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關鍵問題

歐洲是否出兵中東。關鍵不在歐洲,而在以色列,或者說猶太人問題。

前面提到過,中東戰爭久拖不決,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交戰雙方在安置猶太人的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甚至連集約集團內部都存在嚴重分歧。

以當時的情況,伊拉克、敘利亞、庫爾德斯坦、伊朗等伊斯蘭國家主張將以色列連根拔除,至於如何安置猶太人,那不是它們考慮的問題。問題是,即便這些伊斯蘭國家,在剷除了以色列之後如何處理中東問題,即如何劃分勢力範圍,如何兌現戰爭利益,仍然存在嚴重分歧。說得直接一點,伊拉克與敘利亞希望建立一個“大阿拉伯國家”,而且是以兩國爲核心。伊朗則力主建立“泛伊斯蘭聯盟”,以鬆散的國家聯盟來取代統一國家,從而避免與超級大國對抗。庫爾德斯坦則希望維持現狀,即由共和國來控制中東地區,避免出現具有主導性力量的地區大國。這三方的觀點也很好理解,一個統一的大阿拉伯國家肯定會成爲地區性強國。甚至有可能成爲準大國。以伊斯蘭爲主來統一中東,能擴大什葉派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也就能夠擴大伊朗的影響力。作爲新生國家,庫爾德斯坦實力最弱,即便是大戰的勝利者,在中東地區的話語權也非常有限,更別說與伊朗、阿拉伯國家對抗了,而其國家利益的基礎就是與共和國結盟。

這還不是整個集約集團。

如果把範圍擴大一點的話,就能,在集約集團內部,主張保留以色列,甚至扶持以色列的國家都不在少數,比如阿根廷就一直認爲不應該逼人太甚,應該給猶太人留下一點奔頭,在戰後保留以色列這個國家,並且承諾給予安全保證。阿根廷的這一態度,得到了包括部分非洲國家,以及衆多中立國的支持。

事實上,就連共和國內部也有不少人支持阿根廷的這一觀點。

這也很好理解,一個實力強大的以色列不但是阿拉伯世界的剋星,還是伊斯蘭文明的制肘。設想一下,如果以色列滅亡了,就算上千萬猶太人得到了妥善安置,在庫爾德人實力弱小、伊朗居心叵測的情況下,誰能阻止阿拉伯世界再度統一?要,廣義上的阿拉伯世界西起摩洛哥,東到阿曼。南抵蘇丹,囊括了包括北非、中非、中東與阿拉伯半島在內的廣大區域,面積與人口都超過了歐盟。如果在這麼廣大的區域上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國家,即便是一個鬆散的國家,也會對共和國的利益構成威脅。別的不說,共和國企業恐怕再也別想在敘利亞與蘇丹開採稀有金屬礦了。

其實,這還只是個開始。

受衆多歷史因素影響,“阿拉伯”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民族,最多隻能算得上是一個民族符號,在至關重要的民族文化上,各地區的阿拉伯人有很大的區別。當然,這與漢人的情況非常相似,比如生活在北方的漢人與生活在南方的漢人就有很大區別。問題是,兩千多年來,漢人基本上都在一個王朝的統治之下,即便有過分裂,也很難持久,更沒有形成無法癒合的裂痕。阿拉伯人歷史上的輝煌時期非常短暫,即便是當初的阿拉伯帝國,存在的也不足以抹平文化上的差異。

說得直接一點,聯繫阿拉伯人的不是民族內在文化。而是宗教信仰,即伊斯蘭教。

站到宗教層面上,問題就複雜得多了。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可不僅僅是阿拉伯國家,也不僅僅分佈在中東地區。以人口計算,印度尼西亞纔是最大的伊斯蘭國家。以國土面積計算,沙特阿拉伯纔是最大的伊斯蘭國家,以綜合實力計算,巴基斯坦纔是最強大的伊斯蘭國家。也就是說,如果以宗教爲準,伊斯蘭教是僅次於基督教的第二大宗教。在以基督教爲核心的西方世界倒下後,如果讓伊斯蘭世界發展壯大,那麼建立在以儒家文化上的東方文明必然遇到更加嚴峻的挑戰。說得不客氣一點,如果共和國不能阻止伊斯蘭世界成爲一股統一的力量,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就將失去意義。

保留以色列,正是阻止伊斯蘭文明覆興的關鍵所在。

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共和國與美國有着共同的利益,即都是爲了阻止伊斯蘭文明再度擴張。

當然,這種文化意識上的認識,還達不到政治高度。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不管共和國當局是否願意採納阿根廷的建議,都得在戰爭結束前讓以色列消失,不然戰爭就不會結束,至少不會以對共和國最有利的方式結束。作爲國家領導人,裴承毅也不可能爲了一個誰也無法肯定的目的而讓成千上萬的共和國軍人冒險,更沒有理由因此讓共和國公民再忍受幾年的戰爭煎熬。

