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中東攻略

乍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三場地面戰爭,中東戰爭從叫協”忙備受關注。

有意思的是,因爲在大陸戰場上,交戰雙方投入勁多萬兵力美俄聯軍闡萬,集約集團聯軍約刃萬的第三輪進攻戰役,即由代號“卡馬洪流”的北部戰役流經彼爾姆的卡馬河是伏爾加河的主要支流與代號“普里皮亞季。的南部戰役普里皮亞季河是第耶伯河的主要支流,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就在這條河上組成的大規模戰略進攻行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所以中東戰爭打響的時候並未受到高度關注。

當然,這與豐東戰爭的重要程度沒有任何實質性關係。

以當時的戰局,中東戰爭到底有多重要呢?因爲中東地區相對狹窄。而且戰場北面是多山的小亞細亞、南面又是宣佈永旦。適合大兵團作戰的戰場面積不到 四萬平方千米,所以能夠容納的地面部隊非常有限,也就不能以雙方動用的兵力來衡量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客觀的講,雙方在中東戰場上的指揮官就能證明這場戰爭的重要性。美軍的指揮官不是性格暴躁的施泰德,而是智勇雙全的阿爾梅爾。根據美國陸軍的人事檔案,在中東戰爭爆發之前,一直是由阿爾梅爾在莫斯科負責中東戰區的作戰部署。施泰德則在土耳其繼續指揮俄羅斯戰場上的美軍,即杜奇威讓阿爾梅爾去莫斯科,只是疑兵之計。與美國陸軍怕見天日的做法比起來,共和國陸軍就要直接得多,從始至終在中東戰場上指揮共和國軍隊作戰的都是陸軍上將李東石。

李東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將軍,前面做了很多介紹,也就不再累述。南亞戰區分家的時候,即成立中東戰區的時候,時任共和國副元首的裴承毅沒有啓用像蘇勁輝這類資歷更老的將軍,而是讓年僅礪歲的李東石以陸軍中將的身份出任戰區司令不久之後就晉升爲陸軍上將。主要就是李東石是他這一代將軍在刀。年前後出身中最穩重的一個,而且臨危決斷能力最出色。

從雙方任命的戰區蝨令就看得出來。在中東戰場上,雙方的底線都是不敗。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優先保證不失敗,再考慮如何取得勝利。

這一指導思想決定了中東戰爭的基本局面。

從雙方的攻防態勢來看,中東戰爭可以分爲三個階段。站在共和國的立場上,就是以美以土聯軍積極進攻的“戰略防禦階段”雙方爲爭奪主動權而頻繁發起以消耗對方有生兵力的小規模戰役的“戰略僵持階段。”以及集約集團聯軍掌握主動權後積極發起進攻的“戰略反攻階段

毫無疑問,毖年處於第一個階段。

客觀的講,西約集團聯軍土耳其在戰爭爆發前加入西約集團,以色列則在中東戰爭爆發後宣佈加入西約集團投入的兵力並不少。根據戰後獲取的資料,戰爭爆發時。已經到達或者即將到達中東戰場的美軍多達屯萬,地面部隊的兵力在萬到巫萬之間主要是一些由國民警衛隊改編而來的作戰部隊的具體兵力不太明確,有的超員、有的則連八成兵力都不到;以色列國防軍的總兵力在約萬左右,其中地面部隊不會低於出萬;土耳其國民軍的總兵力在出萬以上,其中地面部隊接近刃萬。即便除掉本土防禦部隊,西約集團聯軍也能投入 四多萬地面部隊。總兵力則在,力萬左右馬耳他的軍事力量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進攻開始後,西約集團聯軍的兵力就不止 力萬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到西約集團聯軍停止大規模進攻的時候,美國、以色列與土耳其投入的作戰部隊分別爲扔萬、刃萬與銷萬,總兵力超過吻萬。

