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主力對決

英軍第三艦隊與海上基地遭到襲擊的時候。從大西洋遠冠用小的第六艦隊已經到達迪戈加西亞南面。因爲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按照預期轉向南下,所以在6日天亮前就與第六艦隊在迪戈加西亞西南方向大約 如千米處會合。

這個時候,第三艦隊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美軍海上基地也被擊潰。

擺在美軍指揮官面前的選擇非常殘酷,要麼北上與共和國艦隊決戰。要麼轉向南下拋棄迫戈加西亞。

從兵力上講,3支美軍艦隊擁有7支航母戰鬥羣,7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總共擁有各類戰機肋餘架,加上部署在護航戰艦上的垂直起降飛機大多爲能夠攜帶反艦導彈作戰的垂直起降反潛巡邏機,總計有7四多架戰機。即便按照正常出動率計算,即三分之一的艦載戰鬥機與半數反潛巡邏機分兩個批次發起攻擊,也能在第一波攻擊中投射近千枚反艦導彈、並且在第二個波次中用大約勸枚反艦導彈進行補充攻擊。按照美軍掌握的情報,兩輪攻擊足以打垮共和國海軍的印度洋艦隊。

問題是,美軍艦隊面臨一個用兵力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是在迪戈加西亞遭到毀滅性打擊之後,部署在該島上的遠程巡邏機無法配合艦隊行動,也就無法撥尋共和國艦隊。即便在吉布提與達爾文港還各有幾十架遠程巡邏機,並且能夠從其他戰區調遣巡邏偵察力量,可是在浩瀚的印度洋上,從這兩地起飛的巡邏機根本派不上用場。

也就是說,在執行攻擊任務之前。美軍艦隊還得動用相當數量的艦載戰鬥機執行偵察任務。因爲共和國艦隊的艦載戰鬥機全部換成了重型戰鬥機,而重型戰鬥機在執行攻擊任務時的作戰半徑超過四千米 美軍的多用途戰鬥機在執行偵察任務時的作戰半徑卻不到凹千米,所以美軍只能動用重型戰鬥機執行偵察任務。如此一來,美軍艦隊的防空力量勢必被嚴重削弱,從而對攻擊行動造成負面影響。

綜合這些因素,不難得出結論。

以當時的情況,美軍指揮官的唯一選擇就是南下,沿着南風帶向東航行,前往澳大利亞西南的珀斯。

問題是,就在美軍準備撤退的時候。一條消息讓美軍指揮官改變了。

戰場時間7點刃分左右”艘正在向東南方向逃跑的美軍海上基地模塊船遭到共和國海軍艦載戰鬥機的襲擊,在被擊沉之前,這艘長曆米、排水量超過舊萬噸的快速運輸船發出了戰報,並且明確提到發動襲擊的是重型艦載戰鬥機。因爲快速運輸船遭到襲擊的海域距離最近的陸地也有近四千米、距離最近的共和國軍事基地則超過了召。千米,加上當時共和國沒有向東印度洋派遣充電飛機,所以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襲擊美軍快速運輸艦的確實是艦載戰鬥機。

更重要的是,重型艦載戰鬥機的攻擊半徑在功千米左右,如果考慮到在攻擊之前還要搜索目標,則作戰半徑必然縮短到 助肝米、甚至口。千米之內。即便按照功千米計算。而且共和國艦隊正好在該運輸艦的正西方,其所在海域距離迪戈加西亞也有大約醜口千米、距離在迪戈加西亞南面海域活動的美軍艦隊則有烈。千米左右。換句話說,就算這支共和國艦隊全速西行,也要等7個小時才能攻擊美軍艦隊。如果美軍艦隊向西航行,則能始終呆在共和國艦隊的打擊範圍之外。

結合之前的各種戰場信息,可以斷定在印度洋東部海域活動的是南海艦隊,而不是印度洋艦隊。也就是說,實力強大的印度洋艦隊仍然在迪戈加西亞北面某處海域。只要美軍艦隊轉向北上,不但能夠避開南海艦隊,還能抓住印度洋艦隊。雖然以7支航母戰鬥羣的實力不一定能夠同時擊敗兩支艦隊,但是肯定能夠擊敗印度洋艦隊。因爲印度洋艦隊擁有共和國海軍最先進、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前進的3艘超級航 母。所以單獨殲滅印度洋艦隊的誘惑不可說不

