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點整,紅軍對虹口租界發動總攻。
首先開始的,依舊是埋伏在附近的狙擊手的準確狙殺,打死那些露頭的日本軍官模樣的人物。
槍響過後,然後開始的是地面炮火壓制和航空轟炸。
日租界裡,只有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這一帶佈置有高射機槍和高射炮類的防空武器。
所以一開始這裡就成爲火炮優先針對的對象。
先是數發用於校正火力的試射彈,在獲得了修正數據後,超過一百門的大小口徑的火炮,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爲中心進行集火轟擊,而位於黃浦江上平海號巡洋艦,也驅動六門主炮朝這裡的防空火力點猛烈開火。
伴隨着攝人心魂的尖嘯聲,無數的炮彈從空中尖嘯而至,如流星般狠狠地砸在海軍樓建築表面。由於知道該大樓內有鋼板夾層和極厚的水泥,所以紅軍在轟擊時,使用的都是穿甲爆破彈,安裝了觸發延時引信,炮彈鑽進牆體後才爆炸。
高高聳立在虹口的海軍陸戰隊大樓,就象瞬間被人捅無數刀的倒黴蛋般,全身上噴出無數的火花。和他享受同等待遇的日本駐上海領事館,兩座建築瞬間就被無數的鐵與火所包裹。
這兩座建築享受到加農炮和榴彈炮的招待,更遭到了迫擊炮的集火優待。
在虹口租界外圍,紅軍投入了不久前剛從德國運來的120毫米迫擊炮。這是今年纔剛剛研製出來的新武器,甚至還來不及裝備德國陸軍。頭一批生產的四十門就全部送到中國參加實戰檢驗,全部都被佈置到了上海。該炮是漢娜抄襲了二戰蘇聯120毫米迫擊炮的設計後叫德國軍工部門開發出來的仿製品(歷史上二戰時德國也大量仿製蘇聯人的這款經典迫擊炮)。
在中小口徑的火炮設計上,德國過度追求精密全面的毛病十分地嚴重,尤其是在迫擊炮方面更是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
二戰時德國設計的各類迫擊炮全是又複雜又笨重,而且性能還十分垃圾的爛貨。這個位面德國軍工部門在開發迫擊炮時依舊死性不改,開發出來的樣品全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囧貨”。無法忍受這一點的漢娜一怒之下索性將這設計全部踢飛,強迫軍工部門直接仿製外國的成熟產品。而這款120毫米迫擊炮由於設計圖紙並不複雜,所以她能自己手動繪出粗略的結構圖,然後要求軍工部門以此爲思路基礎進行開發。
120毫米的迫擊炮。是利用其曲射的彈道。轟擊佈置在海軍司令部和領事館大樓頂部的防空點。雖然命中精度不高,但是當四十門迫擊炮進行密集覆蓋轟擊後,五分鐘後,兩座大樓的房頂還是被命中數發炮彈。佈置在上面的防空火力蕩然無存。
十門120毫米迫擊炮就足夠輕易地將其轟塌。但日本人在建設海軍司令部大樓時。完全以是要塞化的標準建造。內嵌鋼板,其牆最厚要害部位的水泥更厚達一米(此爲史實),雖然在短時間內遭受了三十門迫擊炮和曲射和無數150、105毫米加農炮、榴彈炮的直瞄射擊。儘管全身千瘡百孔,但在炮火洗禮下仍然巍然不動。
