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

“鳳岐猜的差不多了?”徐子先正好也看過來,兩人目光相對,徐子先笑問道:“鳳岐不要藏拙,說說看?”

“世間賺錢的東西,無非就是量,與人最息息相關的,就是鹽酒茶布這幾樣。”方少羣笑了笑,說道:“布,絲,茶,鐵,還有油,糧食,我們都在設法努力,東藩是寶島,最少咱們現在開發的這一塊地方就是寶地,這麼大的平原,氣候溫潤,最適合作物生產。加上咱們侯府調度有方,各位都相當出色,成功是必然之事。但要說投入千多貫,就能獲百萬貫利,恕我實在想不出來。我只隱隱想到,君侯怕是要在鹽上做文章?”

“我真是服了。”徐子先朗聲大笑,對衆人道:“鳳岐的腦子是動的真快。”

各人都是有些懵懂,傅謙笑道:“鹽法我也懂一些,火煮法,是將鹽滷水煮開,熬煮到一半加一半水,再熬煮,再加水,再熬煮,如此反覆,才得精鹽。井鹽法也相差不多,除了咱們能在東藩發現青海鹽池那樣的好地方,不然的話,說投千貫錢得百萬貫利,我也想不太明白爲什麼可以做到。”

傅謙一說,衆人索性便是不再想下去,只是拿眼看着徐子先。

孔和卻說道:“現在島上的人也是吃細鹽,其實鹽餅也可以,省不少錢。”

徐子先搖頭一笑,說道:“我不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黑鹽的質量我是知道的,也是實在窮到沒有辦法的貧民纔會用這個東西,聊勝於無罷了。適才我們吃羊肉,羊肉很鮮美,但如果我叫玄平你用黑鹽餅下羊肉,怕是美味就要減去大半的味道了,是不是?”

孔和默然無語,抱拳道:“是我失言了,也不在這麼一點開銷上。”

“是的。”徐子先道:“鹽價昂貴,官府並沒有多收多少,因爲人們可以用很多辦法來減低對鹽的需要,用更劣質的粗鹽,用鹽餅,或是寧願浮腫些,少吃鹽,少吃油。這些東西,是生民百姓最需要的必須品,我們大魏卻是用這個來賺錢。朝廷越來越失人心,天下板蕩,禁軍無力,廂軍不堪用,根子上就走錯了。不是蓄積更多的民力財力,然後使朝廷多收益。而是竭澤而漁,這樣下去,便是惡性循環,便是沒有東虜的威脅,朝廷遲早也會陷於內亂而不能自拔。陳勝吳廣,大澤鄉的故事,距離不遠了。”

李儀沉吟道:“其實我大魏對百姓已經算不錯了,自大魏建。國至今,並沒有大規模的造反,就是明證。”

“但小規模的造反也不斷不絕啊。”徐子先道:“本朝的信史長編,自建。國至今,大小超過千人以上的謀反有一千多起,萬人以上攻陷州縣的也有過百起,現在更是荊湖間遍及羣盜,西北一帶更是有流賊爲患,規模已經達數萬人之多,禁軍也不能制,因爲流賊往來飄忽不定,所至之處貧民皆揭竿響應,斬木爲兵,殺掉官吏,搶掠富戶,這說明什麼,百姓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大魏之所以沒有大規模的叛亂,無非就是在荒年放賑,招募壯丁爲廂軍,這兩樣政策能堅持下來,方是沒有大規模叛亂的最要緊的原因。而朝廷能做這樣的事,還是因爲一直有海外貿易支撐,若海外貿易萎縮,境內流賊增多,朝廷財賦不足,幾年內就會星火成燎原之勢,無可複製。這不是危言聳聽,近幾年來,我注意到泉州,廣州,明州,江陵,這些貿易的重鎮海外來船和出海的船都是減少了,咱們出境的船減少了兩成左右,外來的船少了三成左右,這種趨勢會越演越烈,你們知道是爲什麼?”

方少羣道:“海盜爲患?”

“不止是海盜。”徐子先道:“海盜沒有必要也不會去持續不停的搶掠商船,弄到人人不敢出海,他們還怎麼維持?除了海盜外,天方支持的滿刺加對蘭芳和三佛齊等國的戰事,這是最要緊的原因。戰事不停,地方不安,人們還哪有心思做生意談買賣?滿刺加想要打下馬六甲,那是東西海域的咽喉地方,他們咄咄逼人,又有天方和泰西各國的戰事越來越激烈,所以都影響了商業和航道。大魏這十來年,一直不能固本清源,始終做着殺雞取卵的蠢事,海稅外貿收益減少,就對內加稅,這他孃的是什麼道理?海貿減三成,內陸的瓷器廠,茶農,布商,絲農,各行各業都會受到影響。百姓手中無錢,就不會消費,不消費,就更加賺不到錢。沒有工商海貿收益,朝廷不能放賑地方,大量招募廂軍,於是地方會更混亂,出現更多的匪盜,連年戰亂無心耕作,於是田畝荒蕪,待大片地方缺糧之後,會有更多的饑民和亂民出現,這就是由治世變亂世的治亂循環。”