同樣的,集約集團聯軍投入的兵力也非常驚人。

中東戰爭爆發的時候,共和國中東戰區的總兵力爲出萬,其中地面部隊佔万3個主力戰鬥單位與3個預備戰鬥單位,且全部滿員,伊朗國防軍的總兵力爲掬萬、伊拉克國防軍的總兵力在 舊萬到,刃萬之間伊拉克在年初就向俄羅斯與美國宣戰。並且進行全國軍事動員,只是動員效率並不高、敘利亞國防軍的總兵力在沁萬到乃萬之間敘利亞沒有像伊拉克那樣在大戰爆發後就以共和國盟國的身份參戰,因此只針對新增的安全威脅,適當動員了部分預備役官兵、庫爾德斯坦解放軍總兵力在,舊萬左右,即便考慮到伊朗與伊拉克都已向俄羅斯戰場派兵。留在國內的軍隊不會很多,而且庫爾德斯坦解放軍的大部分部隊都是武裝民兵,集約集團聯軍在該方向上的兵力也在勁萬到徹萬之間。戰爭期間,除了共和國向中東戰場大局增兵之外,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與庫爾德斯坦均進行了全面軍事動員,根據相關資料,進入戰略僵持階段之前,共和國分數次向中東戰場增兵,次多萬,幾個盟國總共動員了凹萬以上的作戰人員,加上其他盟國的援軍,因此集約集團聯軍在中東戰場的作戰部隊高達。田餘萬。

在一塊麪積不到四萬平方千米的戰場上。雙方投入的兵力超過了!

這是個什麼概念?

要知道,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雙方投入的總兵力也就功多萬不包括在戰爭初期被德軍殲滅的數百萬蘇軍,以及雙方動員的敵後武裝力量,高蘇德戰場的總面積將近沏萬平方千米。更重要的是,這只是雙方在中東戰爭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幾個月之內投入的作戰部隊。

相對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持續了將近4年。如果按照單位時間在單位面積”心、的作戰人員來衡量的話,中東戰爭第一階段的兵力密昏咖德戰爭的20倍,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兵力密度最大的一場戰爭。

當然,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糟糕”

在巨大的兵力投入背後,是同樣巨大的前後兵力對比,即前線作戰部隊與後方勤務部隊的兵力比。即便按照比較誇張的估計,西約集團聯軍的這個數據在狂右,即大約銘勤務人員支持 名戰鬥人員。由此可以算出,西約集團聯軍投入的啊萬大軍中,至少有勁萬後勤人員。即便考慮到前線部隊的傷亡率遠遠高於後勤保障部隊,即四萬作戰部隊不可能同時在戰線上作戰,因此數峰時期的參戰人員不可能達到萬。西約集團聯軍後勤保障部隊的兵力也在西0萬到旭萬之間。

因爲西約集團聯軍背靠地中海作戰,即地面後勤線相對較短,而海運效率遠遠超過了陸運,加上大部分海運船隻的船員都是平民,而不是軍人,所以在前後兵力對比上,西約集團聯軍佔了大便宜。

可以說,這也是集約集團聯軍的總兵力耍比西約集團聯軍多出勁多萬的原因。

受漫長的地面後勤線影響,集約集團聯軍的前後兵力對比肯定在刨以下,在某些局部戰場,比如北方的庫爾德斯坦戰場上,這一比例甚至在萬左右。保守估計,參戰的。四多萬官兵中,在前線作戰的不會超過 田萬,而且任何時候的前線作戰部隊總兵力都不會超過,四萬。這一點,從共和國陸軍投入的兵力就看得出來。雖然在中東戰爭的第一階段戰鬥中,共和國陸軍投入了四萬大軍。但是除掉各戰鬥單位的後勤保障部隊、增強的支援部隊之後,實際作戰兵力僅有,力萬。而這些兵力是陸續到達戰場的,因此在任何時候,共和國陸軍在前線的作戰部隊都不會超過,四萬,甚至不到的萬。算上幾個盟國的主力部隊,前線主戰部隊在,四萬到,刃萬之間是個比較可信的估計數據。

照此計算的話,中東戰場上的兵力密度並沒有大到連轉圈空間都沒有的地步。

對比舊年前的中東戰爭,雖然交戰雙方投入的前線作戰部隊多了近2倍,但是考慮到戰爭的強度、戰線的長度、波及的範圍、以及同時在南北兩個方向上開打,兵力密度隨之增加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雙方都是在戰役期間陸續增兵,而不是從一開始就投入這麼多部隊。可以說,這也正是中東戰爭的最大問題。

