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
當恩斯特在自己考察之旅的途中暢遊的時候,在印度洋畔貝拉市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貝拉市同馬普托不同,完全是東非開發建設的新城市,但是發展速度在1892年就已經超越了東非所有城市,包括原莫桑比克首府馬普托,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東非國家政策上對貝拉市的傾斜。
前世非洲工業集中在南非東北部,也就是原德蘭士瓦共和國境內,包括約翰內斯堡(南非第一大城市,東非尚未開發)比勒陀利亞(今東非奧托市)等南非重要工礦業城市。
以約翰內斯堡爲中心,附近240公里的範圍內有60多處金礦,地處世界最大的礦區和南非經濟中樞區的中心,約翰內斯堡和周圍衆多的工礦業城市,一起佔南非工業總產值額一半左右。
而東非的工業集中佈局在前世津巴布韋境內,而非南非區域,這就造成貝拉市的港口區位條件得到重視,包括鐵路,港口,公路等配套設施迅速跟進,人口,資金和技術和產業也向該區域集中。
1893年8月17日。
貝拉市政府在碼頭上迎來了一批從德國遠道而來的重要客人,德國化工業巨頭之一,巴斯夫公司的考察團。
巴斯夫公司總部位於巴登公國的曼海姆對岸的路德維希港,十九世紀因發展化學工業而興起,路德維希港同對岸的曼海姆組成聯合港,巴斯夫成立於1865年,本名巴登苯胺和蘇打廠。
德國的許多化工廠都成立於六七十年代,最開始都集中於紡織行業,當時的染料行業主流產品仍爲天然染料,但是由於其主要來源於植物,成分複雜、產品濃度且色相不穩定。
因此,難以達到現代工業的標準化生產,無法滿足紡織行業日益增長的需求,巴斯夫順勢選擇進入合成染料領域,利用煤氣副產品煤焦油來製作合成染料。
1869年,巴斯夫成功合成了第一種天然染料:茜素,這成爲了該公司第一個全球性的成功案例。隨後,曙紅、正紅和槐黃等新式染料也相繼問世。
七十年代開始,巴斯夫進入擴張時期,在德國國內吞併了兩家極爲重要的染料銷售公司,同時巴斯夫開始在國外建立生產裝置和銷售辦事處,包括美國,法國和沙俄都有其辦事處。
而在八十年代,新技術的應用使巴斯夫一躍成爲當時全球最大的硫酸生產商
成立之初巴斯夫僅有員工三十多人,而現在已經是員工數千名的德國大型化工企業,不要看人數少,實際上化工行業的工資遠高於其他行業,就算剛畢業進入企業的新員工的工資平均薪資也是其他行業的25倍之多。
可見此時化學工業的暴利,當然,以染料起家的巴斯夫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紡織業大發展研究了人們對紡織品的更高需求,而“紡織品”作爲衣食住行中的“衣”,屬於絕對的剛需品。
所以東非或者說恩斯特對化學工業的重視自然不言而喻,這次貝拉市考察,就是東,德兩國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然,巴斯夫等德國化工企業最後在哪裡投資建廠還是要看東非各個城市的手段,沒錯,在來貝拉之前,巴斯夫公司已經在蒙巴薩,坦噶等城市進行考察,在訪問貝拉市的同時,巴斯夫還在新漢堡港市,西海岸的羅安達有考察團造訪。
所以這次招商引資能否成功,貝拉市政府心裡完全沒底,相較於貝拉市,蒙巴薩,坦噶以及新漢堡港明顯基礎條件更加優良,也只有西海岸的羅安達目前和貝拉市處於同一水平。
“各位先生,歡迎你們到貝拉市考察,我是貝拉市的市長,名字叫庫裡·伯利蘭,我們已經提前爲你們準備好了餐飲住宿條件,來到貝拉市絕對讓你們保證賓至如歸。”貝拉市市長伯利蘭熱情的說道。
經過兩年前的颱風之後,貝拉市的發展速度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在1892年更上一層樓,城市隨着人口和勞工增加迅速擴張,港口基本成型,鐵路也即將完工,現在的貝拉市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而這個東風就是產業。
伯利蘭並不太瞭解化工產業,但是能受到東非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那一定非池中之物,所以就算覥着臉,伯利蘭也要想方設法,把巴斯夫公司的分廠留在在貝拉市。
對於當地官員的熱情,巴斯夫考察團的成員絲毫不見外,因爲在此前的其他東非城市他們也這樣的禮遇。
考察團一位頗爲年輕的成員說道:“你好,伯利蘭市長,不用如此熱情,我們這次主要還是以考察任務爲主,作爲企業,我們巴斯夫公司還是更希望當地符合我們設立分廠的標準。”
伯利蘭看着眼前的年輕人說道:“不知道閣下如何稱呼?你是這次考察團的團長麼!”
之所以伯利蘭對這位年輕人重視,除了他站在首位以外,主要是他的樣貌特徵讓伯利蘭感覺有些奇怪,仔細一想,這不是東非混血裔的特徵麼!
骨相偏德國,但是卻頂着一頭黑色濃髮,同時在面部和膚色上也綜合了德華的特點。
“當然,我的名字叫夏利爾安,是這次考察團的團長,不過我這個考察團團長並不算水平太高,而是因爲我原本就是東非人,所以公司才考慮派我到當地來考察情況,所以接下來的考察我會更加嚴格。”
夏利爾安大大方方說出了自己成爲考察團團長的原因,不過最後一句話也說明了他不會因爲東非國籍的身份就放鬆考察標準,反而更加嚴厲。
不過,現在伯利蘭反而對夏利爾安的經歷大感興趣同時也爲了和這位巴斯夫公司的代表打好關係,所以兩人就攀談了起來。
隨後,在伯利蘭的旁敲側擊下,夏利爾安的經歷也逐漸明朗,之所以夏利爾安一個東非人能成爲巴斯夫公司的員工,主要還是受益於東非的教育系統。
東非每年都會外派大量留學生,前往歐洲留學,不過這些留學生的自由並不是被東非政府嚴格限制的,東非政府對他們的主要約束就是“學費”和家庭。
學費很好理解,東非的留學生羣體全部是公費留學,而19世紀大學生的學費十分高昂,即便有德,奧等國政府看在東非政府的面子上放水依舊如此,家庭自然是天然羈絆,這其實並不屬於東非政府的手段,留學生的家庭除了孤兒以外,主要是父母肯定居住在東非。
有些學生留學完成後,爲了“還貸”,可以選擇回國,這樣留學貸款會直接被取消,而不選擇回國的留學生可以在歐洲選擇工作,然後返還“貸款”,這樣一來大部分留學生會選擇回國發展,而少部分有門路的可能就留在更繁華的德國。
而夏利爾安就是有門路的,他的父親是德國移民,母親是華人,但是他的祖父等親人卻依舊留在德國,所以回到德國按照父親的叮囑也就“認祖歸宗”了,加上他在德國上學時就是化學系,而且成績優異,所以就被巴斯夫公司看中,直接開出了高額年薪,這使得夏利爾安畢業後僅工作一年時間就還完貸款,並且留在了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