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

對自己的生父,天子自是有最毫無保留的信任和倚重。

天子對父親在戰場上的表現並未多提,但是卻提起自己在北方的佈局。

北伐戰事在天子看來,主要還是看文武官員是否真心願意出力,東胡人雖強,卻絕不會是三十萬精銳禁軍的對手。

只要北伐一勝,天子打算從北方撤回幾個軍的禁軍,再調洪都,江陵禁軍,組成十來個軍的一個廂都,派名臣宿將率領,直入福州坐鎮。

對徐子先,找到藉口免其開府,然後逐其回東藩……

天子的密信也就提到這裡,底下有未盡之意,趙王也是完全明白。

想要免爵,抓捕徐子先是辦不到的事,朝廷派幾萬禁軍入福州,重新掌控東南,反對者不會太多。畢竟華夏有大一統的傳承,任何有可能造成分裂的勢力,特別是宗室勢力,其實都在提防之內。

現在徐子先成爲東南柱石,開府親王,主要原因是朝廷在東南的部署太過空虛,有流寇爲患之後,天子和兩府不得不倚重於徐子先,授秦王爵位,給予開府資格,甚至等若使福建路成爲藩鎮,其因都是如此。

但只要北伐獲勝,抽調十來個軍組成三萬人左右的一廂都,實力足夠拱衛東南,到時候詔書一至,徐子先若不奉詔便是亂臣賊子,失卻大義,天子可以切責,兩府也不會支持,福建路本地的官吏士紳也不可能如眼下這般合作。

但也只能先做到如此,東藩自成格局,朝廷手伸不進,且水師全落入徐子先之手,天子雖然躊躇滿志,一心要中興大魏,但趙王也是知道,天子所謂的中興版圖之中,從來就沒有重振大魏水師這一項。

東胡,北虜,西羌,加上各種天災,地方殘敗,人心不附。還有君相相爭,地方離心等諸多麻煩,天子已經三十五六,按大魏天子平均四十來歲的壽命,能展布的時間可能還不到十年,如何能做得到再振興水師,重下南洋?

想到這裡,趙王沉聲道:“子文呢,他人在哪?”

“他還不是那副沒出息的樣子?”徐子威恨恨的道:“總說那些喪氣的話!”

趙王斥責道:“子文在福州時已經幡然悔悟,他見事比你明白的多。上回他和我說北伐情形不太好,我一時生氣並沒有細聽,你趕緊叫他回來,我要聽聽他的實話。”

徐子威一撇嘴,心中並不太服氣,而且他對父親也不是太敬畏了,父親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就是生了個天子,這有什麼,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有可能當天子,按大魏的傳統,普通的皇子未必封王,抱養入宮的嗣子,一個爲帝,另外的多半都封王,因爲外宗子弟入宮教養一般都很出色,很容易成爲國之賢王。

“兒子即刻就去。”徐子威一抱拳,悻悻而去。

……

徐子文一身月白長袍,手持摺扇,神色淡然立於江陵水關之外,看着浩浩蕩蕩的江面,神情若有所思,當徐子威趕至的時候,徐子文只是瞟了一眼,並不太以爲意。

父親和大兄的不服,憤怒,乃至怨毒,在徐子文看來都是很無謂的事。

趙王府打壓南安侯府,甚至文宗諸脈,除了無嗣的成宗之外,各脈都受到趙王一脈的壓制,徐子先的復仇不過是打壓之後的反彈,大家都曾經出手,何談對錯?

況且輸了就是輸了,男兒丈夫總不至於接受不了,要如村頭怨婦一樣,明明輸的徹底,卻還是哭天搶地的不肯承認。

這就未免太無聊了。

對父兄想復仇的心思,徐子文雖是明白,也是沒有參與的心思。

在福州經營三十年,尚且不是徐子先的對手,狼狽至江陵,卻一心想要復仇,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大兄當然是寄望在要被帶入宮中的兩個兒子身上,徐子文也絲毫不看好。

當今天子難道不想對付徐子先,還不是乖乖授封徐子先開府秦王,大兄的能力尚不及父王,將來就算因是下一代天子的生父而封王授官,又能是徐子先的對手?

況且,大魏能撐到下一代麼?

徐子文臉上滿是冷峻的微笑,看到徐子威過來,也就是略一拱手而已。

“恭喜大兄了。”徐子文放下手,說道:“適才找我的下人已經說了,中使至,兩個侄兒授團練使入宮……”

“你既然知道了,爲何不回府?”徐子威不滿的道:“你一直說那些喪氣話,現在看如何,我趙王府始終還是大魏第一宗室,待消息傳開,你看江陵府的那些混帳又是何種態度對咱們,看看他們又會如何?”

