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節 難民

“王爺要我們綁了他去向吳三桂投降。”

“這絕對不行!”

狄三喜把馮雙禮的意思帶出來和大家商議,馮雙禮的部下衆口一詞地表示反對。

清廷的投降條款非常明確,領兵的明軍將領只要投降過去,那麼他在明廷是什麼爵位,清廷也會給一個同樣的爵位,但那些拒絕投降的人沒有例外一律處斬。馮雙禮如果不上降書,那他就會被處死,這對他部下的軍官來說是不能接受的。現在馮雙禮的部下們差不多有半數公開主張投降,剩下的還有很多人都保持沉默,極少數人雖然心裡不願意可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反對理由,只有利用馮雙禮不投降做最後的擋箭牌:“王爺如果活不了,那我們也不獨活!”

“你再勸勸王爺。”一個屬於投降派的軍官對狄三喜說道。雖然沒有了繼續同滿清作戰下去的動力、也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但這個人依舊忠於馮雙禮,如果恩主堅決不投降那他覺得也只有繼續抵抗。

“諸位弟兄,我是這麼想的……”狄三喜做了個手勢,示意羣情激動的同僚們安靜下來,先聽他把話說完:“韃子那邊爲了收買人心,所以不會處罰降將;另外我琢磨着還有個原因,那就是韃子怕下面的官兵有反覆,所以會厚待得軍心的將領。”

清廷的目的確實如狄三喜所說,對此清廷也沒有隱瞞的意思,即使被鄧名擊敗的譚詣,手裡已經沒有實力了,清廷依舊封了他一個侯爵;至於被文安之正x法的譚弘,清廷在確認他的死訊後也追贈了一個侯爵爵位,還特許他逃到重慶的兒子可以不降格襲爵一次。這個消息對建昌和其它各地的明軍都起到了動搖人心的作用,當然狄三喜他們也知道;此外就是清廷感覺自己兵力有限,畢竟滿族人丁稀少,無法對各處降軍都進行密切的監視,清廷入關剛剛十幾年,統治還不穩固,所以清廷對投降過來的將領都予以厚待,讓他們繼續掌握自己的軍隊。如果馮雙禮真投降過去,他的郡王之位一樣還是跑不了。

“但王爺不投降啊。”大家承認狄三喜說得不錯。如果馮雙禮不投降,當然不屬於清廷的赦免範圍,而如果馮雙禮的部下綁了馮雙禮投降,清廷的慣例就是予以處死:首先這個人的部下能夠反叛倒戈,說明他已經沒有控制軍隊的能力,留之無用;其次,藉着此人的人頭來安撫背叛他的部下,同時也消除了隱患。

“王爺如果見了吳賊,也不會說什麼好話的,讓他向吳賊投降那是千難萬難。但我們可以聯名向虜廷說明情況。”狄三喜覺得,如果能夠向清廷說明馮雙禮不反對部下的投降行動,而且他在部下心目中也有很高的威信,那麼清廷大概也不會處死馮雙禮,頂多就是不讓他領軍而已。

狄三喜的話讓衆人都陷入了沉默,只要能不陷恩主於死地,大部分人就不再反對投降。

“如何向虜廷說明情況?”

“我們只有通過李國英這賊了。”

大家商議了一會兒,決定先寫一封信給清廷的川陝總督李國英,問問他是不是能替馮雙禮出面向清廷求情。其實大家都明白,只要李國英答應了,這個求情就是走過場而已,馮雙禮又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人物,清廷不會在這種無關大局的問題上反對一位總督的諾言。

“如果李國英答應了,我們就投降;如果他不答應,那就只有血戰到底。”最後主降派達成了一致意見:“派快馬,日夜兼程去重慶。”

送信的使者在明軍控制區裡可以依舊打明軍的旗號,進入清軍控制區後有密信也沒有問題,大家算算大概在月底就可以收到回信:“如果李國英答應了,那我們以後就不要虜廷、韃子的亂說了。”

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是堅定的主戰派,見反對也無濟於事,他們就要去見馮雙禮,問問他是不是真的說過這樣的話,竟然讓大家綁了他去投降,對此狄三喜自然也不反對。

