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節 失誤

抵達南京後,餘新就奉命駐紮在城下,作爲掩護後方大軍的屏障。鎮江一戰,餘新的部隊立功不小,受到了鄭成功的讚揚,現在把前軍的任務交給餘新正是鄭成功對他的信任。

昨日運輸鄭軍家屬的船隻大批抵達,餘新部下的家眷陸續前來營中,與她們的丈夫團圓,餘新也見到了自己的妻子。見到妻子後,餘新自然是高興非常,妻子告訴餘新,家屬們沿江而上時,都覺得這裡的氣候不錯,從船上望去,兩岸阡陌縱橫,想必物產也不差。本來這些福建人還擔憂水土不服,可現在大多放下心來,認爲這裡很適合居住。

“自然,此是太祖高皇帝的神京,若是不好豈會定都於此!”與妻子聊了很久,餘新不僅自誇了一番在鎮江之戰中的英勇表現,也仔細詢問了妻子一路上的生活狀況,擔心妻子會有所不適。

直到實在不能再拖了,餘新才站起身,告訴妻子他必須要去南京那邊走一趟。觀察城內敵軍的動靜是餘新的例行工作,若是發現城內有異常,他必須立刻做好戰鬥準備,並及時通報身後的主力部隊。

帶着一些親衛來到距離南京城不遠的地方,餘新就觀察城門前的道路、四周地面上的通行痕跡,這些都沒有異狀後,餘新就擡頭眺望城內的天空,尋找炊煙的痕跡。部署在城牆周圍的偵察兵此時也來到餘新身邊,距離他上次來這裡巡查已經過去好幾個時辰了,他們向長官報告這段時間內觀察到的城內動靜。

“韃子沒有什麼異常。”餘新作出了判斷,帶着親衛向另外一處崗哨走去。

聽完部署在第二個地點的哨兵的報告,加上自己的觀察,餘新斷定這裡也沒有任何異常,接下來的幾處也都沒有發現任何威脅。以往發現一切正常後,餘新會仔細觀察一會兒,再和周圍的軍官商議,看看有什麼遺漏之處。不過今天餘新急着回營,他還有滿肚子的話要和妻子說。

不僅餘新如此,他帶來的親衛們今日也無心多做偵察,他們的家人已經抵達營中,作爲丈夫和父親,他們都急着回去儘快把妻兒安頓好。

“今天就到這兒吧。”餘新下令回營後,隨從的軍官和親衛們紛紛發出歡呼聲,餘新衝他們笑道:“明日一定要仔細看看,不能像今天這樣馬虎。”

“遵命。”衆人齊聲答道。

回到營中後,餘新聽到傳來婦人的哭聲,聽起來還相當不少。若是士兵有這樣的舉動,餘新肯定毫不猶豫地衝過去找到聲音的源頭。但今天聽起來是一些女人和孩子在哭,餘新就不好過去教訓別人的妻子了,即便是他部下的妻子也不太合適。

帶着滿肚子的疑惑回到自己的帳篷後,餘新發現妻子的眼睛也是紅紅的,好像剛剛哭過一場。

“你這是怎麼了?”餘新大惑不解地問道:“你們這都是怎麼了?”

妻子告訴餘新,很多家屬趕到營地後,發現丈夫已經在之前的鎮江之戰中陣亡,當然立刻就是妻哭其夫、子哭其父。餘夫人有一個熟識的婦女,她的丈夫也死於鎮江之戰,對孤兒寡母來說這當然是天塌地陷一般的災難,片刻前還歡天喜地滿以爲能全家團聚,轉眼間就哭成淚人一樣。

“鎮江我們是大捷啊。”餘新道。

鎮江一戰,明軍殲滅清軍一萬五千餘人,明軍的損失不過千餘人,其中屬於餘新部隊的不過二百而已。以往跟隨鄭成功在南海征戰,有時損失遠比鎮江還要慘重,回家後也不至於滿營哭聲。

可現在和以往的情況完全不同,以往鄭軍的家屬分散居住,班師後將士各自回家,除非鄰居戰歿纔會受到影響,遺屬的悲傷情緒擴散範圍非常有限。但現在鄭軍家屬都集中在營中,抵達營地以前,她們在船上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彼此之間都很熟悉並且有了交情。現在見到新認識的朋友遭遇喪夫之痛,其她婦女們跟着一起落淚,剛纔餘新的妻子就陪着別人哭了幾場。

