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士氣可用

費特河防線。

作爲東非打造時間最長,最爲堅固的防線,自開戰以來,已經頂住了十幾次布爾人和英軍的進攻。

實際上東非的費特河防線,用來應對布爾人有一種“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就好像馬其頓防線不是用來抵抗德國,而是比利時一樣。

默爾克已經開始親自指揮這次費特河戰役,準備結束持續長達三個月之久的被動防禦。

“今天晚上十二點,就是我們渡河的時間,務必要在短時間內消滅掉河對岸德蘭士瓦人,我軍準備從三個方向進攻,徹底解決掉布爾共和國這個我們國土裡的釘子。”默爾克在軍部裡說道。

赫岑多夫問道:“默爾克將軍,爲什麼要發動夜戰呢!你們在兵力和火力上完全處於優勢,沒有必要在夜間發動反擊,這樣反而有可能因爲夜色的干擾,讓你們的操作更容易出現失誤。”

“晚上確實不是打仗的好時機,尤其是敵人在河對岸準備充足的情況下,你們要應對各種問題,包括對地形和敵人防禦攻勢的不瞭解。”普利特維茨也在一旁強調道。

而東非作爲君主專制國家,缺乏這樣的有效手段,同時沒有歐洲那樣完善的貴族體系。

而恩斯特肯定不希望東非走奧匈帝國的老路,這種政治模式在世界大戰中被證明毫無戰鬥力。

這也是移民國家的無奈,當然,很準確而言是東非的無奈,像美國估計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默爾克解釋道:“這一點不用擔心,我們早就摸清楚敵人的防禦部署,而且布爾人雖然在河對岸構建了防禦工事,但是他們的工程完全無法和我們相比,不要看我們的費特河防線堅不可摧,那動用了大量的人力修建的,而這種人力資源是對面布爾人無法實現的。”

默爾克接着說道:“布爾人這三個月以來持續對我軍發動進攻,不過依照最近幾次布爾人的攻勢,他們估計也達到了極限。所以我判斷敵我態勢早就發生了改變,現在布爾人的士氣恐怕已經跌落到了谷底,而且我們這種漫不經心的被動防禦模式下,他們的心氣也被消耗殆盡。”

布爾共和國這種體量的國家,現在卻維持着近五萬的兵力,也就是六個人布爾人裡就有一個在當兵,小孩和老人在布爾人軍隊裡也隨處可見。

如果不是英國人的物資支持,現在布爾人軍隊恐怕早就崩潰了,即便是這樣,現在布爾人的精神狀態也十分糟糕。

“我們東非其實也採用了這個方法,消耗了敵人的士氣,三個月的進攻而無法取得戰果,最近布爾人的進攻都顯得軟弱無力。”默爾克解釋道。

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東非軍隊士兵的歸屬感也在極速增加,不管以前大家來自哪裡,現在都有一個共同的外部敵人。經過三個月的磨合,東非軍隊的團結性空前,而這也是東非政府想要看到的結果,現在就差贏得戰爭的勝利從而樹立國家自豪感和榮譽感。

當前,東非作爲移民國家,在各個方面都不差,唯獨在國民歸屬感上需要時間培養。

而獲得認同感的方式之一,就是戰爭,只要東非在南非戰爭中獲得勝利,那東非就能在短時間內加速民族融合。

同樣作爲移民國家,美國有種種手段,把底層民衆忽悠的找不到北,而東非就沒有這樣的條件,因爲在19世紀的世界形勢下,美國的意識形態就是最“先進”的。

當然,奧匈帝國肯定是有的,但是奧匈帝國的情況和東非大不一樣,這是歐洲人的思維模式和遠東人的思維模式上的差別。

而南非戰爭就是東非政府看中的一次機會,目前東非各線都處於防禦階段,這種只能被動挨打,而不可能還手的狀態,對於東非士兵而言絕對很是不爽。

歐洲的貴族體系,可以說是維繫歐洲王權和政治穩定的強大力量,尤其是在地方,貴族在民衆裡擁有極大的威望。

除了高層軍官以外,下面的部隊,大家心裡都憋着一股氣,那就是把前幾個月“白”挨的打,狠狠的報復回去。

東非當然也有相對應的政治模式,不過主要是對“黑興根王室”的歌功頌德,非常類似前世朝鮮。

當然,東非修建費特河防線動用了大量的“黑奴”,這一點自然沒有必要和德奧兩國的軍事顧問細說。

美國尚且有百年曆史,而且經過了長時間的磨合,這是東非所欠缺的,沒有比戰爭更有效的手段讓東非補齊這一點,所以南非戰爭在恩斯特心裡就是東非真正的立國之戰。

“在遠東帝國兩千多年前有一場古老的戰爭叫做長勺之戰,有一個叫曹劌的人說過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最終靠着對敵人士氣的消弭而取得勝利。”

至於之前的東葡戰爭,雖然有類似的效果,但是葡萄牙作爲落日黃花,給東非國民心裡帶來的震撼遠遠比不上戰勝英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更有效果。

布爾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人口稀少,歷史上布爾人在這個時間段應該有四十多萬,但是經過東非和他們自己的折騰,恐怕全國人口也就接近四十萬的水平。

德國有民族主義大旗可用,東非的民族主義則不是太可靠,而想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培養東非國民的認同感。

匈牙利再獨,也是擁護哈布斯堡家族的,同時和奧地利之間的關係雖然糟糕了一點,但是大家習慣了。

赫岑多夫和普利特維茨自然不理解東非對這種意識形態方面的追求,因爲兩國沒有這樣的困境。

目前布爾人的情況確實如默爾克所說非常差,一個是久久無法攻破東非的費特河防線,一個則是底層士兵對戰爭的厭惡。

但是這種情況肯定不能長時間維持,尤其是東非初代“感恩”移民消亡之後,目前東非政府主要還是向着德國政治模式發展。

默爾克:“對於戰爭,這次由三個大方向同時開戰,就算我們這裡不順利也無所謂,在東部溫堡地區,我們和布爾共和國是直接在陸地上接壤的,而且在西部也有奧蘭治河的部隊策應,只要在一個方向上取得優勢,那我們就能給布爾人造成巨大的打擊。”

“同時,在夜間發動反擊,我想布爾人肯定也不好受,畢竟這次反擊是東非第一次主動出擊,他們很難預料到這種情況,加上布爾人落後的情報系統,說不定我們兵臨布隆方丹了,他們才能反應過來。”

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228章 留學生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837章 颱風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092章 菜市場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732章 雙輸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487章 太特城第204章 “流放”?“潤”!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293章 入關!第3章 在柏林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449章 野心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727章 艦隊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752章 軟柿子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867章 推銷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37章 戰爭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77章 “貨物”到港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98章 遊歷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772章 心態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1200章 電氣化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546章 許可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774章 搬遷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695章 納塔爾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
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228章 留學生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837章 颱風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092章 菜市場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732章 雙輸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487章 太特城第204章 “流放”?“潤”!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293章 入關!第3章 在柏林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449章 野心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727章 艦隊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752章 軟柿子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867章 推銷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37章 戰爭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77章 “貨物”到港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98章 遊歷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772章 心態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1200章 電氣化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546章 許可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774章 搬遷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695章 納塔爾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