, 正

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另外一種情況。

在評估戰場形勢的時候,美軍指揮官就考慮到了另外一種極端可能性。即攻擊快速運輸艦的戰鬥機確實來自南海艦隊,而且南海艦隊就在其正西面,並且正在以70節的速度向西航行。不同的是,印度洋艦隊沒有在迫戈加西亞北面,而是在迪戈加西亞的西其面。這個時候,如果美軍艦隊北上,肯定無法立即找到印度洋艦隊。因爲南海艦隊向西穿插,舊多個小時後就能用偵察機覆蓋邊戈加西亞南面海域,所以美軍艦隊北上按索的時間超過口個小時,就無法趕在南海艦隊完成包抄之前南下逃出戰場。走到這一步,美軍艦隊唯一的選擇就是全速北上,回到亞丁灣,在吉布提的岸基航空兵掩護之下進入紅海,再從蘇伊士運河返回地中海。毫無疑問,這條道路肯定非常坎坷。因爲共和國海軍完全可以動用部署在巴基斯坦、伊朗與也門的岸基航空兵監視整個阿拉伯海,甚至會動用部署在蘇丹的岸基航空兵封鎖紅海封鎖紅海的辦法非常簡單,在相對狹窄的海域佈設幾百枚水雷,就能讓任何一支艦隊望而卻步,所以美軍艦隊北上的生存概率非常低,最終很有可能被2支共和國艦隊從後方包抄,然後在共和國海軍多方力量的圍剿下全軍覆沒。

考慮得更深入一點的話,美軍指揮官甚至有理由相信,這就是對手的根本意圖。

前面已經提到,單論艦隊實力。雙方各有優劣,美軍數量佔優,共和國艦隊則擁有質量上的優勢。總體而言,雙方的戰鬥力在伯仲之間。雖然從表面上看,對迪戈加西亞進行突然大之後,共和國海軍取得了主動權,但是在印度洋中部,特別是在離印度次大陸凹千米以外的吐海海域,因爲岸基航空兵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共和國晚聯從有明顯優勢。戰場態勢對雙方都比較公平。

任何軍事家都知道,在這種相對平衡的戰局下,最不應該做的就是分兵行動。

雖然從表面上看,共和國與美國海軍都在分兵行動,但是雙方在第一階段的戰術選擇都是儘快讓主力會師,爲此甚至不惜犧牲一些次要作戰力量,比如美軍用第三艦隊與海上基地引誘共和國的南海艦隊,而共和國海軍則用襲擊迪戈加西亞的方式,誘使美軍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前去決戰。由此可見,雙方在儘量確保自身兵力盡快會合之外,還在設法迫使或者誘使對方分兵。

毫無疑問,美軍沒有上當。

那麼,共和國海軍會上當嗎?

對於這個問題,美軍指揮官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即共和國海軍絕對不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在他看來,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很有可能與他收到的戰報截然相反。並不是說。美軍指揮官完全否認了友軍提供的戰場信息,而是覺得戰場情況沒有這麼簡單。按照他的分析,印度洋艦隊從瓜達爾南下後,並未在馬爾代夫海域呆多久,而是轉向東南,爭取儘快與南海艦隊會師。在此期間,某支艦隊轟炸了迪戈加西亞,另外一支艦隊則負責攔截第三艦隊與海上基地。也就是說,共和國艦隊沒有在美軍艦隊北面,而是在美軍艦隊的東面與東北面,並且正在向美軍艦隊南面包抄。

對美軍艦隊來說,局勢明顯比看上去危險得多。

問題是,這並不表示美軍沒有反敗爲勝的機會。

在美軍指揮官看來,不管共和國艦隊的目的是什麼,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南海艦隊還沒有與印度洋艦隊會師,不然不會襲擊逃跑的快速運輸艦。原因很簡單,不管怎麼計算”艘快速運輸艦都值不了幾個錢,更比不上擁有7艘航母與數十艘護航戰艦的龐大艦隊,因此共和國艦隊沒有理由爲了!艘或者幾艘快速運輸艦而打草驚蛇,嚇跑了整在南印度洋上活動的美軍艦隊。

換句話說,如果共和國艦隊已經順利會師,就應該迅速向西挺進,利用美軍艦隊猶豫不決的機會,搶佔有利的攻擊位置,然後在美軍艦隊之前發起攻擊。徹底殲滅美軍艦隊。只有在沒有順利會師的情況下,共和國艦隊纔會大張旗鼓的襲擊逃跑的快速運輸艦,故意製造聲勢,讓美軍艦隊如臨大敵,從而在情況相對有利的情況下,主動放棄唾手可得的戰果,逃出印度洋。

