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節 印象

“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周培公對胡全才回答道。這本是陳壽在《三國志》中對於關羽的評價,他覺得用在鄧名身上也挺合適的。

“善待不善待士卒不知道,但驕於士大夫是肯定的了,他這是有意的羞辱湖廣士林啊。”鄧名給每個幕僚也發一兩銀子的事情,剛纔胡全才已經從衆人口中聽說了。雖然還沒想通鄧名爲什麼要這麼做,不過挑撥本地縉紳和鄧名關係的機會他絕不輕易放過。

“他倒不是有意羞辱。”沒想到周培公居然沒有附和胡全才的說法,而是反駁道:“看上去鄧名根本不知道他這麼做是使士人蒙羞,所以也就稱不上有意羞辱。”

“哦?”胡全才對周培公的回答感到十分意外。他身爲清廷的封疆大吏,已經不太習慣受到別人這樣直截了當的駁斥了;鄧名是敵人,就算他真的不是有意羞辱湖廣士林,周培公也應該站在湖廣總督的立場上,說一些討伐他、攻擊他的話纔對。

“若是有意羞辱,那他在給我們銀子以後,就該幸災樂禍地看着我們發火,或者欣賞、嘲笑我們臉上的羞愧之色……”周培公沒有覺察總督大人的不快,仍然絮絮叨叨地往下說。

剛拿到那一兩銀子的時候,周培公也和其他人一樣,認定這是鄧名在羞辱他們這些讀書人,不過他沒有立刻表現出來,而其他的人更沉不住氣。周培公看到那個老年的幕僚暴跳如雷的時候,鄧名錶現得不知所措,等那個人大喊大叫地把銀子扔在地下後,鄧名更是露出了震驚之色,顯然並沒有預料到他行爲的後果,所以不像是誠心做的,更和有意羞辱扯不上關係。

在周培公看來,鄧名的行爲只能說明他無知無識,不懂得如何與讀書人相處;或者說鄧名驕傲自大,他是用一種俯視的眼光來看待縉紳和普通士兵——在九天之上看地面,當然大象和田鼠看起來都一樣,都和螻蟻差不多了——因此鄧名對不同的人給予了同樣的待遇。

“好了。”胡全才不耐煩地擺擺手,他沒興趣與周培公探討鄧名是個什麼樣的人:“本官已經下令從夷陵、江陵等地調回了兵馬。”

抽調江防部隊回援武昌這件事,遲早都會爲大家所知,胡全才提前告訴周培公就是表示一下對他的信任。

“這是爲何?”周培公不解地問道。

胡全才知道周培公沒有任何軍事經驗,周培公關於鍾祥城防發表的那些胡言亂語更加深了這個印象。不過他還盼望這個年輕人有點才能和機智,對胡全才的軍事部署能夠理解。但周培公這個問題一出,胡全才就感到徹底失望了,覺得此人在軍事方面的嗅覺實在太差,居然在明軍營地裡呆了兩天還對明軍的攻擊意圖一無所知。

不過,對於年輕人還是要教育爲主。俗話說“莫欺少年窮”,周培公這麼年輕,將來在官場上能夠走到哪一步還很難說,胡全才自己就算用不着,也要爲子孫後代儘可能地積攢些人脈。

胡全才把自己之前的分析又對周培公講了一遍,指出明軍對武昌的總攻已經是迫在眉睫。至於鄧名釋放這些幕僚的意圖,其實也不是單純爲了羞辱他們,而是想借他們的口放出一些煙幕彈,製造假象,麻痹湖廣的清軍。不過胡全才當然不會中這種淺薄的詭計,敵人的意圖已經暴露無遺了。

分析一番後,胡全才就坐等周培公的稱讚了。見對方楞了半天沒有說話,胡全才還以爲周培公是被自己滴水不漏的推理震驚得無言以對了。

“總督大人判斷有誤!”卻沒有料到周培公一開口就否決了胡全才的推斷,更想不到的是,周培公雖然拿不出任何有理有據的反駁理由,只是一口咬定他見過鄧名本人,覺得對方不是一個滿腹鬼蜮伎倆的小人,使不出這種手段。

“什麼叫鄧名不是這種人?”胡全才聞言,不由得大怒:“你說鄧名不是這種人,那你就是說老夫是一肚子鬼蜮的小人嘍?”