徐子先說的很平靜,但各人好象是聽到了最可怖的鬼故事,連方少羣的臉色都變的蒼白起來。

眼前這些人也算是大魏的精英,他們知道徐子先的話是完全的真實,沒有虛假,更沒有誇張。

事實上大魏已經走在這個的道路上了,這些年的天災,外患,兵亂,民變,西北和河南最爲嚴重,連荊湖那樣的產糧區都有大量的流民和饑民聚衆爲亂。

這就是治世循環,每隔幾百年就會來上一次,然後就是死掉全國最少一半的人,甚至更多。

可以這麼說,在後世每個活着的人,其祖先都是有逆天的好運,在一次次的大洗牌中活了下來。

遠古人的壽命平均只有三十歲,大量的人死於飢餓和疾病,活下來的都可能是部落裡的貴族和最強壯的戰士。

因爲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和機會留下自己的基因。

但到了王朝建立,確定了帝王將相,也確定了權貴階層能奴役下層的時候,大規模的治亂循環纔是真正的地獄模式。

有西哲說過,中國沒有歷史,無非就是王朝的輪迴。

說的有些難聽,但確實是一種形式上的事實。

王朝建立,治世來臨,人口滋生,土地不夠承擔過量的人口,制度崩壞,土地兼併,上層腐化,軍隊失去戰力,然後大亂,或是異族入侵,比如五胡亂華或是蒙古入侵,然後是大規模的屠殺和奴役,或是內亂,沃野千里變廢墟,人口損失過半甚至更多,然後經過長時間的戰亂之後,損失的人口太多,人心思定,舊有的權貴已經被清洗的差不多,社會財富可以再重新分配,於是新的王朝又能夠建立起來了。

治亂循環,所謂的多少個朝代,多少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無非就是在這個循環裡打轉轉而已。

“所以我們不能慢慢的發展。”徐子先無視衆人崩壞的臉龐,繼續沉聲道:“如果是幾十年前,我們可以從容發展東藩,對外貿易,對內屯墾,三十年間,我們可以把東藩做到比福建路相差不多,過百萬人口,千萬貫收益,以侯府做到這樣的事,朝廷定會封我爲王爵,各位也可以衣着朱紫,人的一生際遇,到這樣的地步也差不多了,何必追求更多?

“但是並不行,外有海盜,內有大片饑民流民,還有東虜威脅,加上天方和泰西各國,我大魏內外俱困,都面比起當年的蒙古入侵還要危險的多。”

“君侯似乎有些危言聳聽?”孔和忍不住道:“我看史書,蒙古入侵之時,北方二三千萬的人口被殺的只剩下二三百萬人,太祖與蒙古相峙,前後從南方移民數百萬人,新建過百個州縣,方以國力與之相抗,就算這樣也是死傷百萬軍民方將蒙古驅出華夏,若非太祖橫空出世,怕是華夏早就爲北虜之奴了。”

“就算如此也不是太可怕。”徐子先微笑道:“北虜的文字都是東拼西湊,其是幾十個草原部落集合,沒有傳承,也沒有典章制度,連文字也沒有,只有幾個口口相傳的故事。什麼叫蠻夷,這就是蠻夷。用泰西人的表述來說這叫低等文明。而華夏,有典章制度,文字傳承,有文明的核心,北虜和我們就是低等和高等,這不是歧視,人有高有矮,有聰明就有蠢的,強行以爲人生而平等,這是胡扯。種族之間,也是有差距,有發展的快而好的,也有慢一些的,羣體中會有強壯的,聰明的,也有蠢的。各族生於不同的地方,自會有不同的特點,比如近海的,就擅長駕船喜歡冒險,在山裡的,會擅長射獵,閉塞保守些。農耕的,會產生秩序和持續下去的文明,因爲農耕的特點就是這樣。北虜擅騎射,但他們是在塞外苦寒之地,生活很艱難,所以不會如我們這樣叫子弟讀書,明禮,上進,他們只是騎射而已,更不會有算學,商學,科學,更不會有諸子百家。所以就是有高等和低等。但我們和天方人,泰西人的較量就不同了,他們也有自己的諸子百家,也有算學,有法典,有文明,他們的文明不下於我們,甚至在某些地方比我們強。我們也有比他們強的地方,他們也有比我們強的地方,這很合理。一旦我們輸給天方人或是泰西人,我們就徹底完了。北虜進來,華夏還是華夏,天方人或是泰西人進來,華夏的人種可能還在,文明就會徹底消失。天方人征服的地方,泰西人征服的地方,皆是如此。所謂亡國,或是亡天下,區別就在於此。”

在場的人,俱是一時英傑,待徐子先說完之後,他們已經盡明其理。

有人沉思,有人激動,方少羣激動的咬着自己的嘴脣,現在他已經深深感覺自己當時決定隨南安侯南下,真的是此生到目前爲止,最爲英明的一次決斷。

放眼整個大魏,見事如此明白,如此深遠,對危都剖析的如此清楚的人,無非就是眼前這一位君侯!