前面已經提到,戰役開始的時候,美軍投入包括已經從美國出發、正在趕往前線的增援部隊的地面部隊在醜萬到石萬之間,而共和國的前線作戰部隊大約舊萬,算上各自盟國的主力作戰部隊,雙方在戰役開始時投入的地面部隊總量不會超過舊0萬。與獺 年的中東戰爭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重點有所不同。

當年,在裴承毅的巧妙應用下。北方戰線成爲主戰場這也是美軍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地理環境相對優越的南方戰線反而受到冷落。

吸取教之後,杜奇威從一開始就將南方戰線定爲主戰場,即把主力放在以色列與戈蘭高地,集中優勢兵力打垮敘利亞與伊拉克這兩個共和國的鐵桿盟國,並且從黎巴嫩北上掃蕩地中海東部沿海地區,解除東地中海航線受到的威脅,將南北戰線連爲一片。北方戰線上則以積極主動的戰術進攻穩住戰線,利用小亞細亞的複雜地形、以及在過去舊多年間構建的戰略防線,擋住共和國軍隊西進的步伐。按照杜奇威的計戈。在順利擊敗敘利亞與伊拉克之後。美以聯軍還將向伊朗進軍,並且讓海灣地區的幾個親華國家改變立場。此舉的根本意圖是實現戰略大迂迴,即通過伊朗北上高加索,再與土耳其聯合北上進入黑海,迫使共和國放棄烏克蘭方向上的進攻行動。把重點放在高加索與黑海防線上。從戰略局勢看,只要美軍能夠把戰線推進到兩河流域的東面,共和國就別無選擇,只能讓大陸戰場上的南部集團向高加索方向轉移。因爲裴承毅將大陸戰場分成了南北兩個集團。所以有人認爲,在中東戰爭打響之前,共和國元首就做好了輸的思想準備。

果真如此的話,那就太小看裴承毅了。

在不對稱戰爭理論大行其道的當下。戰爭絕對不是在某個戰場上與敵人對着幹,而是從對自身有利的角度出發,在自己選擇的戰場上作戰。可以說,這種不對稱的作戰思想使戰爭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不對稱的戰爭思想也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大特色。

如同美軍希望在敘利亞沙漠中縱橫馳騁一樣,共和國軍隊的首要目的是打敗土耳其。

從共和國的角度出發,只要能夠守住庫爾德斯坦,用敘利亞與伊拉克交換土耳其都是非常發 算的買賣。原因很簡單,佔領土耳其,等於獲得了前往希臘的地面交通線,而丟掉敘利亞與伊拉克之後,東邊還有伊朗。事實證明,美軍就算進攻伊朗,也很難在短期內擊敗這個曾經戰勝過美軍的國家。如果考慮到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對在場戰爭的態度。即美國拉攏以色列攻打敘利亞與伊拉克,對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造成的影響,共和國更有理由把主戰場選存北面,即在伊斯蘭世界將美國當成頭號敵左的時候,以相對低調的辦法佔領同樣主要信封伊斯蘭教的土耳其。

冉此可見,共和國選擇了北攻南守的戰略。

雖然俗話說有多少米做多少飯。也就是量力而爲,但是在世界大戰中。只要沒有超過國家的承受能力,往往是反過來的,即在訂下目標之後

定需要投入多少力量六對幹兩個、巳經發動起來的超級失凹,打一場規模浩大的中東戰爭肯定沒有超過國力。考慮到在中東地區,兩個超級大國都有盟國,而且是實力不算太弱的盟國,行以兩個超級大國更有理由先定目標,再做計戈

從雙方的目標來看雙方的投入。就能發現問題在哪了。

這次首先說共和國。根據戰後獲取的資料,以及共和國當局在中東地區的部署,均可證明,裴承毅早就做出了讓敘利亞與伊拉克承受大部分戰爭損失的決策這也對戰後的世界局勢,特別是阿拉伯世界與共和國的關係產生了巨大影響,即用敘利亞與伊拉克作爲擋箭牌,讓西約集團聯軍在跨越上千千米的戰線之後。還得應付這兩個阿拉伯國家數千萬國民的奮起反抗。別忘了,刃多年前,美軍還佔領着伊拉克,所有年紀在的歲以上的伊拉克人都不會忘記那段屈辱歷史。

