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節 問策(上)

現在敘州變得越來越重要,鹽商開始在那裡進行開發,而且還停泊了大量的明軍船隻,成都遙控敘州越來越困難。隨着敘州的人口不斷增多,糧食和各種物資如果通通從成都轉運也會導致成本過高,因此成都方面一致認爲應該向敘州移民。敘州將執行和成都相同的政策,例如同秀才、低稅和貨物專賣制度等,這些都毫無疑問,有疑問的是該派誰去負責。

鄧名手下的人才奇缺,而且他也不打算讓軍官兼任地方上的行政長官,這樣一來似乎就只有袁象比較適合。由於袁象的救命之恩,劉晉戈對他一直很客氣,成都的提刑司也因此有了一定威信,它的判決成都知府衙門始終沒有頂撞過。要是把袁象派去敘州,鄧名擔心劉晉戈又會與提刑司打起來。

不過鄧名考慮再三,最後還是決定讓袁象去敘州,這基於兩點考慮:第一就是不能永遠指望提刑司依靠人情維持,知府衙門需要學會尊重司法部門而不是尊重司法部門的領導人,現在提刑司的權威已經建立,知府衙門也習慣了不插手司法;第二,敘州的開發肯定要仰仗成都的支援,而且還會分去成都的稅源、人口和收入,要是派別人去,鄧名擔心劉晉戈會對敘州的事情不上心。

不出鄧名所料,宣佈了袁象的任命後,劉晉戈是最積極贊同的人,極力稱讚鄧名英明,併發自內心地爲袁象能夠掌握一府的行政實權而高興;劉晉戈還向鄧名和袁象保證,他一定會竭盡全力支持敘州的開發工作,絕不會有地域門戶之見。

袁象走人後,成都提刑司的位置就空出來了,鄧名不假思索地把這個位置給了賀道寧。後者初來乍到,讓他負責別的工作不要說鄧名不放心,其他人或許也會有所不滿——即使提拔官二代是這個時代自然而然的事情。提刑司的事務比較少,賀道寧可以先在這個職務上鍛鍊一下,而且雖然賀道寧膽子不算很大,但好歹是賀珍培養的繼承人。據說賀道寧的拳腳功夫不錯,鄧名私下裡琢磨着和劉晉戈能有一戰之力,起碼劉晉戈需要慎重地考慮決鬥的後果。至於賀道寧本人對這個安排也很滿意,他剛到成都就獲得了掌管司法的權利,不但可以在這個崗位上熟悉鄧提督的法規,而且通過袁象的例子看來,這還是一個通向高級政務官的跳板。賀道寧暗下決心要好好幹,保證提督的意志能夠實現,以便爲自己將來的前途鋪路。

袁象在交接的時候給賀道寧仔細地介紹一遍,鄧名也告訴賀道寧提刑司的任務就是保證同秀才有處伸冤,保證司法公正纔是賀道寧最重要的任務,鄧名並不希望提刑司成爲知府衙門的附屬部門。而敘州的工作鄧名就沒有什麼可指導的了,他呆在四川的時間還不如離開四川的時間多,一切都只能靠袁象去斟酌。

爲了保證敘州的安全,鄧名命令任堂帶着一個步兵營和一個騎兵連(六百步兵和一百騎兵)的常備軍移駐敘州。任堂一貫以諸葛自詡,因爲讀過書,也有一定的政務能力——雖然鄧名覺得軍官插手政務未必是好事,不過現在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讓任堂去給袁象當助手和參謀——當然,鄧名有言在先,任堂只是參謀,袁象有獨一無二的決定權。至於敘州的提刑司,鄧名又頗費了一番腦筋,最後決定從成都提刑司調一批人過去,原來的成都提刑司升級爲省提刑司,敘州的提刑司也歸賀道寧領導——實在是無人可用,不然鄧名不會讓袁象的老部下去制衡敘州的知府衙門。

安排好了人事後,鄧名就打算啓程去建昌。幾乎所有的下屬都不同意,趙天霸得知鄧名的決定以後,也猶豫了半天。

“現在都府的事情這麼多,敘州也剛剛開始建府,提督是不是過一過再去昆明爲好?”心理鬥爭了一番後,趙天霸小心翼翼地說道:“如果提督有什麼消息想送去晉王那裡,我代提督跑一趟就是了。”

“你是擔心晉王對我不利嗎?”周圍並沒有其他的人,鄧名單刀直入地問道。

“哪有此事?”趙天霸打了個哈哈,但緊跟着他又說道:“但朝廷……嗯,提督和朝廷……嗯,晉王和朝廷……提督的身份……”

