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金銀幣

純粹的金錢就是兩千萬貫,這是什麼概念?

北宋統一天下時,全國總收入有一千六百貫(只是銅錢),宋太宗高興極了,這是唐朝的兩倍啊!

由此可見,兩千萬貫,對於整個朝廷而言,是多麼大的一筆數字,難怪宋初幾十年源源不斷地從蜀地抽取錢稅,這幾十年來的積累,的確不凡。

後蜀三百萬人口,三十年來的積累,果然不容小覷。

“戶部拿去了多少?”李嘉吸了口氣,說道。

“戶部貪心不足,想全部拿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錢財自然是陛下的,咱據理力爭,再加上潘將軍的仗義執言,銅錢都與了他們,只是金銀書畫啥的,以及萬頃皇田,都是咱們少府寺的。”

李安國憨笑道:“折算一下物件,差不多有七八百萬,田地無算!”

“不錯了,戶部這兩年不斷的支出,也窮的很,這兩天又竄說着讓我發行新錢,也是急了,如今有了這筆錢,好歹能過幾年寬鬆的日子!”

李嘉搖搖頭,嘆了口氣,說道:“前兩年發行了三百萬貫新錢,如今又增了江南和蜀國,偏偏這兩地就是缺銅的厲害,市面上的銅錢又不夠了!”

雖說天下錢莊錢票緩解了些許錢荒,但這只是在湖南及嶺南有些信譽,在江南和蜀國根本就不認,只是知道黃澄澄、紅澄澄的銅錢。

這商業一經來往,銅錢自然往這兩地流轉,人口市場擴大了數倍,銅錢瞬間就減少了。

銅錢少,收稅就實物比較多,商賈們無奈用布帛繳納,但物重且保值期不長,哪有銅錢方便可愛。

“少府寺中積蓄了多少銀子?”李嘉看着李安國胖乎乎的身子,問道。

“沒多少!”李安國嘿嘿笑道。

派這位管家去少府,摳門的個性倒是還沒改,也不知能積攢多少錢。

“別磨蹭,快說!”李嘉踢了他洗臉,笑道。

“好嘞,陛下這一腳,踢得我舒坦!”李安國一臉懷念地說道:

“這些年,卸嶺都雖然不斷的再找尋,但還是沒發覺比金山還要大的礦,零零散散的也不多,再加上錢莊的積攢,其他州縣,府庫的抄沒,金山的產出,少府寺大概有白銀一百三十萬兩,金七十餘萬兩!”

嶺南由於外貿比較多,海上絲綢之路盛行,所以,一兩白銀值1.5貫,而在中原,則是兩貫,也就是說,白銀的儲存,一百三十萬兩,相當於兩百萬貫。

而在宋朝,仁宗時期,年產白銀只有二十萬兩,而當時修改的遼國朝貢,就是二十萬兩白銀,以及三十萬匹絹。

白銀相當於銅錢六十萬貫,一匹絹布二貫,也就是說,實際上朝貢一百二十萬貫,再加上賞賜給西夏的絹十五匹,白銀七萬兩和三萬斤茶葉,價值約五十萬貫。

加上挖礦的一些人工,也就是說,北宋每年朝貢近兩百萬貫,仁宗時財政三千萬貫,相當於十五分之一的錢財收入。

打個比方,咱們去年十九萬億的財政收入,就要送一萬多億給別人,誰心裡痛快?

況且,前面說了,北宋年產白銀只有二十萬兩,還得倒貼七萬兩出去,所以白銀價格一直在升。

至於貿易收入,呵呵,人家契丹和西夏啥都不缺,有你的朝貢就夠用了,反而每年需要買西夏的鹽,契丹的羊,銅錢外流。

注意,這裡的銅錢,指的是神武通寶這個含銅量在七成以上的銅錢,中原及其他國家的銅錢,還得看成色來兌換。

白銀與黃金的兌換比,其實一直在上升,目前在大唐,一兩黃金可以兌換七兩白銀,到了明清白銀涌入,所以就變成大家熟悉的一比十的比例。

黃金價值七百多萬貫,白銀兩百萬貫,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一千萬貫了。

“目前年入多少金銀?”李嘉眯着眼睛,問道。

“主要是金山,其他礦也加一起,差不多是五十萬兩白銀和十萬兩黃金,人再多一點,還能再增!”

“對了,金山城附近還發現了銅礦呢,雖然較小,但含銅可高了!”

安國喜滋滋地說道。

“夠了,夠了!”李嘉呢喃道,“這些金銀留在府庫中只能生灰,還不如鍛造一番,流通於市!”

哪怕銀幣含銀百分之九十,也是大有賺頭的,更何況,還能緩解錢幣緊張的局面,促進商業發展。

中國啥都好,就缺錢(銅、銀、金),龐大的市場,讓產量顯得格外的少。

自己要成爲中國第一個鍛造金幣和銀幣的皇帝,想想就很刺激。

如此一來,對於倭國的控制可得不能放鬆,反而更要緊一些,光是一個九州島可不夠……

“流通?”安國詫異道:“陛下,金銀一般都是大戶人家賞賜用的,平常百姓可用不起!”

“我也沒打算給普通人用!”李嘉擺擺手,說道:“我自有定論,你將金銀全部拾掇好,等我吩咐!”