爲了推行這一戰略,早在瑕年。共和國當局就以幫助伊拉克建設獨立自主的國防力量爲由,以合資的方式,在伊拉克開辦了多家軍火企業,扶持了一大批伊拉克軍火商。經過舊聳發展,伊拉克的軍火產業已經大有起色,而伊拉克的軍火商也成爲最有影響的利益集團。口年底,伊拉克國民議會就批准了一項旨在加強國家戰略安全的法令,其中明確規定,不但各地方政府要按照統一標準組建民兵,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在申請獲得批准之後都有權以民兵身份持有槍械,也就是讓民衆擁有槍支半合法化。

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力多年前。那還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爲在美軍撤走的時候,伊拉克民間武裝力量多如牛毛,流散在民間的槍支更是多得難以計數,保守估計基本上人手一槍,持槍率不低於美國美國是世界上民間擁有槍支最多的國家。可是到匆年代,經過力多年的努力,伊拉克當局已經收繳了大部分流散在民間的槍支多數都是一些在半個實際前、甚至刀世紀幼年代製造的缺系列步槍。

由此可見,伊拉克當局解除禁槍令,就是在爲大戰做準備。

當然,這也可以看成是共和國長遠謀劃的結果。

受此影響,共和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佈局就非常明顯了。不可否認。即便裴承毅打算犧牲敘利亞與伊拉克,也不可能無休止的退讓,所以在庫爾德斯坦以南地區,共和國採取了大縱深的防禦部署,即把主力部隊放在戰線後方,前線防禦的重任丟給敘利亞國防軍,後勤保障的重任則由伊拉克國防軍負責,共和國軍隊的任務只是機動防禦。更重要的是,兩河流域是共和國軍隊在中東戰區的“最後防線”即不管西邊打成什麼樣子,共和國軍隊肯定會死守兩河流域,擋住美軍的前進步伐。正是如此。在過去數年間,共和國軍隊在兩河流域興建了大量軍事設施,重新勘察地形,甚至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提前修建了防禦陣地,做好了在這裡打一場惡仗的準備工作。

在這一戰略之下,共和國只需要在該方向上投入2個戰鬥單位,大鋒萬地面部隊。

雖然沒有辦法證實在袁晨皓制訂的戰爭計劃、或者由李東石制訂的作戰計劃 中,對兩河防線的具體部署情況,即打算用多少地面部隊在這塊有着數千年文明、滋潤了多個民族的大地上擋住美軍的前進步伐,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中東戰爭打響前,部署在兩河流域的共和國陸軍作戰部隊就是2個戰鬥單位。即第二戰鬥單位與第力戰鬥單位,其中第二戰鬥單位是在年初的時候從印度調派過來的,而第力戰鬥單位則是該地區的常駐作戰部隊。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共和國在中東地區部署的軍隊多到可以立即發起進攻。

不管怎麼說,兩河地區是戰略大後方兩河防線也是戰略防線。戰爭打響的時候,共和國陸軍還在敘利亞部署了2個戰鬥單位。另外2個,戰鬥單位部署在庫爾德斯坦因爲伊朗將共和國援助伊拉克與敘利亞、幫助庫爾德斯坦建國看成威脅,所以在力巧年之前就把共和國的軍隊全部趕了出來,不再爲共和國提供軍事基地。從這一部署就看得出來,在兵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能夠守住戰線就是奇蹟中的奇蹟了,根本不可能在防禦都很吃力的情況下抽調兵力發起進攻,甚至連進行戰術反擊都非常困難。再看得深入一點就能發現。李東石將三分之二的地面部隊放在了南方戰線上,預示着在戰爭初期,即在遏制住西約集團聯軍的進攻之前,不會在北方戰線上發起進攻。原因很簡單,部署在庫爾德斯坦的2個戰鬥單位總共也就萬官兵,需要守衛的戰線卻接近口千米!