不得不承認,美軍指揮官的這一分析有些道理。

正是如此,在收到這條情報後。美軍艦隊沒有轉向南下,而是前往迪戈加西亞,並且在半個小時後就派出了3個大隊的刃多架重型艦載戰鬥機。對刃度到 田度方向上的海域進行全面搜索。

實事求是的講,美軍指揮官的分析並沒錯,至少沒有全錯。

當時,印度洋艦隊與南海艦隊確實沒有會師。問題是,共和國海軍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就沒有考慮讓這兩支艦隊會師。從戰後公佈的一些數據來看,共和國海軍從一開始就決定讓兩支艦隊分開行動,南海艦隊的任務是阻擋來自澳大利亞的支援力量,並且在擊潰了澳大利亞方向上的美軍海上作戰力量之後,向西迂迴機動,設法繞到美軍艦隊南面,迫使美軍艦隊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北上與印度洋艦隊決戰。雖然這一計劃小看上去非常大膽,甚至可以用瘋狂來形容,但是在戰場局勢雙向不透明,也就是美軍不可能準確掌握共和國艦隊活動情況的前提條件下,這一計劃甘就有可行性。

換個角度看,正是因爲南海艦隊明目張膽的襲擊了迫戈加西亞、攔截了第三艦隊、攻擊了海上基地。美軍指揮官才認爲印度洋艦隊沒有前往馬爾代夫羣島海域,而是在南下後不久轉向東行,與南海艦隊會師,並且在南海艦隊附近活動。也就是說,只要美軍前去對付南海艦隊,就會遭到更加強大的印度洋艦隊的突然襲擊。受此影響,美軍纔沒有轉向東進,也沒有急着南下,而是北上前往迪戈加西亞,準備避開南海艦隊的“鋒芒”首先找到跟在南海艦隊附近的印度洋艦隊。

從這一番部署中可見,關鍵不是南海艦隊,而是印度洋艦隊。

根據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記錄,直到6日上午,印度洋艦隊都在馬爾代夫羣島海域,並且在當天中午之前南下。

也就是說,美軍艦隊與印度洋艦隊正好相向而行。

不同的是,印度洋艦隊沒有出動偵察機。所有前進偵察任務都交給了配備有專業偵察設備的岸基遠程海上巡邏機。

,萬比北

不得不承認,共和國海軍對大規模戰爭的準備遠比美軍充分得多。

從前面的介紹可知,中美開戰後,雙方均在第一時間摧毀了對方的軍事衛星系統,所以雙方都缺乏有效的偵察與監視手段。雖然得益於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探測手段層出不窮,比如探測距離超過聯口千米的戰略警戒雷達、飛行高度超過的千米的超高空探測氣球與飛得更高的超大型無人偵察機,但是相對而言,執行戰術偵察任務、特別是具有時效性的戰術任務時,最有效的偵察設備仍然是搭載了專業設備的戰術偵察機,以及各種大航程遠程巡邏機。

這個道理誰都明白,可真正落實的卻沒有幾個國家。

別的不說,開戰前,美國海軍擁有偵察能力的遠程海上巡邏機不到四架,而共和國海軍擁有大約勁架。並且能夠通過增添偵察設備讓另外勁多架反潛巡邏機具備遠洋偵察能力。由此可見,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共和國當局就做好了在戰爭中失去軍事衛星系統,不得不依靠傳統手段作戰的思想與物質準備。相對而言,美國的準備工作更多的停田凡澀論層面上。沒有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心

當時,從印度南部的海軍航空站、斯里蘭卡的海軍基地、以及馬爾代夫福阿穆拉庫島機場起飛的遠程海上巡邏機多達勻架,每架巡邏機上都有 部探測距離超過喲千米的對海搜索雷達與,套探測距離超過2墜千米的光學雷達。因爲有足夠多的巡邏機。所以每架巡邏機的航線都經過精心設計,並不是沿直線飛行,而且做到了相互重疊,確保不會因爲某架巡邏機出故障、或者與基地失去聯繫使偵察行動受到影響。當然。如果相鄰的兩架偵察機同時與基地失去聯繫,基本上可以肯定不是出的故障,而是遭到敵機突然襲擊。

