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西京變(五)

????平州刺史張在吉是第一個品嚐到戰勝者福利的非營州官員,隨着營州對各種物資的極大需求,張在吉的平州終於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平州上下,從官員至百姓,從行商到工匠,都在努力的忙碌着,只爲了滿足營州的巨大采購。糧食、布匹、農具、瓷器,能夠自己出產的,平州就用自產物品輸往營州,各種製造生活器具的作坊不斷設立着,平州城內一個最普通的工匠都開到了月俸一貫的高價,就連那些學徒,也都有了每月百文的零花。對於那些不能自產的物資,平州方面就進行代購,開展大額轉手貿易。

由幽州至平州,再由平州出榆關而至柳城、燕郡的線路已經被大車輾出了一條天然的平道,張在吉組織人手稍加整飾,位於平州境內的這條商路就成爲了正式官道,至於出榆關後至柳城、再由柳城至燕郡的路線,張在吉也正準備組織人手平整,爲此,李誠中答允支付平州方面的修路費用達到總價三萬貫。

之所以如此,無他,唯缺人力耳!營州地盤雖大,近三倍於平州,人丁卻只有平州的一半。尤其是新納入掌控的燕郡和懷遠軍城,人丁遠遠達不到預期設想。燕郡丁口不過萬餘,而懷遠作爲典型的軍城,城內是不住百姓的,只有城畿附近有幾千百姓。目前爲止,連上柳城、燕郡、懷遠軍城及位於小淩河與五股河流域新設的錦縣,統計出來的人丁剛過十七萬之數。而且其中近半爲各族胡人。胡人擅長征戰、擅長畜牧,也可以幹些重體力的活,比如到柳城東山採礦,但讓他們進入工坊中勞作。卻實在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按照李誠中的建軍思想,營州軍常備軍比例爲三十比一,也就是說,什麼都不幹,整天只是訓練和待命的軍隊人數上限應爲五千四百人。目前營州軍一線部隊共計兩千七百人,在訓的三個預備營爲七百五十人,加上已經籌備完畢並開展訓練的一千懷約聯軍,總計達到了四千四百五十人。這麼多精壯男丁的日常所需要靠營州來負擔。讓本就不多的營州丁口更顯得捉襟見肘。好在按照懷遠密約的規定,懷約聯軍的軍費由契丹迭剌部和烏隗部承擔,也算是緩解了營州的燃眉之急。

截止九月底,隨着柳城和燕郡作坊的搬遷調整完畢。營州軍的冬季常服、甲冑以及兵刃產量都攀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至十月上旬,五千套冬季常服生產完畢,並立刻配發全軍,包括營州軍主力和預備營,乃至懷約聯軍都穿上了新的軍服。除了保暖、便於作戰外。整個軍伍的陣容煥然一新,列陣之時更多了幾分肅殺之氣。

按照李誠中的授意,除了手套、皮靴、腰帶、氈帽之外,每名官兵都配發了兩條肩章。一條縫在軍服之上,一條縫在皮甲之上。肩章上用錦線縫製了橫槓和三角星,以標明官兵的級別。當肩章下發的時候。同時也意味着營州軍的軍銜制度開始實行,更意味着營州軍向正規化進程的建設更近了一步。

經過改良後的營州軍軍銜制度與這個時代官階不同,這個時代的軍職銜級太過繁瑣,從最低級的從九品下陪戎副尉到最高級的正一品天策上將,足足有四十級,其繁複和瑣碎,令人頭痛不已。按照不同的銜級當然要配以高低不等的待遇,光是分出四十檔不同層次的軍餉,就足以讓所有掌管後勤輜重的軍官頭暈腦脹。更別提其中很多屬於相同銜級不同職務的情況,更有一些則光有銜級沒有職務,這樣的不匹配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

所以在這個時代,官階與本職並沒有天然的聯繫,最好的例子就是柳城事變中的主謀者之一趙橫,他在幽州時的官階是昭武校尉,比李誠中還要大好多級,可手下沒有一兵一卒,比起李誠中這個當時的宣節校尉差得沒邊了。

李誠中設定的軍銜制度就是要儘量將官階和職務匹配起來,在方便後勤記餉的同時,也真正使這些官階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成爲官兵們認可的一種真正榮譽,而非隨手可棄的山芋。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在兩方面進行改革,一是減化階別,二是階別匹配軍職。

爲此,營州軍將階別減少了一半,即去掉其中“上”和“下”的區別,只保留本階官名。比如九品軍階分正九品上任勇校尉、正九品下任勇副尉、從九品上陪戎校尉、從九品下陪戎副尉,新的營州軍軍銜則只保留正九品仁勇校尉、從九品陪戎校尉。