再回到目的上,也就不難明白,共和國軍隊爲什麼要在戰爭初期以防禦爲主了。

當然,在訂下防禦戰略的時候。舊萬地面部隊,加上盟國的上百萬作戰部隊,以及陸續到達的增援部隊。守住戰線的問題應該不是很大。即便在西約集團聯軍的進攻初期,很難在外圍戰線上站穩腳跟,也能用空間換時間。穩步撤退到兩河防線上。只要充分利用敘利亞與伊拉克的戰略縱深,再加上適當動員敘伊兩國的民衆,在兩伊防線上堅守到援軍到達,並且守住這條防線的問題不會太大。

也就是說,共和國沒有在戰爭爆發前向中東地區增兵,問題不是很明顯。

導之相比,西約集團的兵力投入,特別是美軍的兵力投入就很有問題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美軍計刮投入的地面部隊不是刃餘萬,而是超過田萬,即派往俄羅斯戰場的大部分主力部隊都應該用在中東戰場上。保守估計,受大陸戰場的影響,美軍在戰爭爆雙剛漢入的兵力比預期的少了大約力然作爲應急計妹叭巴列與土耳其均按照美國的要求,在戰爭爆發前加大了動員力度,但是以色列是一個人口不到舊口萬的彈丸小國。哪怕理論上擁有4口萬軍事人員以色列實行全民皆兵的體制,即舊歲到凹歲的男性公民與遲歲到嫣歲的女性公民都是民兵,且都配有槍支,可實際只有大約 四萬戰鬥人員即年齡在侶歲到出歲,且接受過正規軍事練的男性公民。而土耳其最大的問題是較低的國民素質、與落後的國家實力,即便在理論上能夠動員上千萬作戰人員,對戰爭的貢獻也遠遠低於以色列。

由此可見,戰爭爆發的時候。西約集團聯軍投入的兵力比計劃的少的多。可以說,這也是在戰爭期間,杜奇威不斷向前線增派作戰力量,最終派出了近勸萬美國大兵的主要原因。

除了兵力之外,西約集團聯軍還存在兵器、特別是先進主戰武器匿乏的問題。

根據沒有得到證實的消息在戰爭爆發前。也就是土耳其向共和國與集約集團、以及伊朗等共和國的盟國宣戰的時候,美國當局就做出承諾。在發動中東戰爭之前,會爲土耳其提供爲個師的武器裝備,而且其中半數以上都是新生產的先進武器裝備。正是受到這一承諾的影響,土耳其纔會在年初參戰,並且在美國出兵中東之前就出兵攻打庫爾德斯坦、甚至在東部地區與伊朗軍隊打了幾場小規模戰鬥。事實上,美國也兌現了諾言,在7月底之前將約個師的裝備全部送到土耳其。只不過大都是美軍淘汰下來的、或者是已經封存了好幾年的老舊武器裝備,只有 個裝甲師與,個扣步師的裝備還算得上先進這2個師的裝備也是最先送到土耳其的,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應該是準備送往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港口,因爲俄軍在第二輪進攻戰役中迅速戰敗,丟掉了黑海地區的港口。加上黑海在共和國航空兵的打擊範圍之內,所以運送裝備的船隊沒有前往黑海,而是轉道去了土耳其的港口。有足夠多的理由相信,迎個師的裝備是被土耳其當局強行“接收”的。

可以說,缺少主戰裝備是制約土耳其國民軍戰鬥力的最大因素。

綜合這些因素,可以看得出來,在中東戰場上,西約集團聯軍不大可能按照最初的作戰計戎”即在南北兩條戰線上同時發起進攻。可以說。正是因爲兵力匿乏、加上土耳其國民軍的戰鬥力太低,杜奇威在全力增援俄羅斯,把共和國軍隊的主力吸引到大陸戰場上去的時候。不的不調整中東戰略,將全面進攻改爲區域進攻,即在南面發起戰略進攻。在北面以戰術進攻牽制對方兵力。

問題是,這等於將半條戰線交給了最不可靠的土耳其國民軍。

如果是別人的話,犯下這樣的錯誤還說得過去,畢竟在上戰場亮相之前,沒有人知道在美軍指導下改革了舊多年的土耳其國民軍到底有幾斤幾兩,而且在8月份之前,衝入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土耳其國民軍表現得還算不錯。可是作爲上一次中東戰爭的指揮官,杜奇威非常清楚土耳其國民軍的分量,也就沒有理由過分相信這支看上去更加強大的軍隊,也就不應該把關係到數百萬美軍與以軍、乃至整個大戰勝負的重要戰線交給交出去。不管杜奇威是怎麼想的。他都得在手裡留下一支足夠的預備隊,而且最好是按照戰役與戰略,各準備一支預備隊,以應付不測。