“人家最多會說,天子之座又不是趙王府的私產,這麼私相授受,帶宗子入宮教養,等若是民間收養,哪有這麼隨意的道理?此事傳開,大兄你不管走到哪兒,冷眼相看的人怕是會更多了。”

徐子威身形一震,知道徐子文所說是事實,立嗣對普通百姓之家都是大事,何況是私事也是國事的天家?

私相授受,此事傳揚開來,對天子的形象和威望,毫無疑問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民間立繼子,嗣子,尚且如此嚴謹小心,又何況是一國之君的立嗣?

從宣宗到成宗,立嗣教養俱是有一定之規,需得在近支宗室中細心挑選。當年趙王力壓南安侯府,營造出很多老南安侯荒唐的形象,打壓徐應賓,徐子先,主要還是從宗室立嗣之事上考慮。

現在天子三十餘歲,雖然成宗無嗣,韓國公無嗣,徐子誠被誅,但趙王雖有子孫,徐子先亦有妻妾懷孕,天子尚未到衰老垂危之時,不應急急將趙王一脈的宗子帶入宮中。

就算徐子先無子,也可以在武宗一脈的後裔之中,廣爲挑選才是正理。

“只要北伐得勝,天子信望恢復,這些俱是小事。”徐子威面色鐵青,說道:“時間推移,數十年後,人家只知道我是天子生父,誰還記得眼下這些?”

徐子文面露譏誚之色,說道:“大兄你到現在還是在發夢,你以爲北伐必然會獲勝?”

“禁軍已經在修築錦州。”徐子威倒不是純粹的草包,他對前方的情形也是清楚的很,當下便是答道:“錦州城,寧遠城,這兩城修築完成,再於鬆口,杏山,塔山一帶修築軍堡,禁軍依城而守,北伐就可以宣告成功,可以在二十三路用露布使報捷!”

徐子文心中雪亮,不管是天子,或是眼前的徐子威,還有朝中的很多人,包括韓鍾在內,估計都是這樣的打算。

如果熟知遼西地形就明白了,唐時的舊錦州就是錦州地處關內外咽喉要衝,北鎮遼西故道,南扼遼西走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地處渤海遼東灣北岸的錦州,戰略地位的確立與遼西走廊的形成密切相關。

北伐的戰略目標當然是削弱和打擊東胡人,但天子信心雖足,前方的招討使李國瑞和諸多重將卻是都相當持重,數月下來,李國瑞只在距渝關外推進了二百餘里,在首山和窟窿山的交界隘口修築了寧遠城和修營寨軍堡若干,然後在嚴令之下才又開始又向前推進百餘里,準備開始修復舊錦州。

錦州若修復駐守,其側前側後都是綿延不斷的山脈,在城池正前方是渝水,也就是後稱的大小淩河,再往西就是渤海灣。

東胡若要進攻大魏,過渝水和渝山等諸多山脈,直抵榆關,這是最近的路線。現在的遼西走廊也不同於秦漢之時,海水早就退去,陸地足可通行車馬。

但榆關是建築在燕山山脈最險峻隘口的雄關要隘,還是自先秦兩漢時這裡就是防禦匈奴,突厥,還有鮮卑的重要關口,無數胡騎在千百年的歲月裡窺探此關,毫無例外的是以失敗告終。

這樣的雄關要隘,顯然是不能以強力攻克,所以東胡人歷次侵入大魏內鎮,需得從遼州和營州等地出發,自錦州東北方向,沿着渝水翻過諸多山脈,進入草原地帶,與北虜合作繞道至大魏北部的薊州方向攻入關內,從薊州到雲州,乃至甘州,肅州,整條北方邊境線長達數千裡,雖然長城,無數的城池,軍堡,營寨守護,但魏軍缺乏騎兵,機動力不行,東胡和北虜聚集起二三十萬人破口而入之時,魏軍很難在第一時間形成重兵集團,加以反擊。

胡騎入境之初,魏軍只能任其燒殺劫掠,小股的魏軍無法反擊。最少要結過一個月到兩三個月的集結,魏軍集結出數萬人一股的重兵集團,在地方安撫司或朝廷派出招討使之後,集結重兵,依託境內堅城,調度步騎,與胡騎交戰。

