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箭已離弦

最後出發的,依然是起飛重量最大,也最笨重的魚雷攻擊機。

在“唐太宗”級服役之前,這種起飛順序就沒有改變過。主要是,沒有彈射器,艦載機只能滑行升空,也就得讓最笨重的、滑行距離最遠的戰機留在最後面,讓滑行距離短一些的戰機首先升空。

此時,中國海軍的主力魚雷攻擊機也換成了同樣由沈飛研製的“塘鵝”式。

顯然,這也是一個非常醜陋的名字,只不過非常貼切。

最初的時候,中國海軍提出在共同的框架下研製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以降低研製經費,並且增強規模生產效應。這種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海軍的經費相對有限,還得重點建造戰艦,能夠用於海軍航空兵的經費就更加有限了。此外,海軍的艦載航空兵規模非常小,就算有六艘艦隊航母,各種艦載機的需求量也只有兩百到三百架,也就很難在生產中發揮出規模效應。

問題是,這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至少以一九四零年代的技術水平,根本不可能在相似的氣動結構下,開發出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

要到大戰末期,才能具備必須的技術基礎。

結果就是,海軍最終向現實低頭,讓沈飛單獨開發魚雷攻擊機。

與“翠鳥”相比,“塘鵝”大得多,正常起飛重量達到了四點二噸,最大起飛重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四點六噸。

可以說,這已經是在不借助彈射器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極限起飛重量了。

如此巨大的起飛重量,與海軍的戰術與性能要求有很大的關係。

事實上,在最初的時候,海軍並沒有對魚雷攻擊機的性能提出太高的要求,而是在戰爭爆發之後,海軍更改了性能指標。

主要就是,與曰本海軍的戰鬥,暴露出了魚雷攻擊機的不足。

最大的問題就是,魚雷攻擊機的作戰環境極爲惡劣,得在敵艦多層防空火力的攔截下發起攻擊。

實戰也已證明,魚雷攻擊機的戰損率遠高於俯衝轟炸機。

更要命的是,“翠鳥”在設計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因此在戰鬥中的損失極爲慘重。在第一次硫黃島海戰中,“翠鳥”的戰損率高達百分之七十四,幾乎每一次出擊都意味着有去無回。

受此影響,海軍大幅度提高了魚雷攻擊機的防護水準。

雖然海軍的要求並不變態,即機身關鍵部位必須能夠擋住零點五英寸強大,次要部位也要能夠經受住七點六二毫米口徑槍彈、以及炮彈破片的直接攻擊,只有飛行員座艙的裝甲盒必須能夠擋住二十毫米高射炮的炮彈。但是即便如此,也意味着需要在戰機上安裝數百公斤的裝甲。

事實上,僅僅是裝甲,就讓“塘鵝”增重了近六百公斤。

除此之外,海軍還提高了魚雷攻擊機的作戰半徑,即要求在正常起飛重量,也就是執行魚雷攻擊任務的時候得超過六百公里,最好能達到七百五十公里,而在最大起飛重量,即執行水平轟炸任務的時候,要達到五百公里,最好能達到六百公里,且兩種情況下都得保有十五分鐘的餘油。

所幸的是,海軍對速度指標的要求並不高,甚至降低了速度要求。

這也與實戰有關。

在與曰本海軍的戰鬥中,中國海軍就發現,不管是戰鬥機、還是魚雷攻擊機,低空速度都快不到哪裡去。更重要的是,防空戰鬥機在對付魚雷攻擊機的時候,很少尾追攻擊,大部分時候都是俯衝攻擊。顯然,速度快不快並不重要,關鍵是得有足夠的敏捷性,以及較高的抗打擊能力。

