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政治體制

一九二零開春,馮承乾就收到了一條天大的好消息。

勘探隊經過數個月努力,在天津附近發現了一座儲量驚人的油田,初步探測結果估計該油田的儲量在五千萬噸以上。當然,馮承乾知道,這就是大港油田,是中國渤海灣附近最大的油田。

這個發現,馬上就讓中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只是,新的問題出來了。

開發油田需要鉅額投資,而中國政府沒有這麼多資金,中國的民族企業也沒有強大到可以單獨開發一座五千噸儲量的油田。

顯然,引資成爲必然選擇。

三月初,宋靖國開始於幾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進行接觸,商討共同開發天津油田的可能性。

所幸的是,這幾家德國企業也對這座油田很有興趣。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纔是真正的貧油國。一直以來,帝國企業都在海外尋找可以開採的油田。大戰結束後,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進入中東,只是中東油田大部分控制在英國企業手中,可供德國企業發展的空間並不大。至於其他幾個產油區,比如當時已經在印度尼西亞探明的油田掌握在荷蘭企業手裡,而德國與荷蘭的關係還算不錯,因此德國企業很難進入東南亞。又比如,俄國已經在裡海北岸發現了幾座大油田,但是布爾什維克政府採取了排他政策,並且以之前沒有約定開採裡海油田爲由,拒絕德國企業參與開採工作。至於美國在墨西哥灣地區發現的油田,更與德國企業無關。

可以說,除了羅馬尼亞,德國在境外根本就沒有控制多少油田。

在宋靖國發出信號之後,德國企業立即來了興趣,當月就有四家德國企業的老總來到北京,與中國政府進行協商。

談判到當年四月底結束,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參與油田開發的四家德國企業將共同出資購買開採設備、建設通往港口的輸油管道等,中國中央政府將負責在天津港修建一座專門供油輪停靠的碼頭、以及徵收開採與石油加工等企業用地,參與合作的三家中國民營企業則負責招募工人等。在開採所得方面,四家德國企業將在支付基本的資源開採稅之後,獲得百分之四十的份額,中國中央政府獲得百分之三十的份額,三家中國民營企業則獲得另外百分之三十的份額。

因爲是公司化經營,所以中央政府隨後組建了“中國石油開採與開發公司”。

這是中國的第一家國營企業。

只是在當時,這家企業並不屬於中央政府,而是屬於中國海軍,其主要職責也是爲中國海軍提供艦船用油。

別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國送給中國的戰艦,全都採用了燃油鍋爐。

俗話說,喜事逢雙。

五月,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雲南地方政府正式宣佈擁護中央政府,並且解除了地方武裝,政府官員也由中央任命。二是中央軍挺進大西北,攻佔了蘭州,控制了通往青海與新疆的要道。

在統一大業上,剩下就的是四個邊疆地區了,即西藏、新疆、蒙古與東北。

顯然,南征大業的進展速度比馮承乾與吳鐵生預料的都要快,僅用了一年多,中央軍就佔領了長江以南的所有地區,還控制了甘肅。也正是如此,六月份的時候,吳鐵生正式提出北伐。

馮承乾沒有反對,只是希望吳鐵生把北伐時間推遲到一九二零年。

原因很簡單,國內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花精力去處理,而且中央軍剛剛結束南征,緊接着北伐,對士氣也有不利影響。

事實上,當時最嚴重的問題,仍然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係。

吳鐵生堅持中央集權,即地方政府官員由中央任命,並且直接向中央負責,地方軍隊也必須由中央改組。馮承乾並不反對中央集權,但是認爲應該給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權,比如在經濟層面上,就應該讓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權,以便根據自身情況,決定如何發展,而不是由中央統一指揮。

在吳鐵生提出北伐後,馮承乾提出了一個更加關鍵的問題,即中國應該施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有沒有必要在完成統一之後進行全民大選,以及有沒有把必要把選舉制度確定爲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當然,這也引出了很多問題,比如什麼樣的人才具有選舉權。

馮承乾想搞民主,可是他非常清楚,別說現在,即便再過一百年,只要中國民衆的基本價值觀、思想意識等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也就是沒有認識到民主的重要性,沒有把前清留下的奴性抹去,那麼任何民主政治都不可能在中國生根發芽,因此在國家還不夠穩定的情況下搞大選,不可能有任何好的結果。

事實上,這就是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不可否認,在推翻清朝的革命中、以及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而且這些人都知道民主的重要性,更加清楚中國必須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擺脫積貧積弱的帽子。

問題是,這些人有多少?

即便把在校學生算上,願意搞民主、而且表現積極的中國人,所佔比例也不會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

這就意味着,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國人,也許壓根就不知道“民主”是個什麼東西。

顯然,僅僅是教育,根本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推廣民主觀念,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時間,二是經濟。

事實上,西方施行民主政治的國家,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拿英國來說,在工業化時代之前,依然是王國,國王就是法律、國王就是一切。大革命之後,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復辟,也正是因爲不具備實施民主政治的基礎。即便到大戰結束之後,在英國擁有選舉權的公民也僅佔總人口的一成左右。按照英國的法律,只有資產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年男性公民,才擁有選舉資格。也就是說,英國推行的民主政治,實際上並非完全的民主政治,而是有產者的民主政治。這種顯現,不但在英國有,在法國、意大利、德意志第二帝國,乃至以民主國家誕生的美國也同樣存在。比如,在美國就只有白人成年男性擁有選舉權,有色人種根本沒有參與選舉的資格。