第二天,悲傷的情緒擴展到了鄭成功的全軍。

鎮江一戰後,鄭成功按照以往的習慣,把戰死者就地掩埋,衆人並不認爲有什麼不妥。但是他們的家屬趕到,得知死訊以後先是大放悲聲,然後就紛紛結伴前往鎮江,要重新選擇好的墓地下葬;還有一些在路上因傷病而死的士兵,他們的家人就披麻帶孝,在南京附近擇穴安葬。

一時間,南京周圍到處都是擡棺材的隊伍,遺屬全身縞素在墳前叩頭時,死者生前的戰友和長官也紛紛到場致哀——這也是正常的社會禮節。

“怎麼明明是一場大捷,現在鬧得倒像是一場大敗了?”鄭成功也有類似餘新的疑問。

連續不斷的出殯活動,已經影響到例行的警戒工作,一些哨探都向長官告假,回去給戰死的熟人擡棺材,至少要參加葬禮,向遺孤送去一聲問候。

軍官們不好斷然拒絕這種要求,就是鄭成功也不能嚴令各軍不得進行此類活動。畢竟安葬家人、讓死者入土是中國人的大事,士兵都戰死了,難道鄭成功還能嚴禁他們的遺屬安葬他們麼?難道還能不許別人參加葬禮麼?要真是如此的話,不但官兵們要說閒話,就是鄭成功自己都覺得太過分了。

一連哭了幾天,鄭成功感覺軍營裡總算安靜了一些。不過還遠沒有結束,士兵們正在給死者湊份子,辦白事宴,不少人商量着辦“頭七”,就好像回到了和平的後方,而不是在危險的戰場上。

“總有過去的一天,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甘輝安慰鄭成功道:“反正鎮江一戰,我軍已經把韃虜精銳一掃而空,等大王鑄完大炮,喪事無論如何也辦完了。”

“嗯。”鄭成功點點頭,他感覺事情好像有點不對,不過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再說甘輝說得不錯,現在大炮還沒有開始鑄呢。按照鄭成功計劃,幾天前就應該選定炮臺的位置,馬上動工打造模具,同時進行建築炮臺和鑄造大炮的工作,但因爲這幾天的大批喪事都耽擱了。眼下還沒有偵察好南京周圍的地形,所以無法確定最佳的攻擊地點,不能選擇部署大炮的具體位置。

就這樣又過了幾天,餘新現在每兩天才去警戒線檢查一趟,而不是像開始的時候那樣幾個時辰就轉一圈。部署在幾座城門周圍的哨探向他彙報平安,他也沒有再去複覈。跟隨餘新一起去巡視的親衛人數只有開始時的三分之一,他們都忙着搭建房屋、安置家人。

以往大軍在外,士兵都聚集在營中,枕在鎧甲和兵器上睡覺。現在隨着大批親屬到達,都住在營地裡顯得很不方便,就算餘新本人也不願意再與親衛們的帳篷擠在一起。明軍的營地因此大大擴展,本來能夠容納全軍的舊營,現在只能住下五分之一的士兵與他們的家屬,其餘的士兵都搬到距離中軍帳很遠的地方,爲自己和妻子兒女搭建起新的窩棚。

家屬們所住的棚子,式樣與軍營極爲不同。修築軍營時首先考慮的是安全,然後是便於通訊、聯絡,還有防禦、防火等方面的要求,至於舒適則是相當靠後的考慮。而現在明軍將士們爲家人修建的住屋,首先考慮的就是舒適性,將士們認真地修繕房頂和牆壁,唯恐不能遮風擋雨而讓家眷受罪。全軍將士都忙着給家人修建房屋,甘輝統領的鐵人軍已經好幾天沒有操練了,聽說也都是去照顧家人了。

“去吧。”又有兩個本該隨行的軍官要求告假,餘新大度地一揮手,放他們離去了。他自問是個體恤部下的將領,不願意顯得不近人情而讓將士怨恨,只是囑咐了幾句:“不用修得太仔細,能夠用上半個月,最多二十天就行了。那時我們就要攻城了,攻下了南京還擔心沒地方住嗎?”