(筆者按:歷史上,建昌狄三喜背叛馮雙禮投降一事比較特殊,在整個事件中沒有發生任何流血。馮雙禮被送去吳三桂的軍中後,吳三桂上書清廷詢問是否要處斬,清廷回覆按慣例應該如此,但馮雙禮的情況特殊,要押送京師。馮雙禮被送到北京後獲得釋放,清廷還封了他一個郡王。當馮雙禮的遭遇傳到雲南、四川等地後,進一步瓦解了明軍殘部搖搖欲墜的士氣。本書中的投降過程是筆者的推測。)

……

鄧名等人離開成都後一路南下,到了嘉定州就又進入了山區。四川各地的堡壘大部分都被拋棄了,缺少可以補給的友軍據點,而且離開了平原地區,馬匹得不到足夠的休息和食物,開始接連不斷地死亡。偶爾能遇到明軍據點,但他們也沒有足夠幾十匹馬食用的草料,更不可能向鄧名一行提供足夠的換乘馬匹。據他們所說,前幾天剛有三名從建昌北上的緊急軍情使者過境,把所有的馬匹都帶走了。

不但要趕路而且要仔細照顧馬匹,鄧名和他的衛士們離開成都沒有多久就很疲憊,決定停一天讓馬匹休息——往前通向建昌的道路全是山路,他們可不想把馬匹都累死然後步行前去。

“可惜這次鄧先生軍務在身,不然鄧先生可以去樂山燒一炷香,很靈的。”嘉定州派來的嚮導說道。

樂山大佛鄧名也有所耳聞,聽了嚮導的話就問道:“是什麼樣子的?你去過嗎?”

“去過。”嚮導是本地人,立刻朗聲說道:“嘉定州這裡三江交匯,所以每年都洪水氾濫。唐朝的時候有位大師雲遊到這裡,就立下宏願要修一座彌勒佛像鎮壓住洪水,前後四代人一共修了一百多年啊,總算修好了,從此就不鬧洪水了。”

前面鄧名聽得津津有味,聽到最後一句話微微一愣,追問道:“現在嘉定州不鬧洪水了麼?”

“偶爾還是會有的,但和彌勒佛修起來以前那可不能比。”嚮導理直氣壯地說道:“聽老人們說,大佛修起來前,到了雨季那洪水一來都是七八丈高,嘉定州一下子就給淹沒了。”

鄧名在心裡責備自己一聲,他問題一出口就覺得有點煞風景,和這個時代的人爭論什麼?就是在二十一世紀,信仰這種事也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推薦完了樂山彌勒佛,嚮導又推薦起嘉定州另外一處名勝:峨嵋山。

“峨嵋金頂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嚮導對自己家鄉的景緻津津樂道,據他說普賢菩薩掌管人生平安,無論人們拜哪路佛、敬哪路菩薩,只要求的是平安,那各路神佛都會把你這個願望移交給普賢菩薩處理。而峨嵋山作爲普賢的道場,那是最靈驗不過了:“可惜鄧先生軍務在身,不然真應該去拜一拜。”

鄧名還沒有答話,同行衛士中那些信佛的人立刻臉上都露出神往之色。雖然都是四川人但他們以前並沒有來過嘉定州,當然更不會去過峨嵋山。說到祈禱人生平安,這些士兵不知道爲此都燒過多少柱香了,現在聽說該部門的負責人——普賢菩薩的辦公室就在隔壁,自然心裡都癢癢的想去拜一下。

“等到回來吧,”鄧名看出這些衛士的心思,就對他們說道:“等我們完成了建昌的事,回來的時候如果沒有什麼急事,就去峨嵋山燒柱香好了。”

從嘉定州繼續向南,進入四川行都司的地界,行都司的首府就是鄧名的目的地建昌。

地勢變得越來越險峻,視野盡頭的山峰上都是白色,此處很多高山上的積雪已經是終年不化。相比地處平原地區,隨處能夠看到河流、農田的成都府,這裡的人口反到顯著地多起來。成都府那裡大片、大片的農田被拋荒,川西平原上除了鄧名在成都城內見過的一點莊稼,剩下的土地上都是雜草叢生。而在行都司卻能看到一些被開墾出來的梯田。這些田地十分零碎,東一塊、西一塊,分佈在稍稍平緩一點的山坡上,一看就是得到了精心的照料,上面長着整整齊齊的作物。

