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侯府的路上,身旁的穆魯詩雅一直悶悶不樂,她覺得陳浩今日遊覽崇貞觀,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她可不信陳浩能有這種觀相識人的本事。在她看來,一定是陳浩早就盯上了那個叫魚幼薇的小娘子,否則又怎會對姓名家世知道得如此詳細。
穆魯詩雅認定了其中隱有貓膩,縱使陳浩如何解釋也無濟於事。況且陳浩如今也解釋不清楚,因爲這件事情根本無法解釋。他總不能說對穆魯詩雅說,這個魚幼薇將來會成爲晚唐有名的女詩人?之後因爲出家,這才改名爲魚玄機?
他總不能對穆魯詩雅說,魚幼薇與溫庭筠有一段終無結局的孽緣?說了恐怕也不會有人相信,因爲兩人的年齡差距實在太大。今日所見溫庭筠與魚幼薇年齡相差三十歲,而真正歷史上的二人,可是有盡五十歲的年齡差!根據歷史的長河,這魚幼薇此刻也許纔剛出生不久,但是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
這一切的變化陳浩說不明白也理不清楚,所以如今穆魯詩雅這個打破的醋罈子,陳浩是無論如何也無法修復了。雖然今日是無意遇到溫庭筠與魚玄機,但是也無意之間改變了二人的命運。
秋日的總是悽婉而又短暫的,一晃三日時光便已經從指間流過。這三日裡陳浩倒是十分清閒,爲什麼呢,因爲自從崇貞觀一事後,穆魯詩雅就再也不提及遊玩的事情了。整日裡都在侯府內閉門不出,縱使陳浩如何解釋也是無濟於事,直到最後對陳浩避而不見爲止。
這幾日二人心煩也就罷了,可是連隨駕而來的李明圖也受了罪。一個非要進房相見,一個卻避而不見。李明圖受命站在穆魯詩雅的廂房外,其意就是阻攔陳浩進入。這幾日李明圖很是無奈與爲難,一個是授藝恩師,一個是他奚族公主,他李明圖夾在中間實在是有些彆扭。心道你夫妻二人鬧矛盾,爲何要將我牽扯其中。
陳浩未曾想到穆魯詩雅的醋味如此濃烈,一見這陣勢就知道一時半會無法解決了。如今的陳浩也只能寄希望於林月瑤了,希望中秋回來的時候能勸一勸這丫頭。
……
科舉制度源於隋朝,延續至明朝才使得制度完善。在唐朝時期尤以明經、進士兩科作爲科舉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爲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也大多是進士出身,因此進士科考已經成了一種科舉的主流。
然進士科也是其中最難的科目,明經只需死記硬背就可通關,而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這就需要應考之人有着卓然的才華。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因此能夠登科中進士者,五十歲也算是年少之人。雖然此言有些過於浮誇,但是足以見得登科及第中進士,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更別提奪魁前三甲了。
此次恩科陳浩被任命爲此次主考,而兩位副主考則是令狐綯與盧匡二位宰輔。由尚書左僕射與兩位宰輔形成的陣勢不可謂不大,試問大唐自從開科選才開始,從未有過如此隆重。因此衆多學子也都暗自較勁,力求此次能夠拔得頭籌光宗耀祖。
對於李渼此舉陳浩心裡很是明白,李渼這是向天下士子表明一件事,那就是他這個新皇帝對科舉選仕很是重視。不得不說李渼這這步棋走得很好,如此可謂是收攬天下士子之心的大好時機。中華上下五千年不論帝國的興盛與覆亡,都少不了這些文人。
文人可以讓一個人一夜聲名鵲起,也可以讓其頃刻之間臭名昭彰;文人既可以讓一個國家繁榮鼎盛,也可以推波助瀾乃至推翻這個王朝。世事並無絕對性,都道百無一用是書生且手無縛雞之力,然而史書留名最多的仍舊是文人。無論他是否功績千秋還是臭名昭彰,但是所產生的影響是一般人所無法替代的。
對於恩科取仕陳浩很是贊同,於是便想在此次科考上做些什麼。自從被李渼任命主考之後,陳浩就向李渼提議科舉使用糊名和謄錄制度。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陳浩對此深有同感,因爲好友易成天就是這其中的犧牲品。所謂糊名和謄錄制,就是兩種杜絕徇私舞弊的方法。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筆跡。於是就由謄錄彌補這一漏洞。可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
對於陳浩的建議李渼很是讚賞,也覺得這兩項舉措定能還科舉一片清明。因爲李渼也知道當今科舉已經是污納不堪,所以他才讓陳浩擔任此次主考。李渼深知每一屆科舉都會牽連各方士族的利益,故而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公平公正。而陳浩就不同,陳浩並無家族利益牽絆,因此作爲主審官相對而言會公正一些。
陳浩的這提議的兩種措辭,雖然得到了李渼的高度讚揚,但是卻得罪了一幫士族門第。這些士族名門子弟,之所以能夠如此做大,還不是因爲把控着科舉這一人才命脈。每一次科舉都是牽連衆多世族名門的時刻。尤其是一年一度的科考,到如今淪落到三年一次科考,更是這些世族名門的必爭之地。如此一來,天下寒門又何談出頭之日?
安史之亂以前,歷代皇帝爲了打壓這些世族名門,將科舉定爲一年一度,甚至皇帝親自制科選才。但是由於王朝的沒落,以至於今日的三年一科考。如此讓世族名門瘋狂之際,更讓寒門學士沒有出頭之日。
陳浩對於此事深惡痛絕已久,但是卻一直沒有機會。如今既然擔任此次主考,他也就不能助漲此等邪風再生。倒不是陳浩牴觸這些貴族,而是因爲這名門子弟一直以“衣冠華服,高門氣度”自居,絲毫不將寒門士子放在眼裡。可是實際上這些人又是什麼?雖不能一概而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都是濫竽充數無才無德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