餘新話是這麼說,但他覺得未必二十天後鄭成功就能如期攻城。給炮臺選址的事情一拖再拖,眼看到南京七、八天了還沒有確定下來。

……

“怎麼又在放鞭炮?”鄭成功今日來甘輝的營中找他議事,進帳後疑惑地問道:“頭七不是都過了嗎?”

“啓稟王上,是樁喜事啊。”甘輝報告,這是兩個士兵的家庭在結親。這二人本來並不相識,在圍攻管效忠銀山大營時,士兵甲眼看就要喪命在一個清兵的刀下,被士兵乙捨命相救,就此成爲莫逆。這次他們二人的家眷抵達後,發現兩家的兒女歲數相當,當即就定下婚事,今日請同僚喝酒。

“先是喪事,然後是喜事,接着呢,還有什麼?”鄭成功臉上毫無喜色。家眷抵達後,閩軍的軍紀一落千丈,連鄭成功最爲依仗的甘輝和餘新都開始控制不住部隊了。他有些生氣地對甘輝說道:“看來應該把家屬統統挪回船上去。”

“大王不可,”甘輝嚇了一跳:“眷屬近在咫尺,卻不得一見,士兵必定會有怨言。”

“唔。”鄭成功從未有攜帶家眷出征的經驗,一時舉棋不定。

“再說這也就是一開始罷了,大王想一想,當年闖營、西營不也都帶着家屬隨軍麼?並沒有讓他們控制不了軍隊啊。說明眷屬只要長久地隨軍,就會變得和士兵一樣能夠吃苦耐勞了。”甘輝想當然地說道。

鄭成功聞言點點頭。確實,有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兩個現成的例子,鄭成功也不認爲帶軍屬會有什麼不利的影響。現在混亂到這個地步,讓鄭成功頗感意外。不過正如甘輝所說,當年李自成圍攻開封,雖然帶着軍隊的家屬,卻反應迅速敏捷,南北反覆機動,把圍攻闖營的各路明軍逐個擊破。可見閩軍只是沒有經驗罷了,等這股新鮮勁過去了,自然能夠恢復常態。

鄭成功把擔憂放下,與甘輝議論起炮臺的選址。

……

“啊……”

清兵慘叫一聲,跌落馬下。

背後追擊的騎士越過落地的敵人,追上前面的馬匹,牽住馬的繮繩後又迴轉過來,打量一下地上的屍體,確定對方已經死了,才收起武器翻身下馬,把屍體扔上馬背捆好。

帶着屍體和繳獲的馬匹沿着來路返回,周開荒看到其他的同伴正在扒下被殺的敵兵的衣服,把所有能夠辨識他們的身份的東西都取出來。和之前一樣,這支被伏擊的清兵同樣沒能逃脫一人。

把這些敵兵的屍體都藏到樹林的深處後,鄧名拿起敵兵爲首者的腰牌查看:“是安慶府的把總,傳送邸報的。好,比我現在的這個身份好用。”

說完以後,鄧名就把舊的腰牌從腰間摘下收進包袱,把新繳獲的腰牌掛在身上,撕開這個清兵攜帶的公文看起來。看的時候鄧名並沒有向周圍的夥伴朗誦其中的內容,而是默默地看完,把它交給李星漢,讓後者看完後再一個個地傳下去。等到大家都看過了,就開始討論其中的內容,若是有看不懂的字也可以開口詢問。

公文上寫着,張煌言已經抵達蕪湖,銅陵、池州、寧國、太平等地的清軍都投降了。今天看到的是安慶向江西的求援報告。跨省求救,說明南京上游的清廷統治已經完全崩潰。南京發出全軍集中的命令後,堅定一點的清軍差不多都已經前去南京,地方上剩下的都是搖擺不定的兩面派,見到張煌言率領浙兵抵達,都不假思索地嚮明軍投降。

安慶府的告急信裡說,張煌言此番前來不僅帶來了大批士兵,後面還跟着浙軍的家屬,可見明軍並非只想單純騷擾一番,而是對南京上游的府縣、甚至江西志在必得。求援信裡聲稱,若是江西綠營不肯伸出援手,那安慶絕對無法在明軍抵達後撐過三天。到時候江西的藩籬盡失,明軍勢必趁勢向九江、南昌攻去。