有了如此密集的偵察網絡,自然不需要出動艦載偵察機。

更重要的是,到這個時候爲止。印度洋艦隊還沒有參與作戰行動,因此保留了完備的航空作戰能力。也就是說,3艘航母上各有 凹架重型戰鬥機,即便受超額搭載影響,一次最多隻能出動半數戰鬥機,考慮到回收的戰鬥機比出動的少得多的情況,也能將鎖架艦載戰鬥機分成2個攻擊波次,至少向美軍艦隊投射,勸枚反艦導彈。如果不考慮艦隊防空的話,還能將導彈投射量提高到勁漱。

事實上,在安排戰術的時候,印度洋艦隊的指揮官確實沒有考慮艦隊防空。

原因很簡單,艦隊一直在馬爾代夫羣島海域活動,即便南下,也不會離開岸基航空兵的掩護範圍。也就是說,在印度洋艦隊北面,始終有一支規模在刃架以上的岸基戰鬥機羣在執行防空巡邏任務,而且隨時可以應艦隊召喚南下攔截敵機。更重要的是,隨着反艦導彈的射程越來越遠,在無法擴大艦隊防空範圍的情況下,艦隊防空作戰往往演變成“艦隊反導作戰”即以攔截敵機發射的反艦導彈爲主。在這種戰鬥中。真正的主力是各艘戰艦上的防空與攔截系統,而不是在艦隊上空巡邏的防空戰鬥機。

由此可見,共和國印度洋艦隊的指揮官做出了孤注一擲的選擇。

從戰略上看,這一選擇也沒有多大問題。不管怎麼樣,首先得承認。海戰本身就是高消耗戰爭,即便是佔據優勢的一方,也得爲勝利付出高昂代價。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途島海戰中,美軍大獲全勝的代價是損失了“約克城”號航母與上百架艦載戰鬥機。而在大西洋上攔截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鬥中,英國海軍擁有所有優勢,結果還是損失了當時排水量最大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海戰中的損失將更加驚人。

前面已經提到,在印度洋戰場上。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基本上在伯仲之間。

可以說,共和國海軍要想不付出任何代價就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換個,角度來看,就算損失了印度洋艦隊,如果能夠全殲第四艦隊、第六艦隊與第八艦隊,共和國海軍也能依靠南海艦隊奪取印度洋的絕對制海權,並且趁美軍無力增兵的大好機會,攻佔迪戈加西亞島、吉布提,甚至攻擊達爾文港與珀斯,拔除美軍在印度洋上的基地,甚至有機會進軍南非。

總而言之,如果能夠用印度洋艦隊交換3支美軍艦隊,絕對是划算的買賣。

當然,從艦隊指揮官的立場出發。自然希望取得一場完美的勝利。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共和國海軍也確實有機會取得一場完美的勝利。

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大約在戰場時間 3點刃分左辦,美軍艦隊到達迪戈加西亞羣島西北海域,此時距離馬爾代夫羣島最南端的甘島不到,奶千米,距離駐紮了共和國海軍遠程海上巡邏機的福阿穆拉庫道也只有,曲千米左右。因爲當時印度洋艦隊還沒有全速南下,所以與美軍艦隊的距離應該在,殉到四千米之間。

也就在這個,時候,第一架遠程巡邏機發現了美軍艦隊。

準確的說,不是美軍艦隊,而是美軍艦隊派來的防空戰鬥機。

美軍的作戰記錄中說得非常明確,艦隊裡的無線電探測設備發現了遠程海上巡邏機發出的無線電信號之後。因爲距離太近,而且巡邏機正在向艦隊方向逼近,所以航空軍官按照作戰條令派出了防空戰鬥機。爲了確保艦隊安全,戰鬥機是從航母上起飛的,而不是讓正在艦隊附近巡邏的戰鬥機前去攔截。

,正漚比北

這場吾無懸念的空戰點燃了6日下羊的海戰。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共和國海軍不可能確定美軍艦隊的具體方位,原因很簡單,美軍防空戰鬥機是以被動尋的的方式發起攻擊的,並沒有發出無線電輻射,遠程海上巡邏機是在被導彈擊中之前才發現遭到攻擊。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美軍艦隊肯定就在附近,而且不會太遠。從理論上講,美軍戰艦上的被動探測系統對遠程海上巡邏機對海搜索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的探測距離要比雷達對戰艦的探測距離稍微遠一點,但是不會遠太多,畢竟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受地球表面曲率影響,不可能傳得太遠。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應該掌握了共和國海軍岸基遠程海上巡邏機所使用的對海搜索雷達的具體性能數據,因爲美軍艦隊已經非常靠近迫戈加西亞。也就在印度洋艦隊的打擊範圍之內。所以在沒有受到威脅,即沒有進入巡邏機的按索範圍、或者說不會進入巡邏機撥索範圍的情況下,肯定沒有理由主動攻擊巡邏機。由此可以推斷,美軍艦隊就在這架被擊落的巡邏機的航線延長點上,而且距離巡邏機被擊落的地點在幼千米以上,但是不會超過沏千米。算上巡邏機上的對海搜索雷達對側向區域的探測範圍,就可以大致確定美軍艦隊在當時所在的大致海域了。考慮到美軍艦隊會在受到威向。加上艦隊的航行速度,可以得出一個以時間爲函數的天軍艦隊活動區域方程式。