話不投機半句多,胡全才立刻起身端茶送客,把周培公趕走了。如果對方不是個年輕舉子,胡全才說不定會讓人把他拖出去打一頓。湖廣總督上任以來很少受過這種窩囊氣。

怪不得鄧名給他一兩銀子就轟回武昌來了,真是個不識好歹的蠢貨!沒能享受到讚譽反倒生了一肚子氣,湖廣總督算是把周培公這個傢伙恨上了。

離開湖廣總督府,周培公返回家中。他本是荊門人,父母雙亡,帶着妻子住到武昌來讀書,考中舉人後被招攬入湖廣總督幕府做事。

見到丈夫回家,周夫人當然驚喜不已。雖然早先已經有人來報過平安,但見到周培公安然無恙後還是悲喜交加,忍不住哭泣流淚。

聊起這段時間的經歷,妻子也向周培公問到明軍統帥、身世神秘的鄧提督。

“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周培公對鄧名的評價依舊不變。在湖廣總督和其他清朝官吏面前他沒有過多地談到鄧名,但在妻子面前顧忌就少了很多:“據我所見,湖廣總督、已故的漢陽總兵也不把手下的每一個小兵都當人看待。但鄧名卻能釋放俘虜,不虐待降兵,連那些剛剛和他血戰過的敵兵,他也懷有惻隱之心。”

周培公嘆了口氣。

剛剛被明軍俘虜的時候他也非常害怕,擔心被殺,擔心連累妻子或是再也見不到她,但周培公絲毫沒有想過那些被俘清軍士兵的生死。直到聽說鄧名釋放武昌降兵的時候,周培公才突然意識到這些降兵僥倖逃脫了死亡,雖然他們目不識丁而且地位卑賤,但也和自己一樣有着恐懼和悲哀。被俘的幕僚和清兵不久前還是明軍的敵人,鄧名居然能知道他們的痛苦,這真讓周培公感到萬分的驚奇。

“類似吳起嗎?”周夫人以爲丈夫的意思是鄧名善於拉攏人心。

“不是。”周培公搖頭道:“吳起想辦法減輕士兵的苦難是有他的目的,是要讓士兵爲他效死拼命;而鄧名不一樣,是能體察別人的苦痛,周圍的人受苦會讓他感到難以忍受。”

“這不是仁嗎?”周夫人聽到丈夫對敵酋的評價,吃驚不小。

“是啊,很明顯跟吳起不同,這是惻隱之心。”

不過周夫人還是感到難以置信。聽到周培公談起剛纔在總督衙門的見聞後,周夫人也覺得胡全才的分析比較有道理。

“不然,我在鍾祥呆了好幾天,不止一次見過此人。故漢陽總兵領軍強攻城牆的缺口時,他一直手擎大旗站在城牆上,沒有畏懼之色。平時的談吐也絕非像一個奸猾之徒。”周培公說着就側過頭,讓妻子看他的後腦勺。

周夫人輕輕地驚呼了一聲,藉着蠟燭的光亮,她赫然看見丈夫的辮子還在。

“不僅我們幾個幕僚,就是鍾祥周圍的百姓,我看見很多人也還留着辮子。”

以往明軍見到梳辮子的人統統都給剪掉,爲的是讓人因爲沒有退路而和清廷血戰到底。但鄧名覺得這個做法其實意義不大,清廷的官員並非不通權變之術,減掉了辮子只是給清廷小吏禍害百姓製造藉口,而且無論如何,最終受害的還是那些老百姓。

因此鄧名從宜城之戰以後,就和夔東衆將約定,既然夔東明軍不打算在湖廣守土不失,那麼就不要強行剪去百姓的辮子,那些參加明軍的士兵自當別論。

周培公等幾個幕僚被俘後,明軍對這些讀書人也比較客氣,他們就關在距離鄧名營帳不遠的地方。明軍沒給他們剪辮子,因爲剪了辮子也不能阻止他們返回清廷那邊;其次鄧名自認爲和滿清不同,滿清是強制剃頭,如果明軍強制剪辮子,就降低到與滿清相同的水平了。

“他還給我們看了他的頭髮。”周培公告訴妻子,鄧名也留着辮子,而且他的衛士們也有,在明軍控制區他們就把頭髮散開,要混進滿清控制區以前再紮起來:“頭一、兩天,他對我們說可以先留着,說不定哪天他需要我們與他一起混進朝廷的地盤,要是立刻剪斷了會不方便。”