毫無疑問,以美軍在中東戰場上投入的兵力,組建預備隊肯定成問題。

可以說,這也是西約集團聯軍的致命缺陷。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說得好聽一點,就是美軍沒有爲實現戰爭目的投入足夠多的作戰部隊,說得難聽一點的話,就是美軍定下的戰爭目的過於遠大,遠遠超過了這一時期美軍的作戰能力。

從軍事上講,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美軍就應該由實力來決定作戰目的。

客觀的講,美國打中東戰爭的目的不是要將共和國趕出中東地區。可以說。這也是非常不現實的目的,畢竟在無法征服伊朗、或者說征服伊朗的代價過於巨大的情況下,美軍永遠也不可能將共和國軍隊趕出中東地區。前面已經多次提到,美軍在中東戰場上的戰略目的很簡單。那就是阻止共和國從中東地區西進,在共和國勢力與歐盟之間建立一道屏障,從而使歐盟保戰略目的實際上就是確保不被共和國趕走,而不是成爲中東地區的霸主。

首先得承認,大戰爆發的時候,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處境非常不力。

雖然在控制子黎已嫩之後,美國完成了對敘利亞的迂迴包抄,並且完善了以色列北面的戰略屏障。隨着約旦宣佈永阿拉伯世界支持之後,共和國與美國均在戰前承認了約旦的永位。即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共和國與美國都不能攻打與入侵約旦,因此以色列的東面也有了一道比較可靠的戰略屏障。但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大、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變得更加嚴重,那就是以色列與土耳其被隔絕,並沒有連成一片。

從地理位置上看,以色列實際上就是一座孤島,即便周邊幾個國家不會落井下石,也沒有任何戰略縱深可言。說愕不客氣一點。如果共和國願意,甚至不需要向敘利亞部署地面作戰部隊,只需要在伊拉克巴格達西面大約勁千米處部署幾個炮兵旅,就能在數日之內將以色列炸成廢墟。雖然土耳其的國土要比以色列廣袤得多,而且人口衆多。共和國陸軍要將炮兵部署到敘利亞境內才能炮擊安卡拉,要想炮擊伊斯坦話懷得將炮兵部署到庫爾德斯坦的西部地區即伊倫灣,但是土耳其的處境與北面的俄羅斯非常相似,即腹背受敵,在西面就是夙敵希臘。歐盟有可能在俄羅斯戰敗前出兵,希臘也就有可能在土耳其戰敗前翻臉。即便希臘不大可能出兵攻打土耳其,也很有可能出兵塞浦路斯、推翻由土耳其當局支持的北塞政權。

由此可見,美軍要做的,就是在共和國軍隊發起進攻之前,擴大中東戰場上的戰略縱深,確保能夠在精悍的以色列國防軍與龐大的土耳其國民軍的協助之下,擋住共和國軍隊西進的步伐。再來看美軍的作戰行動,就能發現,集中在某個方向上發起進攻,顯然不是最理想的選擇。實事求是的講,從擴大戰略縱深來說,美軍不但不應該集中在一個方向上,還不應該把重點放在南面。而是應該集中兵力從北往南進攻。首先佔領庫爾德斯坦,再南下攻打敘利亞,最終與南面的以軍會師。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將共和國軍隊擋在小亞細亞之外,並且利用小亞細亞的複雜地理環境。抵擋共和國軍隊的攻擊。

不得不說,杜奇威要麼是過於自信,要麼是把戰局看得太複雜了。戰後,很多人在研究這位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輸掉世界大戰的總統時。都認爲他在中東戰場上錯過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暫且不說西方的戰史學家怎麼評價杜奇威,就連不少東方戰史學家都認爲,如果杜奇威能夠在中東戰爭初期爲西約集團聯軍訂下一個更加切實可行的目的,並且合理利用相對有限的兵力,就算美國仍然會輸掉中東戰爭,也仍然會因此失去打贏大戰的最後一線希望,也很有可能讓共和國在這個,決定性的戰場上多耽擱幾年,從而使共和國爲最終的勝利付出更大的代價。當然,很多西方戰史學家都認爲,如果西約集團聯軍能夠在中東戰場上再堅持2年,美國就很有可能以封鎖、制裁、利益誘惑等等手段,讓態度曖昧的歐盟以盟國身份參戰,從而徹底扭轉戰局。