簡單的說,有了這個基礎,就能重新部署偵察力量。

點馮分左右,印度洋戰區海軍指揮中心調整了巡邏機的搜索範圍。讓附近舊多架巡邏機改變航向。全部朝美軍艦隊所在海域撲了過去。

母庸置疑,這些巡邏機都有可能遭到攻擊。

重要的是,越多的巡邏機遭到攻擊。就可以用重疊的方式,縮小搜索範圍。從理論上講,如果有架巡邏機在同一時間、或者同一時間段內遭到攻擊,就能把美軍艦隊的活動區域縮小到艦載戰鬥機的攻擊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到時候就算巡邏機沒有能夠用雷達捕捉到美軍艦隊。也能夠以推算的方式確定美軍艦隊的準確位置,從而讓埋伏在馬爾代夫羣島海域的印度洋艦隊發起攻擊。

這個道理,美軍指揮官也明白。

,萬

發現越來越多的巡邏機正在圍上來之後,美軍指揮官沒有驚慌失措的下達轉向返航的命令,而是讓執行攻擊任務的艦載戰鬥機做好了起飛準備。

對美軍指揮官來說,局勢已經明朗了。

與共和國海軍的情報官員需要以預測的方式來判斷美軍艦隊所在海域一樣,在沒有足夠信息的情況下,美軍艦隊指揮官也得對共和國艦隊。即發起攻擊的主要力量所在的大致方位做出預先判斷。當然,也許有人會說,美軍艦隊首先應該考慮岸基航空兵的威脅,畢竟在北印度洋沿岸地區,共和國海軍擁有數十座基地,能夠部署上千架飛機,這麼多岸基戰機足以淹沒美軍艦隊。但是現實情況是,共和國海軍還來不及向北印度洋地區部署重兵,而且在戰爭初期。共和國海軍也沒有足夠多的戰鬥機可用。更重要的是,馬爾代夫羣島附近的所有基地都用來部署遠程海上巡邏機了,沒辦法容納足夠多的戰鬥機。當然,共和國海軍可以向天軍發出請求,即由天軍出動戰略轟炸機。只不過,除了海軍不肯輕易向天軍求援之外,當時天軍也沒有辦法支援海軍,因爲其戰略轟炸機部隊正在北面戰場上支援陸軍。幫助陸軍向烏拉爾方向挺進呢。

回到現實中來,站在美軍指揮官的立場上,首先就得考慮印度洋艦隊的威脅。

當然,從時間上推算,南海艦隊此時距離迪戈加西亞肯定在刃。千米以上,甚至有可能在互四千米左右。即便不考慮讓執行攻擊任務的艦載戰鬥機返回艦隊,其對美軍艦隊構成的威脅也非常有限。

與共和國海軍一樣,在分析戰局的時候,美軍高度依賴計算機。

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計算機模擬分析的結果是,印度洋艦隊藏在馬爾代夫羣島海域的可能性超過了八成。但是不排除該艦隊在馬爾代夫羣島東南,也就是迪戈加西亞東面海域活動的可能性。

可冉說,這個完全按照邏輯與概率得出的分析結果與實際情況非常接近。

要知道,當時美軍偵察機已經向東飛行了召口千米,而且偵察機在偵察航線終點的間隔不會超過被動探測設備探測距離的一半。也就是說。向東飛行的偵察機沒有發現印度洋艦隊,就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印度洋艦隊沒有在東面。從美軍偵察機的覆蓋區域來看,只有馬爾代夫羣島海域沒有在偵察範圍之內。這也無可厚非,共和國海軍在馬爾代夫羣島上除了擁有一座航空站之外,還部署了遠程搜索雷達,以及幾座電子情報站。即便美軍偵察機使用被動探測系統進行搜索,自身並不發出電磁信號,只要靠近馬爾代夫羣島。就有可能被島上的雷達發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不難明白美軍指揮官的反應了。