不過,日本海軍司令部大樓雖然建得極其牢固,卻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靠近黃浦江那一側的牆體相對最薄。林漢通過感知力掃描和從前的情報收集,準確地發現了這一弱點。平海號上的140毫米海軍炮,不停地從江面方向朝他防禦最薄弱處發射穿甲爆破彈。四點半後,李華梅率領的其他三艦回到黃浦江後,也跟着他一齊朝司令部大樓猛烈開火。
相比之下,只是按普通標準建造的日本上海領事館,就沒有這麼好運了。作爲首要打擊對象,整座建築從裡到外幾乎被犁了一遍。日本人在建造上海領事館時,牆體厚度只考慮到普通的輕步兵炮,卻沒有想到紅軍會拿150毫米的重型榴彈炮進行直瞄射擊。大片大片的牆體在轟擊中轟然垮下,建築內的守軍傷亡慘重。
在摧毀了日租界裡爲數不多的防空武器後,在虹橋機場補充完燃油,重新裝上炸彈霍克戰鬥機飛臨日租界上空,對日租界中的幾座防禦核心建築進行定俯衝轟炸。霍克ii戰機俯衝衝發出的尖哨聲,混和爆炸發出的巨大聲響,都讓毗鄰的公共租界裡的殖民駐軍心驚膽顫。
¤тt kдn¤¢Ο 日租界裡雖然修得極堅固,但畢竟不可能每座都造得象海軍司令部大樓般堅固。歷史上淞會戰時的日租界,那是在一二.八事件後,做爲入侵南中國的橋頭堡,纔開始大規模地加強結構。而這個沒有發生一二.八事變的時代,日本人雖然在暗中建築令其要塞化,但程度遠沒有那個時空那般。而1935年也不是1937年,對戰爭理解還停留在一戰程度的日本人,對防空的重視也嚴重不足。通過俯衝轟炸的方式落下的火乍彈,許多直接擊穿了相對脆弱未經加固天花板,然後在建築內部爆火乍,直接將整幢房屋火乍塌,並將那些躲在地下室躲避空襲的日本兵直接埋在廢墟下。
這一波持續五分鐘的空襲過後,位於上海市郊野戰機場的六十架波2改跟着飛至,以幾乎擦過屋頂的高度投下大批的汽油燃燒弓單,幾乎將上海日租界所有的建築全部點燃。
經過紅色帝國主義蘇聯和褐色帝國主義德國的雙重調(蟹)教,今天的紅軍早已不是洋人相象中山溝裡的土包子,雖然還玩不起毛子的大炮兵主義和美帝的空軍制勝,但集全國大半之軍力。用於日租界這小小的“一畝三分田”之地,還是能唬得租界裡驕傲自大的東洋人和西洋人狠狠地大吃一驚。
在持續二十分鐘的炮火和空襲準備後,整個虹口租界大都化爲燃燒的廢墟。少數還能挺立的建築身上也是千瘡百孔。日本人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虹口租界,在人類科技的力量下,卻只用了二十分鐘就將其化爲烏有。
轟炸過後,後方的炮擊停止,前沿陣地的炮擊卻還在繼續。戰線前方,狙擊手壓制對方的火力點,堡壘進行近距離直瞄射擊,在轟擊虹口租界的建築時,前線的攻擊的部隊。甚至將150毫米的重炮推到距目標一千米到兩千米處。壓低炮口,以直瞄平射法直接轟擊殘餘的建築和火力點。
針對火炮平射的死角,紅軍使用的另外一種曲射武器:通過林漢從法國大量進口的58毫米塹壕炮。這種塹壕炮雖然只有58毫米口徑,使用和迫擊炮相同的曲線射擊法。但使用的炮彈卻是極其兇殘的超口徑120毫米炮彈。與其說是迫擊炮。不如說是臼炮。
該炮的威力極其兇殘,炮彈的裝藥遠遠超過了105毫米的榴彈炮,和150毫米的步兵炮相當。唯一的缺點僅僅是射程太近。只有三百米左右,不過在地形複雜城市巷戰中,擁有大量的遮蔽物,這個缺點並不是缺點。這款塹壕炮本就是一戰時爲應付西線塹壕而設計的。當時林漢向法國人購買時只出了比買廢鐵高不了多少的價格,唯一讓他不滿的地方是該炮的炮彈奇貴無比,甚至比炮還貴。