“喏……”安國頗爲糊塗地說道。

既然不清楚皇帝的想法,他也只能默認,反正這些年已經習慣了,尤其是小郎君打下天下,成爲皇帝后,更是隻能服從。

……

李嘉這邊在算計錢財,是因爲多的花不完。

而趙匡胤也是在算錢,只是太缺錢了。

天曉得,他孤擲一注,派出數萬步騎長途跋涉去蜀國,本想着大賺一筆,然後全陷進去了,無奈,只能讓關中又支持了兩萬,再多,就防不住党項人了。

“如今朝廷還有多少錢財?”強忍着罵人的衝動,趙匡胤黑着一張臉問道。

“錢不及十萬貫,糧只餘三萬石,下個月初,發不出百官的俸祿!”

魏仁浦看着趙匡胤那張黑得發亮的大餅臉,低下頭,無奈地說道。

“呸,狗東西,竟然這般!”趙匡胤走了走,心情越發的差了。

一想起王全斌損失了他數萬精兵,他就心口絞痛,再想起白白耗費的錢糧,心越發的疼痛了。

“陛下息怒!”魏仁浦、範質、王溥乃前朝宰相,不及趙普親切,所以這聲音,自然只能來自趙普。

他安慰道:“好歹漢中之地拿了回來,日後入蜀,也是方便許多!”

第1395章遷徙豪強第一章我有嘉賓第六百六十二章金山城第1345章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第1139北行第1122章于闐第六百九十三章第三百零八章水師之謀第七百四十三章海外熱捧第九百六十五章支援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一千零八十四章第兩百六十九章一朝勃發第八百三十七章第八百二十九章第九百三十八章大勝第1384章呂端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中)第九百章第七十九章活計第五百六十六章國土人口統計第七百零七章第五百七十九章蓮峰居士第1395章遷徙豪強第三百四十六章道觀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七百一十五章熱鬧第八百五十二章第1374章大喜第五百一十二章虎頭蛇尾第六百八十章加封第四百四十一章熱潮第七百四十三章海外熱捧第八百三十章明修棧道第七百零八章方略第三百九十二章州縣合併第四百二十三章杯酒釋兵權第一百九十七章攻心爲上第五百七十二章敗家二代李景第五百四十章金陵破第一千零八十九章拋石第兩百零八章陳橋兵變(上)第六十二章錦衣歸鄉第九百一十八章攻心第三百七十五章南下第兩百五十三章佛儒遠揚第九百四十三章不覺第八百一十章大朝會第七百九十八章洛語第九百四十章孟昶死了第1305章談話第三百一十三章分發賞賜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1313章大御前會議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一千零九十三章歸降第九百二十六章命門第三百六十五章小雨第兩百六十三章神武通寶第兩百四十九章金山之城第五十八章欽州血案第兩百九十八章戰事不休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八百七十八章吳越第十八章建武監軍第八百八十二章仁政第1320章千歲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漢第1372章重甲步兵第1298章規格第1329章契丹突襲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兩百一十六章民望所歸第九十六章國之幹臣六十八章跳到前面去了,沒事求個收藏及票票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八百九十六章軍糧第1272章蒙兀部落第1266章宣揚第兩百一十八章宮廷日常第七百三十四章多錢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第九百六十四章第四百九十六章餘暉第六百六十一章驚詫第1324章氣惱第六百七十五章朝貢第九百一十章局勢第兩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第1213章第1372章重甲步兵第四百一十九章輿論第五百四十章金陵破第六百五十九章交流第1211章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四百三十八章試射第兩百六十五章不見歡喜
第1395章遷徙豪強第一章我有嘉賓第六百六十二章金山城第1345章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第1139北行第1122章于闐第六百九十三章第三百零八章水師之謀第七百四十三章海外熱捧第九百六十五章支援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一千零八十四章第兩百六十九章一朝勃發第八百三十七章第八百二十九章第九百三十八章大勝第1384章呂端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中)第九百章第七十九章活計第五百六十六章國土人口統計第七百零七章第五百七十九章蓮峰居士第1395章遷徙豪強第三百四十六章道觀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七百一十五章熱鬧第八百五十二章第1374章大喜第五百一十二章虎頭蛇尾第六百八十章加封第四百四十一章熱潮第七百四十三章海外熱捧第八百三十章明修棧道第七百零八章方略第三百九十二章州縣合併第四百二十三章杯酒釋兵權第一百九十七章攻心爲上第五百七十二章敗家二代李景第五百四十章金陵破第一千零八十九章拋石第兩百零八章陳橋兵變(上)第六十二章錦衣歸鄉第九百一十八章攻心第三百七十五章南下第兩百五十三章佛儒遠揚第九百四十三章不覺第八百一十章大朝會第七百九十八章洛語第九百四十章孟昶死了第1305章談話第三百一十三章分發賞賜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1313章大御前會議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一千零九十三章歸降第九百二十六章命門第三百六十五章小雨第兩百六十三章神武通寶第兩百四十九章金山之城第五十八章欽州血案第兩百九十八章戰事不休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八百七十八章吳越第十八章建武監軍第八百八十二章仁政第1320章千歲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漢第1372章重甲步兵第1298章規格第1329章契丹突襲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兩百一十六章民望所歸第九十六章國之幹臣六十八章跳到前面去了,沒事求個收藏及票票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八百九十六章軍糧第1272章蒙兀部落第1266章宣揚第兩百一十八章宮廷日常第七百三十四章多錢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第九百六十四章第四百九十六章餘暉第六百六十一章驚詫第1324章氣惱第六百七十五章朝貢第九百一十章局勢第兩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第1213章第1372章重甲步兵第四百一十九章輿論第五百四十章金陵破第六百五十九章交流第1211章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四百三十八章試射第兩百六十五章不見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