當然,實際情況肯定要比戰史學家猜測的複雜得多。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杜奇威不是沒有發現犯了錯誤,而是沒有辦法糾正錯誤,或者說認爲糾正錯誤將付出更大的代價。別的不說,早在舊年前,杜奇威就領教過共和國軍隊的山地作戰能力,雖然在這舊年間,銳意改革的美國陸軍也有了明顯進步,特別是在低空突擊能力上,與共和國陸軍的差距縮小了許多,但是作爲美國的最高統帥,杜奇威仍然不敢低估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要知道。美軍在進步,共和國陸軍也在進步。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共和國陸軍已經在大陸戰場上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而且共和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表現很容易讓人相信,這支舊多年沒有打過仗的部隊正在做熱身運動,等到那些在上一場戰爭時還是孩子的戰士熟悉了戰場環境,肯定會爆發出更加驚人的戰鬥力。如此一來,在制訂戰略計戈小的時候,杜奇威就不會把地理因素看得太重,即不會指望小亞細亞的崇山峻嶺能夠擋住共和國陸軍的前進步伐。要知道。早在力多年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與帕米爾高原都沒有能夠擋住共和國陸軍。

由此可見,杜奇威的中東戰略實際上是在以攻代守。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通過積極主動的進攻來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與軍事物資,使敵人不但花費時間進行防禦,還得花更多的時間重新組織進攻。單純從時間上看,這已經足夠爲美國爭取到好幾年了。換個角度看,如果沒有在毖年積極發動進攻。等到共和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擊敗了俄羅斯,數以百萬計的大軍南下的時候,就算美國陸軍傾巢而出。也很難在中東戰場上擋住共和國陸軍的前進步伐。以毖年下半年的局勢來看,沒有中東戰場上的影響,俄羅斯很有可能在四年的第一季度戰敗。算上調整部署的時間,共和國陸軍最快能夠在曰年下半年轉戰中東戰場。到這個,時候,美國最多完成第二階段戰爭動員,美國陸軍的總兵力不可能超過幼萬,也就不大可能在中東戰場上擋住兵力幾乎相當,而且戰鬥力更強大的共和國陸軍。當然,真要像這個。樣子打下去,美國不但會在中東戰場上一敗塗地,還會在其他戰場上遭遇慘敗。比如在地面戰爭穩操勝券的情況下,共和國當局很有可能在毖年底全力支持太平洋戰爭,提高海軍與天軍的地位,讓美國以更快的速度輸掉太平洋戰爭。

可以說,作爲美國總統,杜奇威首先就得從整體戰略的高度考慮作戰行動,而不是盯着某一個戰場。這一點與裴承毅完全一樣,不然裴承毅也不會在積極主張以太平洋戰爭爲主的情況下,仍然讓袁晨皓在大陸戰場上全力施爲。兩人的區別也很明顯,前者一直在被動應付各種挑戰,後者則在積極主動的發起挑戰。

從這個角度出發,再來看雙方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作戰行動,自然能夠明白,爲什麼要在塞班島打上幾個月,然後你來我往的消磨幾個月。直到毖年年底到凹年初,雙方海軍纔再次拉開架勢,爲決戰而來。要知道,在雙方的“主力艦隊”向馬里亞納羣島前進的時候,雙方的地面部隊已經在俄羅斯與中東地區交戰,而且打得如火如荼。可以說,雙方在這個時候都把歐亞大陸上的戰鬥當成了磁鐵,希望已此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以便在更加重要的戰場上取得優勢。

如果一定要找出重點的話,西太平洋上的那座羣島纔是真正的重點!

