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沒有讓我們等多麼長的時間,各式各樣的燒烤已經流水般的上了桌。
都是色香味俱佳,令人食指大動!
我滿面春風,模仿古人的主人形色相勸:來來來,兩位不要客氣,請!請!請!
沒想到我話音未落,也就是最後一個“請”字還沒有說出來,已經看到老少兩個人龍爭虎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只看到桌子上的各式烤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減少,而空出的釺子卻是越來越多。
老闆滿頭大汗,如同乒乓球推擋般的來回小跑着上串,不一會兒就氣喘吁吁,不過精神十足,臉上一直帶着開心的笑容。
這也難怪——像我們這樣的客戶千載難逢,這一桌消費的金額頂的上他幾天的銷售額,他不開心纔是怪事了!
我取過一串烤串,先是聞了聞,然後點了點頭,放進嘴裡,感覺到入口即化,鮮,滑,香氣四溢,深的燒烤大家的箇中三味。
滿意的點點頭,看到剛剛上的烤全羊金黃酥皮,肉香四溢,不由心裡暗贊,慢慢伸筷去夾……
不料筷到中途,卻已經看見一大一小兩隻大手橫空出世,各自抓住烤全羊的兩肢,也不嫌滾燙燙手,一聲大喝之下,硬生生的把好好一隻烤全羊撕成了大小相當的兩半。
一老一少哈哈大笑,就口便吃,不消片刻,一整隻烤全羊已經消失了蹤跡。
我滿臉冷汗。這也太他麼彪悍了,咱可惹不起,還是乖乖吃烤串吧……
虧我剛纔還幻想粱老點了三隻烤全羊是給我們三個人一人一隻的……
我本來還在發愁吃不了怎麼辦的……
不料我伸出手,卻再一次怔住……
桌子上空空如也,剛纔還琳琅滿目的什麼烤串,羊腿,火腿腸,雞翅,魷魚,羊肉串,肉筋,羊腰子,雞胗,雞心,雞脖子,雞排,魚排,裡脊片,板筋,明太魚,骨肉相連,豬脆骨,蘑菇,韭菜,豆皮,小饅頭,金針菇,大蒜,青椒,土豆片,茄子,年糕片,饅頭片早就已經蹤影不見,空有餘香……
我去!這也太牛了吧?
這時候作爲當事人的粱老和小李白忽然停下了進食,面面相覷。
我好奇心倒是被勾起來了,難道這麼快就吃飽了?看起來不像啊?
只聽粱老喃喃自語道:“有些不對勁……”
小李白也跟着喃喃自語道:“好像缺點什麼……”
然後兩個人忽然同時眼睛一亮,異口同聲的說道:“缺酒!有肉豈可無酒!老闆,快把你們這裡所有的好酒都搬過來!”
我撲通倒地。
有考據指燒烤的英文名稱barbecue這個字(俗稱bbq)有可能是來自加勒比海。從前法國海盜來到加勒比海,在島上會把整隻宰好的羊從鬍鬚到屁股(delababeaucul)放在烤架上烤熟後進食,這個食物簡稱barbe-cul(法文cul字末尾的“l”不發聲),演變成barbecue這個字,更由於cue的和英文字母q同音,便變成了barbeque,後來更簡寫爲bbq。
由於將肉類烘烤時會產生煙霧,常見的燒烤都是在戶外進行。但不少餐廳也發展出室內燒烤的用餐型式,在亞洲如日本、韓國和臺灣等地,稱之爲燒肉店,也就是在室內每人座位前有建在桌子當中的燒烤架,放上木炭,架上網架或欄架讓消費者自行將生肉烤熟的方式。
雖然燒烤主要指烘烤肉類,但今日可烘烤的食材相當多種,可說是任何食材包括有蔬菜、水果等都可以烘烤,亞洲常見的還有豆腐、香菇、青椒等都是燒烤時常見的。
在中國食品方面,有一種叫燒味類,包括:燒鵝、豉油雞、燒肉、叉燒等等,不是食客自己即燒即食的一類燒烤,但是英文也是叫作bbq。
中國飲食、烹飪經過了四個發展階段,其中是:火烹、石烹、水烹、油烹。
火烹是最原始的烹調方法。火烹最原始的操作方法就是燒、烤。烤有兩種解釋:一是使東西着火燃燒,例如燒火、燒木柴等;二是用火或者是發熱的東西是物品受熱其變化,例如燒水、燒炭等。第二層意思是一種深引,一種烹飪的燒。燒烤包含:薰、烘烤、烙。烤肉在燒烤中佔重要的內容。考古專家在魯南臨沂市內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東漢晚期畫像石殘墓中發現兩方刻有烤肉串的畫像石,經研究發現這兩幅畫中所見的人物形象皆漢人,他們烤的肉串是牛羊肉串。這兩幅庖廚圖反映出1800年前魯南民間飲食風俗。
新石器時代至先秦時,烤與炙、燔、燒是相同的。隨着烹飪的進步,雖然出現了水烹、油烹法,但烤法並沒有消失,還多了許多花樣。發展至今,已有了白烤、泥烤、糊泥烤、串烤、紅烤、醃烤、酥烤、掛糊烤、面烤、叉烤、鉤吊烤、箅烤、明爐烤、暗爐、鐵鍋烤、烤箱烤、竹筒烤、篝火烤等多種多樣的烤法,顯示出燒烤的美味,對於人們來講是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
燒烤分爲直接烤制和間接烤制兩種。直接烤制又有明火闇火之分,間接烤制也分爲鐵板,石板,銅板等多種。而對木炭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國的木炭共有三種適合燒烤。一:原木木炭,二:機制木炭,三:工業焦炭,原木木炭也分果木和雜木之分,果木就是,蘋果,梨,山楂等的硬質木材燒烤的味道比較好,而雜木包括楊,槐,鬆等其它軟木燒烤味道一般。
粱老和小李白相見恨晚,酒逢知己千杯少,頻頻舉杯,言談甚歡。
我乖乖的坐在角落吃烤燒餅去了——什麼,我爲什麼不去吃烤串,說多了都是淚,要是能搶上烤串誰願意吃烤燒餅啊,這個烤燒餅還是我親自去烤的呢!
別給別人說,我刷了五遍羊油,烤的顏色金黃,而且非常酥,老香了!
我滿足的閉上眼,張開嘴,準備狠狠地一大口咬下去,享受一下自己的勞動成果……
只聽咔嚓一聲,瞧瞧咱烤的餅,多酥啊,這聲音便是已經銷魂了!
不對,貌似我還沒有咬啊?