現在的紅軍在武漢的兵工廠,已經能自產該炮的炮彈,不過由於技術限制,紅軍填裝的是威力較弱的硝銨火乍藥。
當前線的58毫米塹壕炮還在發射超口徑炮彈時,進入前沿攻擊陣地的紅軍戰士在坦克的掩護下,已由各處掩體涌出,跟在坦克後面向租界發動全面進攻。
紅軍並沒有直接使用暴力覆蓋式轟擊,而是虹口租界區在地圖上畫成無數個區域小塊,然後集中炮火,挨個挨個的集中兵力和火力,一一解決。
攻擊部隊部隊並不是毫無戰術性地蟻聚攻入,而是事先分配好目標,劃分好區域,在坦克的掩護下,以連、排爲單位從西、北兩個方向同時攻入虹口租界區。
炮兵用“火牆”在前面開路,坦克突擊,步兵跟隨掩護,鞏固陣地。來自兩個攻擊方向的紅軍,很快就撕破虹橋租界的外圍防線,進入租界內部。
五點進攻,六點時戰火就燒到以海軍司令部大樓爲主體的防禦心區附近,圍邊全是密集的建築,守軍加上武裝僑民和組織起來的平民輔助人員,日本在這小小的不到四平方公里的區域裡,蝟集了三千人。
在六點十五分傍晚時,紅軍空軍又一次出動,波2配合霍克ii,在這狹小的區域裡投下十幾噸的燃燒汽油彈將整個日租界燒成一片火海。相對於tn(蟹)t火乍彈,汽油彈成本低廉,製造簡單,是林漢強烈向紅軍推薦的武器。日租界這兒磚木結構的建築不少,使用效果極佳。
空氣中瀰漫着濃重的硝煙氣息和人肉燒焦的氣味,維克斯坦克轟隆隆地碾過冒着熱氣甚至還在燃燒的街道。接近拐角處時,坦克的速度慢了下來,炮塔也隨之轉向拐角方向。
噹噹噹的聲音響起,那是拐角處遠處街壘和廢墟中殘存的日本人在朝坦克進行徒勞的射擊。
“板載!”
街道死角處,猛衝地衝出一個身上掛滿火乍藥,手持燃燒瓶的日本人,只是他纔剛剛露頭,就被邊護翼的步兵手中繳獲的“國產mp18衝鋒槍”直接掃倒。整個人燒成一個火人倒在地上,幾秒後,手中的爆炸物被引爆,轟地一聲發出驚天巨響。
(注:mp18當時的中國除了進口外,中國自己也能自造,當時中國的上海、南京鞏縣、漢陽以及廣東、山東等各地的兵工廠都生產過這種衝鋒槍,不過炮黨奇葩的“造不如買”的所謂“黃金十年”的折騰後,到抗戰時反而製造能力大大下降了)
紅軍的手中的mp18都是戰場上的繳獲,漢陽、南京的兵工廠雖然也可以自產mp18。但製造工藝複雜,材料浪費大,紅軍佔領後就已全部停產這種費工時和材料的武器,現有的mp18都是各路軍閥手中獲得的繳獲。
坦克在日租界的巷戰中,最大的敵人有兩個,一個是佈置在租界裡少量的20毫米速射炮,不過這些速射炮大都在前面的火炮覆蓋中被摧毀。殘餘下來的少許一旦開火暴露了位置,很快也就會後方重火力或伴隨的步兵摧毀。另一個威脅就是這種身背炸藥包從隱藏處衝出來的日本“人彈”。
日本人在上海駐紮的,畢竟只是殖民部隊而不是正規軍,受制於諸多因素制約。重火力極少。絕大部分都是步槍類的輕兵器。
維克斯坦克安然無恙地轉過街道拐角,車身上叮叮噹噹地中槍聲響個不停,街道處顯然存在一個機槍點,子彈打在坦克的裝甲上不斷地反彈開來。隨行護翼的士兵紛紛地避到另一側以躲避跳彈。
跟隨坦克前進的王鐵錘。以坦克爲掩護探頭朝對面瞄了一眼。又縮了回來,然後跑到坦克後面,拿起外掛的電話話筒吼道:“對面的二層房子。有大招牌的那座,二樓窗口!”
