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在客場空戰。”
“敦刻爾克不是客場,德國人在我們的包圍中,那裡只有幾十平方公里。”
“可是我們也在德國人的包圍圈裡,更大的包圍圈裡。說心裡,隔着一個英吉利海峽飛過去進行空戰,這個場讓我想起了五年前在中國的時候,當時我們也是這樣跨海空戰的。”
出擊前,皇家空家第十一飛行大隊的隊長溫克少校向上司吐糟着。
身爲一名身級百戰的老飛行員,溫克少校有技術更有運氣。他參加過中國干涉戰爭,也“干涉”過西班牙內戰。在中國戰場和西班牙戰場,先後三次在空中遭遇過李華梅的“藍色十三”,三次都被她打了下來,三次都大難不死,甚至“毫髮無傷”。
經歷過這麼多場空戰,也有過多次被擊落的教訓,溫克少校就象梅林上尉一般,很變成了“老油子”,他也象那位在挪威海上“精明”的梅森上尉一般,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空戰保命經驗。
客場空戰打,戰場情況不明不打,敵強我弱不打,時機不對不打.......當然,這心得如果在空戰中全用的話,他的下場一定會是在空戰結束下飛機後,被地上的憲兵抓起來以“畏敵罪”送軍法處。
十八日這天,溫克少校最大的不滿就是:
“爲什麼不讓我們駕着噴火出擊?”
他所在的第十一飛行大隊這幾天恰好正在換裝噴火式戰鬥機,然而考慮到飛行熟悉程度問題,以及“優先保證”本土防空問題,今天出擊時,他還是隻能駕駛性能稍差一點的颶風戰鬥機出擊,這讓溫克上尉很是不滿。而發出這條指令的是皇家空軍司令道丁。他對丘吉爾強令皇家空軍出擊前往敦刻爾克進行空襲空戰的指示強烈地反對。
在道丁看來,那三十幾萬人馬現在已經沒有救了,幾個月的空戰下來,皇家空軍現在的損失慘重,西歐洲戰場戰局糜爛已是定數。爲了本土防禦的需要,實在不應該再派飛機去“客場”戰鬥了。
但丘吉爾絕對不可能對德國人包圍圈裡的三十幾英法聯軍見死不救。
十八日天色一亮。由英國本土靠近英吉利海峽一側的數個前線機場,就接連起飛了五十四架戰鬥機掩護七十架轟炸機和三十架箭魚攻擊機,直撲敦刻爾克。
出擊前,轟炸機飛行接到了一條得有些矛盾的指令。
“全力轟炸敦刻爾克的德軍,但不能破壞敦刻爾克的港口設施。”
看到這條上級指示後,當時駕機的英國飛行員幾乎集體產生了想罵孃的念頭。
七點整,大批英機排成箱式編隊,開始穿越英吉利海峽時,在海峽上空頓時遭遇了第一批次三十六架HE100戰鬥機的攔截。
幾分鐘後。第二次批次,從新佔的比利時臨時野戰機場起飛的德國戰鬥機也也趕到戰場,而在同一時間,其他方向趕來支援的英國戰鬥機也加入雙方的戰鬥機就以白浪濤天的英吉利峽爲背景,展開最慘烈的廝殺。
溫克少校起飛前的“烏鴉嘴”不幸而言中了,整個空戰的過程,就象是發生在滬杭上空的空戰的翻版。
英國方面出動的主要是颶風戰鬥機,布倫海姆輕型轟炸機和威靈頓中型轟炸機。
而德國方面的相對“簡單”得出。他們出動的全是戰鬥機。大部分是HE100戰鬥機,少數則是陸基型的HE112。爲了保證敦刻上空的制空權。五月十八日這天,德國空軍光是爲敦刻爾克戰場,就足足準備了六個飛行聯隊,超過三百架戰鬥機,輪番出戰,以保證敦刻爾克上空隨時都有戰鬥機提供空中掩護。
比起還要分心保護轟炸機的英國戰鬥機。專心執行攔截和獵殺任務的德國空軍在空戰中自由度無疑要高得多。
十八日七點起,敦刻爾克附近天空就佈滿了蚊羣般密集的飛機。擡頭望去,到處都可以看到機身上漆着鐵十字的HE100和畫着“圓環套圓環”標誌的英國飛機在空中跳華爾茲廝殺。