周夫人聽完後愣愣地半晌沒說出話來。

周培公又嘆了口氣:“他知道我們會千方百計地逃跑,知道我們不甘心把辮子剪了,就幫我們找個開脫的藉口。如果這不是仁心,我真不知道什麼纔算是了。”

“可是他只給了每個幕客一兩銀子,”周夫人低聲說道:“和那些當兵的一樣。”

“所以我對湖廣總督說過,鄧名這個人太無知、太驕傲了,他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而不是刻意羞辱我們。”周培公在回武昌的路上反覆回憶這幾天的經歷,覺得鄧名不是個以羞辱他人爲樂的人。

“只有老爺會和總督大人實話實說!”周夫人有些擔憂:“老爺以爲別人都想不通麼?以爲別人都看不清鄧名是個什麼樣的人?可是大家還不是順着總督大人,跟着一起罵他。”

今天的宴會上,幕僚們把辮子展示給胡全才看過,衆口一詞譴責鄧名不安好心、居心叵測,具體是什麼樣的壞心思,就有待胡總督去挖掘了。

見周培公默不作聲,周夫人放緩了語氣,小心地試探道:“老爺莫非?”

“沒有!”周培公知道妻子懷疑自己對朝廷的忠誠,立刻斷然否認道:“我本來是個白身,一身的功名都是朝廷給的,已故洪經略、現在的胡總督對我優待有加。再說……”周培公稍微停頓了一下,聲音放低沉了一些:“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哪怕是英雄蓋世也沒法逐鹿中原。這個鄧名放不下惻隱之心,還想同當今聖上爭天下嗎?”

……

轟走了周培公以後,胡全才坐在衙門裡苦思鄧名各種舉動的背後深意,無論是怠慢縉紳還是允許百姓不剪辮子的行爲,都很令人生疑。胡全才斟酌再三,分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雖然想到許多預防的辦法,但也不敢說洞悉了敵人的全部險惡用心。

“沒用的書生!”一想起周培公的胡言亂語,胡全才就一陣陣怒氣上涌,周培公居然會認爲對方沒有太多心計,這實在讓胡全才感到太意外了,難道周培公讀了這麼多年的書,都讀到狗肚裡去了麼?

若鄧名真是個匿名的宗室子弟,王府裡的太監、長吏哪一個不是陰險狡詐之徒,從這些人身上別的學不會,壞招數還能少學了不成!若鄧名出身草莽那就更了不得,聽說才二十幾歲,年紀輕輕就成爲一羣賊人的領袖,豈是易與之輩?

在心裡一遍遍地回憶了自己這輩子見過的的各種老謀深算之徒,胡全才感覺鄧名施展出來的手段前所未見,無法從這些人生經驗中得到借鑑;然後又在心中一本本地檢視讀過的書籍,想從歷史上的大奸大惡之徒中找到相似的行爲。

胡全才的擔憂越來越重,想到那些出名的奸雄,更感到武昌危機四伏。

胡全才喚來一個幕僚,讓他迅速寫就新的命令,命令岳州的洞庭湖水師不必遵照前令繼續保護湖口,而是與江陵、夷陵的駐軍一起全速返回武昌。胡全才把這個命令連同一根令箭交給一個親衛,讓他星夜出發去上游傳令。

派走了傳令兵後,胡全才坐在書房裡發呆,不知道自己還能在這個衙門裡坐多久,對能否守住武昌也完全沒有把握。

愣神了一會兒後,胡全才看了看桌案上那個滿滿的令箭壺,突然心中一狠,軍情如此緊急,眼下只能以守住武昌爲唯一目的,決不能貪多求穩導致處處薄弱,最後卻什麼也沒能守住。

“來人啊!”胡全才高聲喚來一大堆幕僚,讓他們一起動手,火速起草給湖南各府縣的命令。

今天雙更一萬字吧,本來我每天零點更,再多寫一天的,只要未來四十八小時不會都有事就不會斷更,現在只有二十四個小時的緩衝期了。而且我稿子確實沒有了,這節更了四千,手裡現在就剩一千字了。