“延平郡王已經把所有的虜醜都引去南京了,等到郡王攻下南京,東南傳檄可定。”穆潭高興地對衆人說道。

從之前繳獲的邸報中,他們已經得知了鄭成功鎮江大捷。駐防八旗和南京綠營盡數覆滅後,南京不顧一切地從各地收集兵力,包括衙役、捕快等,凡是能夾道碗裡的都是菜。這不但極大地削弱了地方上清軍的力量和抵抗信心,導致他們聞風而降,而且也沒能提高南京的自衛能力。

現在南京城中的清軍,來自周圍幾十個府縣,這個城一百,那個城五十,雖然兵馬數萬但互不統屬,與之前的南京駐防部隊相比,這些臨時拼湊的部隊就是一羣烏合之衆。

其中最有戰鬥力的是五百名杭州駐防的八旗兵,但他們的實力遠遠無法同之前被鄭成功消滅的八旗兵相比。

規模更大的一支部隊由樑化鳳統帥。本來駐守在崇明島的樑化鳳見鄭成功去南京了,就躲開鄭成功的監視部隊,離開崇明島從陸路趕去支援南京。本來樑化鳳想叫馬逢知一同去,但擁有三千鐵騎的馬逢知卻拒不出兵,樑化鳳只好獨自前往。他手下共有三千人馬,大都是和鄭軍一樣的水手。沿途樑化鳳收集地方上的驛馬,組成了一支五百人的騎兵。現在這支由蘇鬆水師官兵組成的地面武裝,竟然是南京城內最大的建制部隊。

“這已經是第三次了,看到韃子的邸報裡說張尚書讓士兵和家眷混雜,之前我還以爲是韃子誇大其辭。”趙天霸認真地把這份邸報讀了好幾遍,擡頭對鄧名說道:“張尚書危矣!兵法曰:軍中有婦,士氣不揚。”

受鄭成功的影響,張煌言此番出兵也攜帶了軍隊的眷屬,準備和鄭成功一樣落地生根。鎮江大捷後,張煌言的前方更無強敵,守軍聞風而降,本來跟在後面的浙軍的家屬也趕上了前軍,與軍中的親人團聚。

鄧名笑道:“韃子的大軍都被延平郡王吸引在南京,暫時張尚書還沒有危險。”

“就是,”穆潭在邊上反駁道:“帶家屬怎麼了?當年闖營、西營不也帶了嗎?也沒見士氣不揚。”

“那怎麼一樣?”趙天霸不屑地說道:“西營是不得不帶家屬,但行軍期間夫婦不得見面。只有百里內無官兵的時候纔可以團聚,一旦發現官兵迫近立刻分營,男女私下見面立斬不赦!”

穆潭聽得愣住了,李星漢等川軍也覺得難以置信:“夫婦近在咫尺不許見面,這不會影響士氣嗎?”

“當然不會影響。”周開荒在一旁說道:“妻女都在中軍的老營裡,即使遇到危急,將士們知道若是自己逃走,妻女定然不幸,就會捨死忘生地作戰,即使被打散的兵丁也會全力救援老營。”

趙天霸聽得連連點頭:“正是如此。”

李自成和張獻忠多次交流經驗,兩人的作戰模式也很接近,因此闖、西兩軍頗有共同之處。

周開荒還聽袁宗第講過夫妻團聚後的場面。當擺脫官兵之後,闖營就會解散老營,軍紀會在幾天內蕩然無存,士兵們紛紛砍柴挑水照顧家小,不是到山裡爲家人捕獵,就是到河邊捕魚,一心改善妻兒伙食,再也沒人會把軍隊的安危放在心上。

把這些故事複述之後,周開荒斷言道:“不出十日,張尚書的大軍就會變成一盤散沙,那時候,說不定就是一羣衙役都能打贏他們了。”

“居然還有這種事。”李星漢等人都十分吃驚,他們從不知道流動作戰還有這種問題。

“幸好現在韃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延平郡王那裡,張尚書這邊連一隊衙役也不會來。”趙天霸哈哈笑道。

他回頭看了一眼穆潭,穆潭呆愣愣地一動不動,趙天霸心中一緊,急忙問道:“難道延平郡王也把家屬都帶來了?”

