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國器(四)

江都,吳王宮。

密密麻麻的甲士將寢殿內外團團圍住,吳國的文臣武將們立於階下,個個面色焦灼。

縱橫江淮二十年的吳王臉色蠟黃,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豪氣,和每一個行將枯木的老人一樣,渾身無力的躺在牀榻上。

連續數次昏迷至不省人事,所有人都明白,吳王就要歸天了。

新任淮南留後,楊氏長子楊渥跪伏在榻下,低垂着頭,眼珠子左右掃來掃去,一會兒看看身旁同樣跪伏着的二弟楊渭,一會兒又用餘光掃掃斜後方的十多名武將。此時能夠進入寢殿的,無不是吳國位高權重的大將,這些人的態度,將決定自己能否登上那個顯赫的位置。

楊渥知道,雖說自己被任命爲淮南留後,但並不代表着自己就是王爵的繼承者。如今已經不同往時,只有拿到弘農郡王的爵位,纔是名正言順的吳國王儲。對於楊渥來說,真正的威脅只有一個,就是身旁年幼的二弟楊渭。

父王糊塗了,二弟才八歲,如何當得起一國之君!

身後的武將裡,左牙軍指揮使張顥、右牙軍指揮使徐溫是楊行密的心腹,哪怕楊行密身子骨到了今天這個地步,他們也始終忠心耿耿,從無二心。楊渥曾經想要拉攏他們投靠自己,卻沒有成功,這也讓楊渥隱隱感到了一絲不妥。

因此,他纔將自己的心腹李簡、周本、陳章等將以入援的名義調進江都,這三人此刻同樣跪在身後,是楊渥最爲倚仗的臂膀。

寢殿裡已經寂靜了多時,只偶爾從牀榻上傳來吳王撕裂心肺的咳嗽聲。也不知等了多久,吳王再次開口:“米志誠……米志誠上前……”

節度判官周隱就在楊行密身旁,低頭稟道:“米將軍在領兵守城,如今脫不開身,殿下有什麼吩咐傳話就是。”

米志誠素有神箭之名,爲楊行密往來征討多年,是如今江都城內威望最高的將領。李神福戰死後,吳軍之中他的地位僅次於王茂章。

自從劉金厚以偏師奇襲江都之後,米志誠倉促間與其在城外連戰數場,損兵折將,盡數敗北,直到昨日才率領殘軍退入城內。隨着米志誠的入城,整個吳國上下其實已經知道,江都是保不住了,沒有任何城牆當得住那驚天動地的驚雷!

聽說米志誠退入城中,吳王眼神一黯。周隱在一旁心如刀絞。嘴上卻安慰道:“殿下寬心。軍士們羣情振奮,誓保江都無憂……”

牀榻上的吳王勉力擡起胳膊,無力的擺了擺,嘆了口氣。道:“形勢險惡,不必再瞞着孤了……孤之大限已至……召留後楊渥……”

楊渥心頭一緊,立刻膝行至前,便聽楊行密道:“汝爲留後,則鎮江都,助米將軍守好根本……召楊渭……”

楊渭抹着眼淚爬到楊行密跟前,哭着喊了聲:“父王……”

楊行密乾枯的手指在楊渭臉上摩挲了一陣子,繼而努力振作着說道:“以楊渭爲宣州觀察使,今日啓程。即赴宣州;周隱、張顥、徐溫等率牙軍同行……”

話音未落,楊行密嘴角溢出鮮血,再次昏迷過去,寢殿上好一陣慌亂。

楊渥面色猙獰,兩隻手掌青筋暴起。心中的憤怒難以言表。楊行密的鈞令宛如一記重錘,將他殘留的最後一絲幻想擊得粉碎。都說虎毒不食子,可自家父王卻比猛虎還要狠,竟然要自己的命!

他豁然起身,絕然地大步離開了寢殿,李簡、周本、陳章等將也俱都跟隨在後,剩下的吳軍大將們,則滿臉憂慮的望着楊渥等人離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

出了寢殿,楊渥頭也不回,大步流星就往外闖,王宮內的牙軍甲士想要攔阻他們,李簡、周本、陳章等人立刻按劍怒目相視,楊渥冷哼一聲,帶着衆人闖出宮去。

來到宮外,隱隱聽見城外傳來的陣陣喊殺聲,李簡問道:“大帥,如今該當如何?”

楊渥擡頭望了望天,冷聲道:“召集軍士們,咱們回宣州!這江都,誰愛守誰守!某是絕不守的!”

“可是軍士們都在西城上駐守,要是召集下來,江都就完了……”

“糊塗,此時要是不走,咱們就完了!”楊渥厲聲喝道。

這一聲暴喝將李簡、周本和陳章等將猛然喚醒,幾人齊聲道:“遵令!”