坦克的視角有限,在城市戰尤其如此,經常是被對手打了半天,坦克中的乘員還找不到打他的目標的確切位置。車長若是露出炮塔探頭指揮,又往往成爲對方重點集火的對象。不過坦克邊上若加掛一個外部有線通訊設備,由伴隨的步兵充當眼睛,用其和車長聯繫,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坦克在行進時噪音極大,甚至連內人員相互間都很難聽到對方的聲音,二戰時坦克更是如此。所以坦克內爲了提高乘員相互間的聯繫效率,往往都要裝備車內通訊系統用於相互交流,要和外面的步兵聯繫更不容易。德國的二號坦克是最早使用這種車內通訊系統,美軍坦克也有我上面說的這種外掛有線通訊裝置用於坦克和步兵交流配合,這種設備在城市巷戰中極爲重要。
英國人賣給炮黨的維克斯坦克上並沒有這套通訊設備,這套通訊設備同樣也是林漢從德國進口引進的。大半個白天,紅軍在租界外圍和英國人對峙的時候,所有的坦克都在爲城市巷戰做各種改裝和加掛。這輛原重六噸的維克斯坦克,現在車身表面就打補丁一般地嵌滿各種亂七八糟臨時焊上的鋼板鐵板以以增加防禦力。雖然模樣難看了一些,但在實戰中效果很好。
其實帶頭的維克斯坦克身上,還差了一樣對巷戰很有意義的東西,那就是架在坦克上的12.7毫米高射機槍,可惜無論是現在的德國還是蘇聯,都無法提供這件武器。德國是因爲受制於凡爾賽和約的影響,現在纔剛剛恢復過來,新式的13毫米坦克用高射機槍生產線還在準備過程中,蘇聯的捷格加廖夫高射機槍要等到1938年才能開發出來,同樣也無法提供。所以現在這輛維克坦克上只能架着一挺劉易斯輕機槍充數,該機槍進行過特別的改造,提高了槍架以擡高射擊仰角。需要時由車長探頭操縱或由邊上的步兵跳上坦克使用。
在接到伴隨步兵的指視後,維克斯坦克的車長很快鎖定目標,十幾秒後,維克斯坦克發出一聲怒吼,一炮打進對面隱藏的機槍火力點,直接將其打啞。
在打啞那個火力點後,維克斯坦克並沒有高速突擊,而是等着兩翼的步兵跟進,清楚兩邊的建築。這條兩百多米長的街道兩旁房子,每間都可能藏有伏兵,需要士兵一一清理。
就巷戰經驗來說,攻入上海的紅軍要比日本人豐富得多。在過去三年的戰爭中,紅軍和南京國民政府打過多次的城市巷戰,這方面的經驗已很豐富。而紅軍中的許多參加過十一月革命的德共成員,他們也擁有極豐富的巷戰經驗。這幾年在德共援中共的過程中,也一併交流給了中國。
而租界之戰前,林漢和李華梅絞盡腦汁,從後世得得到的各種巷戰需要注意的事項,適合的巷戰戰術,各種腦洞大開的想法,全部整理成書發了一份給紅軍上層參考,甚至還在德國拍了一部類似的軍事題材電影科教片,然後送到紅軍這邊給打上海的紅軍戰士觀看,以減少他們巷戰中的傷亡。
而就單兵素質來說,急劇擴大的紅軍雖然士兵的綜合素質有所下降,但都是經歷過戰火的老兵。相比之下,對面的日本人,只有一千出頭的經過訓練的海軍陸戰隊士兵,雖然他們個人作戰技術不輸紅軍,但實戰經驗卻差了很多。在紅軍士氣上不輸對手,武器更有碾壓優勢的情況下,加上戰前準備充份。虹僑、楊浦一帶的日租界,從開戰開始,就以一種令人絕望的“穩定速度”一處一處地落入紅軍之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