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一錘定音

日爲有了前面的鋪墊。所以當裴承毅把話題轉向太平洋哦洲防。沒人感到驚訝。

雖然與之前高調向俄羅斯宣戰相比,對美宣戰低利愕多,即通過正規外交方式發表宣戰聲明、從美國撤走外交人員、將旅美國民轉移到第三國等等,但是這並不能改變太平洋戰爭的地位,美國纔是共和國的頭號敵人。

與部署地面戰爭工同,裴承毅沒有給袁晨皓太多的發言機會。

從一開始,元首就牢牢控制着發言權,並且主導着會議進程。所謂孤掌難鳴,與元首一同表演的還有海軍參謀長李向東上將與西太平洋戰區司令劉哦軒上將。更重要的是,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裴承毅沒有直接提到戰術問題,而是在李向東提議之後,提出以西太平洋戰區爲基礎,成立新的戰區。

這下,再也沒人認爲裴承毅在鬧着玩了。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確定戰術最爲重要,但是真正的軍事家都知道。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指揮體系。只有一套完善的指揮體系,才能將戰術的威力發揮出來,也才能讓軍隊贏得最終的勝利。毫無疑問,共和國在太平洋方向上的指揮體系很不完備。

衆所周知,日本戰爭之後,共和國的戰略重點由太平洋轉向印度洋。並且通過後來的印度戰爭與中東戰爭,將印度洋變成了共和國的“內海從整體戰略局勢來看。這一選擇的根本出發點就是避免過早與美國發生衝突,畢竟美國是太平洋沿岸國家,卻不是印度洋沿岸國家。從地理位置上看,共和國在擊敗日本之後,如果繼續向東擴張,就的與美國爭奪北馬裡亞納羣島的控制權,即便轉爲南下,也會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澳大利亞與美國發生利益衝突。問題是,這種避讓策略只能規避一時,而不可能解決中美利益衝突。或者說,共和國轉爲向印度洋挺進,不等於在太平洋上就沒有利益需求了。從根本上講,共和國對太平洋的利益需求遠遠超過了印度洋。

翻開地圖看一眼就知道,共和國最大的安全威脅就來自東面的太平洋。

, 可

雖然在北方與俄羅斯接壤,特別是在東北地區,僅與俄羅斯隔了一條界河。但是共和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而且在力佔年之後,對東北地區進行環境改造,大量重工業內遷,小興安嶺、完達山與長白山地區的自然環境得到恢復,等於建立起了一道深達數百千米的戰略屏障。總的來說,俄羅斯對共和國構成的戰略威脅不算太大,並且在這場戰爭中已經得到證實。東北方向上。完成統一的朝鮮成爲共和國的盟國。日本失去威脅,使得共和國當局再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東南方向上,雖然完全倒向美國的菲律賓有些威脅,還一度對共和國的東南亞戰略產生影響,甚至是美國艦隊進出南海的主要通道,但是菲律賓終究是個小國,而且與共和國近在咫尺。根本成不了氣候,也就難以對共和國構成實質性威脅,更不可能的到重視。南面的東南亞地區,除了印度尼西亞有點棘手之外,其他國家均已先後投靠共和國,成爲集約集團成員國與準成員國。西南方向上。以巴基斯坦爲核心的南亞地區早已是共和國的後院,更是共和國的大後方。即便在西面的中亞地區。也有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當哈薩克斯坦等戰略屏障。

總而言之,從。舊年開始。經過的多年的努力,共和國在周邊地區建立起了一道縱深在 奶千米到醜。千米之間的戰略防禦地帶。即常說的“本尖防禦圈”。在這道防禦圈上。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東面的琉球羣島。

次年,日本戰爭結束後力年,網剛出任共和國元首的顏靖宇不顧多方反對,在全體代表大會部分代表的支持下,承認琉球羣島爲獨立國家,將佔領的先島諸島、沖繩諸島、奄美諸島、吐噶喇列島與大隅諸島移交給了新成立的琉球羣島聯邦政府,並且與琉球聯邦簽署了數份軍事基地租借合同,租用了包括那霸軍港、嘉手納空軍基地、種子島航天基地、西表島海軍航空站、衝永良布島炮兵實驗場與德之島陸戰隊駐記營地在內的舊多座軍事基地與大型軍事設施。