“四川行都司歷來很窮,這裡靠近藏邊,路途崎嶇難走,山多地少,不用說都府,就是嘉定州那邊也比這裡的出產要豐饒得多。”越西關派來的一位嚮導介紹說。

這位新的嚮導不是行都司的原住民,而是成都人。他小時候跟着父母逃離川西平原,先到嘉定州,然後又來到四川行都司,最後在越西關找了一份看守烽火臺的差事。

他說:“弘光年以後,都府、重慶戰亂不休,當時站在嘉定州上往北看,三江上每天都有大批的百姓扶老攜幼地南渡,卻沒有一個北渡的,那都是從川西逃難來的百姓啊。本來西賊和官兵都是看不上嘉定州的,在他們眼裡只有都府。但一來二去,兩邊殺個不停,把都府的人都殺光了,沒死的也都跑光了,官兵和西賊就開始爭奪嘉定州,官兵徵兵徵糧,西賊也拉丁搜糧,老百姓不繳糧食,西賊要殺官兵也要殺。無論是西賊還是官兵,誰都沒本事把另一派打跑,所以百姓就要被兩邊來回殺,當時三江上每天都有浮屍從大佛前漂過,日夜不休。沒辦法,百姓就翻山越嶺來到這行都司逃難。”

指着鄧名剛纔看到的那些零散田地,嚮導告訴他:“本來這裡沒有莊稼地,都是從都府和嘉定州逃難來的百姓到了這裡以後開墾出來的。”

鄧名看到田地裡並沒有人耕種,嚮導給他解釋了這個疑問,一看到有軍人模樣的人經過,百姓就會逃到山林裡躲起來,這都是過去在成都和嘉定州磨鍊出來的,凡是沒養成這個習慣的人,不是被徵糧隊殺了就是被路過的軍隊當夫子拉走了。經常有那些孤兒寡母在親人屍體旁痛哭,類似“某家的丈夫早上告別妻兒出去種地,接着就音信全無”的事情也反覆發生,聽得多了,耳朵磨起了繭子,再遲鈍的百姓也都變得和野兔一樣的機警。

“還有很多百姓向西翻過大雪山,一直去了那邊。”這個嚮導的話很多,問一句他能答十句,他指着更遠的西部山區,那裡是川邊、藏邊的高原地區:“最近幾年回來了一些人,幸虧行都司這裡實在是太窮了,西賊和官兵都提不起精神到這裡打死打活,百姓們看官兵和西賊沒殺過來,一些逃走的人就先後回來了。”

這個越西關的烽火臺看守人屬於川軍,也就是他口中的官兵,不過在他的言談中從沒有流露出對川軍的絲毫尊敬。李星漢的臉色陰沉,顯然對這個川軍同僚把官兵和西賊相提並論很不滿,不過鄧名已經幾次悄悄提醒他不要對這個嚮導發作。

“行都司的駐軍,平日和這些百姓的關係怎麼樣?”鄧名覺得他們應該會互相照應,比如這個嚮導看守烽火臺是爲了混碗飯吃,不是李星漢那種世襲的軍人。

“我們以前是從川西逃難過來的,老百姓對我們還好一點,但也防備着我們。行都司這裡不少戶人家已經是寡婦頂門了,她們的男人不是被殺了就是抓丁抓走了——估計也死在外面了,屍骨有沒有地方掩埋都不知道。這些寡婦辛苦養着孩子,更像防狼一樣提防着,生怕把她們半大的孩子又抓丁抓走了。”

據嚮導說,上次劉文秀有意經營建昌,消息傳出,把這裡的百姓嚇得不輕,以爲又要開大戰了。不是以前有人翻山去過川邊、藏邊嗎?百姓們扶老攜幼互相照應着,由那些從西邊回來的人當嚮導,翻山越嶺逃離了行都司。過了一年看看沒什麼動靜才又陸續回來。