趙天霸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沒有說出任何理由來,但話裡的意思顯然還是不願意鄧名在這個關鍵時刻去雲南。

“我是文督師任命的長江提督,這個身份有什麼問題嗎?”鄧名打斷了趙天霸的含糊其辭:“晉王是假黃鉞的親王,我自然是晉王的下屬,以前沒有時間也就算了,現在我有了餘暇,理應去拜見晉王,報告長江流域的軍情,並且請教晉王的指示。”

趙天霸無話可說。從他本心來說,當然希望鄧名和李定國和衷共濟、關係融洽,不過鄧名無論是三太子還是少唐王,都會是永曆的競爭者,而李定國作爲永曆最堅定的支持者顯然和鄧名有巨大的利益衝突。

“趙兄,看看我們周圍,”鄧名嘆了口氣:“我們只有三分之一個湖北,四川也是敵我共有,只有雲南基本完整地在晉王手中。天下這麼大,我們只有兩個省而已。”

“提督說得是,”趙天霸聞言不再猶豫,重重地一點頭:“我陪提督去昆明一趟。”

趙天霸本想說一句:“誓死也要護得提督周全。”但這話終歸是含有對他恩主李定國的不信任,所以他沒有說出口而是暗暗藏在心裡。

“好,就是這一去,又要耽誤趙兄的前途了。”鄧名微微一笑。

趙天霸在成都常備軍中的威望很高,上次和趙良棟交戰時,趙天霸不顧安危衝進敵軍重圍救助部下,被他救出來的人不用說,其他的士兵也都非常敬佩趙天霸的勇氣,很多士兵都希望以後能在趙天霸的麾下作戰。鄧名離開四川的時候,趙天霸在軍中的名氣甚至比李星漢還要高一點,當時常備軍也是以趙天霸爲主,李星漢爲副。

“提督取笑了。”趙天霸哈哈一笑。現在成都要組建一個常備軍的步兵團,大批的官兵都私下議論若是鄧名不親任這個團長的話,那麼讓和士兵同生共死的趙天霸出任是很合理的。

雖然鄧名計劃將來組建一個團的騎兵常備軍,不過現在只有三個連的編制,以後大概會以這三個連爲基礎擴編爲三個營。任堂帶走了一個,周開荒和穆譚忙着搶另外兩個,趙天霸跟着鄧名去雲南後,成都的常備步兵團肯定要交給李星漢負責建設。

“提督不是給我一匹馬了嗎?我也算是有失有得。”趙天霸灑脫地答道。既然李星漢負責建設步兵團,那將來肯定會是第一個升任中校的,趙天霸也沒機會再和他競爭第一個常備團的指揮權。前幾天鄧名把自己的那個買馬的名額送給了趙天霸,讓他如願以償地獲得了一匹好馬。

“嗯,那好,準備一下,我們很快就會出發。”

這次鄧名不會帶三堵牆的衛隊出發,而是會帶二百名步兵去建昌,這樣路上也可以節省一些糧草。同時還會帶一百匹馬和一些銀子去,這都是要送給馮雙禮和李定國的禮物。

在離開成都的時候,鄧名讓使者去奉節報信:“報告文督師,我帶了三千甲兵、七千輔兵,押送着五十萬石的糧食出發了,幾個月內就會返回成都,讓督師他老人家不必擔心。”

……

在鄧名踏上去建昌的路時,重慶又迎來了北京的使者。李國英得知他的奏章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李國英向清廷提出從重慶撤退的策略,但是幾位輔政大臣都不出言贊同。

“太皇太后的意思是,總督大人是忠臣,但成都還是要打一下。”使者帶來的不是文書,而是口信。

“打一下?”李國英疑惑地問道。

“是,不是說賊人開始經營萬縣和敘州了麼?就算打不了成都,打一下萬縣或者敘州也是好的,最好是敘州。”現在北京也知道攻打成都有些困難,所以退而求其次:“既然賊人經營敘州和萬縣,那麼這兩地周圍總會有賊人的軍屯吧?只要靠近這兩座城市,大軍是不是就可以獲得足夠的補給?”

