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452章變相科舉

傅上瑞失敗後,朝廷那邊大概也知道了趙銘的態度。

東海鎮能辦了傅上瑞,朝廷再派個總督來,恐怕還是這個下場。

雖明知道蘇州之變,可能有內情存在,但是傅上瑞已經得罪蘇鬆百姓,朝廷的威信遭受了巨大打擊,趙銘彈劾傅上瑞有理有據,蘇州紳民的萬民書,讓朝廷知道此時,朝廷拜不適合再插手蘇鬆事宜。

政治的精髓在於妥協,不管不顧,那是二愣子。

現在,隆武還是需要維持大明內部,表現上的和諧,只有這樣大明是一統的,他這個皇帝才值錢。

此時朝廷拿趙銘這些軍閥也沒有辦法,隆武只能先解決外患,然後光復大明,收復河山的巨大威望,再行削藩之事。

朱聿鍵同意何騰蛟之意,派遣傅上瑞前往江東,最初的目的,其實只是一次試探。

若是傅上瑞能夠收取藩鎮的行政之權,便能進一步試探,步步蠶食藩鎮權力,最後奪取軍權。

這種情況最爲理想,可以避免藩鎮繼續做大的局面,以最小的代價,將權力收歸中央。

若是傅上瑞失敗,他也可以知道趙銘的態度,摸清藩鎮將領的底線。

現在,藩鎮的底線,朱聿鍵已經知道,其實不僅是派到江東的傅上瑞,派到浙江的姜曰廣,也遭受排擠,被浙系軍閥架空,就連派往福建的巡撫,也與鎮臣多有衝突。

這樣的局面,想要削藩,收回藩鎮權力,顯然不太現實,而一旦藩鎮做亂,隆武朝不斷沒有能力平定,反而還會讓滿清有可乘之機,坐收漁翁之利。

因此,朱聿鍵考慮再三後,決定暫時停止對藩鎮的試探,令何騰蛟將隆武朝的經歷,轉移到擴軍備戰,攻取武昌上來。

如果隆武朝廷能夠攻下武昌,然後收取江西,收復金陵,並北伐擊敗滿清。

那時朝廷威望如日中天,再找機會削藩,就容易許多,而以那時朝廷的實力和威望,甚至可以故意逼反藩鎮,然後以藩鎮造反爲由,發兵剿滅。

這樣削藩,無疑要比現在削藩要容易許多,而且不易留下罵名,反而能被稱爲雄才大略。

有鑑於此,朱聿鍵與內閣商議後,決定不在向江東派遣總督,但是趙銘只佔據蘇鬆常三府,給南直總督的話,朝廷又划不來,所以便給了總督東海的臨時官銜,並暫時將蘇鬆常劃歸於東海,等將來朝廷光復南直隸,在將三府要過來。

畢竟三府原本就屬於南直隸,東海總督只是臨時所設,到時候可以撤銷,將三府歸還南直隸布政使司。

趙銘對於總督東海,還是比較滿意,有這個名份在,他就可以直接管理轄區內軍政事務,做什麼事情都名正言順起來。

這次朝廷除了對趙銘的任命之外,此前趙銘舉薦的人才,也被任用。

常州知府由幕僚董志寧擔任,蘇州知府由幕府書記王家勤擔任,松江知府由幕僚屠獻辰擔任,各州縣的知縣、縣丞等官吏,也都是趙銘推薦之人。

另外,陳明遇加戶部侍郎官銜,出任東海左布政使,徐孚遠爲右布政使。加馮京第爲都察院御史,出任東海按察使,戴之俊爲副使。加馬士鰲爲東海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陳於階爲同知。

趙銘原本是舉薦他們爲南直隸三司官員,不過朝廷不願意給,所以既然爲趙銘特意設了個東海總督,便索性給他把班子配全。

將領方面,朝廷給爵位,便小氣了很多,封了六個伯爵,不過把神策軍各部的名份,確定了下來。

以王朝先爲前軍指揮使,王德順爲左軍指揮使,王翊爲右軍指揮使,李忠明爲中軍指揮使,阮美爲後軍指揮,郭忠爲東海水師總兵官。

其餘的將領也都有升遷,不過朝廷所承認的總兵額,依然是一鎮兵,只有三萬多人。

各軍指揮使,朝廷承認的就是一營指揮,最多五千餘人,但實際上,神策五軍每軍至少有一萬人,中軍和水師都是兩萬多人,總計兵力共計八萬人,遠超過朝廷給的三萬額度。

這樣一來,朝廷給的編制就不夠用,趙銘去要,朝廷也不會給。

不過,對此趙銘也有辦法,軍閥擴充軍隊,哪個是由朝廷同意的呢?

