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

“咱們剛剛走的是通碼頭的直道,現在走的是環島官道。”徐子先對吳時中和張明亮道:“環島官道是圓形,基本上是把現在的各個區域都聯繫上了。現在接下來修的路是往屯墾區,還有各百戶之間的通道,再有兩個月,差不多也就修完了,總的里程數要超過六百里,總費用要是加上力工的費用,怕是要超十萬貫。”

“已經是很合算了。”吳時中大讚道:“大魏在以前也重修路,太祖嘗言,修路乃第一要緊之事,欲富先通,沒有道路,無有信息交通,貨不得入也不得出,人員出入亦是困難。這是祖訓,奈何現在朝廷已經無能爲力了。”

徐子先含笑道:“我也是太祖子孫,也算是遵循祖訓了。”

吳時中聞言大笑,心懷委實感覺暢快。

至南安侯府別院時,有百餘官吏出迎,在每個人都有事做的南安侯府,也算是罕有的大陣仗了。

陳篤中聞訊也趕過來迎接,見面之後,陳篤中先笑道:“吳先生既至東藩,怕是我那侄兒不久也將至矣。”

陳正志癡迷學畫,與吳時中交往甚密,這也是衆人皆知之事。

吳時中搖頭笑道:“昌文世子身負重責,恐怕行事不可隨意任性而爲。”

陳篤中對徐子先等人的態度卻是較爲冷淡,這也可以理解,這位九叔原本是大權在握的防禦使,東藩大小事物俱是一言而決,麾下尚有數千廂軍,也是替昌文侯府掌握的緩急可用的武力,其中不少武官俱是拿錢買通了的,朝廷和福建路的命令可以不聽,昌文侯府的意志卻是一定能得到貫徹執行。

但南安侯府強勢而至,連原本的建築都拆除了七七八八,廂軍大半改爲警備士,大半的武官被遣散離開,陳篤中至此已經成了孤家寡人,只有一些僕役和少量的親軍留存,當然,還有一些官吏是經制吏,也是被保留了下來。

現在的陳篤中,除了和一些大商人宴請往還,每天喝酒聽戲外,已經毫無責任可言。

沒有責任,就意味着沒有權力,在昌文侯府中陳篤中的權力版圖原本就是較爲疏離的一環,只是一個後備。

有了南安侯府後,這個後備也可以取消不用,南安侯府對東藩的掌握,包括對廂軍武力的拆解當然是昌文侯府一致同意之後的結果。

這給陳篤中的感覺就更糟糕了,現在他感覺象是被兩邊一齊加害了的受害者,家族也在他背後捅刀子。

理性來說配合是理所應當,陳篤中也一直在配合,從感情和實際的權力來說,陳篤中的冷淡也在情理之中。

今日若不是要迎接大儒,陳篤中可是不會在別院這裡露面。

衆人都是站在別院大門前的道旁相迎,一路上車馬行人不絕,護衛們散落開來,形成了一個鬆散的護衛圈。

別院依着幾個小型的山丘而築,其後和左右俱是大片的竹林和榆木,柳樹,暮春時節正好,風拂柳林,吹過竹梢,成片的丘陵形成了疊嶂般的青山,如海水一般起伏不定,還有一些桃樹和櫻桃樹正在開花,西南片有一大片梨樹也開着白花,四周沒有定居點,但是有成片的軍營區就在西南不遠處,西邊不遠處就是蔚藍的大海,以風景來說,簡直美妙殊倫。

李儀指着東北方向一大片竹林和榆林柳林的交匯處,對吳時中道:“吳先生,那邊有百畝林地,間有丘陵和小溪支流,還有個小瀑布,風景是極好的。我們打算在這一片地方修築大學堂,房舍百間,間錯其中,有講學的明堂,宿舍,飯堂,圖書館等等,學子要是吳先生認可的才俊之士,方有資格入學於其中。”

“講學是我所願也,如此安排甚好。”吳時中臉上顯露難掩的興奮之色。在此之前,他在京師爲官,後黯然返鄉,風聲緊張的時候根本無人敢入其門,更不要說聚衆講學這樣犯忌諱的事情。

在唐末和魏初,大儒揚名之後多半的路數不是爲官,而是講學。

就算爲官也是清要之職,平素不太忙碌,可以詩酒自娛,另外就是講學收徒。

收徒顯揚自己的學問,著名的程學關學等學派,就是名儒開門授徒,廣收弟子,以才俊之士傳授自己的學問,發揚光大,或是爲師長宣揚,很少有名儒的徒弟再成名儒的,這是因爲學識如海,如果不是有天賦加上一生時間的鑽研,想在學問之道上爲人師就很難了,更不要說在名儒之下,再復發揚光大。

但名儒門下,多半能形成一個強大的學派,不一定全部爲官,但凝聚之下,可以悍衛師門學識,推行全國,加上爲官的師友弟子,一門學問想立足,強大,推廣,開門授徒是不可免的一步。

就算是名儒也有少許的功利心,就算不爲功利,能推廣自己的學問爲天下人所知,並且推廣實行,也是名儒所樂見。

當今大魏,徐夏商是儒學宗室,其門下弟子甚廣,但徐夏商的學派與吳時中恰恰是兩派,吳時中要講學,障礙真的很多。

除了徐夏商外,尚有幾個名儒在各地講學,在荊湖南路有白鹿書院,就是天下聞名的講學地。在江陵也有幾個出名的書院,除此之外,若東藩吳時中這個大學堂建成,引來諸多名士生員入學,對東藩島形象地位的提升,用處可以勝過十萬雄兵。

徐子先笑道:“若大學堂建成,還要請吳先生命名。”

“叫致知學院好了。”吳時中笑道:“君侯要恕我僭越。”