由於缺乏機動能力,魏軍就算在自己境內,也很容易被胡騎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自武宗之後,對東胡的戰事多半是輸多贏少了,數年前李國瑞,嶽峙,李友德在河北路擊敗東胡一部,斬首過千,是被視爲對東胡的第一大勝,李國瑞因此入兩府爲樞密副使,嶽峙得加太尉,李友德亦成廂都指揮。

魏軍若復錦州,與東胡人的營州相距極近,可以在關外對東胡形成戰略壓制。若以渝水溯流而上,至顯州一帶再築一城,胡騎從遼西一側直接繞道入關的路線便是被堵死了。

“大兄你不會以爲北伐真的還有機會和希望?”徐子文站在岸邊,雖然名義上是開春了,天氣仍然很冷,特別是近江面的地方,令人感覺是特別的陰冷潮溼。徐子威簡直要站不住,徐子文卻是安之若素的模樣,看着縮手縮腳的徐子威,徐子文皺眉道:“自北伐兵興,朝廷府庫爲之一空,上個月,樞密院和兵部行文,派人至江陵武庫,提取鐵盔五千,長矟十餘萬,盾牌四千,橫刀五千,箭矢十幾萬捆。這是第三次提取,江陵武庫可是爲了穩固南方而設立,現在幾萬頂鐵盔和長矟,橫刀,盾牌,還有箭矢,戰事,鐵手套,網靴之類的雜物,亦是被提取一空了。”

徐子威不耐煩的道:“你說這些做甚?”

徐子文啞然失笑,說道:“大兄你真的是蠢到家了啊……弟的意思很明顯,朝廷在這幾十年一直與各方交戰,武庫儲備都用光了,兵器監撥付款項不足,工匠不足,原料不足,製造兵器的速度已經跟不上損耗,只能在各地搬取幾十年間積儲的武庫。此次北伐大戰,京師武庫已經搬取一空,現在輪到江陵武庫。若江陵武庫再空呢?”

“只是爲了防患未然。”徐子威不以爲然的道:“軍中器械向來是多備好幾倍,以防不時之需,又不是真的沒的兵器箭矢。”

“朝廷的財力是真的枯竭了,大兄!”徐子文搖頭道:“武庫一空,錢庫也是早就空了,攤派所得,趕緊用來購買糧食,車輛,軍需物資,同時也要給前方將士發餉。這個月江陵禁軍的軍餉都還沒有發,更不要說廂軍和普通的官吏了。我問過江陵的轉運使,據說是要等江西路的攤派款項運到了,這邊才能發餉。朝廷統籌是先北伐大軍,後京師,然後江陵,現在江陵都到這種地步,你想想已經困窘到什麼地步了?什麼都不夠,什麼都不足,天子在大內急的跳腳!大兄,咱們大魏就象是個流血不止的巨人,現在全身發軟,疲憊無力,已經快站不住了。”

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人第一(今天更三章)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四百九十七章 幕府第四百三十二章 眼中有鬼第二百六十三章 對峙第三百五十七章 勇士之血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三百零九章 團結和衝突第二百六十二章 追趕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三百一十八章 天下的土地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第四百九十一章 有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上論戰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同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四百三十九章 陰暗之所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四百章 去心魔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收穫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二百零六章 期許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明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六十七章 設卡第三百八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汗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收穫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二十八章 上轎第十四章 報館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三百零五章 新社區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一百八十四章 朱虛侯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筆二百五十八章 不復爲患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頭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三百八十一章 撲朔迷離*首頁大封加更第五章 文學版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物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五百五十九章 蒼茫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第三百五十一章 山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十九章 齊王第三百七十八章 探礦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二十七章 潛藏的好處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三百八十七章 藍袍人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一百二十七章 根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
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人第一(今天更三章)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四百九十七章 幕府第四百三十二章 眼中有鬼第二百六十三章 對峙第三百五十七章 勇士之血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三百零九章 團結和衝突第二百六十二章 追趕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三百一十八章 天下的土地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第四百九十一章 有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上論戰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同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四百三十九章 陰暗之所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四百章 去心魔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收穫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二百零六章 期許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明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六十七章 設卡第三百八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汗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收穫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二十八章 上轎第十四章 報館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三百零五章 新社區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一百八十四章 朱虛侯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筆二百五十八章 不復爲患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頭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三百八十一章 撲朔迷離*首頁大封加更第五章 文學版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物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五百五十九章 蒼茫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第三百五十一章 山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十九章 齊王第三百七十八章 探礦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二十七章 潛藏的好處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三百八十七章 藍袍人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一百二十七章 根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