除了朝廷任命的軍官外,趙銘直接自己任命軍官,只是這批軍官,不向朝廷報備,由他自己任命和升遷。

而各軍指揮,在朝廷那邊就是個營指揮使,但在趙銘這邊則給了他們總兵官的待遇。

在使者宣完旨意後,趙銘賞賜大筆金銀,使者便帶着傅上瑞、謝三賓等人,離開蘇州,返回湖廣。

這便預示着,朝廷的勢力,暫時退出江東,趙銘實際上軍政一把抓,東海鎮已經成爲割據一方的藩鎮。

十二月初,趙銘爲了進一部掌握權力,加上大批幕僚出任地方官吏,使得幕府人手不足,趙銘遂即召集錢謙益等人,商議擴大幕府之事。

明朝二百七十餘年,地方行政體系,算得上比較完善。

朝廷設立東海三司後,各州府和衛所的日常事務,都能夠納入三司中來。

不過三司所做之事,主要關於行政、軍事、司法三方面的事情,是執行機構,在他們之上,還卻一個決斷機構。

這個負責決斷,制定發展戰略的機構,原本是朝廷,現在就是總督府,不過趙銘精力有限,管不了那麼多事情,所以他決定擴大幕府,來協助他處理和決斷事情。

這次趙銘的幕僚,出任蘇鬆常各地的知府、知縣,讓許多有才之人,看到了一條做官的途徑。

因此總督府要招募幕僚和謀士,立時引得江東之地的士子文人前來投靠,應募之人,足有上千人。

這讓趙銘嚇了一跳,沒想到居然會有這麼多人,錢謙益遂即建議,進行一場考試選拔幕僚,變相進行科舉選拔。

這讓趙銘眼前一亮,朝廷可以科舉選官,吸引人才,但是東海鎮卻沒有一套選拔人才的制度,確實可以通過選擇幕僚,來間接的選拔官員。

(感謝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薦,訂閱,求書單推廣。)

第625章鄭彩的抉擇第207章返回舟山第520章多爾滾之死下第201章激戰金華中第710章兵鋒之盛第869章入城安撫第三章好爲人師第953章登陸海灣第414章生死激戰第484章隔間對持第610章教化四夷第七十一章太特麼殘暴了第275章軍火生意第803章鐵棒包圍網第679章傳遞消息第762章大帥穩住第799章隆武駕崩第495章唐通投降第145章風氣湖廣第406章謝遷危急第441章閣部醒醒第567章開花彈第879章攻城作業第三十六章天地會反清復明第973章他們一直忠於大明第656章接應禁軍第697章清軍撤軍第398章拒接聖旨第一百零二章遊擊營第127章剎住降清之風第196章追至城下第804章兵臨武昌第907章滿人不想做奴才第667章草堂相談第143章人心思漢第508章排槍擊潰第794章金陵春之陣十第984章嚮明朝請援第362章水漫杭城第1081章艱難的抉擇第317章巡視東番第840章蒙古八旗第290章多鐸進退兩難第十二章城中暗流第一百零一章返回金塘島第1056章保持軍事優勢第1083章大航海的下半葉第817章桂王繼統第175章兼併舟山第750章太監急第394章束縛第367章秦王風波第1014章軍心動搖第173章黃大帥力戰而亡第144章祭拜孝陵第600章堅持南進戰略第898章吳三桂回師第787章金陵春之陣(三)第207章返回舟山第464章不堪一擊第449章爲國結社第785章金陵春之陣(一)第135章兵臨金陵第977章會師破關第148章忠貞營復楚第456章再次北上第914章暗度陳倉第437章鬧餉第322章前往日本第452章變相科舉第127章剎住降清之風第十三章委以重任第549章驚聞噩耗第1004章漢蒙聯軍第857章關中細作第五十二章尼堪被擒第839章收復河套第735章提前佈局第346章馬光輝投降第743章收取福建第683章半渡而擊第1074章開建軍港第122章海洋理念第874章阿濟格籠城御趙第702章政變中第374章高傑鎮第713章山海關第239章漢化派第872章席捲山東第1012章金蟬脫殼第414章生死激戰第340章兵臨寧波第289章清軍水師覆滅第265章福建危機第717章北京震動第1033章割地賠款第648章趙銘叫停第802章小覷於孤第775章關鍵的一張牌第302章百姓苦
第625章鄭彩的抉擇第207章返回舟山第520章多爾滾之死下第201章激戰金華中第710章兵鋒之盛第869章入城安撫第三章好爲人師第953章登陸海灣第414章生死激戰第484章隔間對持第610章教化四夷第七十一章太特麼殘暴了第275章軍火生意第803章鐵棒包圍網第679章傳遞消息第762章大帥穩住第799章隆武駕崩第495章唐通投降第145章風氣湖廣第406章謝遷危急第441章閣部醒醒第567章開花彈第879章攻城作業第三十六章天地會反清復明第973章他們一直忠於大明第656章接應禁軍第697章清軍撤軍第398章拒接聖旨第一百零二章遊擊營第127章剎住降清之風第196章追至城下第804章兵臨武昌第907章滿人不想做奴才第667章草堂相談第143章人心思漢第508章排槍擊潰第794章金陵春之陣十第984章嚮明朝請援第362章水漫杭城第1081章艱難的抉擇第317章巡視東番第840章蒙古八旗第290章多鐸進退兩難第十二章城中暗流第一百零一章返回金塘島第1056章保持軍事優勢第1083章大航海的下半葉第817章桂王繼統第175章兼併舟山第750章太監急第394章束縛第367章秦王風波第1014章軍心動搖第173章黃大帥力戰而亡第144章祭拜孝陵第600章堅持南進戰略第898章吳三桂回師第787章金陵春之陣(三)第207章返回舟山第464章不堪一擊第449章爲國結社第785章金陵春之陣(一)第135章兵臨金陵第977章會師破關第148章忠貞營復楚第456章再次北上第914章暗度陳倉第437章鬧餉第322章前往日本第452章變相科舉第127章剎住降清之風第十三章委以重任第549章驚聞噩耗第1004章漢蒙聯軍第857章關中細作第五十二章尼堪被擒第839章收復河套第735章提前佈局第346章馬光輝投降第743章收取福建第683章半渡而擊第1074章開建軍港第122章海洋理念第874章阿濟格籠城御趙第702章政變中第374章高傑鎮第713章山海關第239章漢化派第872章席捲山東第1012章金蟬脫殼第414章生死激戰第340章兵臨寧波第289章清軍水師覆滅第265章福建危機第717章北京震動第1033章割地賠款第648章趙銘叫停第802章小覷於孤第775章關鍵的一張牌第302章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