這一舉動,立即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

客觀的講,顏靖宇的這一做法確實有點過分。

日本戰爭後,雖然共和國強迫日本當局簽署了包括出租軍事基地、允許共和國向琉球羣島派遣駐軍在內的停戰條約,但是共和國當局不但沒有吞併日本,也沒有要肢解日本的企圖。拿琉球羣島來說,當時共和國默認了以歷史傳統爲基礎的定義,即琉球羣島僅包括吐噶喇海峽以南的島嶼,而海峽北面的大隅諸島在歷史上就屬於日本。問題是。戰爭期間,爲了用遠程炮兵打擊九州島與四國島,共和國出兵佔領了大隅諸島中的屋久島與種子島,隨後又以安全名物了口永良部烏、竹島、翼島、硫黃島、草煩羣島、申、鹿島與甑島列島上的居民,並且將這些島嶼的控制權全部交給了佔領軍司令部。戰後又移交給了軍事管制與區域安全委員會,最終移交給了西太平洋戰區司令部。也就是說,經過出年變遷,原本屬於日本的島嶼也都歸在了琉球聯邦名下。更重要的是,琉殊羣島聯邦政府的前身就是軍事管制與區域安全委員會。如此一來,在顏靖宇宣佈承認琉球羣島爲獨立國家的時候,等於把法理上屬於日本的數十座島嶼全都送給了琉球聯郝。

可以說,這就是問題的結症所在。

從法理上講,因爲在停戰條約中。共和國當局並沒承認不支持琉球羣島獨立,只是保證不在力年內承認琉球羣島獨立。在停戰條約生效之後,共和國與日本進行過多次接觸與談料,商討琉球羣島的去留問題。當時,日本當局爲了讓共和國同意向外島移民,並且不阻撓日本的戰後重建工作,同意在戰爭結束力年後。以全民表決的方式來決定琉球羣島的歸屬,只是明確要求表決必須在國際社會的監督下進行。以此爲基礎,共和國與日本在2叨之前就簽署了一份停戰補充協議,其中只規定需要通過全民表決來決定歸屬,而沒有明確全民表決是否要得到國際社會的全面監督。正是如此,在好年的時候,顏靖宇纔在沒有與日本協商的情況下,讓琉球羣島成爲了琉球羣島聯邦。當然,在此之前,肯定進行了全民表決,而且表決結果是支持獨立的佔多數。

由此可見,琉球羣島獨幕的問題不大。關鍵就是把一些屬於日本的備嶼利了過去。

可以說,如果不是當時中美關係相當緊張,而且兩個。超級大國都在爲戰爭做準備,恐怕這件事情會演變成一場局部戰爭。

事實上,顏靖宇在力據聳鼓動琉球羣島獨立,也是在爲戰爭做準備。

比。,萬

雖然在日本戰爭中,共和國就佔領了琉球羣島包括北方的大隅諸島,並且強迫日本簽署了出租軍事基地的停戰協議,但是從法理上講。只要琉球羣島沒有獨立就仍然是日本的領土,共和國在琉球羣島的駐軍、以及軍事基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就沒有保障。事實上,正是受此影響。在2餾年之前,共和國在琉球羣島軍事基基礎建設投資就非常有限,從而嚴重影響了軍事基地的存在價值。別的不說,共和國海軍將最先進的航母部署在印度洋,除了戰略需求之外,也與琉球羣島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有很大的關係。比如“重慶”級在進消停靠之後,就將關閉主反應堆,除了由電池爲應急系統供電之外,其他系統都需要由港口的電力設施供電,而那霸港的供電能力根本滿足不了需要。也就很難爲“重慶”級航母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持保障。

讓琉球羣島獨立建國,等於讓共和國在琉球羣島上的軍事存在合法化。

問題是,即便琉球羣島獨立建國,也未能使共和國獲得一個更加安全的戰略環境,就算把日本本土的舊多處軍事基地算上戰爭前幾日,共和國在日本本土的軍事基地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共和國在西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線仍然非常脆弱。

從距離上看,共和國的本土防禦圈的東部戰略防禦空間在 四0千米

右。

如果面對的是二流軍事強國”功千米的戰略防禦縱深已經非常充足了。問題是,共和國在西太平洋上面對的是超級大國,即便算上向外延伸的勁到勸千米防禦空間,西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縱深也非常有限。早在凶年,制定第一份戰爭計刮的時候,身爲陸軍上將的袁晨皓就明確提到,從保證本土安全集發,應該在戰爭初期設法奪取包括關島與菲律賓在內的西太平洋上的戰略要的。將本土防禦圈向東擴張 曲到醜口千米,從而確保本土不會受到威脅。

從戰略上看,如果能夠奪取關島與菲律賓,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問題是,有那麼容易奪取關島與菲律賓嗎?

