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16章 海軍革命

bookmark

爲物理實驗中心的很多區域不向“遊客”開放,所就返回了北京。

接下來三天,紀佑國把時間都花在了潘雲生送來的絕密資料上。

新技術對軍事現代化建設的影響最爲巨大。

陸海空三軍中,獲益最多的不是公認世界第一的共和國陸軍,而是共和國國防力量中最弱小、最需要支持的海軍。

海軍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剛剛下水的“共和國”號航母。

確定建造中型航母之後,共和國一度計劃建造3,甚至爲後2取好了名字,分別爲“華夏”號與“炎黃”號。

新技術問世後,紀佑國力排衆議,決定只建造“共和國”號,同時設計第二級航母。

取消後2的建造計劃,主要就是“共和國”級航母的設計在2011年前完成,沒有廣泛採用在20111年之後出現的新技術,如果對後2進行全面改進,工作量非常巨大,還不如重新設計一級新航母。

“共和國”號採用的最重要的新技術就是電磁彈射器。

到20133年,共和國已經在蒸汽彈射器上投入了近20元的研製費用。複合蓄電池問世,解決了電磁彈射器的電能儲備問題。紀佑國在這個時候根據海軍司令英常徽上將提交的報告做了一個既大膽、又正確的決定:蒸汽彈射器的研製工作暫時終止,將所有前期科研成果移交給剛剛成立地“電磁彈射器項目組”,增加研製經費,力爭在3年內攻克與電磁彈射器有關的重點科目,在航母下水前完成電磁彈射器的研製工作。

根據這一決定。“共和國”號沒有采用躍飛甲板。

雖然電磁彈射器地研製進度比紀佑國最初制訂地計劃地晚了一些。但是趕上了航母地建造進度。完全能在航母建成前研製成功。

最先提出加快新航母設計速度地也是英常徽上將。

雖然採用電磁彈射器之後。“共和國”號地作戰能力超過了英國海軍地“伊麗莎白女王”號與法國海軍地“戴高樂”號航母。比俄羅斯地“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強大一倍以上。但是受到排水量地限制。總體作戰能力只有“尼米茲”級航母地一半。

從近期看。“共和國”號足以滿足國家戰略地需要。

問題是。航母不是一般地武器裝備。不但建造費用具各類武器之首。全壽命服役時間在年以上。很多國家地航母甚至服役了60。

年之後,“共和國”號還能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地,別說年,20年之後“共和國”號就必將落伍。

2014年,英常徽在提交給紀佑國的《海軍遠景發展規劃報告》中明確提到,共和國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建造排水量在7萬噸以上,載機數量超過75架的大型攻擊航母。

這份報告讓英常徽成爲了“共和國的馬漢”。

紀佑國在同年批准了新式航母的前期研究與設計工作,只是沒有批准建造計劃。

雖然通過分析從俄羅斯購買地“瓦良格”號,設計與建造“共和國”號,培養出了一大批具有航母設計經驗的設計師與工程師,但是在當時地情況下,共和國既沒有需要,也沒有能力建造大型攻擊航母。

直到2015年底,第四次印巴戰爭結束之後,紀佑國才批准爲建造大型航母做準備。

這次,發揮關鍵作用的仍然是英常徽。

遠征印度洋地特混艦隊在實戰中暴露出太多的問題,原因無二,沒有航母——特別是能夠確保制空權地大型航母——特混艦隊的作戰行動受到嚴重影響。

當時,特混艦隊一直在岸基戰鬥機的掩護範圍內活動,無法深入遠海。

對付印度西部艦隊的戰鬥中,擔任主攻任務的海軍航空兵的重型戰鬥機不得不飛行數千千米,前後三次空中加油,僅動員的加油機就有12架之多,對同時展開的空中打擊行動產生了很大影響。

作爲主要制海力量的特混艦隊不但沒有成爲主攻力量,還扮演了“被保護者”的角色。

如果有一艘攻擊航母,結果將完全不同。

對付印度海軍尚且如此,對付更強大的敵人,結果會怎麼樣?

