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登基大典

朱溫等人看看將近午時的時候,就往回趕,趕赴含元殿參加黃巢的登基大典。剛過了含耀門就見崔璆、楊希古和趙璋幾個人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急的團團亂轉,朱溫趕忙道:“不知什麼事情能讓三位大人如此焦急?”

崔璆一見是朱溫,急忙道:“朱將軍啊,趕忙來一起想想辦法,馬上登基大典就開始了,可宮中的樂師都逃的逃,死的死,根本找不到人,這可如何是好啊!”

朱溫疑惑道:“難道這長安城中就找不出樂師了不成?”

崔璆焦急的道:“朱將軍你有所不知,帝王登基不比別的事情,禮樂的規格豈是那些市坊樂師能夠奏的出來的?”

朱溫聳了聳肩,做了個無奈的手勢道:“這我可沒有辦法了。”

崔璆等人急的亂轉,道:“這可如何是好?”

一直沒有出聲的朱珍道:“這有什麼好急的,沒有樂師還不好辦嗎?弄些戰鼓過來,我來當樂師,來一個戰鼓樂,呵呵……”

朱珍只不過是隨口說說,並沒有當真,誰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朱溫聽了朱珍的話後,心中一動,心道:“對呀!找不到樂師,何不就用戰鼓代替鐘鼓之樂,來一次開生面的戰鼓演奏作爲登基時的禮樂!”

朱溫笑道:“我看行!崔大人你看如何?”

崔璆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問道:“什麼行?什麼如何?”

朱溫道:“用戰鼓代替繁雜的禮樂,更顯得黃王登基別具一格,黃王本就是平民出身,沒必要弄那些依依呀呀讓人聽了心煩的禮樂,戰鼓更能體現出黃王馬上得天下的氣勢。”

趙璋猶豫道:“這能行嗎?這麼莊重的場合怎麼能用那麼粗陋不堪的戰鼓?”

朱溫苦笑道:“你以爲我想呀?如果你有別的辦法,我也不用出這種主意了是不是?既然你們說不行,那算我沒說,我這就走。”

楊希古和崔璆兩人對望一眼,又看了看天色,眼見着登基大典的及時已到,實在沒有辦法,只得道:“那就麻煩朱將軍和趙將軍兩位趕快多找些戰鼓來,越多越好。”

趙璋雖然心裡邊有些犯嘀咕:“我還是頭一次聽說帝王登基大典用戰鼓做禮樂的,這像話嗎這?”可正如朱溫所說的,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只有按照朱溫說的,急急忙忙去找戰鼓去了。

************廣明元年臘月十三日正午,含元殿前,黃巢一身龍袍,一個人走在長長的龍尾道上,邁步拾級而上,緩緩向含元殿走去。這時本該是禮樂聲起的時候,可出乎黃巢預料之外的是傳來了隆隆的戰鼓聲,到把黃巢嚇了一跳。

黃巢擁眼角的餘光向四周看了看,發現左右迴廊之中本該是樂師奏樂的地方卻架起了一架架的戰鼓,排成一排一排的,足有百餘架戰鼓。戰鼓聲此起彼伏,偶爾夾着這一兩聲銅鑼的擊打聲,顯得更加鏗鏘有力。

黃巢不禁心中苦笑,怎麼我登基就連樂師都省了,竟然弄了這麼一隊戰鼓手,也不知是哪個沒心沒肺的傢伙出的餿主意……嘿,不過還蠻好聽的,正好體現了我們義軍的軍威。

黃巢心裡高興,就對兩旁的鼓手多看了兩樣,卻無意的發現那領頭的鼓手竟然是朱溫手下的大將朱珍!再看另一個,竟然也是朱溫手下的將領,就是那個天生勇猛無匹的徐懷玉。這兩人神情肅穆,就連平時習慣嬉笑的朱珍也一臉肅然,鎧甲鮮亮,鼓槌每一次落下都發出一聲沉悶的戰鼓聲,接着向四周散開,逐漸消散開來。

這一下黃巢心下雪亮了,看來這餿主意定然是己自對自己的的徒弟朱溫給出的。不由的搖頭笑了笑,他清楚的知道,只要朱溫在身邊,任何的不可能都會變成可能。世事無絕對,這句話黃巢是從多年來的經驗來說的,他清楚的知道朱溫的性格,既然是他讓用戰鼓代替禮樂,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就這麼二十多丈長的臺階,黃巢竟然感覺是那麼的漫長,漫長的彷彿沒有盡頭一般。若是用他“草上飛”的身法,可能眨眼之間就到了盡頭,可這種場合,如何能做出這種舉動?