在空戰戰場下方的德軍控制區的淺水海灘上,五條正處於“擱淺”狀態的艦船上的防空高炮正猛烈地對着飛入低空的英國飛機開火。
從今天凌晨突襲敦刻爾克成功到英機大規模出動進行轟炸,間隔只有幾個小時。由於時間緊張,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村的港口又缺乏卸載重武器的設備,現在佔領的敦刻爾克的德軍,根本無法在陸地上建立防空高炮的陣地。
所幸戰前德國方面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不僅是兩艘前無畏艦,另外三艘衝灘擱淺的輪船,來之前都進入船廠進行大規模地改造,拆取了一切可以拆防的外置設施後,五條艦船身上所有安裝主炮的位置全裝上了防空高炮,然後作爲水上防空平臺駛往敦刻爾克。當英機大規模攻擊敦刻爾克時,這些浮動的防空平臺就成爲德國地面部隊對英國空軍最有威脅的武器。
除了這條作爲固定防空炮臺存在艦船外,敦刻爾克港附近的海面上,總共還分散佈置着十艘防空驅逐艦在海里遊戈。
這十艘防空驅逐艦,除了林漢寄靈的一艘III型防空驅逐艦和備份用的另一艘,噸位在兩千五百噸外,餘下的八艘全是魏瑪時代留下來八百噸位的海鷗級驅逐艦。
敦刻爾克由於離英國的陸基機場太近,這裡又是英德雙方爭奪的焦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型戰艦極易遭受飛機的轟炸。所以爲了保護手中珍貴的海軍戰艦。林漢和漢娜將魏瑪共和國時代建造的八艘八百噸級的“海鷗”驅逐艦派到了敦刻爾克港。
這些魏瑪時代下水的老式驅逐艦,重心高,般程遠,不適合遠洋作戰,但作爲近海防衛艦來使用卻是極適合的。加上其設計老舊,艦體便宜。此次敦克爾克之戰前,漢娜利用“靜坐戰爭”的時機,下令這些老艦送入船廠進行防空改造,以作爲機動防空炮臺使用。
海歐級驅逐艦,噸位八百噸,裝備3門105毫米艦炮。進行防空改造後。拆除了部分艦上建築,騰出的空位全部換上40毫米博福斯和20毫米厄立孔防空高炮。
這些魏瑪時代的遺產,由於航程短,重心高,只適合作爲近海防禦使用,敦刻爾克恰好是適應其作戰的戰場,發揮餘熱。更重要的是,這些老艦“不值錢”,對於家底單薄的德國海軍來說。就算是在這裡英國空軍擊沉了,也不會太心痛。
之所以不派更多的驅逐艦進入敦刻爾克,主要是爲了達成戰役的突然性。在奪取敦刻爾克之前,漢娜率領德國海軍主力進入北海,趁夜炮擊英國本土沿岸,將英軍注意力全部吸引過去。而奪取敦刻爾克的任務,則林漢率領的驅逐艦分艦隊執行。由於距離上的原因,敦刻爾克要到十九日凌晨纔會得到已經“走遠”的主力艦隊的支援。
林靈的寄靈的是一艘III型防空驅逐艦。標準噸位爲二千五百噸,是遊弋於敦克爾克港灣兩艘大型驅逐艦中的一艘。另一艘同型艦則他“備用”的身體。在這艘編號爲Z28的驅逐艦上,在艦身中軸線靠近艦橋位置安裝了一門五管三十毫米加特林防空機關炮。
關於敦刻爾克戰役,爲了能夠將幾十萬英法聯軍堵死在這裡,早在暴發之前,漢娜和林漢就做了充份的準備。
西歐戰役開打時,五月十三日的時候。李華梅和喀秋莎藉口“沉睡”,悄悄地離開日本,然後乘飛機穿越半個地球回到德國,直接參加了法國戰役。
林漢、喀秋莎現在就以“合體”的狀態寄靈在編號爲Z28的防空驅逐艦上。喀秋莎和李華梅合體時,雙方會有一方的意識暫時消失。而和林漢合體時,則兩人都會保持自己獨立的意識。
