數,這些糧食可以養活一萬耕農兩個月,若是佐以羊肉混合,可以讓一萬耕農四個月不用爲吃飯發愁,爲營州的復耕打下重要的基礎。

此外,李誠中又花了一萬貫,購買了大批鋤頭、斧子、鐮刀、犁具等,這些都是馮道指定購買的物資,李誠中現在有錢,買起來毫不吝嗇。爲了滿足李誠中的採購,張在吉組織大批工匠開始打造,預計將在兩個月內分批送往柳城。

馮道對自己獲得營州刺史府長史一職十分歡喜。長史本爲幕僚官,即掾屬之長,秦漢之際,丞相、三公等大員府中所置長史權勢極重。唐制,上州或中州均設有長史一職,位在別駕之下,卻已經沒有了實權。但與刺史府中的長史所不同的是,邊境大都護府中的長史,卻又掌有大權,地位很高,有時甚至能得到舉薦,直接出任節度使。天寶之後,大唐各都護府逐漸消亡,長史一職才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可以說,長史之權可輕可重,視所屬機構而定,營州本爲都督軍府,李誠中爲馮道討來的長史一職,實則是着眼未來。馮道現在是營州刺史府長史,名義刺史在平州,他就是大唐在營州的最高文官,實際代行刺史事。李誠中在白狼山時曾經答允過馮道,將來幫他登上營州刺史之位,如今也算完成了大半。

李誠中一回柳城,立刻和馮道商議起了營州刺史府屬下架構和管理的設置。

對於李誠中從平州刺史府空手而回,馮道有些詫異。所謂空手而回,不是說他沒按照與馮道的約定,購買糧食和農具,而是說他沒有帶回相應的空白告身。

“沒有告身,就沒有辦法任命正職屬官,難道將軍打算讓他們都在刺史府中爲幕僚佐二?”

“不是,該任命就任命,如果我要回來一堆空白告身,亂糟糟的也沒什麼意思。”李誠中笑道。

“沒意思?將軍以爲沒意思,可別人不這麼看。有官身和沒有官身是兩回事!”馮道有些不滿意李誠中無所謂的態度。

“誰說沒有官身?咱們當然要給他們官身。”

“沒有告身,何來官身?”馮道問。話題又繞了回來。

“咱們自己來任命,自己來製作告身,何必非要從平州討要?不就是一頁帛紙麼?到時候束手束腳,很多事情沒辦法處理。”

馮道氣急反笑:“沒有平州方面認可,咱們的告身就是違制的!莫非將軍打算造反?”

對於馮道扣過來的大帽子,李誠中不是很在意,這年頭,天下藩鎮幾乎都等同於造反了,只不過大家誰都不明說罷了。

“不是造反,我的意思,是在長史之下設立官職,這些官員掛名於長史府,而非刺史府,這樣的話,一應任命和設置就不用跑去平州討要了。”李誠中終於露出了狐狸尾巴,他的用意是想尋求一種體制外的體制。

“長史是無權任命有品階的官員的,說到底,就算掛名在長史府下,還是幕僚佐二,沒有品階,沒有出路,誰能踏實任事?”馮道耐心解釋。

李誠中搖頭,道:“可道還是沒聽明白。這麼說吧,當官必備兩個要素,一爲權,二爲職。現在營州咱們哥倆說了算,雖說是掛靠在長史府名下,但權力肯定能夠滿足。至於職位,也就是你說的品階,這個好辦,走軍職便可。我是柳城軍使,我有權任命軍職,凡是我的任命,平州方面不可能不同意,走的只是一個備查的過場。無論文職還是軍職,只要給他一個正式品階,他就是朝廷承認官員,這就是他的出路。”

馮道呆愣了好半天,終於回過味來了:“權由長史府出,職由軍中任免?”

李誠中點頭:“就是這個意思。既然是長史府的幕僚,咱們就不必依照朝廷成例,因爲長史府幕僚並不在朝廷官職體系內,爲了避諱,咱們可以將這些官職和機構換個名字,這樣的話,誰都說不出個不是來。”

馮道笑了:“你說的那個什麼‘宣傳科’和‘法律科’,是不是早就想好的?”

李誠中笑道:“正是。我的打算是,在長史府下設立幕僚機構,初步打算設立九個科室。即辦公室、人事科、度支科、法律科、宣傳科、農業科、工業科、商貿科、催稅科。”

馮道悟性很強,想了想,問:“人事科就是司功和司士兩曹?度支科和催稅科是司戶和司倉兩曹?法律科是司法曹?工業、農業和商貿科又對應六曹中的哪一曹?辦公室又是什麼功效?”

