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元軍是迎着明軍的箭前進,明軍卻是與元軍的箭同向前進,誰吃虧誰佔便宜不言而喻。
所以明軍選擇主動撤退,其實是爲了更好的打擊元軍。當然前提是他們都得掌握回馬箭,這項難度頗高的騎射技能。
是朱老闆年復一年的秋操冬演,給明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們才能在戰場上游刃有餘的運用各種戰術。
雙方數萬騎兵在一望無垠的科爾沁草原上追逐混戰,互相射箭。乍一看,是人數更多的元軍一方佔據優勢,因爲他們一直在追擊。
但若把鏡頭拉到局部戰場,卻滿不是那麼回事。只見元軍射出的箭,飛出一段距離後大都落在了地上。
明軍回身射出的弓箭卻明顯飛的更快更遠。迎面而來的元軍,就好像故意往箭上撞一樣,不管人中箭還是馬中箭,反正結果都是人仰馬翻。
這樣追出數裡遠,明軍積累的戰果就很可觀了。元軍顯然被明軍的回馬箭嚇住了,於是衝在前頭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都遠遠綴在後頭,躲在明軍的射程之外……
在跟蒙古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明軍早就發現了,他們的全民皆兵存在嚴重缺陷。
全民皆兵往好裡說,是所有能騎馬的男人都能上戰場,可以把人口的戰爭潛力壓榨到極致。所以大明上億人口,只有兩百多萬軍隊,而蒙古人幾百萬人口,就能拉出大幾十萬軍隊來。
但另一方面,全民皆兵就難免良莠不齊。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同一個民族的男性也是形形色色,有勇敢的就有懦弱的,有善戰的就有廢柴的,而且比例其實大差不差。
所以像明軍的騎兵,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只有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士兵,纔有資格跨上戰馬,成爲騎兵。而元軍這邊,只要是個能拉得動弓,騎得動馬的男人,就必須要上戰場。所以他們很難做到上下一心,同進共退,更不要說同生共死了。
根據王弼多年來與他們作戰的經驗,蒙古兵可以分爲三類。其中第一類英勇善戰,不怕犧牲,從這些人身上能看到他們祖先的影子,他們也是北元一直沒有滅亡的根本所在。
在他們之後還有第二類人,他們也會跟着第一類人前進,在順風時甚至表現的與第一類不相上下。但他們只會在不冒風險的時候作戰,一旦遇到危險,首先想到的還是保住自己的小命,這時他們就會以不起眼的手段勒緊繮繩、控住戰馬,遠離危險。
還有最後一類,就是那些怯懦者。他們表面上參加戰鬥,實際上卻不參加戰鬥;他們心裡只想着保命,所以總是躲在同伴的身後,時刻準備着逃跑。
事實上不止蒙古兵,所有的軍隊都有着三類人,只是多少不一罷了。明軍騎兵在篩選時就已經儘可能的把後兩類人篩掉了,又是百戰百勝的開國之師,無論士氣還是勇氣都在頂點。
但蒙古人正處在敗退回草原的低潮期,從上到下又習慣了逃跑,所以第一類人的數量最少,第二類第三類居多。
以王弼的觀察,第一類人在蒙古兵中不超過五分之一,兀良哈部就算強一些,也絕不會超過三分之一。所以真正跟明軍交手的敵人,不是四萬,而是一萬左右!
因此在王弼看來,兵力優勢其實還是在自己這邊,這纔會下決心幹他孃的!
~~
明軍這樣大範圍的拉扯,除了要徹底打亂蒙古人的陣型外,還有就是爲了將這三類人分開。
而明軍的回馬箭,一直打擊的就是衝在最前頭的第一類人,他們要在短兵相接前儘可能多殺死一些這樣的勇士。
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需要一兩個時辰,甚至半天的時間。但騎兵對騎兵,從來都是這樣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必須要保持耐心。 中午時分,隨着追擊的距離越來越遠,元軍的陣線也越拉越長。衝在前頭的先鋒跟後頭大部隊的距離越來越遠,回頭都已經看不見人影了。
明軍千戶一直密切觀察着元軍的動向,從望遠鏡中看到其先頭部隊落了單,且己方兵力局部佔優,終於吹響了停止撤退的銅哨。
尖銳的哨聲中,一千明軍騎兵勒住馬繮、撥轉馬頭,以優勢兵力向只剩兩三百名的元軍前鋒發起了衝鋒。
追到近前的元軍騎兵,都是恥於後退的勇士,他們沒有因爲人數處於劣勢,就畏葸不前,反而嚮明軍發起了果斷的衝鋒!
雙方將士在開戰半日之後,終於短兵相接了。
戰鬥場面也瞬間慘烈起來,雙方的戰馬兇狠的撞在一起,馬背上的將士揮舞着馬刀,惡狠狠砍向對面的敵人。
噴濺的鮮血,灑落在白色的雪地上,旋即被馬蹄踐踏,化爲了污泥。兵器相交聲、慘叫聲和怒罵聲連成一片,所有人都只有一個念頭,殺死敵人!
只是元軍騎兵雖然英勇,但人數處於劣勢,又不像明軍一樣有盔甲護體,所以沒有對明軍造成多大的殺傷,就被全殲了……
直到最後一個元軍死在明軍的刀下,後頭的大部隊都沒有跟上來。
明軍將士也不着急殺個回馬槍,他們在原地稍事休整,等着元軍大部隊到來。
一直等到明軍吃完乾糧,給戰馬喂完了豆餅,元軍後續部隊才姍姍來遲。
看到衝在前頭的先鋒部隊,全都死在明軍刀下,明顯佔據人數優勢的元軍大部隊,竟然紛紛停下腳步,不敢上前了……
沒有獅子帶領的羊羣,數量再多也沒有膽量向狼羣發起挑戰。
明軍千戶射出一支鳴鏑,明軍將士便一起向元軍拋射一輪,然後便一邊射箭,一邊發起了衝鋒!
元軍的數量在三千左右,而明軍只有不到一千人,但在明軍勢若奔雷的衝鋒面前,心生畏懼的反而是元軍。
雙方相距二十丈時,三倍於明軍的元軍,居然陣腳動搖,一直落在最後面的第三類蒙古兵紛紛撥轉馬頭,調頭就跑。
前頭的第二類蒙古兵也沒有跟明軍以死相搏的勇氣,見狀也跟着調頭撤退了……
場面跟王弼預料的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