李國英苦笑了一聲:“鄧賊主要在成都屯田,若是能逼近成都,那麼大軍便是有十萬人,糧草應該也可以解決。但敘州和萬縣的屯田並不多,恐怕無法支持大軍長期圍困。”

“也就是說,這兩地的賊人不多?”聽說敘州和萬縣屯田不多後,使者敏銳地問道:“那麼出動大軍能不能迅速打下來?比如一萬披甲,再加上兩萬無甲。”

“這個……”李國英心想這如何敢擔保,猶豫片刻後他還是決定實話實說:“賊人在成都怕是有兩萬甲兵,順流而下支援奇快,出動偏師攻打敘州很危險;攻打萬縣稍好,但袁賊手裡也有好幾千披甲,倉促之下恐怕拿不下,一旦川西的賊人大舉來援,官兵恐怕也會陷入險地。”

第40節 打賭第47節 情報(上)第8節 紛亂第8節 進軍第30節 威壓(下)第34節 糊塗(下)第10節 負責(下)第25節 投奔(中)第8節 震怒(上)第40節 泥潭(下)第7節 變臉(上)第33節 唐王第19節 軍功第19節 帝國第50節 債券(下)第22節 反正第31節 呆仗(下)第58節 遺孤第12節 圍困(上)第15節 攻防第17節 隱姓第26節 告狀第45節 突破(下)第45節 移民第30節 成長(上)第41節 失控(下)第60節 烽火第17節 隱姓第43節 風向(上)第23節 江防第24節 掠奪第2節 目標(上)第24節 怒潮(上)第2節 軟硬(上)第33節 孤注(上)第22節 謊言第25節 駭浪(下)第10節 鎖喉(上)第10節 麻將第45節 移民第45節 南下第20節 萬縣第9節 送神(上)第32節 血戰(上)第30節 新年第36節 方向(下)第37節 重慶第55節 壓力(下)第54節 險境第53節 齊射(上)第12節 調整(上)第51節 救援第8節 戰備(下)第52節 登陸(下)第35節 捆綁第30節 三投第43節 鷹派第21節 東進(下)第13節 勇氣(下)第23節 臨陣第56節 宣戰(下)第31節 呆仗(上)第38節 奔波第50節 懷疑第57節 分贓(上)第2節 賞罰第27節 得兼第42節 艱苦(上)第14節 亂戰(下)第39節 衝突(下)第56節 待遇(上)第40節 擁立第4節 生變第36節 分攤(下)第38節 奔波第23節 援助第48節 融洽(上)第53節 慘痛(上)第9節 失言第19節 感慨(上)第13節 天明(上)第21節 東進(上)第69節 忠臣(上)第17節 虛招(上)第12節 強渡(上)第26節 兄弟(中)第29節 統一(下)第35節 鞏固(下)第16節 示威第46節 計劃第67節 守法(上)第60節 算盤(下)第32節 血戰(上)第38節 包抄第58節 接觸(上)第33節 問策(上)第34節 晉王(上)第25節 印象第56節 宣戰(上)第5節 協作(下)
第40節 打賭第47節 情報(上)第8節 紛亂第8節 進軍第30節 威壓(下)第34節 糊塗(下)第10節 負責(下)第25節 投奔(中)第8節 震怒(上)第40節 泥潭(下)第7節 變臉(上)第33節 唐王第19節 軍功第19節 帝國第50節 債券(下)第22節 反正第31節 呆仗(下)第58節 遺孤第12節 圍困(上)第15節 攻防第17節 隱姓第26節 告狀第45節 突破(下)第45節 移民第30節 成長(上)第41節 失控(下)第60節 烽火第17節 隱姓第43節 風向(上)第23節 江防第24節 掠奪第2節 目標(上)第24節 怒潮(上)第2節 軟硬(上)第33節 孤注(上)第22節 謊言第25節 駭浪(下)第10節 鎖喉(上)第10節 麻將第45節 移民第45節 南下第20節 萬縣第9節 送神(上)第32節 血戰(上)第30節 新年第36節 方向(下)第37節 重慶第55節 壓力(下)第54節 險境第53節 齊射(上)第12節 調整(上)第51節 救援第8節 戰備(下)第52節 登陸(下)第35節 捆綁第30節 三投第43節 鷹派第21節 東進(下)第13節 勇氣(下)第23節 臨陣第56節 宣戰(下)第31節 呆仗(上)第38節 奔波第50節 懷疑第57節 分贓(上)第2節 賞罰第27節 得兼第42節 艱苦(上)第14節 亂戰(下)第39節 衝突(下)第56節 待遇(上)第40節 擁立第4節 生變第36節 分攤(下)第38節 奔波第23節 援助第48節 融洽(上)第53節 慘痛(上)第9節 失言第19節 感慨(上)第13節 天明(上)第21節 東進(上)第69節 忠臣(上)第17節 虛招(上)第12節 強渡(上)第26節 兄弟(中)第29節 統一(下)第35節 鞏固(下)第16節 示威第46節 計劃第67節 守法(上)第60節 算盤(下)第32節 血戰(上)第38節 包抄第58節 接觸(上)第33節 問策(上)第34節 晉王(上)第25節 印象第56節 宣戰(上)第5節 協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