方少羣激動的不能自己,說道:“我早就看的明白,將來大敵,不僅是北虜和東虜,更有天方和泰西諸國,現今和以往完全不同,以往漢唐之時,有蔥嶺沙漠之隔,漢時只知道有泰西諸國,並無天方,唐時乃有天方,唐軍爲了與天方爭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與天方軍會戰與恆羅斯,唐軍因鐵勒軍背後叛主而敗,但元氣未傷,高仙芝正欲整軍再戰,卻又遇着安史之亂,結果蔥嶺以西,不復爲唐所有。至唐末,陽關以西諸州皆限於回鶻,而回鶻,臣服的便是天方。待唐亡之後,我大魏興起,奪回興靈諸州,但始終還是不得再復西域,就是因爲回鶻亡後,西羌諸部皆臣服天方,其後有天方諸國,若我大魏西向,便是要與其諸國交戰了。若此,誠爲國力所不及。到如今,不光是有西域一個通道,要越幾千上萬裡之遠才能彼此交通,現在有舟船之利,由天方泰西諸國下海,若沿途買賣經營,半年可至,若一意東向,兩個月便至我大魏之境。這在幾百年上千年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可是朝廷對付東虜和北虜這樣的蠻夷都難,又怎麼會將目光投注到天方人和泰西人的頭上?現在的局面,若天方助滿刺加滅三佛齊和蘭芳,要不了多久,這些地方就全部信奉天方教,成爲天方的諸侯國之一,接下又是哪一國?呂宋,倭國,暹羅?我大魏影響所至,華夏文明教養過的地方,幾乎都成他人囊中之物了。待天方人到我沿海地方,不斷騷擾,傳教,佔據地方,到時候不要說大魏,就是華夏也完全無救了。”

李儀喃喃道:“我一直關注的是北虜和東虜之事,現在聽君侯和鳳岐這麼一說,才知道另有危機重重啊。”

“是的。”方少羣臉色激動的成慘白色,他道:“若不重視,不及早設法,恐怕十年之後,我們在南洋就沒有立足之地,二十年後,占城,真臘,暹羅,安南,諸國亦不復存在,三十年後,當我們進入知天命和花甲之年的時候,福建,廣東,廣西,俱不爲大魏所有,甚至是東胡北虜與天方隔江而治。”

“這也太可怕了。”孔和喃喃道:“若真如此,活着還有什麼意思?”

徐子先面容沉毅,語氣也是相當堅定的道:“所以咱們只能趕緊把手頭的事情給做好,不要遲疑,不要猶豫,不僅要奮發向上,甚至要把三步路並做一步走纔是。”

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們的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四百四十四章 豎旗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四百六十五章 各有算盤第三百九十六章 敗相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二百七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四百六十三章 人心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二百九十九章 棍棒說話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七十章 暫且忍耐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第七十八章 毀約第三百九十八章 得意洋洋第一百零三章 咎由自取第二百八十二章 有罪無罪?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五百章 弓弦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二百五十七章 老幼之別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一百六十四章 見王直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同第二百六十八章 甘與不甘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五百七十六章 艦隊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二百六十三章 對峙第四章 週報來了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三百六十三章 羣盜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八十九章 京師第四百三十三章 等消息第四百二十五章 北方的凍土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一百八十七章 涼薄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三百七十五章 鼓吏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三百九十章 序幕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收穫第一百零九章 騎兵都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三百一十八章 天下的土地第三百四十六章 陳家第三百一十一章 馬至第五百七十五章 將來第十二章 開局難第五百四十六章 失手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四百三十三章 等消息第三百八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三章 秀娘第十七章 揚名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榜第三百四十八章 分銷之法第三百六十七章 並不算好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五百一十九章 堂食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雨第四十二章 敵蹤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二百一十四章 讚賞第三百一十章 鐵騎兵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三百零九章 團結和衝突第二百一十四章 讚賞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三十五章 軍訓教官
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們的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四百四十四章 豎旗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四百六十五章 各有算盤第三百九十六章 敗相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二百七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四百六十三章 人心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二百九十九章 棍棒說話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七十章 暫且忍耐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第七十八章 毀約第三百九十八章 得意洋洋第一百零三章 咎由自取第二百八十二章 有罪無罪?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五百章 弓弦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二百五十七章 老幼之別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一百六十四章 見王直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同第二百六十八章 甘與不甘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五百七十六章 艦隊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二百六十三章 對峙第四章 週報來了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三百六十三章 羣盜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八十九章 京師第四百三十三章 等消息第四百二十五章 北方的凍土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一百八十七章 涼薄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三百七十五章 鼓吏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三百九十章 序幕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收穫第一百零九章 騎兵都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三百一十八章 天下的土地第三百四十六章 陳家第三百一十一章 馬至第五百七十五章 將來第十二章 開局難第五百四十六章 失手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四百三十三章 等消息第三百八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三章 秀娘第十七章 揚名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榜第三百四十八章 分銷之法第三百六十七章 並不算好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五百一十九章 堂食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雨第四十二章 敵蹤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二百一十四章 讚賞第三百一十章 鐵騎兵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三百零九章 團結和衝突第二百一十四章 讚賞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三十五章 軍訓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