正在此時,猛然聽見北門外傳來驚天的震響,楊渥等人循聲望去,就見大片煙土升到半天高處,滾滾向四面八方撲去,情狀極爲駭人。

楊渥面如土色,喃喃道:“江都完了……”

隨着江都北門的塌陷,大隊大隊魏州軍身披鐵甲,以整齊的隊列涌入城內。前排和左右兩側是肩扛大盾的刀盾都士卒,他們掩護着鐵甲槍兵和強弩手沿街而行,一條條街巷清肅着城內的抵抗者。整個過程並不快,但卻非常穩。

魏州軍一直進攻到吳王宮外時,才遇到了匆匆趕來的兩千餘名吳軍的抵抗,這也是整個內城戰鬥中吳軍唯一的一次結陣戰鬥。

到了黃昏時分,城內雖然還有不少街巷仍然處於激烈爭奪之中,但吳軍有組織的大規模抵抗卻已經全部撲滅,魏州軍統制劉金厚、點檢文嗣朔、司馬來興國攜軍指揮部開進江都,來到吳王宮。

整個王宮都被魏州軍控制,宮門前跪着一大批全身綁縛着的吳國文武,打頭的,赫然是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吳王楊行密的二郎楊渭,也是楊行密屬意的吳王繼承者。

劉金厚等人直趨內殿,戰戰兢兢的侍者和宮女們趴伏成一片,在魏州軍甲士的刀搶下低聲哭泣,宮殿外的西階下堆積着高高的死屍,看裝束都是戰死的吳軍士卒。

楊行密躺在淦金八合白玉塌上,金絲裹被蓋了大半個身子,他的嘴角溢着沒有擦乾的血跡,臉如金紙,左手無力的耷在牀榻邊,似乎想要抓住什麼……

劉金厚似乎在詢問,又好像在自言自語:“楊行密?吳王?”他回過頭來。看向殿中的魏州軍士卒,又掃了掃地上瑟瑟發抖的侍者和宮女,哈哈大笑起來,笑得極爲暢快!

文嗣朔和來興國也忍不住喜動顏色,雙目相視,心中激動!

劉金厚笑夠了,才抹了抹眼角的淚花,下令道:“傳報泗州,魏州軍已下江都,獲吳賊楊行密屍首!”

……

從十二月初八開始。雪片般的捷報傳至洛陽。整個東都處於巨大的喜悅之中。

鍾韶部於盱眙大敗吳軍。淮南大將王茂章等皆梟首城中!

劉金厚部奇襲高郵得手,打開了通往江都的通道!

鍾韶部佔領滁州,滁州官兵皆降!

劉金厚部攻佔江都,吳王楊行密、大將米志誠身死。楊渭、周隱、張顥、徐溫等上百吳國文武請降!

兗州軍左廂張延壽所部攻取壽州、霍存所部佔廬州!

兗州軍右廂丁會所部奪和州、楊崇本拿下宣州!

劉金厚揮軍南下,搶佔湖州,兵逼錢塘!

雄踞淮南二十年的楊氏集團轟然覆滅,其滅國之速,直令人瞠目結舌。

伴隨着捷報而來的,是朝臣們同樣雪片般的奏章。

所有的奏章只有一個內容——敦促新登基不到半年的天子禪位!

天子李祚連下兩道旨意,欲禪讓大寶,傳國器於李誠中,卻都被李誠中拒絕。

李誠中的本意是要再過半年或一年。等天下平定之後再以絕世功績上位,因此始終在猶豫之中。

但朝臣們都等不及了,新的龍冠袞冕早已籌備妥當,禪位大典的諸般禮儀也都暗地裡演練了數次,所有人都在望眼欲穿的等待着。大夥兒都在渴望着新天子的繼位,渴望着新朝新氣象的到來。

就在李誠中猶豫的時候,又一份重量級的奏本報至洛陽——南陽大捷!

莫州軍統制周小郎和趙州軍統制趙霸在南陽設伏,大破趙匡凝的楚軍,陣斬趙匡凝以下將佐數十員,斬首上萬,俘敵無算。隨後,趙霸以騎兵出擊,迅速攻掠鄧州和襄州,兵鋒直指荊州。目前,莫州軍正在追趕趙州軍的腳步,準備向江南西道和嶺南道進兵。

又是一戰滅國,這樣的功績,自然都要算在李誠中頭上。

李誠中自家也很是沒有想到戰事的進展會如此順利,這讓他忽然想到了後世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一過,戰事進展如水銀瀉地,一擊千里,這與現在的情況何其相似。

等到天子李祚的第三道禪讓旨意下來的時候,李誠中終於不再推辭了。

天佑四年正月初一,東都大朝會,李誠中登上了九階金鑾,正式就座於龍塌之上。是年改元光興,爲光興元年。

光興元年二月,越王錢鎦上書洛陽,願歸附朝廷,接受去國、整軍、收官三律令。李誠中下旨予以寬慰,招錢鎦入東都洛陽,保留王爵,入大唐榮勳院供職。

四月,滄州軍、魏州軍入嶺南東道,王審知聚兵於福州抵抗,鍾韶、劉金厚大破王審知所部,王審知被俘,遞解洛陽後斬首。

五月,莫州軍、趙州軍入嶺南西道,兵圍番禺,八月,劉隱出城投降。

十月,營州軍、嬀州軍自漢中入蜀,連續攻取劍州、綿州等要十多處要地,兵臨成都。

十二月,蜀王王建舉火,自盡於宮殿之中,宮中大火,三日不絕。

光興二年四月,唐軍再次整編,重設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共計十六衛,每衛一萬六千餘人,爲樞密院直轄甲等軍,分鎮東北、正北、西北、正西、西南五個方向,專司對外軍事。