李誠中道:“咱們不要去對應刺史府各曹,咱們就自己搞。”

馮道又問:“不作對應,節度府和平州的公文流轉和執行怎麼做?”

李誠中道:“一年內不用考慮這個問題,節度府的錢糧催繳不會直接落到營州頭上,至於上繳平州的那一份,我已經和張刺史談妥,每年錢三萬貫、牛二百頭、羊兩千只。”

;

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15節 幽州留後(十五)第41章 盧龍節度(十)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64章 燕郡問題(九)第101章 決戰上黨(十六)第8章 西京變(八)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51章 盧龍節度(二十)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46章 春夏(十二)第142章 國器(四)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16章 北迴歸線(六)第20章 整軍(三)第16章 幽州留後(十六)第78章 大王莊——將軍廟(二)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10章 魏州(五)第40章 薊州(二)第9章 西京變(九)第5章 貝州(下)第7章 幽州留後(七)第24章 插曲(一)第9章 幽州留後(九)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30章 雙極(二)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4章 貝州(中)第57章 饒樂山巔(十一)第38章 營州經略(十)第39章 春夏(五)第141章 國器(三)第70章 轉折(二)第5章 貝州(下)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15章 蔣袁合流(五)第36章 雙極(八)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40章 春夏(六)第94章 決戰上黨(九)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34章 諸侯之定(十三)第28章 榆關風雲(七)第59章 河北新軍閥(二)第55章 兩河輪戰(一)第8章 魏州(三)第131章 中樞之要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53章 范陽之春(七)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78章 大王莊——將軍廟(二)第68章 釘子(一)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31章 諸侯之定(十)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19章 遼西雙城(十九)第26章 榆關風雲(五)第46章 雙極(十八)第69章 轉折(一)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75章 轉折(七)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43章 白狼山水間(十)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11節 幽州留後(十一)第49章 白狼山水間(十六)第126章 河南(四)第55章 盧龍節度(二十四)第71章 懷遠新思維(三)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34章 盧龍節度(三)第49章 饒樂山巔(三)第22章 遼西雙城(二十二)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81章 釘子(十四)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70章 轉折(二)第91章 決戰上黨(六)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78章 懷遠新思維(十)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137章 中樞之要(七)第20章 整軍(三)第29章 幽州留後(二十九)第10章 遼西雙城(十)第123章 河南(一)第19章 整軍(二)第6章 魏州(一)第30章 諸侯之定(九)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1章 遼西雙城(一)第52章 范陽之春(六)第16章 大河之東(一)
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15節 幽州留後(十五)第41章 盧龍節度(十)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64章 燕郡問題(九)第101章 決戰上黨(十六)第8章 西京變(八)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51章 盧龍節度(二十)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46章 春夏(十二)第142章 國器(四)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16章 北迴歸線(六)第20章 整軍(三)第16章 幽州留後(十六)第78章 大王莊——將軍廟(二)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10章 魏州(五)第40章 薊州(二)第9章 西京變(九)第5章 貝州(下)第7章 幽州留後(七)第24章 插曲(一)第9章 幽州留後(九)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30章 雙極(二)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4章 貝州(中)第57章 饒樂山巔(十一)第38章 營州經略(十)第39章 春夏(五)第141章 國器(三)第70章 轉折(二)第5章 貝州(下)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15章 蔣袁合流(五)第36章 雙極(八)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40章 春夏(六)第94章 決戰上黨(九)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34章 諸侯之定(十三)第28章 榆關風雲(七)第59章 河北新軍閥(二)第55章 兩河輪戰(一)第8章 魏州(三)第131章 中樞之要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53章 范陽之春(七)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78章 大王莊——將軍廟(二)第68章 釘子(一)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31章 諸侯之定(十)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19章 遼西雙城(十九)第26章 榆關風雲(五)第46章 雙極(十八)第69章 轉折(一)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75章 轉折(七)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43章 白狼山水間(十)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11節 幽州留後(十一)第49章 白狼山水間(十六)第126章 河南(四)第55章 盧龍節度(二十四)第71章 懷遠新思維(三)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34章 盧龍節度(三)第49章 饒樂山巔(三)第22章 遼西雙城(二十二)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81章 釘子(十四)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70章 轉折(二)第91章 決戰上黨(六)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78章 懷遠新思維(十)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137章 中樞之要(七)第20章 整軍(三)第29章 幽州留後(二十九)第10章 遼西雙城(十)第123章 河南(一)第19章 整軍(二)第6章 魏州(一)第30章 諸侯之定(九)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1章 遼西雙城(一)第52章 范陽之春(六)第16章 大河之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