同時,軍銜還將職務聯繫到了一起,比如從九品陪戎校尉即爲伍長,正九品仁勇校尉即爲夥長。當然,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完全匹配,畢竟同樣的軍職並不代表同樣的資歷。比如同爲夥長,甲夥長任職三年,乙夥長則從伍長剛剛晉升,則甲夥長應爲正九品仁勇校尉,乙夥長則爲從九品陪戎校尉,在作戰的時候,乙夥長則應遵從甲夥長的命令。若甲夥長連續服役六年仍然達不到晉升隊正的條件,爲了鼓勵他的勞苦,也可晉升其爲從八品禦侮校尉,但本職仍爲夥長。

有了可佩戴的軍銜肩章,除了日常後勤、訓練等方面得以理順之外,最大的好處還在於,當部隊處於分散狀態之時,士兵們可憑肩章上標明的軍銜自動聚攏,組成新的戰鬥序列,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主官一死,全軍崩潰的可能性,爲軍隊的持續作戰提供了極大的臂助。

除了軍服外,營州軍的甲冑也已經爲主力部隊配齊。在營州軍主力部隊中,步卒三營(弓箭手)和騎兵營全營配發輕甲,步卒二營(刀盾手)和步卒一營(長槍兵)也全員配發重甲,中軍營的護軍都、警備都、後勤都及斥候都則依據其兵種性質配發不同的甲冑。

值得一提的是,虞候司後勤處兵器裝備科終於將鐵甲定型。鐵甲是爲了滿足一線槍兵當面臨陣的鎧甲,甲片以大塊組成,鑲嵌於皮甲之上,在士兵前身形成上自脖頸,下至腳踝的覆蓋型明光鐵鎧,腰部和頸部以厚重的鐵圈纏繞,尤其以後腰和後脖爲重,保護身體要害的同時,起着平衡重心的作用,頭盔則爲整體鐵片所鑄,向下護住雙耳,內襯皮毛以適宜套戴。面部則有可活動的面具,平時轉向腦後,戰時則垂下遮護臉頰。

穿上鐵甲之後,士兵等於披掛了三層甲冑,內層爲具有一定防護能力的士兵常服,中層則爲全身皮甲,皮甲之外則爲鐵甲,尤其是正面,幾乎相當於一面人形鐵盾,看上去十分駭人。這樣的甲冑防護力十分可觀,百步之外以強弓勁射也穿不透外層鐵鎧,五十步處則只能穿透到中間的皮甲,在三十步時,箭頭也只到內層軍服之上便力道盡去。李誠中試穿一回,掂量出整套甲冑的分量,約爲後世三十斤左右,穿戴之後確實有着行進困難的問題,但一想到大隊鐵甲槍兵列陣向前的威勢,這些問題在戰場上便都不是問題了。

只不過如此一來,便需要更多的後勤士兵和大車隨軍前行,這倒是個不小的問題,爲此,李誠中將後勤都從中營裡單獨分立出來,成立了專門的後勤營,人員也有原先的二百擴充至五百,除了裝備的五十駕大車外,他還與張老匠一起設計出了獨輪手推車,也就是後世雞公車的樣子,並提出爲後勤營裝備一百駕的要求。

按照張老匠的預計,到十月底可爲兩都槍兵配齊鐵甲,十一月底則可爲槍兵營五都全部配齊。因此,李誠中開始從全營抽選一百名身強力壯的士兵,組建直屬中營的陌刀隊和重斧隊,他離“如牆而進”又近了一步。

隨着李誠中的軍工大生產運動,除了平州刺史張在吉從中獲得巨大利益之外,高家、李家和王家也分別收益。

高家的參與主要是在海船上,第一宗貿易的收益則來自於江淮地區輸送的流民。自四月起,在六個月的時間裡,高家船隊向江淮地區跑了三趟,一共拉回六千餘流民,這些流民都被安置在了小淩河流域,開墾當地的未耕之地。李家主要獲得的是鹽的收益,他們據有河北大地上最好的鹽池,李承約本人就是鹽城守捉使,營州的用鹽主要來自於李家的供給。王家主要向營州提供絲麻和綢緞,李誠中的冬季常服所用的大量布帛都來自於他們的輸送。