除十六衛外,又設左右神策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羽林軍,每軍兩萬餘人,鎮守京畿、東都和北都,是爲三大營,兼負對內對外雙重職能。

侍衛親軍司又分侍衛司、殿前司和馬軍司,每司六千人,拱衛帝室。

各州設預備旅,各縣設預備營,每營二百五十人,專司清剿地方,綏靖治安。

光興二年七月,左右金吾衛入青藏,設駐藏大臣。

光興二年九月,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入甘隴,滅回鶻,大軍一路向西,滅數十部國,於蔥嶺重建安西大都護府。

自此,大唐開啓了第三次盛世,威震西域。

光興五年,由三十艘千料大船組成的船隊從福州出發,進入西洋。

光興九年,三萬唐軍越過蔥嶺,再次出現在怛羅斯。

(全書完)

第43章 春夏(九)第62章 饒樂山巔(十六)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67章 燕郡問題(十二)第31章 營州經略(三)第128章 河南(六)第119章 南北戰策(十三)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78章 釘子(十一)第47章 饒樂山巔(一)第28章 插曲(五)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78章 轉折(十)第38章 春夏(四)第8章 魏州(三)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43章 盧龍節度(十二)第21章 整軍(四)第80章 轉折(十二)第118章 南北戰策(十二)第130章 河南(八)第69章 非常規戰爭(六)第4章 遼西雙城(四)第38章 盧龍節度(七)第77章 轉折(九)第22章 諸侯之定(一)第27章 大河之東(十二)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13章 蔣袁合流(三)第21章 遼西雙城(二十一)第7章 幽州留後(七)第67章 兩河輪戰(十三)第73章 轉折(五)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21章 幽州留後(二十一)第29章 諸侯之定(八)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44章 雙極(十六)第39章 盧龍節度(八)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8章 魏州(三)第127章 河南(五)第8章 幽州留後(八)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19章 大河之東(四)第45章 雙極(十七)第7章 西京變(七)第52章 盧龍節度(二十一)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58章 燕郡問題(三)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19章 大河之東(四)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43章 盧龍節度(十二)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30章 營州經略(二)第10章 魏州(五)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16章 幽州留後(十六)第35章 盧龍節度(四)第44章 盧龍節度(十三)第4章 貝州(中)第41章 雙極(十三)第14節 幽州留後(十四)第34章 白狼山水間(一)第37章 盧龍節度(六)第133章 中樞之要(三)第54章 范陽之春(八)第74章 轉折(六)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29章 榆關風雲(八)第15章 西京變(十五)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66章 兩河輪戰(十二)第59章 饒樂山巔(十三)第20章 整軍(三)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75章 仁恕之道(八)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62章 饒樂山巔(十六)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14章 蔣袁合流(四)第82章 東都會盟(二)第42章 春夏(八)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13章 遼西雙城(十三)
第43章 春夏(九)第62章 饒樂山巔(十六)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67章 燕郡問題(十二)第31章 營州經略(三)第128章 河南(六)第119章 南北戰策(十三)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78章 釘子(十一)第47章 饒樂山巔(一)第28章 插曲(五)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78章 轉折(十)第38章 春夏(四)第8章 魏州(三)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43章 盧龍節度(十二)第21章 整軍(四)第80章 轉折(十二)第118章 南北戰策(十二)第130章 河南(八)第69章 非常規戰爭(六)第4章 遼西雙城(四)第38章 盧龍節度(七)第77章 轉折(九)第22章 諸侯之定(一)第27章 大河之東(十二)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13章 蔣袁合流(三)第21章 遼西雙城(二十一)第7章 幽州留後(七)第67章 兩河輪戰(十三)第73章 轉折(五)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21章 幽州留後(二十一)第29章 諸侯之定(八)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44章 雙極(十六)第39章 盧龍節度(八)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8章 魏州(三)第127章 河南(五)第8章 幽州留後(八)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19章 大河之東(四)第45章 雙極(十七)第7章 西京變(七)第52章 盧龍節度(二十一)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58章 燕郡問題(三)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19章 大河之東(四)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43章 盧龍節度(十二)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30章 營州經略(二)第10章 魏州(五)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16章 幽州留後(十六)第35章 盧龍節度(四)第44章 盧龍節度(十三)第4章 貝州(中)第41章 雙極(十三)第14節 幽州留後(十四)第34章 白狼山水間(一)第37章 盧龍節度(六)第133章 中樞之要(三)第54章 范陽之春(八)第74章 轉折(六)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29章 榆關風雲(八)第15章 西京變(十五)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66章 兩河輪戰(十二)第59章 饒樂山巔(十三)第20章 整軍(三)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75章 仁恕之道(八)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62章 饒樂山巔(十六)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14章 蔣袁合流(四)第82章 東都會盟(二)第42章 春夏(八)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13章 遼西雙城(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