可以說,如果海軍沒有降低速度指標,以當時的技術水準,根本無法設計出能夠滿足海軍全部要求的魚雷攻擊機。

在海軍的衆多要求中,最獨特、也是最奇怪的,就是採用內置式彈艙。

說得直接一些,就是必須把魚雷掛在彈艙裡面,而不是像“翠鳥”那樣,直接掛在機腹下面。

海軍在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主要是考慮魚雷的安全性。

當然,這麼做也能降低飛行阻力。

問題是,當時海軍已經在研製五百五十毫米航空魚雷,因此魚雷攻擊機的內部彈艙就要做得足夠大。

受此影響,“塘鵝”成了一種非常難看的戰機。

從側面看,“塘鵝”的機身又短又粗,就像是一隻大肥鵝。也許正是如此,海軍才爲其取了這麼個不雅的名字吧。

嚴格說來,“塘鵝”不是一種優秀的魚雷攻擊機。

主要就是太笨重了,基本上沒有靈活性可言。如果不是有厚實的裝甲保護,“塘鵝”的戰損率肯定會高得嚇人。根據中國海軍的作戰記錄,曾經有一架“塘鵝”在被打掉了半截機翼,被二十毫米以下口徑的高射機槍擊中了一百多次之後,依然返回艦隊,成功降落到了航母上。要是換成其他任何一種戰機,哪怕是中國空軍的攻擊機,在類似的情況下,也不可能僥倖返航。

“塘鵝”在中國海軍中的服役時間非常短暫,在一九四一年七月交付之後,僅在一線部隊服役到一九四二年四月,總共只有九個月。只是,“塘鵝”在整個大戰期間的產量高達一千四百架。也就是說,大部分“塘鵝”不是在航母上服役,而是做爲岸基飛機使用。有趣的是,“塘鵝”最主要的戰場不在海洋上,準確的說不是參加艦隊作戰,而是作爲戰術支援飛機使用。主要就是,“塘鵝”的彈艙足夠大,而且載彈量驚人,還能在翼下掛架上攜帶數枚小型炸彈,在執行水平轟炸任務的時候,不比當時的雙發中型轟炸機差,因此被廣泛的用於對地轟炸行動。

與“翠鳥”相比,“塘鵝”最大的特點就是抗打擊能力強,載彈能力強。

可惜的是,當時中國海軍還沒有獲得五百五十毫米航空魚雷,因此“塘鵝”依然只能使用四百五十毫米航空魚雷。

這樣一來,“塘鵝”的起飛重量能夠減輕近兩百公斤。

事實上,這也讓“塘鵝”從“秦始皇”級航母上起飛變得極爲困難。要到“唐太宗”級航母服役,像“塘鵝”這麼笨重的艦載機才能以標準起飛重量升空,沒有彈射器,都得減輕起飛重量。

九點不到,最後一批“塘鵝”離開了航母。

在吸取了對日作戰的經驗教訓之後,中國海軍修改了攻擊戰術,即放棄了之前被廣泛採用的小機羣攻擊戰術。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一艘航母派出的全部戰機、至少是轟炸機與攻擊機必須在飛行途中會合,然後一同發起攻擊。只有這樣,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才能最有效的配合。如果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分別進入,那麼敵艦隊就有足夠的時間組織防空攔截。

只是,在一九四一年,這套戰術的使用受到了嚴格限制。

主要就是,首先升空的是速度較快的俯衝轟炸機,而速度較慢的魚雷攻擊機被安排在最後起飛。如此一來,要麼是俯衝轟炸機在升空後降低飛行速度,等待魚雷攻擊機,要麼就是魚雷攻擊機以更高的速度飛行,追上俯衝轟炸機。不管採用哪種辦法,都會縮短攻擊機羣的作戰半徑。

也就是說,只有當作戰半徑較低的時候,才能採用大機羣攻擊戰術。

所幸的是,這次的攻擊距離在三百公里左右,僅相當於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最大作戰半徑的百分之五十。

顯然,兩種戰機都有足夠的燃油在組成大編隊之後去攻擊美軍艦隊。

爲了趕時間,這次採用的是後一種辦法,即先起飛的俯衝轟炸機以巡航速度飛行,而後起飛的魚雷攻擊機以全速飛行。

等到攻擊機羣離開艦隊上空,李向龍並沒感到輕鬆,六艘航母上的勤務人員也沒停歇。

現在,每艘航母上還有四架戰鬥機,而且還各有一架備用戰鬥機。

因爲新式艦載機的尺寸都增大了不少,所以“秦始皇”級的總載機量有所減少。實戰也已經證明,航母以最大限度搭載戰機,如果不能讓戰機達到最大使用效率,也根本沒有多少意義。受此影響,李向龍調整了艦載航空兵聯隊的編成方式,在保留了四個中隊之後,每個中隊的戰機減少到二十架。