嚮導的話讓鄧名無言以對,半響後他勉強擠出一個笑容:“也好,韃子說不定會進犯建昌,韃子非常兇殘,鄉親們多個心眼總是好的。”

“韃子啊,很兇殘麼?”嚮導沒有見過清兵。

“是啊。”鄧名答道,隨便講了幾個例子,比如清兵在江南的暴x行以及在廣東的屠殺。

“嗯,不過在四川,韃子是比不上官兵和西賊了。”嚮導並不懷疑鄧名講的故事,但他聽完後給出了這樣的論斷。

“怎麼會?”就鄧名所知,清兵在四川一樣地兇殘,記得有人說過,清兵攻入成都後把最後還活着的人又洗了一遍。

“因爲四川已經沒人了。別的地方可能是韃子最兇殘,但在四川論起來,官兵要數第一,西賊數第二。”這個嚮導顯然沒有多少身爲官兵的自覺:“四川的百姓只有三條路,當了官兵要被西賊殺,當了西賊要被官兵殺,或是什麼也不當會被官兵和西賊一起殺。現在四川沒多少百姓了,韃子就算把剩下的人都殺光也別想追上官兵了……嗯,要說西賊的老二位置或許韃子還能追上。”

鄧名有些不安地回頭看了一眼,李星漢一雙眼睛狠狠地盯着嚮導的後背,都快噴出火來了。而周開荒的臉上則帶着一種想笑但不好意思笑出來的幸災樂禍之色。

越過雪山後,鄧名知道再向前就是瀘沽,距離建昌已經不遠,就讓越西關的嚮導返回駐地。鄧名從懷裡掏出一小塊銀子和一口袋鹽,遞給他做報酬:“辛苦你了。”

“謝謝鄧先生。”那個嚮導隨手把銀子揣進了懷裡,拿到鹽袋子後,忍不住輕輕掂了掂袋子的分量,他臉上露出一絲驚喜之色,連忙把袋子收了起來。嚮導還不知道,鄧名給他的是大昌出產的上好雪花石鹽。

鄧名就要帶着衛士繼續趕路,那個嚮導望着鄧名的身影,突然像是下定了決心,跑到鄧名的馬前,猛地跪倒在地,咚咚咚就連着磕了三個響頭。

“你這是做什麼?”鄧名大吃一驚。

“鄧先生剛纔說韃子要來打建昌了,韃子也是殺人不眨眼的。”嚮導擡起頭,悲傷地望着鄧名的眼睛:“官兵能守住建昌自然再好不過,但若是鄧先生覺得萬一守不住,若是覺得不安全的話,能不能事先告訴百姓們一聲?”

不等鄧名回答,那個嚮導又急切地要求:“求鄧先生就事先告訴百姓們一聲吧,讓他們早一點逃到雪山那邊去,等官兵取勝以後再回來。四川人已經剩得不多了,就剩行都司這些年還算平安地活了些人,求鄧先生救命啊。”

“你這廝!”李星漢對這個嚮導憋着一肚子的火,見他現在居然說這種喪氣的話,丟四川人的臉,頓時忍無可忍地跳上去:“國難當頭,你不思報效朝廷……”

“李千總!”鄧名對李星漢喊了一聲。

攔住了李星漢後,鄧名跳下馬,伸手把跪在地上的嚮導扶起來,鄭重其事地保證道:“要是韃子的大軍打來,我一定事先通告整個行都司,讓每個百姓都能收到消息,讓他們有時間避難,絕不會拉丁拉夫。我在此發誓,我指着西天佛祖、滿天的神佛發誓!”