這份由英常徽牽頭,由海軍上百名在役與退役將領聯合發起,名爲《共和國未來海軍》的報告直接催生了共和國的第二級航母,也是共和國第一級大型攻擊航母。

紀佑國在此時批准大型攻擊航母的研製工作,也不僅僅因爲一份軍方的報告。

從國力上講,隨着全球金融危機結束,產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共和國經濟再次步入快車道,有足夠的國力支持建造大型攻擊航母。

從技術上講,隨着第二期研究展開,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與新設備將陸續投入使用。

環境講,第四次印巴戰爭拉開了共和國參與國際爭從此開始,共和國將逐步解決與周邊各國的邊境劃分與領土糾紛問題,在國際舞臺上與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集團展開競爭。

從政治上講,在“共和國”號服役前,共和國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沒有航母的國家。國力不及共和國三分之一的俄羅斯都在211世紀初提出,在20年之內分別爲太平洋艦隊與北方艦隊建造3大型攻擊航。英國計劃建造三艘大中型航母,即“伊麗莎白女王”號、“威爾士親王”號與“安森公爵”號。法國批准了PA2與PA3兩艘航母地建造計劃。美國在建造了CVN78後,先後批准了CVN79與CVN80建造計劃。共和國作爲得到公認的世界強國,建造大型攻擊航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支強大地海軍既是解決爭端的重要力量,又是維護國家與民族利益的必要籌碼。

在潘雲生提供的資料中,被命名爲“中華”級的大型攻擊航母計劃建造3,標準排水量超過C0、滿載排水量超過85000,標準載機數量75架、最大載機數量90,動力系統爲聚變核反應堆,全電動推進。

關鍵技術是作爲動力的聚變核反應堆。

第一座商用聚變核電站地運行測試還未結束,要讓聚變核反應堆上艦,關鍵就是小型化技術。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資料,第一座艦用聚變反應堆將在2018年之前研製成功。

因爲航母的建造週期較長,所以“中華”級航母地開工時間訂在20177年年底。

除了應用到航母上,聚變核反應堆還能應用到潛艇上。

相對而言,海軍司令英常徽對潛艇的重視程度遠如水面戰艦。

“劍魚”號性能出衆,卻因爲造價過於昂貴,只建造了一艘。直到2015年底,海軍才批准了3第二代全電動潛艇的建造計劃。

要想解決造價問題,還得在聚變核反應堆的小型化工作上下功夫。

只有裝備了聚變核反應堆地潛艇才真正具備“無限潛航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劍魚”號的性能缺陷。

按照海軍規劃,配備聚變核反應堆的“核潛艇”將與“中華”級航母同時開工。

除了航母與潛艇,海軍其他水面艦艇也是新技術的“受益者”。

第一艘“柴電混合推進”型多用途驅逐艦已經開工建造。主動力爲大型柴油機,主推進器爲2臺超導電動泵噴射器,最大速度超節。海軍還計劃在該型驅逐艦上裝備電磁炮,使其具備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

第一艘防空巡洋艦已經完成設計工作,即將開工建造。作爲未來航母戰鬥羣的核心力量,該級巡洋艦主要任務就是艦隊防空,除了配備第三代相控陣對空搜索/跟蹤雷達之外,還配備了120射程超過250千米的區域防空導彈。

全電動反潛護衛艦地論證工作即將結束,如果採購價格在承受範圍之內,海軍將採購至少12艘。全電動推進減少了護衛艦上的噪音源,使護衛艦地自噪音水平降到更低,能夠更有效的發現與攻擊海面下地潛艇,作戰能力比普通反潛護衛艦提高至少50。

“海軍革命”的關鍵技術不是正在研製的電磁炮,而是“龍翔電池”的量產工藝。

所謂的“龍翔電池”,實際上是從量產的複合蓄電池中挑選出來的“者”。兩者產出比例一直在1/1000以下。如果不能提高“龍翔電池”的成品率,就無法提高產量、降低價格。“劍魚”號潛艇與“飛鷹”號直升機的價格高得離譜,“龍翔電池”的“貢獻”最大。海軍要想進入“全電動時代”,解決“龍翔電池”的量產工藝尤爲關鍵。

海軍建設是一件任重道遠的艱鉅工作。

如果國力強盛,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陸軍只需要1,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海軍卻需要至少50年。

共和國海軍要想成爲世界一流海軍,不是建造幾艘航母、幾艘潛艇、幾艘巡洋艦那麼簡單的事情。只有全**民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將海洋利益放到國家利益的首位,共和國纔有希望成爲世界海軍強國。

不管是率領中華民族走上覆興之路的紀佑國、還是爲共和國海軍奮鬥了數十年的英常徽、乃至所有關心與支持共和國海軍的萬千軍民,他們只是開啓了一個新的時代、爲共和國邁向遠洋打下基礎。

共和國海軍成爲世界一流海軍的那一天,就是共和國成爲世界一流強國的日子!

月票啊月票,衝向第三,兄弟們加油!