我睜開眼睛,卻看到小李白嬉皮笑臉的小臉蛋。
臉蛋小,嘴可不小,只聽咔嚓咔嚓聲音不絕,不過三五口,一個燒餅已經下肚了。
小李白滿面油光,笑眯眯地端杯說道:“林叔叔,謝謝你們救了我,這杯酒是感謝的酒,我敬林叔叔一杯!”
一揚脖,見底了!
不對不對,這詞熟,貌似我聽到小李白用這個理由和粱老喝了不下二十杯了……
這可是高度白酒啊!一聞味道就知道!
奇怪?爲啥小李白明明知道我酒量不大,不是他的對手,還要和我喝酒,爲啥不去找粱老呢?
我側頭一看,頓時心下了然,原來粱老已經被喝趴下了,呼呼大睡中……
果然不愧是天庭來客,真的是牛,粱老在我們俗人裡酒量也算是佼佼者了,卻仍然不是小李白一合之將……
好吧好吧,好在哥也不是吃素的,從小李白第一次來到我家我們去外面吃飯時的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來——哥在酒量上絕對是可以和他在同一起跑線上較量一下的人物!
只是哥爲人比較低調,不太喜歡錶現而已……
而且小李白已經剛剛和粱老大戰三百回合,俗話說得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就算是小李白酒量大,現在最少也是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
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
強弩之末(qiángnǔzhīmò)又爲“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也”,弩:古代發箭的弓。強弩所發的箭,已達射程的盡頭。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韓安國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衝風之末,力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極,力不能入魯縞。”
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爲邊吏,習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爲廣,有其衆不足以爲強,自上古不屬爲人。漢數千裡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極,力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羣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討論。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瞭解匈奴的情況。他議論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韓安國說:“派軍隊去千里之外作戰,不會取得勝利。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着禽獸般的心腸,遷徙如同鳥飛一樣,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開疆拓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可能真心歸附漢人。漢軍到幾千裡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藉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強弩之末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從下往上刮的強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並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羣臣的議論多數附合韓安國,於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互文見義。互文,即互文見義,意思是指上下文義互相闌發,互相補充。上文“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兩句,句式相當,表達的意思互相補充,其中“極”與“末”的含義相近。這種現象就是互文見義。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羣儒魯子敬力排商議
數巡之後,權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豫州與孤耳。今數雄已滅,獨豫州與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與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孔明曰:“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衆,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