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桐拿起講話稿,細細地過了一遍,發現了很多問題,但他又不能直接說明,於是道:“郭科長,你們看。張主任在打擊私挖濫採的重要性這塊加了一點財政收入的平衡性,我覺得這點你可以闡開說,其他破壞國家資源,危害性大都是隔靴撓癢,真正的危害性的是造成財政收入嚴重流失。另外,在存在問題這塊,你應該點透了說,直接說官商勾結,官官相護,一些人行政不作爲,充當保護傘,這是現實問題,沒有什麼可避諱的。”
經沈桐怎麼一說,一羣人頓時茅塞頓開,醍醐灌頂。郭建剛高興地道:“還是沈桐瞭解吳書記的講話風格,以後要是有講話稿,還需要你多加參與啊。其實,我一開始也想到了這一層,可涉及到一些領導幹部,就省略去了。”
看來郭建剛對吳江凱此次打擊私挖濫採的行動還是理解不透,沈桐沒有再多說,點到爲止。
這次秘書科抽調回來的人有3個,其中聶少新和自己年齡相仿,其他人則都比自己年長几歲。沈桐並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跟了吳江凱就高人一等,低調行事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法寶。於是他並沒有過多的參與講話稿的修改工作,與聶少新笑了笑,於是轉身來到了趙毅堂辦公室。
趙毅堂辦公室有電腦,沈桐敲門進去後,趙毅堂正端坐在沙發上抽着煙喝着茶,見沈桐進來後,他擺弄了下肥胖的身軀,笑着道:“沈桐,今天中午到我家吃飯,怎麼樣?我家那口子天天在我耳邊嘮叨,我都招架不住,正好我女兒也回來了,你就過去吃個便飯,好不好?”
趙毅堂一家子對沈桐好是真心的好,除了沈桐懂事機靈外,最主要的是趙毅堂只要看到他,就想起死去的兒子,念子之情是他難以割捨的情懷。
要說趙毅堂也夠可憐的,中年喪子,女兒又身患重病,自己又剛剛遭受重創,接連不斷的打擊沒有擊垮他,反而越發堅強。男人以事業爲重,可支離破碎的家庭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早早地就兩鬢白髮。人生啊,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沈桐沒有拒絕,滿口答應了趙毅堂的請求,這讓趙毅堂樂得像個小孩子似的,掏出煙丟給沈桐,還親自點上。
沈桐與趙毅堂閒聊了一會,指着電腦道:“趙書記,我想用用你的電腦,您看方便不?”
“你用,你用。”趙毅堂起身道,“電腦對於我來說是個擺設,我年紀大了,甭說電腦,就我腰間的這BP機,好多功能我都不會用,哈哈,你先忙,我上個廁所。”說完,背起手,哼着小曲走了出去。
目前,基本上各個單位的一把手都配上了手機,就連最冷門的檔案局局長,都買的最新款手機。趙毅堂也算個另類,依然帶着傳呼機,好多人會問:“老趙啊,你也該買個手機了。”就連吳江凱都幾次提到,“老趙,趕緊配個手機,幾次找你都聯繫不上。”當時趙毅堂滿口答應,過後依然如故。
其實,趙毅堂也不是買不起手機,但他家的情況實在不允許,女兒每個月高昂的醫藥費,都壓得他夠嗆,能省一分是一分吧。趙毅堂如此簡樸的工作作風,居然被馬國濤檢舉受賄被免職,不得不說是強烈的諷刺。
然而,受賄的事實確實存在,這也是趙毅堂的妻子李臘梅逼不得已,一心想着把家裡減輕點負擔,手一哆嗦就收下了。吳江凱後來得知事情的真實情況,他並沒有埋怨趙毅堂,要不然也不會這麼快就再次起用他了。相反,馬國濤被免職至今,吳江凱隻字未提。
趙毅堂走後,沈桐熟練地打開電腦。大學時代,沈桐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自己的一臺電腦,父親善解人意,幾次提出要給他買,但沈桐都一口回絕了。那時父親的養殖場剛剛起步,家裡正需要錢,一臺電腦當時售價高的讓人咋舌,要價6000多元,對於沈桐來說,簡直是奢侈品。
沒有電腦,沈桐就經常跑網吧,在網吧裡他學會了聊天,打遊戲,看電影,通過小小的窗口瞭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尤其是在瀏覽門戶網站的新聞時,沈桐纔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目標,當一名記者。畢業後,他如願以償。可好景不長,僅僅一年光景,就讓他與這個職業無緣。
沈桐打開大學時代註冊的郵箱。這個郵箱號還是他大學教授讓他註冊的,告訴他說以後我們交流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能受到教授如此青睞的,寥寥無幾。
當年大學畢業時,沈桐的大學教授執意讓他考研,讓沈桐跟着他專門研究現當代文學,並直接保送。沈桐也心動過,可當年的大學生已經不再是天之驕子,畢業不包分配,由學校推薦,可研究生依然享受着包分配的待遇。
沈桐苦思冥想了幾天,想到自己家庭的狀況,最終下定決心告知教授,決定出去找工作。教授扼腕嘆息,但依然沒有放棄沈桐,並指給了他一條路,讓他留校任教,他去和學校說情。
對於教書育人這個職業,沈桐不能說不喜歡,總覺得有些單調枯燥。從小一直生活在校園,從這個校園挪到另外一個校園,大學畢業後繼續待在校園,這種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於是他再次宛然拒絕了教授的美意。
在沈桐的堅持下,教授把他推薦給了《東江日報》的老同學。工作期間,教授還經常打電話過問沈桐的情況,足以看出他對這個愛徒的憐惜之情。
沈桐打開郵箱,一連串未讀郵件引入眼簾。仔細數了下,居然有50多份。沈桐粗略瀏覽了一遍,有20多份是投稿的,竟然最近一段時間都有,想起那時當記者的難忘歲月,沈桐實在難以割捨。
他跳了過去,又看到教授發的幾份郵件,沈桐大致翻看了一下,部分是關心他的信,還有一些他最近寫的作品。再往下看,一個熟悉的名字突然蹦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