顯然,這個問題不需要回答口美國利用託管國的身份控制了北馬裡亞納羣島之後,關島就成了美國最重要的海外領地地位高於託管地區、低於聯邦州,具有相同身份的還有加勒比海地區的波多黎各,從法理上講,攻擊關島就是攻擊美國本土。即便是菲律賓,也不是想打就能打下的。不管怎麼說,菲律賓是一個擁有近億人口的國家,而且是一個長期親美的國家,即便不考慮美國直接出兵,能夠輕易佔領菲律賓。也會爲此付出重大代價。總而言之,向東進軍的難度非常大。

正是如此,共和國才退而求其次。盯上了日本的火山列島。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派兵進駐硫黃島,並且在島上修建軍事設施。已經在侵犯日本的主權了入重要的是,即便宗倉站在軍事右場卜,也有理由相信”心微酬黃島正是共和國在太平洋戰場上主攻的實質性表現。也就是說,早在田年之前。共和國當局就對太平洋戰爭的性質有了明確界定。

既然是主攻,就得理出輕重厲害關係。

母庸置疑,作爲世界上最廣袤的海洋。一個戰區司令部肯定忙活不過來。因此在談到太平洋戰卓的時候,裴承毅首先提出了成立新的戰區司令部,即在西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的基礎之上,以戰略方向刮分作戰區域。對於元首的決定,沒人表示反對,就連西太平洋戰區司令劉眠軒上將也認爲,有必要成立新戰區。只不過。在成立幾個戰區、以及各個戰區所轄範圍的問題上,大家的意見就不完全一致了。

裴承毅的意思很明確,即在戰爭初期,一切從簡,不要搞得太複雜。只成立兩個新戰區,如果今後有必要的話,再成立新戰區。袁晨皓與李向東卻不這麼認爲,兩人都覺得應該一步到位,成立3到4個新戰區。並且明確規定各個戰區的管轄範圍。避免在職權劃分上出現問題。

雙方的態度很好理解,裴承毅希望親自統管太平洋戰場上的作戰行動,因此要將職權集中起來,而不走過度分散。袁晨皓與李向東則不希望元首插手軍事行動,因此想把戰區細分,讓元首無從着手。

如果在平時,也許還沒有什麼大問題。

因爲在戰爭時期,元首擁有直接統轄軍隊的大權,所以爭論下來。因向東與袁晨皓不得不先後做出讓步。

在裴承毅的堅持下,最終以劃分的方式,在西太平洋戰區的基礎上成立新的西太平洋戰區與西南太裁洋戰區,兩大戰區的統轄範圍以加羅林羣島爲界,即加羅林羣島以北地區屬於西太平洋戰區、加羅林羣島及其以南地區屬於西南太平洋戰區。因爲這條界線大致在北偉舊度上,所以又被稱爲“北舊度線”當然,也不是北緯舊度以北的地區都屬於西太平洋戰區。因爲是南下西南太平洋地區的跳板,所以菲律賓羣島被分給了西南太平洋戰區。更重要的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司令部設在那霸,即原西太平洋戰區司令部,而新成立的西太平洋戰區司令部則設在日本的橫濱部分設施在橫須賀。也就是說,新的西太平洋戰區只保留了名稱,其餘的全都移交給了西南太平洋戰區。

由此可見,裴承毅把重點、放在了西南太平洋戰場上。

對此,幾乎沒人提出反對意見。有資格參加高層軍事會議的,都是共和國軍隊的旨級將領,都知道共和國的基本戰略,也就清楚南下的重大意義。

問題是,在討論戰術話題的時候。裴承毅卻沒有提到西南太平洋上的作戰題動。

不管從哪個角度出發,在南下之前,共和國海軍都得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確保印度出的制海權,而且得確保在北印度洋海域的絕對制海權。正是如此。裴承毅首先提出了印度洋上的作戰行動。

雖然作爲前陸軍上將,裴承毅的專業在地面戰場上,但是作爲共和國戰爭經驗最爲豐富的統帥,他對海戰的理解不在任何一位海軍將領之下。當然,必須承認。裴承毅的海戰戰術知識並不豐富,作爲統帥也沒有必要搞清楚戰術問題。談到印度洋戰爭的時候,裴承毅只提出了兩點,一是殲滅進入印度洋的所有敵國艦隊、並且阻止敵國艦隊進入印度洋,二是控制前往南大西洋與地中海的通道、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軍事行動。針對這兩個要求,裴承毅顯得很大方,即海軍可以自由調動除西太平洋戰區之外的所有軍事資源,包括在東南亞地區活動的南海艦隊。

可以說,從這一簡潔明瞭的軍事部署就看得出來,裴承毅確實是最合適的戰時統帥。

換個角度看,如果出任元首的不是裴承毅,而是某個文職官員。在做出如此重大的軍事決策之前,肯定需要廣泛徵求意見,從而使決策變的更加漫長。對裴承毅來說,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甚至可以說,即便沒有袁晨皓這樣的高級將領,裴承毅也能以元首的身份兼任最高軍事統帥。