問題是,集約集團不是戰爭的唯一主導方。

即便共和國當局完全不用考慮美國的影響,也得考慮歐洲的意願。

可以說。俄羅斯戰敗後,在決定以色列命運的問題上,歐洲就取代了美國,成爲了猶太人的代言人。

最初的時候,歐洲堅決反對剷除以色列。

當然,這個態度沒有堅持多久,隨着共和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大獲全勝,加上俄羅斯慘敗的教訓,歐洲主動讓步,將重點放在如何保護猶太人的利益,而不是保護以色列上。這也就有了後面的談判,即在戰爭結束之後,如何安置上千萬猶太人。

可想而知,談判肯定不順利。

直到6年初,隨着共和國海軍在佛得角羣島海戰中大獲全勝,一舉奪取了南大西洋的制海權,打開了進軍北大西洋的大門,讓中東戰爭失去了戰略意義,特別是在共和國軍隊長途本襲摩洛哥,並且在3月底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由英國控制了數百了之久的直布羅陀要塞(共和國只承諾不出兵英國本土,並沒承諾不攻打英國的海外領地,不然也就不會在前面的作戰行動中佔領包括迪戈加西亞島、亞松森島在內的衆多英國陵替了。而直布羅陀要塞也是英國的海外領地,在基本屬性上與迪戈加西亞島沒有區別),歐洲完全喪失談判主動權,局面纔有了轉變。

按照歐洲在4月初提出的條件,只要共和國能夠提供一處合適的安置地點,歐洲就能幫助說服以色列投降,並且承擔起轉移以色列國民的半數費用。

當然,“合適”表示不是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

到6年4月底,共和國總共提出了三套安置方案。

第一套仍然是前面提出的,在西南太平洋選擇某處合適地點,比如塔斯馬尼亞島、新不列顛島或者其他某座島嶼。甚至可以是澳大利亞西部地區作爲猶太人安置地區,並且在該地區建立猶太人國家,共和國將承擔新生猶太人國家的安全防衛工作,並且承諾在戰後二十年內,陸續讓猶太人獲得獨立自主發展的權利。

第二套也是以前提出來的,即在歐亞大陸上選擇一處較爲合適的地方,比如已經被共和國佔領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或者是勘察加半島,或者是庫葉島、或者是更加遙遠的楚科奇地區建立猶太人國家,共和國同樣承擔安全工作,並且保證在戰爭結束之後,逐步將國家政權移交給猶太人政府。

第三套則是新提出來的,即從共和國軍隊的佔領區中選擇幾處合適地點,由包括以色列政府在內的猶太人組織選擇。當然,按照這一方案的話,共和國只提供安全保障,不承擔此外的一切責任與費用,並且要到戰爭結束之後,在共和國當局確定有必要的情況下,纔會逐步將國家主權轉交給猶太人政府。

因爲前兩套方案確實沒有吸引力,所以談判集中在了第三套方案的具體條款上。

問題是,已經非常緊迫,根本容不得雙方在談判桌上耽擱。

說得更直接一點,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以色列的幾百萬猶太人,而是來自被困在中東地區的幾百萬美軍。

根據美國當局轉交給歐洲的相關資料,在6年初,中東戰場上的美軍基本物資儲備僅僅只能維持六個月。也就是說,即便不考慮共和國天軍的全面戰略轟炸造成的損失,美軍也將在6月底之前吃光所有糧食。

如果僅僅是一支幾百人的部隊,那也就算了。

對一支擁有幾百萬官兵的部隊來說,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這個極爲重要的問題上,共和國當局的態度極爲強硬,除了美軍主動投降之外,歐洲要向進軍中東戰場,就得首先解決猶太人問題,不然共和國陸軍肯定會在歐洲出兵的當天進軍以色列,而共和國不會對以色列的猶太人做任何擔保。

當然。共和國的這一態度很好理解。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在猶太人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或者說達成具體解決協議之前,歐洲出兵中東地區,並且接受數百萬美軍戰俘,很有可能將這些戰俘全部安置在以色列,並且讓其參與重建工作。要,在中東戰場作戰的美軍中,猶太籍軍人的比例非常高,保守估計在%左右,也就是說,在3多萬美軍中,大概有6萬到7萬猶太籍官兵,而這些人都有可能在戰後以改變國籍的方式成爲由歐洲控制的新以色列的國民,從而使新以色列成爲一個大問題。暫且不說共和國當局打算以辦法來解決以色列問題,也不大可能允許一個由歐洲控制的以色列出現在地中海東岸。

問題是,僅僅在談判桌上向對方施壓,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對共和國來說,妥善解決猶太人問題也是維護戰後利益的關鍵所在。