事實上,在艦載機的性能提升之後,減少載機數量,並沒有降低航母的打擊能力。

考慮到美軍艦隊就在附近,而且肯定派出了偵察機,所以在攻擊機羣出發後,李向龍立即命令剩下的戰鬥機全部升空。

這樣一來,防空戰鬥機的數量提高到了四十八架。

爲了應付不測,六艘航母還把備用戰鬥機放在了飛行甲板上,並且讓飛行員在座艙內待命。

這一部署,馬上就收到了效果。

九點過五分,在西南方向上,大約一百公里外巡邏的一架“海鷹”發現了從北面飛來的美軍偵察機。

空戰毫無懸念,那架美軍偵察機甚至還沒有發現“海鷹”,就被擊落了。

只是,西南太平洋艦隊裡的氣氛也立即緊張了起來。

,!

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95章 參戰陰謀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192章 工程師第436章 反擊第109章 充分準備第99章 犧牲第454章 南下第124章 決定性勝利第232章 陌生的對手第126章 變局第169章 打壓第41章 開天闢地第55章 風雲再起第23章 將計就計第4章 總統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420章 新挑戰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142章 南下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202章 防範與控制第497章 苦戰第182章 最大化第29章 驟起波瀾第285章 目的第254章 下一步第133章 戰略決策第398章 偷襲第319章 別無選擇第144章 大老闆第117章 僞裝第368章 以退爲進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547章 民族的裂縫第68章 再接再厲第572章 強渡第224章 險象環生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25章 死有其所第73章 戰機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160章 餘熱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295章 火速收場第392章 繼續前進第297章 傳奇將領第243章 無的放矢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523章 轟炸與封鎖第567章 默默無聞第146章 主動權易手第173章 香蕉貿易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104章 戰略失誤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3章 帝國之路第16章 以退爲進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22章 只缺艦隊第26章 只進不退第182章 最大化第385章 掉隊第123章 空中對手第10章 無妄之災第122章 投降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110章 空中支援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44章 你追我趕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175章 夜戰第133章 生死關頭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197章 利器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372章 誘餌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121章 迎頭痛擊第153章 求生的本能第129章 據點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42章 自以爲是第590章 爾虞我詐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19章 逃亡之路第151章 醒悟太遲第25章 能打就打第246章 核裁軍第113章 轟炸機貿易第31章 外交家第402章 外強中乾第102章 覆滅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
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95章 參戰陰謀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192章 工程師第436章 反擊第109章 充分準備第99章 犧牲第454章 南下第124章 決定性勝利第232章 陌生的對手第126章 變局第169章 打壓第41章 開天闢地第55章 風雲再起第23章 將計就計第4章 總統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420章 新挑戰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142章 南下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202章 防範與控制第497章 苦戰第182章 最大化第29章 驟起波瀾第285章 目的第254章 下一步第133章 戰略決策第398章 偷襲第319章 別無選擇第144章 大老闆第117章 僞裝第368章 以退爲進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547章 民族的裂縫第68章 再接再厲第572章 強渡第224章 險象環生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25章 死有其所第73章 戰機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160章 餘熱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295章 火速收場第392章 繼續前進第297章 傳奇將領第243章 無的放矢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523章 轟炸與封鎖第567章 默默無聞第146章 主動權易手第173章 香蕉貿易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104章 戰略失誤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3章 帝國之路第16章 以退爲進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22章 只缺艦隊第26章 只進不退第182章 最大化第385章 掉隊第123章 空中對手第10章 無妄之災第122章 投降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110章 空中支援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44章 你追我趕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175章 夜戰第133章 生死關頭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197章 利器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372章 誘餌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121章 迎頭痛擊第153章 求生的本能第129章 據點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42章 自以爲是第590章 爾虞我詐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19章 逃亡之路第151章 醒悟太遲第25章 能打就打第246章 核裁軍第113章 轟炸機貿易第31章 外交家第402章 外強中乾第102章 覆滅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