(筆者按:我們的歷史上,對四川人的最後一擊來自趙良棟、王進寶,因爲吳三桂背叛滿清後得到了大批川人響應,所以他們對四川漢人採取斬盡殺絕的政策。漢人趙良棟平定四川后,據清廷的統計,整個四川還活着的漢人只剩一萬人了。)

第33節 唐王第57節 疲兵第38節 迎敵第10節 負責(上)第36節 宿命(上)第9節 問話(上)第50節 債券(下)第45節 合作第8節 信用第2節 目標(上)第37節 干涉(上)第43節 風向(上)第11節 劫營(上)第14節 強攻(下)第57節 輕取第39節 都府第58節 接觸(下)第14節 算賬第31節 佯攻(上)第16節 甕中第2節 抵x制第59節 撤軍第50節 追擊(上)第60節 算盤(上)第31節 佯攻(下)第62節 蠢動(下)第11節 攻勢(上)第28節 城前(下)第18節 激戰第25節 壓力(上)第42節 送行第44節 條約(上)第18節 詔書(上)第58節 同盟(下)第13節 天明(下)第19節 忠心(下)第27節 圍攻(中)第51節 夢想(中)第25節 矇蔽第13節 債務第53節 慘痛(下)第29節 解圍(上)第33節 孤注(上)第37節 刺客第61節 未來第12節 徵稅第22節 風起(下)第41節 難民第52節 私心第21節 風起(上)第18節 詔書(上)第28節 城前(上)第47節 情報(上)第33節 孤注(上)第12節 軍旗第59節 黃雀(下)第46節 計劃第54節 議和(下)第2節 軟硬(上)第32節 才能(上)第40節 打賭第48節 專利(上)第9節 買路第9節 問話(上)第44節 條約(下)第53節 霸氣(上)第7節 演變(下)第26節 生意(下)第5節 放棄(上)第2節 賞罰第51節 夢想(上)第4節 平衡第46節 合營第6節 事變(上)第2節 默契第6節 密議(下)第15節 出降(下)第36節 修路第44節 條約(下)第38節 牽制(上)第26節 反覆第38節 牽制(上)第49節 副手(上)第42節 升級(下)第10節 決議(下)第2節 抵x制第59節 魔鬼(下)第52節 登陸(上)第17節 隱姓第12節 強渡(上)第57節 疲兵第18節 登陸(下)第20節 合夥第31節 血戰(下)第56節 推測第50節 債券(下)第26節 觀感第45節 處置第12節 徵稅第66節 加入(上)
第33節 唐王第57節 疲兵第38節 迎敵第10節 負責(上)第36節 宿命(上)第9節 問話(上)第50節 債券(下)第45節 合作第8節 信用第2節 目標(上)第37節 干涉(上)第43節 風向(上)第11節 劫營(上)第14節 強攻(下)第57節 輕取第39節 都府第58節 接觸(下)第14節 算賬第31節 佯攻(上)第16節 甕中第2節 抵x制第59節 撤軍第50節 追擊(上)第60節 算盤(上)第31節 佯攻(下)第62節 蠢動(下)第11節 攻勢(上)第28節 城前(下)第18節 激戰第25節 壓力(上)第42節 送行第44節 條約(上)第18節 詔書(上)第58節 同盟(下)第13節 天明(下)第19節 忠心(下)第27節 圍攻(中)第51節 夢想(中)第25節 矇蔽第13節 債務第53節 慘痛(下)第29節 解圍(上)第33節 孤注(上)第37節 刺客第61節 未來第12節 徵稅第22節 風起(下)第41節 難民第52節 私心第21節 風起(上)第18節 詔書(上)第28節 城前(上)第47節 情報(上)第33節 孤注(上)第12節 軍旗第59節 黃雀(下)第46節 計劃第54節 議和(下)第2節 軟硬(上)第32節 才能(上)第40節 打賭第48節 專利(上)第9節 買路第9節 問話(上)第44節 條約(下)第53節 霸氣(上)第7節 演變(下)第26節 生意(下)第5節 放棄(上)第2節 賞罰第51節 夢想(上)第4節 平衡第46節 合營第6節 事變(上)第2節 默契第6節 密議(下)第15節 出降(下)第36節 修路第44節 條約(下)第38節 牽制(上)第26節 反覆第38節 牽制(上)第49節 副手(上)第42節 升級(下)第10節 決議(下)第2節 抵x制第59節 魔鬼(下)第52節 登陸(上)第17節 隱姓第12節 強渡(上)第57節 疲兵第18節 登陸(下)第20節 合夥第31節 血戰(下)第56節 推測第50節 債券(下)第26節 觀感第45節 處置第12節 徵稅第66節 加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