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

說是魯南,蘇北,豫東以及皖北這四個黑興根財團在遠東謀劃的經濟區是經濟窪地,實際上也就是這些年來天災人禍綜合造成的結果。

人禍肯定是佔主要因素,畢竟黃河自宋代改道以來,入海口就一直在蘇北,水患影響一直存在,但是憑藉京杭大運河,這裡一直是明朝到清朝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而清朝早期和所有大一統王朝一樣是有治理黃河能力的,現在選擇擺爛,加上海運興起,這裡衰落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等到黑興根財團落地此處的時候,黃河改道已經有二十年時間,水災也已經退卻,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也被平息,算是一個很好的發展窗口期,黑興根財團也算撿了漏。

如果沒有接連的天災人禍,黑興根財團想進入此地還真不容易,大水和兵災給此地造成巨大破壞的同時,也摧毀了當地的封建經濟體系。

就比如淮安府,這裡原本是明清時期徽商僅次於揚州的重要地盤,就被黑興根財團搶了過來,實際上也不算搶,徽商目前重心正在向松江府轉移,黃河改道,京杭大運河荒廢,淮安也就失去了南北漕運樞紐功能,加上海運崛起,外國廉價商品從海上進入,這裡被徽商拋棄是必然的,黑興根財團只是起到了補刀的作用,讓徽商徹底放棄了此地,同淮安同樣遭遇的還有海州府,徐州府,濟寧府,兗州府,泗州府,鳳陽府……

基本上與捻軍活動範圍重疊,1855年,黃河決口(開封以東),魯南、皖北、蘇北大批災民流離失所,紛紛入捻,到達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而捻軍之所以活躍,和當地經濟被摧毀,民衆失去經濟來源有重要原因。

而恩斯特本人之前熱衷於東非移民大業,並沒有注意到黑興根財團覆蓋的區域就是前世在互聯網媒體上網民構想“淮海省”。也就是這次黑興根財團準備大舉投資遠東以應對經濟危機,才反應過來。

恩斯特投資一塊區域的時候,喜歡規劃區域,典型的東非北方工業帶和馬拉維湖工業區就是例子,非典型的有柏林,維也納,的裡雅斯特這三個城市爲中心的投資區域。至於美國,那就完全是衝錢去的,哪裡利潤高,資金就流向哪裡,而遠東投資,自然不可能完全衝着經濟利益,夾雜着恩斯特的個人情緒,在不違背利益的前提下,能幫一把還是可以的,反正合作共贏,雙方都不虧。

……

兗州府,棗莊。

此時的棗莊屬於兗州府治下嶧縣的一個村莊,嶧縣歷史悠久,說嶧縣可能有些陌生,那蘭陵這個名字就比較出名了。

雖然前世棗莊市,嶧縣,蘭陵在當地人口中不能劃等號,但是大概位置就是這塊區域。

“陳閣下,以後我行在此地投資之事,還望貴政府多行便利。”黑興根銀行兗州支行行長馬克說道。

“呵呵,貴行放心,貴行不遠萬里投資遠東,所謂來者是客,我天朝大國自有一番氣度,定不讓小人耽誤貴行行事!”代表清政府的山東按察使陳士傑笑呵呵的迴應道。

心裡卻不以爲然,要不是黑興根財團耍賴,誰沒事跑到這裡和這羣洋人打交道。

黑興根財團在遠東投資當然繞不開當地政府,而清政府的德性那是吃硬不吃軟,所以東非政府出面,在京師獲得了“尚方寶劍”後,纔開始在遠東大規模開發。

東非政府自然沒有這麼大面子,實際上是聯合德國和奧匈帝國商人羣體,以東非,德國,奧匈帝國三國的名義要求清政府放開限制。

德國和奧匈帝國都是被代表的,這件事主要還是東非政府主導,德國現在忙的很,沒有功夫關心海外,正在研究如何讓法國永世不得翻身,奧匈帝國公使更是在日本辦公,在遠東不常駐。

黑興根財團是家德意志財團,加上其他在遠東行商的德意志商人,自然也就代表着德意志的利益,所以這次普魯士公使又被黑興根財團請出來。

一個東非大使,一個德國公使加上德意志商人羣體,也就代表了在遠東德意志商人整體(包括奧匈帝國),向清政府施壓,這件事自然就解決了,世界列強有其二,清政府自然不敢怠慢,上次英法兩國造成的心理陰影尤在心頭,不提英法,光是北方的沙俄,一個列強就讓清政府難以應對。