更重要的是,幾乎沒人懷疑裴承毅的軍事決策。更不會有人直接反對。

雖然裴承毅不是萬能的,而且誰也無法保證他的決策一定正確,但是在戰爭時期,特別是在時間萬分緊迫的戰爭初期,哪怕有所偏差,及時的決策也比什麼都不做好得多,甚至將決定戰爭的最終勝敗。母庸置疑,在這種關鍵時刻,不管是軍隊、還是國家,都需要一個能夠拿定主意。而且對勝利堅信不移的統帥。

有這種能力。而且有足夠強大號召力,能夠成爲軍隊與國家統帥的。也只有裴承毅。

, 可

第54章 對策第111章 最後的槍聲第62章 絕對優勢第111章 和平信號第16章 謀略第76章 攻堅戰第95章 搶先攻擊第38章 戰爭跡象第121章 防守反擊第24章 風暴來臨第105章 佔領區第29章 海軍在行動第33章 雄辯第11章 全面打擊第58章 空中化第37章 鋌而走險第84章 戰火重燃第3章 利益集團的陰影第33章 各有所需第25章 變臉第39章 善後工作第18章 獨醒第131章 陰霾重重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118章 中堅力量第114章 蜂擁而至第43章 和平利用第44章 第一槍第75章 內外並重第34章 超低空利爪第45章 戰爭需要理由第55章 鞭長可及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47章 兔死狗烹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179章 外長會晤第85章 決戰跡象第39章 笑傲長空第169章 新德里的災難第20章 風聲鶴唳第113章 放開手腳第74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78章 燒烤元首第10章 衝突升級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59章 未來第143章 太極拳第20章 軍事禁運第46章 惡戰的徵兆第53章 快速調整第100章 囑託第12章 軍事聯盟第138章 極速狂飈第32章 推心置腹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124章 全能戰士第54章 反省第36章 無聲的決戰第71章 民主表決第52章 傳話筒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43章 軍事政變第7章 實戰演練第32章 地面主戰平臺第138章 絕對火力優勢第151章 最後一線希望第31章 時過境遷第83章 民族主義浪潮第111章 影響力第17章 積極主動第6章 性格決定成敗第125章 電磁先鋒第2章 各盡其職第60章 戰役穿插第37章 打草驚蛇第26章 坦然面對第38章 戰鬥單位第4章 重要證物第115章 花小錢辦大事第31章 軍售案第63章 失控第7章 拔起蘿蔔帶出泥第67章 秘密武器第53章 建議第29章 目的第26章 領袖第20章 謀面第8章 利益之爭第59章 積極應對第68章 必爭之地第44章 死對頭第20章 唱高調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54章 被動選擇第39章 正中下懷第126章 進攻號第48章 玩火者第31章 真情流露
第54章 對策第111章 最後的槍聲第62章 絕對優勢第111章 和平信號第16章 謀略第76章 攻堅戰第95章 搶先攻擊第38章 戰爭跡象第121章 防守反擊第24章 風暴來臨第105章 佔領區第29章 海軍在行動第33章 雄辯第11章 全面打擊第58章 空中化第37章 鋌而走險第84章 戰火重燃第3章 利益集團的陰影第33章 各有所需第25章 變臉第39章 善後工作第18章 獨醒第131章 陰霾重重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118章 中堅力量第114章 蜂擁而至第43章 和平利用第44章 第一槍第75章 內外並重第34章 超低空利爪第45章 戰爭需要理由第55章 鞭長可及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47章 兔死狗烹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179章 外長會晤第85章 決戰跡象第39章 笑傲長空第169章 新德里的災難第20章 風聲鶴唳第113章 放開手腳第74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78章 燒烤元首第10章 衝突升級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59章 未來第143章 太極拳第20章 軍事禁運第46章 惡戰的徵兆第53章 快速調整第100章 囑託第12章 軍事聯盟第138章 極速狂飈第32章 推心置腹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124章 全能戰士第54章 反省第36章 無聲的決戰第71章 民主表決第52章 傳話筒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43章 軍事政變第7章 實戰演練第32章 地面主戰平臺第138章 絕對火力優勢第151章 最後一線希望第31章 時過境遷第83章 民族主義浪潮第111章 影響力第17章 積極主動第6章 性格決定成敗第125章 電磁先鋒第2章 各盡其職第60章 戰役穿插第37章 打草驚蛇第26章 坦然面對第38章 戰鬥單位第4章 重要證物第115章 花小錢辦大事第31章 軍售案第63章 失控第7章 拔起蘿蔔帶出泥第67章 秘密武器第53章 建議第29章 目的第26章 領袖第20章 謀面第8章 利益之爭第59章 積極應對第68章 必爭之地第44章 死對頭第20章 唱高調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54章 被動選擇第39章 正中下懷第126章 進攻號第48章 玩火者第31章 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