越向上走,黃巢就感到心中的壓力更重,彷彿有什麼千斤重擔壓在肩上,彷彿讓人透不過氣來。終於他走到了臺階的盡頭,來到含元殿的殿門前。之後霍然轉身,俯瞰着臺階下的羣臣,衣炔飄飄,確實有帝王的風度。

羣臣“譁”的一聲跪下,齊聲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長長的迴音在廣闊的宮殿之間迴盪,久久不絕。

之後是一系列繁雜的儀式,並下詔,改國號爲“齊”,改元金統,立曹師鴻爲皇后。

任命尚讓爲太尉兼中書令、趙璋兼侍中,唐朝舊臣崔璆、楊希古並同平章事,孟楷、蓋洪爲左右僕射兼左右軍中尉,林言爲禁軍統領、控鶴軍指揮使,張言爲吏部尚書兼水運使。

又封投降的諸葛爽爲河陽節度使,讓他自領本部人馬前去上任,其實意思即是說,我封你爲河陽節度使,可這地盤還是要你自己去打下來。

任命投降的河中留後王重榮爲河中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留後周岌爲忠武軍節度使,平盧軍王敬武爲平盧節度使……

任命朱溫爲東面行營先鋒使,依然駐兵東渭橋。

之後黃巢又親等丹鳳門城樓,宣佈大齊政權的建立,並大赦天下……

***********忙了一天的朱溫回到家中,練了兩個周天的內功心法,在天黑之前就帶着本部人馬去了城外的東渭橋,以防唐廷的各路勤王之師乘虛而入。

第五十章 圍城打援第一一二章 新婚之夜第一零五章 入主宣武第三十八章 紫宸殿議事第六十五章 準備伏擊第一零八章 碭山趣聞第四十六章 同州防禦使第三十五章 李茂貞進軍長安第八章 孟遷之死第七章 倒黴的李罕之第一二三章 陳州解圍第一八四章 佔據梁山第四十四章 朱珍出戰第二十六章 鐵匠王彥章第六章 鄭畋募兵第九十二章 八部聯盟第四十七章 退敵第五十六章 試射榴彈炮第七十二章 大舅哥韋莊第一零三章 黃穎恨意第八十章 糧草將盡第三十九章 飛彈的威力第六十二章 黃巢詐降(下)第八十五章 幽州城陷第八十一章 白馬之禍第七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四十六章 同州防禦使第七十三章 動搖第九十三章 進城借糧第八十九章 借你人頭一用第九十八章 山口梅子第六十八章 有緣無份第一四四章 大勝第四十三章 狡猾的時溥第十章 討伐李克用第二十八章 南下亳州第六十五章 準備伏擊第七十六章 李曄的謀劃第二十二章 楊行密的下落第一三三章 雨夜苦戰第一七九章 在世華佗第十章 兵圍宋州第一四五章 左輪手槍第一八七章 梟雄末路第二十五章 我什麼都沒看見第五十六章 歷史上第一次爆破第八十六章 回同州第十一章 秦婦吟的由來(下)第六十章 王重榮渡江第五十七章 監軍張承業第一三四章 銅駝暮雨第九十四章 朱存陣亡第一零五章 養賊以爲富貴之資第四十六章 同州防禦使第一二五章 大戰王滿度(中)第四十章 精絕的廚藝第五章 進城謀生第三十八章 李振來投第八十七章 有道高僧第九十一章 李克用入關第八十二章 曠野夜戰第三十九章 飛彈的威力第一七九章 在世華佗第二十一章 淮南烽煙再起第一零一章 你的奶好就行第三十一章 王建出場第二十章 孔孟能做什麼官第四十五章 胡真升官第一二六章 談笑用兵第十八章 佳人恩重(上)第一九零章 夜闖大營第一零九章 擊球賭三川第五十六章 歷史上第一次爆破第一零七章 飛槊李思安第五章 