6年3月初,在佛得角羣島海戰取得大勝之後,共和國當局提前啓動了進軍美洲大陸的作戰行動,而且直接選定巴拿馬爲進軍目的地。

如果在1個月前,肯定有人認爲這很瘋狂。

在美國海軍已成喪家之犬的情況下,進軍巴拿馬不再是瘋狂行動。

當然,與之前制訂的攻打巴拿馬的計劃不同,這次是從兩個方向上進軍,而且以大西洋方向爲主。

按照海軍制訂的進軍計劃,首先由大西洋艦隊奪取制海權,迫使美軍從小安德列斯羣島撤退,然後再由陸戰隊從太平洋方向登陸巴拿馬地峽,在太平洋艦隊的掩護下攻佔整個巴拿馬運河區。在此期間,大西洋艦隊將在適當的時候北上威脅大安德列斯羣島,迫使美國海軍退守墨西哥灣,並且打擊部署在海地與牙買加的美軍基地,消除美軍遠程炮兵對巴拿馬地區的威脅。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大西洋艦隊將在得到太平洋艦隊加強(前提條件是巴拿馬運河能夠正常通航)之後,進軍古巴,並且幫助古巴抵抗美軍的打擊,爲接下來以古巴爲基地攻擊美國本土創造機會。

顯然,這是一個大膽,而且很有大局觀的作戰計劃。

雖然沒有理由這份作戰計劃與裴承毅有直接關係,但是可以肯定,華劍鋒肯定是該計劃的起草者之一,而且正是他的影響,讓這份計劃得到最高統帥部的支持。事實上,在得到最高統帥部支持之前,海軍就展開了行動。

3月底,共和國海軍的主力艦隊首次越過佛得角羣島,進入北大西洋,並且在橫渡大西洋之後,炮擊了小安德列斯羣島上的美軍基地與軍事設施。

當然,這次行動的象徵意義更加明顯。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共和國海軍有絕對的把握在下一次海戰中擊敗潰不成軍的美國海軍,但是在立足未穩,而且大局未定的情況下,就算華劍鋒有心,裴承毅也不會讓海軍提前進軍加勒比海。

要,當時共和國正在設法爭取委內瑞拉與玻利維亞。

根據戰後公佈的一些數據,在6年3月初,共和國當局就通過智利政府向委內瑞拉與玻利維亞當局發出了參戰邀請,並且承諾給予兩國足夠多的好處,比如在戰爭結束之後將叛逃到美國的玻利維亞前總統引渡給玻政府,確保委內瑞拉在加勒比海地區的領導地位,承諾爲兩國在集約集團內部提供足夠的發言權等等。

事實上,委內瑞拉與玻利維亞當局也在考慮參戰問題。

問題是,兩國當局都需要,讓他們做出決策的。

雖然共和國需要證明具有進軍加勒比海的能力,但是在適當宣揚實力之後,更需要耐心,而不是操之過急。

受此影響,直到6年4月底,即委內瑞拉與玻利維亞先後宣佈加入集約集團,並且以集團成員國的身份向美國宣戰之後,共和國最高統帥部才做出了出兵加勒比海的決定,讓海軍採取行動。

到這個時候,共和國海軍也有了進軍加勒比海的實力。

艦隊方面,除了最早進入大西洋的3支作戰艦隊之外,還增添了支主力艦隊。更重要的支援力量方面,共和國海軍已經向大西洋派遣了3座海上基地羣,其中座已經到達佛得角羣島,第三座也將在1個月內部署到位。加上提前部署的潛艇,以及該地區的岸基航空兵,共和國海軍部署在大西洋上的兵力已佔總兵力的三成左右。

最重要的是,到這個時候,共和國海軍能夠調出更多的海運力量。

前面提到過,對共和國海軍來說,在大西洋上作戰,關鍵不是投入多少艦隊,而是能夠集中多少運輸船隻與保障艦艇。

因爲佛得角羣島海戰的結果有點出人意料,所以在調度海運力量的時候,共和國海軍可以適當削弱中東戰場上的投入,把重點轉向大西洋戰場。更重要的是,隨着美國海軍全面敗退,能夠派往南大西洋活動的攻擊潛艇迅速降低五成(排水量在噸左右的小型攻擊潛艇的彈藥攜帶能力非常糟糕,在遠離基地作戰的情況下,需要潛艇母艦的支持,而在佛得角羣島海戰中,美國海軍損失了好幾艘潛艇母艦),所以共和國海軍在安排護航力量的時候可以適當降低護航艦隊的兵力,從而在不增加護航戰艦數量的情況下,掩護更多的船隊,或者掩護規模更大的船隊,提高運輸效率。

運輸力量加強,得益的不僅僅是海軍,還有陸戰隊與陸軍。

可以說,以當時的情況,在委內瑞拉與玻利維亞向美國宣戰之後,即便共和國海軍不從太平洋方向上發起進攻,也能讓陸戰隊或者陸軍從大西洋方向上發起進攻,從陸路攻打巴拿馬。

受此影響,美軍守住巴拿馬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可以說,這也正是共和國當局將進軍加勒比海的推遲到月初的原因。

只不過,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美軍的潰退速度如此之快,連共和國軍隊的挺進速度都比不上!