但營州畢竟只有一州之地,人丁也才十七萬上下,當最初的瘋狂採購漸漸平息之後,三戶豪門不約而同的找上了李誠中,希望能夠開啓新的貿易渠道。李誠中在幽州的時候曾經答允過這些豪門,將來在營州開出東南西北四條商道。如今向西經平州、薊州而至幽州的商道已經成熟,向南方的海路也已經爲高家獨有,現在是到了開闢北部和東部商路的時候了。

北部商路如今已經不是問題,懷遠條約的簽訂,讓李誠中可以將觸手深入北部契丹人控制的草原,但已經被營州初期大采購提升了胃口的這些豪門顯然目的不止於此,他們對於向東的商路抱有更大的期望——當然,這也符合李誠中本人的期望。從懷遠軍城的繳獲來看,東方就像個不着寸縷的美人一樣,正對他張開懷抱,這樣的誘惑,誰又能真正抵擋得住?。。)

第23章 諸侯之定(二)第137章 中樞之要(七)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77章 大王莊——將軍廟(一)第45章 春夏(十一)第40章 春夏(六)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59章 饒樂山巔(十三)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75章 非常規戰爭(十二)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17章 西京變(十七)第1章 羣衆演員李某第67章 饒樂山巔(二十一)第13章 蔣袁合流(三)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76章 懷遠新思維(八)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33章 諸侯之定(十二)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10章 西京變(十)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40章 薊州(二)第63章 己未之冬(十四)第53章 范陽之春(七)第56章 兩河輪戰(二)第16章 遼西雙城(十六)第86章 決戰上黨(一)第59章 河北新軍閥(二)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120章 南北戰策(十四)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44章 春夏(十)第58章 燕郡問題(三)第12章 遼西雙城(十二)第82章 釘子(十五)第6章 西京變(六)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28章 諸侯之定(七)第78章 釘子(十一)第9章 幽州留後(九)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44章 春夏(十)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106章 決戰上黨(二十一)第27章 幽州留後(二十七)第44章 春夏(十)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110章 南北戰策(四)第94章 決戰上黨(九)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18章 幽州留後(十八)第119章 南北戰策(十三)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49章 白狼山水間(十六)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21章 大河之東(六)第1章 幽州留後(一)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81章 東都會盟(一)第69章 轉折(一)第100章 決戰上黨(十五)第73章 釘子(六)第83章 釘子(十六)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48章 饒樂山巔(二)第38章 盧龍節度(七)第48章 白狼山水間(十五)第100章 決戰上黨(十五)第28章 諸侯之定(七)第29章 諸侯之定(八)第14章 蔣袁合流(四)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27章 幽州留後(二十七)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21章 西京變(二十一)第123章 河南(一)第140章 國器(二)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35章 盧龍節度(四)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24章 榆關風雲(三)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26章 幽州留後(二十六)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43章 雙極(十五)
第23章 諸侯之定(二)第137章 中樞之要(七)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77章 大王莊——將軍廟(一)第45章 春夏(十一)第40章 春夏(六)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59章 饒樂山巔(十三)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75章 非常規戰爭(十二)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17章 西京變(十七)第1章 羣衆演員李某第67章 饒樂山巔(二十一)第13章 蔣袁合流(三)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76章 懷遠新思維(八)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33章 諸侯之定(十二)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10章 西京變(十)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40章 薊州(二)第63章 己未之冬(十四)第53章 范陽之春(七)第56章 兩河輪戰(二)第16章 遼西雙城(十六)第86章 決戰上黨(一)第59章 河北新軍閥(二)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120章 南北戰策(十四)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44章 春夏(十)第58章 燕郡問題(三)第12章 遼西雙城(十二)第82章 釘子(十五)第6章 西京變(六)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28章 諸侯之定(七)第78章 釘子(十一)第9章 幽州留後(九)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44章 春夏(十)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106章 決戰上黨(二十一)第27章 幽州留後(二十七)第44章 春夏(十)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110章 南北戰策(四)第94章 決戰上黨(九)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18章 幽州留後(十八)第119章 南北戰策(十三)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49章 白狼山水間(十六)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21章 大河之東(六)第1章 幽州留後(一)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81章 東都會盟(一)第69章 轉折(一)第100章 決戰上黨(十五)第73章 釘子(六)第83章 釘子(十六)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48章 饒樂山巔(二)第38章 盧龍節度(七)第48章 白狼山水間(十五)第100章 決戰上黨(十五)第28章 諸侯之定(七)第29章 諸侯之定(八)第14章 蔣袁合流(四)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27章 幽州留後(二十七)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21章 西京變(二十一)第123章 河南(一)第140章 國器(二)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35章 盧龍節度(四)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24章 榆關風雲(三)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26章 幽州留後(二十六)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43章 雙極(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