“先生過謙了。”徐子先道:“不過大學堂下,我們還要設小學部和中學部,小學部以學論語和千家詩爲識字的根基,設史學課,算學基礎,還有地理基礎課程,學制三年,最少六歲,最大十二歲皆可入學。中學部則是收有文字根本的少年人,十二到十五俱可入學,除了小學部的內容外,經學,文學,兵學,算學,工學,商學,律法學,皆可傳授。這樣的話,如果有意科考的,可以加深經學詩賦,不無補益,若無意科考,可以學有用的學識,若學兵,可爲我南安侯府的武官,學算學商,可以在我南安侯府之下的商行店鋪中謀生,也可爲吏,學算學律法,則爲計吏法吏,學制亦三年,畢業之後,就可以自立,而讀書識字,不管爲何業,也是堂堂正正一男子。這是大體的打算,惟修先生執掌學房,除了開學授徒之外,學校之事,當然是委託先生來主持。”

其實中學課程中,就是有相當多的“雜學”,如果徐子先公然說雜學亦是學識,怕是吳時中要先拿海水洗洗耳朵,然後立刻離開,以免和徐子先一道成爲士林公敵。

但以這些學課來培養吏員工匠商行掌櫃,包括武官,水手在內,只是給他們讀書明禮,不當睜眼瞎,同時培養出合格的人手,而不是純粹的儒生,相對而言這種學校制度沒有吳時中此前想的那麼純粹,比如全部學習儒家經義,但考慮到東藩的實際情形來說,徐子先的考慮和舉措,並不算過份。

孔和接着道:“我們已經統計過了,島上現在六歲到十二歲的童子和女孩有五千一百餘人,十二歲到十五歲的有兩千一百餘人。中學部我們不收女子,因爲年紀大了,要有男女大防,不可朝夕共處。小學部按君侯的想法,女童有願入學的也可以收,婦人也一樣能讀書明禮,就算不出來謀生,讀一些孝經之類的,識一些字,也知道世間道理,並非壞事。小學部,我們打算供給一日兩餐,朝食和午餐俱在學校,免除學費,供給飯食,這樣才能吸引男童女童的家長送其入學,入學率會高很多。”

吳時中連連點頭,對這個設想顯然是深以爲然。

六歲以上的孩子,不分男女,在農村其實已經能做很多事了。

在農田幫着打雜,農閒時打豬草養雞放鵝,鋤草播種,農忙時打雜,做飯送飯,都是很常見的事。

有很多農家的女孩子,個頭還沒有竈臺高,已經是做飯的老手了。

若是光有學校,不供餐食,恐怕會有不少有遠見的家庭送孩子上學,不過兩三年時間就能不當睜眼瞎子,以大魏人對學問的敬畏和追求來說,入學率不會很低。

但若想將所有適齡的學童囊括在學堂之內,提供兩餐給學童,九成以上的家庭會毫不猶豫的給孩子報名。

兩餐飯食看似不多,一年也要省幾百斤糧食,哪個家庭算不上來帳?若是有的人家有兩三個適齡的孩童,一年怕是要省千斤糧出來,小孩子做的雜活,能抵這麼多糧?

“十二到十五的學童,我們不僅提供兩餐,還會每月發三百到五百文錢。”李儀對吳時中解釋道:“這麼大的孩子,做農活已經可以當半個成人了,若是不給錢,光省糧食,怕是還不能叫所有人家都送孩子到學校。另外咱們給錢也是不虧,學了一定算學基礎的,我們叫其去商行實習,當小夥計歷練,或是在侯府歷練吏員,打下手打雜,或是在各個船廠工廠當技術人員……”

吳時中搖頭笑道:“君侯和諸公,真是算無遺策,我竟不知道還有什麼可補充的?但凡事不預則廢,就算有成熟的預案,做起來時也可能會出錯,我只能勉力而爲,若有疏漏,李兄和諸位要請及時提醒,我等凡事商議而行,我絕不自專自斷。”

第五百一十章 新軍第十二章 開局難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三百六十三章 羣盜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二百四十五章 展望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五百四十四章 決心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制第十七章 揚名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四百零六章 水師戰法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第一百一十八章 向前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二百零四章 千頭萬緒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敵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第三百一十八章 天下的土地第三百六十三章 羣盜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五百七十六章 艦隊第三百八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六十五章 坊車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收穫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人第一(今天更三章)第四百二十九章 島上情形第一百六十章 苦勸第五十七章 訓誡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十七章 揚名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五百三十四章 十字第四百一十一章 傳言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四百零七章 成功第五十七章 訓誡第三百八十二章 夜逃第四百六十五章 各有算盤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九十七章 同心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三百九十章 序幕第八十章 大葛小葛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百戶第五百四十章 戰法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九十章 獻祭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三百九十六章 敗相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十七章 潛藏的好處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五百六十章 逃生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人第四百七十八章 化龍之戰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
第五百一十章 新軍第十二章 開局難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三百六十三章 羣盜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二百四十五章 展望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五百四十四章 決心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制第十七章 揚名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四百零六章 水師戰法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第一百一十八章 向前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二百零四章 千頭萬緒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敵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第三百一十八章 天下的土地第三百六十三章 羣盜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五百七十六章 艦隊第三百八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六十五章 坊車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收穫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人第一(今天更三章)第四百二十九章 島上情形第一百六十章 苦勸第五十七章 訓誡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十七章 揚名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五百三十四章 十字第四百一十一章 傳言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四百零七章 成功第五十七章 訓誡第三百八十二章 夜逃第四百六十五章 各有算盤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九十七章 同心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三百九十章 序幕第八十章 大葛小葛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百戶第五百四十章 戰法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九十章 獻祭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三百九十六章 敗相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十七章 潛藏的好處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五百六十章 逃生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人第四百七十八章 化龍之戰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