新書《亂世英雄》已上傳,書號173886,望們多多支持。

《國策》將在11月底完本,每日堅持1更字,望們理解。

第110章 戰略牌第47章 準點第58章 全面爆發第112章 戰略大迂迴第54章 外交鬥爭第93章 時機成熟第17章 戰爭部署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14章 驟然緊張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44章 豪賭第85章 戰略封鎖第37章 專多能第37章 時過境遷第3章 情報第28章 孰輕孰重第22章 局外人第142章 直接彙報第79章 純步兵第40章 天降奇兵第113章 關鍵問題第38章 透甲長矛第13章 煙霧彈第31章 出國作戰第22章 空中爭雄第48章 轉折契機第42章 順大流第105章 敵後立足第95章 搶先攻擊序十三雄鷹展翅第32章 推心置腹第62章 絕對優勢第11章 識時務第29節 虎口奪食第16章 救人第80章 輕重緩急第74章 毀滅性轟炸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50章 司令官的職責第47章 範本第55章 非常閱兵第22章 元老第104章 歷史重任第101章 戰略警戒第88章 虎將虎軍第34章 借刀殺人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40章 玩概念第47章 厲害關係第58章 聲東擊西第31章 掌握主動權第7章 潛移默化第98章 齊心協力第25章 分寸與輕重第40章 關鍵裝備第16章 基礎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45章 外強中乾第58章 聲東擊西第105章 何去何從第51章 步步逼近第46章 備用計劃第3章 換屆選舉第50章 未來戰士序十四鷹擊長空第64章 重量級說客第28章 刺客的較量第65章 政治家的對話第21章 理想化第61章 山地之王第52章 不屈第130章 登陸美國第11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37章 時過境遷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10章 秘密逮捕第101章 戰火蔓延第31章 島內風波第12章 地面戰鬥第66章 人選第24章 別無選擇第12章 新人新氣象第37章 打草驚蛇第154章 另外一個角度第64章 戰略反擊的疑慮第20章 關鍵所在第154章 全面挑戰第134章 環環相扣第80章 戰爭計劃第69章 命不該絕第94章 變色龍的國家第92章 私下媾和第14章 驟然緊張第30章 有限衝突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60章 協同作戰第101章 決定性戰役第10章 冰山一角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112章 行刑
第110章 戰略牌第47章 準點第58章 全面爆發第112章 戰略大迂迴第54章 外交鬥爭第93章 時機成熟第17章 戰爭部署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14章 驟然緊張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44章 豪賭第85章 戰略封鎖第37章 專多能第37章 時過境遷第3章 情報第28章 孰輕孰重第22章 局外人第142章 直接彙報第79章 純步兵第40章 天降奇兵第113章 關鍵問題第38章 透甲長矛第13章 煙霧彈第31章 出國作戰第22章 空中爭雄第48章 轉折契機第42章 順大流第105章 敵後立足第95章 搶先攻擊序十三雄鷹展翅第32章 推心置腹第62章 絕對優勢第11章 識時務第29節 虎口奪食第16章 救人第80章 輕重緩急第74章 毀滅性轟炸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50章 司令官的職責第47章 範本第55章 非常閱兵第22章 元老第104章 歷史重任第101章 戰略警戒第88章 虎將虎軍第34章 借刀殺人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40章 玩概念第47章 厲害關係第58章 聲東擊西第31章 掌握主動權第7章 潛移默化第98章 齊心協力第25章 分寸與輕重第40章 關鍵裝備第16章 基礎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45章 外強中乾第58章 聲東擊西第105章 何去何從第51章 步步逼近第46章 備用計劃第3章 換屆選舉第50章 未來戰士序十四鷹擊長空第64章 重量級說客第28章 刺客的較量第65章 政治家的對話第21章 理想化第61章 山地之王第52章 不屈第130章 登陸美國第11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37章 時過境遷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10章 秘密逮捕第101章 戰火蔓延第31章 島內風波第12章 地面戰鬥第66章 人選第24章 別無選擇第12章 新人新氣象第37章 打草驚蛇第154章 另外一個角度第64章 戰略反擊的疑慮第20章 關鍵所在第154章 全面挑戰第134章 環環相扣第80章 戰爭計劃第69章 命不該絕第94章 變色龍的國家第92章 私下媾和第14章 驟然緊張第30章 有限衝突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60章 協同作戰第101章 決定性戰役第10章 冰山一角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112章 行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