第50節 債券(下)第7節 北上第18節 激戰第43節 輕取第46節 證券(下)第20節 困獸第31節 佯攻(上)第58節 斷後(上)第1節 代售第20節 康熙(下)第47節 自救第19節 忠心(下)第49節 副手(下)第30節 變化(下)第34節 糊塗(下)第17節 隱姓第39節 嚮導(上)第35節 進軍第43節 靖難(上)第36節 修路第14節 強攻(下)第6節 事變(下)第43節 風向(上)第38節 整頓(上)第3節 援軍第47節 證據(下)第7節 仲裁(上)第7節 仲裁(上)第43節 鷹派第62節 蠢動(下)第19節 感慨(下)第25節 駭浪(上)第49節 擴張(上)第50節 懷疑第14節 肉票第29節 解圍(下)第25節 投奔(上)第37節 刺客第31節 側擊第24節 怒潮(上)第60節 算盤(下)第55節 死地第15節 戰象(上)第16節 龍騎(上)第50節 金磚第27節 憧憬第56節 宣戰(上)第11節 劫營(上)第54節 官銜第12節 強渡(下)第22節 搶攻(下)第56節 推測第37節 干涉(上)第12節 圍困(上)第53節 齊射(下)第50節 懷疑第55章 山崩第28節 盟軍(上)第10節 決議(上)第22節 反正第58節 接觸(下)第67節 守法(下)第7節 窮途第60節 戰俘第35節 會面(上)第36節 方向(上)第38節 牽制(下)第14節 算賬第10節 默契第38節 迎敵第26節 兄弟(中)第14節 初捷第67節 守法(下)第45節 突破(下)第2節 軟硬(下)第54節 官銜第43節 風向(上)第40節 印象(下)第55節 壓力(下)第20節 康熙(下)第12節 調整(上)第47節 自救第20節 僞詔(下)第1節 失憶第31節 佯攻(下)第21節 風起(上)第40節 入寇(上)第25節 壓力(下)第57節 觀感(上)第39節 王佐(上)第60節 戰俘第34節 糊塗(上)第34節 晉王(下)第56節 推銷(上)第36節 方向(上)第7節 變臉(下)第36節 否決第9節 海權第15節 攻防第8節 戰備(下)
第50節 債券(下)第7節 北上第18節 激戰第43節 輕取第46節 證券(下)第20節 困獸第31節 佯攻(上)第58節 斷後(上)第1節 代售第20節 康熙(下)第47節 自救第19節 忠心(下)第49節 副手(下)第30節 變化(下)第34節 糊塗(下)第17節 隱姓第39節 嚮導(上)第35節 進軍第43節 靖難(上)第36節 修路第14節 強攻(下)第6節 事變(下)第43節 風向(上)第38節 整頓(上)第3節 援軍第47節 證據(下)第7節 仲裁(上)第7節 仲裁(上)第43節 鷹派第62節 蠢動(下)第19節 感慨(下)第25節 駭浪(上)第49節 擴張(上)第50節 懷疑第14節 肉票第29節 解圍(下)第25節 投奔(上)第37節 刺客第31節 側擊第24節 怒潮(上)第60節 算盤(下)第55節 死地第15節 戰象(上)第16節 龍騎(上)第50節 金磚第27節 憧憬第56節 宣戰(上)第11節 劫營(上)第54節 官銜第12節 強渡(下)第22節 搶攻(下)第56節 推測第37節 干涉(上)第12節 圍困(上)第53節 齊射(下)第50節 懷疑第55章 山崩第28節 盟軍(上)第10節 決議(上)第22節 反正第58節 接觸(下)第67節 守法(下)第7節 窮途第60節 戰俘第35節 會面(上)第36節 方向(上)第38節 牽制(下)第14節 算賬第10節 默契第38節 迎敵第26節 兄弟(中)第14節 初捷第67節 守法(下)第45節 突破(下)第2節 軟硬(下)第54節 官銜第43節 風向(上)第40節 印象(下)第55節 壓力(下)第20節 康熙(下)第12節 調整(上)第47節 自救第20節 僞詔(下)第1節 失憶第31節 佯攻(下)第21節 風起(上)第40節 入寇(上)第25節 壓力(下)第57節 觀感(上)第39節 王佐(上)第60節 戰俘第34節 糊塗(上)第34節 晉王(下)第56節 推銷(上)第36節 方向(上)第7節 變臉(下)第36節 否決第9節 海權第15節 攻防第8節 戰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