第11節 劫營(下)第35節 面談第27節 得兼第11節 劫營(上)第50節 誤判(下)第8節 震怒(下)第52節 壯士第13節 債務第50節 債券(下)第51節 緊俏第20節 相逢第60節 烽火第50節 追擊(下)第2節 競爭第9節 送神(上)第50節 懷疑第58節 同盟(下)第44節 遊騎(上)第42節 艱苦(下)第13節 提督第24節 掠奪第59節 議款(下)第56節 推銷(上)第12節 軍旗第3節 信號(上)第22節 搶攻(上)第47節 自救第68節 混亂(下)第58節 接觸(下)第62節 蠢動(上)第49節 敗像第9節 送神(下)第44節 夾擊(下)第31節 裁軍(上)第31節 胥吏第55節 壓力(上)第9節 買路第23節 瓷器第39節 衝突(下)第43節 續戰(下)第30節 成長(上)第14節 強攻(上)第37節 立碑第14節 彈盡(上)第46節 計劃第9節 穴攻第39節 衝突(上)第60節 約法第8節 升級(下)第25節 駭浪(下)第37節 重慶第43節 靖難(上)第37節 等待(上)第59節 細作第32節 才能(上)第49節 風氣(下)第50節 動向(下)第11節 攻勢(上)第43節 靖難(上)第4節 一致(下)第25節 駭浪(上)第23節 代理(下)第18節 對手第2節 默契第68節 混亂(下)第24節 內憂(下)第28節 人心第34節 糊塗(下)第26節 告狀第18節 拒絕第13節 試探(下)第8節 信用第46節 證券(下)第34節 詐降第32節 扶持第60節 戰俘第21節 煙霧(上)第69節 忠臣(下)第37節 重慶第46節 掃蕩第54節 議和(下)第33節 通牒第34節 攻勢第52節 縱火第37節 等待(上)第46節 接觸第59節 議款(下)第1節 轉運第5節 重整(上)第54節 權變(上)第30節 成長(下)第6節 事變(下)第9節 問話(上)第2節 賞罰第36節 方向(上)第49節 敗像第36節 宿命(下)第50節 動向(上)第15節 出降(下)第34節 糊塗(下)
第11節 劫營(下)第35節 面談第27節 得兼第11節 劫營(上)第50節 誤判(下)第8節 震怒(下)第52節 壯士第13節 債務第50節 債券(下)第51節 緊俏第20節 相逢第60節 烽火第50節 追擊(下)第2節 競爭第9節 送神(上)第50節 懷疑第58節 同盟(下)第44節 遊騎(上)第42節 艱苦(下)第13節 提督第24節 掠奪第59節 議款(下)第56節 推銷(上)第12節 軍旗第3節 信號(上)第22節 搶攻(上)第47節 自救第68節 混亂(下)第58節 接觸(下)第62節 蠢動(上)第49節 敗像第9節 送神(下)第44節 夾擊(下)第31節 裁軍(上)第31節 胥吏第55節 壓力(上)第9節 買路第23節 瓷器第39節 衝突(下)第43節 續戰(下)第30節 成長(上)第14節 強攻(上)第37節 立碑第14節 彈盡(上)第46節 計劃第9節 穴攻第39節 衝突(上)第60節 約法第8節 升級(下)第25節 駭浪(下)第37節 重慶第43節 靖難(上)第37節 等待(上)第59節 細作第32節 才能(上)第49節 風氣(下)第50節 動向(下)第11節 攻勢(上)第43節 靖難(上)第4節 一致(下)第25節 駭浪(上)第23節 代理(下)第18節 對手第2節 默契第68節 混亂(下)第24節 內憂(下)第28節 人心第34節 糊塗(下)第26節 告狀第18節 拒絕第13節 試探(下)第8節 信用第46節 證券(下)第34節 詐降第32節 扶持第60節 戰俘第21節 煙霧(上)第69節 忠臣(下)第37節 重慶第46節 掃蕩第54節 議和(下)第33節 通牒第34節 攻勢第52節 縱火第37節 等待(上)第46節 接觸第59節 議款(下)第1節 轉運第5節 重整(上)第54節 權變(上)第30節 成長(下)第6節 事變(下)第9節 問話(上)第2節 賞罰第36節 方向(上)第49節 敗像第36節 宿命(下)第50節 動向(上)第15節 出降(下)第34節 糊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