進城謀生第一零一章 你的奶好就行第九十九章 長安的困境第一二二章 月夜銷魂第一零七章 舉步維艱第一三七章 尚讓之死第一三三章 雨夜苦戰第二十三章 孫儒敗亡第九十九章 黃巢的看法第一三五章 回軍河東第二十四章 混元無極心法第三十六章 血洗江陵第八章 孟遷之死第二十四章 龍尾坡慘敗第八十二章 真正的愛是要對方幸福第十五章 赫連鐸兵敗第一七六章 佔領鄆州第一二一章 朱溫唱兒歌第一六三章 狡猾的孫儒第五十一章 雙拳難敵四手第十四章 李克用的反擊第五十六章 試射榴彈炮第一章 謀士謝瞳第一零九章 朱溫迎母第五十五章 火器專家第二十三章 孫儒敗亡
第五十章 圍城打援第一一二章 新婚之夜第一零五章 入主宣武第三十八章 紫宸殿議事第六十五章 準備伏擊第一零八章 碭山趣聞第四十六章 同州防禦使第三十五章 李茂貞進軍長安第八章 孟遷之死第七章 倒黴的李罕之第一二三章 陳州解圍第一八四章 佔據梁山第四十四章 朱珍出戰第二十六章 鐵匠王彥章第六章 鄭畋募兵第九十二章 八部聯盟第四十七章 退敵第五十六章 試射榴彈炮第七十二章 大舅哥韋莊第一零三章 黃穎恨意第八十章 糧草將盡第三十九章 飛彈的威力第六十二章 黃巢詐降(下)第八十五章 幽州城陷第八十一章 白馬之禍第七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四十六章 同州防禦使第七十三章 動搖第九十三章 進城借糧第八十九章 借你人頭一用第九十八章 山口梅子第六十八章 有緣無份第一四四章 大勝第四十三章 狡猾的時溥第十章 討伐李克用第二十八章 南下亳州第六十五章 準備伏擊第七十六章 李曄的謀劃第二十二章 楊行密的下落第一三三章 雨夜苦戰第一七九章 在世華佗第十章 兵圍宋州第一四五章 左輪手槍第一八七章 梟雄末路第二十五章 我什麼都沒看見第五十六章 歷史上第一次爆破第八十六章 回同州第十一章 秦婦吟的由來(下)第六十章 王重榮渡江第五十七章 監軍張承業第一三四章 銅駝暮雨第九十四章 朱存陣亡第一零五章 養賊以爲富貴之資第四十六章 同州防禦使第一二五章 大戰王滿度(中)第四十章 精絕的廚藝第五章 進城謀生第三十八章 李振來投第八十七章 有道高僧第九十一章 李克用入關第八十二章 曠野夜戰第三十九章 飛彈的威力第一七九章 在世華佗第二十一章 淮南烽煙再起第一零一章 你的奶好就行第三十一章 王建出場第二十章 孔孟能做什麼官第四十五章 胡真升官第一二六章 談笑用兵第十八章 佳人恩重(上)第一九零章 夜闖大營第一零九章 擊球賭三川第五十六章 歷史上第一次爆破第一零七章 飛槊李思安第五章 進城謀生第一零一章 你的奶好就行第九十九章 長安的困境第一二二章 月夜銷魂第一零七章 舉步維艱第一三七章 尚讓之死第一三三章 雨夜苦戰第二十三章 孫儒敗亡第九十九章 黃巢的看法第一三五章 回軍河東第二十四章 混元無極心法第三十六章 血洗江陵第八章 孟遷之死第二十四章 龍尾坡慘敗第八十二章 真正的愛是要對方幸福第十五章 赫連鐸兵敗第一七六章 佔領鄆州第一二一章 朱溫唱兒歌第一六三章 狡猾的孫儒第五十一章 雙拳難敵四手第十四章 李克用的反擊第五十六章 試射榴彈炮第一章 謀士謝瞳第一零九章 朱溫迎母第五十五章 火器專家第二十三章 孫儒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