第126章 低空霸主第53章 建議第137章 新世界第11章 定策第51章 待價而沽第74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111章 進攻的空降兵第109章 打招呼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第30章 棋子第8章 最終目的第14章 懸疑故事第28章 高層接觸第57章 衝突到戰爭第36章 天助我也第149章 左衝右突第56章 高潮跌宕的前戲第10章 女兒的支持第125章 兩把尖刀第22章 局外人第98章 齊心協力第44章 緊鑼密鼓第5章 區別對待第68章 動員第4章 秘密顛覆行動第19章 政治鬥爭第15章 統一陰霾第63章 王牌的實力第103章 春雷第82章 調整第129章 喉舌之戰第12章 搭臺唱戲第65章 正式宣戰第97章 窮途末路第138章 高興得太早第1章 鬼話連篇第29章 野外求生第128章 知錯就改第49章 場鬧劇第16章 金錢操作第124章 將帥之別第105章 西非戰火第52章 一挑三第24章 死灰復燃第4章 重要證物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7章 最強團隊第23章 問題累積第7章 珠聯璧合第126章 低空霸主第112章 風水輪流轉第59章 積極應對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27章 致命的誤傷第76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132章 末日瘋狂第58章 空中走廊第1章 財神爺第57章 真正開始第85章 全面部署第99章 火急火燎第111章 新風向第95章 死局第37章 打草驚蛇第47章 厲害關係第100章 左鉤拳第101章 戰略警戒序四深海之狼第2章 新老組合第45章 外強中乾第146章 攻堅戰第93章 全面調整第2章 各盡其職第69章 權益第6章 飛赴紐約第43章 軍事政變第17章 戰爭部署第56章 前方第84章 王牌軍的實力第92章 私下媾和第76章 新時代的空中戰鬥第56章 盛極而衰第86章 空中夾擊第14章 苗頭第94章 主次有序第120章 戰爭不相信眼淚第71章 一大步第87章 艦隊北上第58章 利益交換第53章 戰前動員第64章 繼續前進第17章 養虎爲患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89章 雅浦海戰第110章 戰略牌第187章 政治化戰爭第53章 快速調整第65章 軍備競賽第35章 有備而來
第126章 低空霸主第53章 建議第137章 新世界第11章 定策第51章 待價而沽第74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111章 進攻的空降兵第109章 打招呼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第30章 棋子第8章 最終目的第14章 懸疑故事第28章 高層接觸第57章 衝突到戰爭第36章 天助我也第149章 左衝右突第56章 高潮跌宕的前戲第10章 女兒的支持第125章 兩把尖刀第22章 局外人第98章 齊心協力第44章 緊鑼密鼓第5章 區別對待第68章 動員第4章 秘密顛覆行動第19章 政治鬥爭第15章 統一陰霾第63章 王牌的實力第103章 春雷第82章 調整第129章 喉舌之戰第12章 搭臺唱戲第65章 正式宣戰第97章 窮途末路第138章 高興得太早第1章 鬼話連篇第29章 野外求生第128章 知錯就改第49章 場鬧劇第16章 金錢操作第124章 將帥之別第105章 西非戰火第52章 一挑三第24章 死灰復燃第4章 重要證物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7章 最強團隊第23章 問題累積第7章 珠聯璧合第126章 低空霸主第112章 風水輪流轉第59章 積極應對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27章 致命的誤傷第76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132章 末日瘋狂第58章 空中走廊第1章 財神爺第57章 真正開始第85章 全面部署第99章 火急火燎第111章 新風向第95章 死局第37章 打草驚蛇第47章 厲害關係第100章 左鉤拳第101章 戰略警戒序四深海之狼第2章 新老組合第45章 外強中乾第146章 攻堅戰第93章 全面調整第2章 各盡其職第69章 權益第6章 飛赴紐約第43章 軍事政變第17章 戰爭部署第56章 前方第84章 王牌軍的實力第92章 私下媾和第76章 新時代的空中戰鬥第56章 盛極而衰第86章 空中夾擊第14章 苗頭第94章 主次有序第120章 戰爭不相信眼淚第71章 一大步第87章 艦隊北上第58章 利益交換第53章 戰前動員第64章 繼續前進第17章 養虎爲患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89章 雅浦海戰第110章 戰略牌第187章 政治化戰爭第53章 快速調整第65章 軍備競賽第35章 有備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