加上這次東非主導的經濟合作,雖然有逼迫的成分,但是給足了清政府面子,允許其入股五成和收稅,雖然沒有管理權限,但是這利潤和稅是少不了自己這份的。

至於朝廷願意多少錢入股,那就完全看其財力水平了,最後摳搜的清廷並沒有出資,而是讓半官商身份的徽商入股三成,剩下兩成則由晉商出資,共同開發“淮海經濟區”。

淮海經濟區地跨四省之地,區域內煤炭資源豐富,尤其是魯西南和皖北,都有大型煤礦存在,而現在整個世界都處在蒸汽時代,同時遠東市場巨大,所以開發煤礦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而棗莊就是黑興根要投資的第一個地點,紡織業這個最容易的入手的產業,已經確定是膠州了,而淮海地區的煤礦資源比較豐富,目前黑興根財團就打算先在棗莊開發其煤礦資源。

這裡距離微山湖不遠,相對來說方便運輸,剩下的啓動資金由黑興根銀行出,但是建設則由一家奧地利的煤礦企業接手,同時從德國引入設備,這樣東非,德國,奧地利的利益就都照顧到了。

但是棗莊這個名字倒是有些小氣,現在的棗莊還只是個村子大小的小鎮(有東非移民造成當地人口流失因素的影響),乾脆取古稱蘭陵作爲新城市的名稱,至於本來就存在的蘭陵鎮,那就只能說對不起了。

規劃的蘭陵市將取代原棗莊鎮,成爲一座依託煤礦產業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市。

煤礦產業在這個時代對於工業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蘭陵市煤礦開發後,依託微山湖,藉助河運,可以輻射整個淮海經濟區。

蘭陵市只是一個起點,後續濟寧,臨沂,淮北,淄博,菏澤……最遠到安徽淮南地區的煤礦都有可能被開發。

同時,由清政府組織人手對淮海經濟區內的道路交通和運河進行整理和疏浚,這些工程所需糧食則由東非以成本價提供給清政府,雙方共享日後收益。

淮海經濟區內的稅制也被東非要求進行統一,仿照德國關稅同盟,取消一些苛捐雜稅,減少地方保護主義,保證整個淮海經濟區內人流物流的自由暢通。

這一點清政府中央,樂見其成,地方稅制早已經糜爛,但是自己作爲統治者不好動手有太大改動,讓東非王國當這個惡人也不錯。

當然,清政府也要防着東非一手,這也是山東按察使陳士傑親自出面的原因,其原本是曾國藩的幕僚,參與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所以這次在中央政府要求下負責監視東非王國,雙方在一種互不信任的氛圍中開展合作。

第749章 南下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711章 歸國第70章 蒙巴薩第47章 聯姻事宜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360章 安排第520章 發電廠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64章 一日政治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95章 拜訪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499章 建交熱第101章 招人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53章 送酒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291章 “偷國”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347章 開飯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694章 訛詐第145章 菸草工廠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160章 革新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章 穿越第545章 孤兒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353章 下一站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451章 人口(續)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430章 客人第714章 伊林加第563章 熱心腸第356章 鐵路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424章 奔逃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289章 教學第207章 換牌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135章 休整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672章 危與機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577章 收尾第18章 遠洋貿易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299章 預判第401章 駁回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222章 體面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199章 結款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446章 災情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618章 良知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84章 談判第343章 屯田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558章 禍水東引
第749章 南下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711章 歸國第70章 蒙巴薩第47章 聯姻事宜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360章 安排第520章 發電廠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64章 一日政治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95章 拜訪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499章 建交熱第101章 招人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53章 送酒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291章 “偷國”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347章 開飯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694章 訛詐第145章 菸草工廠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160章 革新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章 穿越第545章 孤兒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353章 下一站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451章 人口(續)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430章 客人第714章 伊林加第563章 熱心腸第356章 鐵路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424章 奔逃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289章 教學第207章 換牌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135章 休整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672章 危與機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577章 收尾第18章 遠洋貿易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299章 預判第401章 駁回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222章 體面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199章 結款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446章 災情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618章 良知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84章 談判第343章 屯田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558章 禍水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