遊弋在敦刻爾克外海的Z28驅逐艦,現在除了充當防空炮臺外,另一個任務起前線的空軍調度指揮台的作用。林漢的意識現在全部用來監視戰場上英國戰機的動向,調動德國選好切入戰場和脫離戰場的時機。而喀秋莎的意識和感知力則全部用來協調各艦防空火力的射擊,由她這臺人形測距離儀提供的數據來調整本艦防空火力的射擊單元,必要的時候,喀秋莎也會親下場操縱艦上的那門五管加特林防空機關炮進行射擊。
至於李華梅,她則直接加入了德國空軍,駕駛着林漢和漢娜專門爲她魔改過的HE112G型“特裝機”參加空戰。對於德國空軍來說,得知著名的世界頭號空戰王牌“藍色十三”加入德國空軍助戰,頓時也是士氣大振。
十八日這天清晨起,敦刻爾克的天空就佈滿了英德兩國的戰鬥機,蒼蠅般嗡嗡尖叫着,上百架飛機在這裡互相追逐,撕咬,幾乎每隔一分鐘,都有冒着黑煙的飛機從天上掉下來。
“高度1500米,角度32,火炮仰角65,定時6.5秒,急速射......開火!”
Z28驅逐艦上,喀秋莎報出射擊數據,前後共四門128毫米的高平兩用填充了炮彈,按其所報數據擡高炮管,隨着悅耳的女音在各炮塔內響起,炮手踩動扳擊,四發填充了定時引信+VT(無線電近炸)引信的炮彈一齊打了出去。(爲了省事,以後把無線電近炸引信,用VT這個美式的簡稱代替)
這艘編號爲Z28的防空驅逐艦,是III型驅逐艦的後期改良型,和早期型最大的不同是取消原有的雙聯裝128炮,而是恢復成四座單管128高平兩用炮設計。原因是在測試中發現,就追獵目標性能而言,還是單管128炮的追獵性更加,而雙聯裝128炮的設計,最大的缺陷之一是由於其配套的半自動裝彈機過於笨重複雜,既容易出故障,也造成艦體重心偏高,測試中反而不如單管128炮的防空效率更高。
另一艘裝備和其相同的Z29驅逐艦緊跟在Z28身後行駛,和其共享射擊數據。安裝了半自動裝彈機的128高平高用炮射擊速度極快,緊急射擊時,一分鐘內可以輕易地打出二十炮彈。隨着喀秋莎一聲令下,兩艦上的高平兩用炮瞬間在艦體前方八千到九千米處打出一片密集的彈幕。
安裝了VT引信的128炮防空效率是尋常的定時引信的三倍以上,被喀秋莎鎖定的目標,恰好是一隊十二架的威靈頓轟炸機編隊。
大片的128炮彈在威靈頓轟炸機機羣裡炸開,兩架威靈頓轟炸機當場就被炸得一頭栽向海面。其餘的也多有受傷,最重要的是,原本排列整齊,互相掩護的編隊飛行陣型,在這一波炮擊中被打得被迫分散開來。
編隊一亂,早就埋伏在附近的德國戰鬥機立刻象聞到血的鯊魚般一擁而上。雖然附近也有英國戰鬥機在護航,但是德國戰鬥機的數量更多一些,數部漏網的“殺手”突入英機隊列後,立刻就大塊剁飴地“享用”起來。
比起“客場”作戰的英國飛機,敦刻爾克上空作戰的德國戰鬥機,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擁有海上移動的防空平臺Z28驅逐艦幫忙作戰術指導。在Z28驅逐艦上的電子雷達和和林漢這個人形雷牽雙重指引下,德國戰鬥機總能找到最佳切入點發動空戰。更重要的是,由於有“雷達”的指引,德國空軍飛行員只需專注於自己的前方,而毋須擔心會被對手從身後突襲。
這一點在空戰中極其重要。
駕機空戰時,根本就是極耗神的一件事,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空戰和海戰、陸戰最大的不同就是,戰場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
求點贊,大家有贊給贊,別小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