第49章 戳破牛皮第82章 借題發揮第3章 日印結盟第131章 戰爭加速第56章 最後的機會第32章 推心置腹第67章 意外收穫第160章 不可模仿的將軍第51章 輪迴第113章 拋磚引玉第11章 轉機第156章 外交努力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93章 大轉折第112章 行刑第10章 新人報到第139章 指揮藝術第181章 戰略博弈第37章 風起雲涌第2章 政治鬥爭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140章 猛虎下山第57章 關鍵一步第141章 理想戰術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106章 嚴冬來臨第24章 四法案第70章 替代方案第12章 平衡外交第3章 換屆選舉第103章 春雷第5章 衆望所歸第129章 喉舌之戰第38章 多兵種聯合行動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9章 赤裸裸的威脅第49章 大蕭條第40章 空軍出動第51章 摒棄前嫌第1章 遲來的條約第75章 戰爭爆發第83章 造勢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第146章 王牌對王牌第69章 司令官的價值第121章 防守反擊第36章 捨身第68章 搶先攻擊第109章 猛然醒悟第1章 頭腦與靈魂第186章 調兵遣將第14章 撥雲見日第21章 替代品第7章 拔起蘿蔔帶出泥第10章 自由與麪包第106章 舉足輕重的朋友第16章 聯合指揮部第117章 南方決戰第189章 最後的鬥爭第67章 同盟體系第30章 超大規模第47章 戰況膠着第24章 風暴來臨第117章 蓄意挑釁第81章 化危爲機第138章 絕對火力優勢第31章 掌握主動權第22章 移民潮第16章 金錢操作第105章 最佳戰果第19章 奔向目的地第114章 窮途末路第33章 親自作餌第19章 安全基石第143章 直搗黃龍第22章 空中爭雄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16章 聯合指揮部第30章 感恩戴德第162章 連環套第65章 歷史的轉折點第15章 新興時代第135章 加快步伐第32章 推心置腹第28章 刺客的較量序十四鷹擊長空第96章 現實利益第109章 決戰戰場第5章 不安因素第133章 假投降第78章 以假亂真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122章 激戰將至第66章 有利有弊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59章 左右開弓第2章 白宮新主人第28章 硝煙升起第71章 意外驚喜第5章 時事造英雄
第49章 戳破牛皮第82章 借題發揮第3章 日印結盟第131章 戰爭加速第56章 最後的機會第32章 推心置腹第67章 意外收穫第160章 不可模仿的將軍第51章 輪迴第113章 拋磚引玉第11章 轉機第156章 外交努力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93章 大轉折第112章 行刑第10章 新人報到第139章 指揮藝術第181章 戰略博弈第37章 風起雲涌第2章 政治鬥爭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140章 猛虎下山第57章 關鍵一步第141章 理想戰術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106章 嚴冬來臨第24章 四法案第70章 替代方案第12章 平衡外交第3章 換屆選舉第103章 春雷第5章 衆望所歸第129章 喉舌之戰第38章 多兵種聯合行動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9章 赤裸裸的威脅第49章 大蕭條第40章 空軍出動第51章 摒棄前嫌第1章 遲來的條約第75章 戰爭爆發第83章 造勢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第146章 王牌對王牌第69章 司令官的價值第121章 防守反擊第36章 捨身第68章 搶先攻擊第109章 猛然醒悟第1章 頭腦與靈魂第186章 調兵遣將第14章 撥雲見日第21章 替代品第7章 拔起蘿蔔帶出泥第10章 自由與麪包第106章 舉足輕重的朋友第16章 聯合指揮部第117章 南方決戰第189章 最後的鬥爭第67章 同盟體系第30章 超大規模第47章 戰況膠着第24章 風暴來臨第117章 蓄意挑釁第81章 化危爲機第138章 絕對火力優勢第31章 掌握主動權第22章 移民潮第16章 金錢操作第105章 最佳戰果第19章 奔向目的地第114章 窮途末路第33章 親自作餌第19章 安全基石第143章 直搗黃龍第22章 空中爭雄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16章 聯合指揮部第30章 感恩戴德第162章 連環套第65章 歷史的轉折點第15章 新興時代第135章 加快步伐第32章 推心置腹第28章 刺客的較量序十四鷹擊長空第96章 現實利益第109章 決戰戰場第5章 不安因素第133章 假投降第78章 以假亂真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122章 激戰將至第66章 有利有弊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59章 左右開弓第2章 白宮新主人第28章 硝煙升起第71章 意外驚喜第5章 時事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