更重要的是,西方民主國家的民主政治,實際上是伴隨着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而逐漸確立下來的。原因很簡單,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分散在農村的勞動力被吸引到城市,由自主的農民轉化爲工人,並且由此接受教育、接受新的思想觀念,也更加便於國家進行更有效的管理。

也就是說,只有當城市人口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纔有可能推行民主政治。

顯然,中國根本不具備這個條件。

要知道,中國的城市人口還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十。

問題是,如果不定下民主政治基調,那麼中國今後不是走向獨裁,就是走向帝制,最終將再次引發動亂。

正是如此,一九一九年底,馮承乾正式提出,應該儘快把民主體制確定下來。

對此,吳鐵生沒有表示反對,只是認爲中國應該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學習,即確立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威。

當然,不一定是帝王。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馮承乾有不同的看法,因爲他覺得應該學習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是太平洋對岸的美國。

馮承乾在說服吳鐵生的時候,只提到了一個重點,即中國的國情與美國較爲相似。

最相似的,就是中國與美國的國土面積都非常大,而且人口比美國多得多,中央政府不可能照顧到方方面面,需要加強地方政府的功能。如此一來,就得在政治體制上學習美國的集權與分權體系。

當然,前提條件是,中央政府必須在軍事、外交等領域掌握絕對權威。

說得簡單一些,地方政府擁有的,僅僅是處理內部事務、比如經濟發展的權力,而且必須剝奪地方政府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

事實上,吳鐵生反對加強地方政府,就是擔心地方政府的權力過大,威脅到中央政府。

在馮承乾提出,軍隊必須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只能組建治安部隊、也就是警察部隊之後,吳鐵生才做出讓步。

兩人達成一致後,政治體制的問題也就確定了下來。

只是,馮承乾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搞選舉,也不是籌建國民議會,而是着手製訂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準確的說,是第一部臨時憲法。

按照馮承乾的想法,這部由統治集團制訂的憲法,只有臨時效力,在國民議會成立之後還將制訂正式憲法。

嚴格說來,憲法的誕生,才意味着一個國家的誕生。

在法律意義上,憲法是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威,不管是執政者、還是國民,都得遵守憲法。

立憲、或者說制訂臨時憲法,成爲中華民主共和國在一九二零年的重頭戲。

第306章 最後的決定第366章 雞肋第42章 航母保鏢第10章 利益同盟第404章 毀滅之路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50章 誰去誰留第238章 功虧一簣第87章 絕地反擊第588章 核技術第53章 犧牲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36章 利益博弈第330章 戰略冒險第376章 有備而來第357章 過分要求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119章 螳臂當車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194章 軍事航天第42章 自以爲是第4章 政治體制第43章 出頭鳥第497章 苦戰第92章 信心第70章 目標出現第122章 決戰在即第52章 奮戰到底第62章 搭檔第127章 大陸戰爭第72章 相識恨晚第92章 快馬加鞭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155章 農民軍第51章 中立第159章 主動權第1章 新皇登基第485章 加勒比海第238章 功虧一簣第152章 坐以待斃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222章 再攀新高峰第584章 死衚衕第562章 頑抗第229章 空中霸主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584章 死衚衕第455章 死戰難免第443章 大裁軍第162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94章 決戰在即第52章 沙俄的禍根第66章 滅頂之災第549章 糧草先行第54章 責任與機會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544章 最高難度第83章 受捉弄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199章 改造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454章 南下第457章 天降神兵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273章 打破僵局第10章 海軍起航第103章 餘波第171章 遠去第30章 始作俑者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161章 勝利第466章 蜂擁而來第116章 追擊第423章 沒有目標第221章 新賽場第183章 等待時機第54章 備戰第94章 航空力量第145章 與蛇共舞第2章 大國角力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219章 利益至上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206章 閃擊戰第166章 做賊心虛第155章 得手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199章 輕敵大意第246章 交戰前夜第236章 奇襲與反奇襲第7章 重工業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126章 夾擊第583章 威脅與合作
第306章 最後的決定第366章 雞肋第42章 航母保鏢第10章 利益同盟第404章 毀滅之路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50章 誰去誰留第238章 功虧一簣第87章 絕地反擊第588章 核技術第53章 犧牲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36章 利益博弈第330章 戰略冒險第376章 有備而來第357章 過分要求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119章 螳臂當車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194章 軍事航天第42章 自以爲是第4章 政治體制第43章 出頭鳥第497章 苦戰第92章 信心第70章 目標出現第122章 決戰在即第52章 奮戰到底第62章 搭檔第127章 大陸戰爭第72章 相識恨晚第92章 快馬加鞭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155章 農民軍第51章 中立第159章 主動權第1章 新皇登基第485章 加勒比海第238章 功虧一簣第152章 坐以待斃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222章 再攀新高峰第584章 死衚衕第562章 頑抗第229章 空中霸主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584章 死衚衕第455章 死戰難免第443章 大裁軍第162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94章 決戰在即第52章 沙俄的禍根第66章 滅頂之災第549章 糧草先行第54章 責任與機會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544章 最高難度第83章 受捉弄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199章 改造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454章 南下第457章 天降神兵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273章 打破僵局第10章 海軍起航第103章 餘波第171章 遠去第30章 始作俑者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161章 勝利第466章 蜂擁而來第116章 追擊第423章 沒有目標第221章 新賽場第183章 等待時機第54章 備戰第94章 航空力量第145章 與蛇共舞第2章 大國角力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219章 利益至上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206章 閃擊戰第166章 做賊心虛第155章 得手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199章 輕敵大意第246章 交戰前夜第236章 奇襲與反奇襲第7章 重工業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126章 夾擊第583章 威脅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