美軍艦隊距離馬爾代夫羣島已經足夠近了,因此距離共和國海軍艦隊也就足夠近,戰鬥隨時有可能爆發。從各種情況來看,美軍搶先攻擊的可能性都不大,因此美軍要想取得勝利,唯一的機會就是利用共和國艦隊在發起攻擊時發出的無線電信號。確定共和國艦隊的大致方向,趕在對方的反艦導彈導彈之前,讓執行攻擊任務的艦載戰鬥機升空,對共和國艦隊發起反擊。不管怎麼說。美軍艦隊指揮官有理由相信。由7支航母戰鬥羣組成的艦隊肯定要比由3支航母戰鬥羣組成的艦隊強大得多。如果能夠頂住對方的攻擊,並且在反擊中擊敗對方,獲勝的就是!

關鍵只有一個”那就是能不能讓艦載戰鬥機及時升空。

當然,要想使勝利變得更有意義。就得頂住地方的攻擊,儘量減少自身損失。

正是如此,在命令執行攻擊任務的艦載戰鬥機做好起飛準備之後,美軍指揮官調整了戰術,讓執行護航任務的重型戰鬥機提前起飛執行艦隊防空任務,而把留下來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戰鬥機派去執行護航任務。

這個時候,北面大約 助千米處,即馬爾代夫羣島中部海域,共和國海軍印度洋艦隊也在做同樣的準備工作。只不過,印度洋艦隊沒有增派艦隊防空戰鬥機,並且把第一波攻擊機羣的數量定爲,兇架,即每艘航母之出動彌架戰鬥機。如此一來。第一波攻擊機羣可以在接到命令後的盼鍾內升空,以最快的速度撲向美軍艦隊。

最重要的是,第一波攻擊機羣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前進護航。

前面已經提到,印度洋艦隊只有重型戰鬥機,沒有多用途戰鬥機。如此一來,在安排攻擊力量的時候,艦隊指揮官可以更加靈活的決定攻擊與護航力量,甚至能夠讓攻擊與護航力量相互轉換。正是如此,印度洋艦隊纔沒有安排專門的護航戰鬥機,而是讓第一批攻擊機羣的戰鬥機都只攜帶2枚反艦導彈,然後以最大限度的方式攜帶對空彈藥。在安排作戰任務的時候,艦隊”,佔也說得非常明確,即在攻擊美軍艦隊的時候,如果與續衝肌羣遭遇。可以放棄攻擊任務,全力攔截美軍戰機,特別是美軍的防空戰鬥機。

受此影響,決定成敗的第二波攻擊機羣的規模達到了引6架,即每艘航母出動刀架武鬥機。爲了不對第一波攻擊機羣的起飛作業產生影響,第二波攻擊機羣中半數以上的戰鬥機在機庫內進行起飛前的準備工作。其餘半數戰鬥機在飛行甲板的尾端做起飛準備。按照“重慶。級航母的航空作業效率,只要提前做好起飛準備,就能在舊分鐘內讓乃架戰鬥機全部升空。

與第一波攻擊機羣不同,第二波攻擊機羣的戰鬥機全都攜帶了6枚反艦導彈,2具副油箱與2枚格鬥導彈,放棄了遠程對空彈藥。按照印度洋艦隊指揮官的判斷,即便面對的是擁有7艘航母的美軍艦隊,只要第一波攻擊機羣的心架戰鬥機能夠忠實的完成使命,就有很大的把握沖垮美軍的防空網。原因很簡單,每艘美軍航母上只有彌架重型戰鬥機。礁航母也就是醜架重型戰鬥機。即便不考慮之前已經派出去的萬架偵察機,美軍也就只能動用半數戰鬥機,即口6架執行艦隊防空任務,另外西架要麼爲攻擊機羣護航,要麼留在飛行甲板上待命。因爲前進護航戰鬥機的任務是衝散對方的防空戰鬥機,而不是奪取對方艦隊上方的制空權,所以用愣架護航戰鬥機挑戰 石架防空戰鬥機。不是什麼稀奇事,完成作戰任務的把握不會小到哪裡去。

必須承認,經林嘯雷與華劍鋒調教力年,共和國海軍的指揮官個個,都是狠角色。

因爲印度洋戰區司令部已經發來消息,岸基戰鬥機已經出動,很快就能到達印度洋艦隊上空,爲艦隊提供防空掩護,所以艦隊指揮官將剩餘的心架戰鬥機動員起來,編成第三波攻擊機羣。受航母作業空間影響。第三波攻擊機羣的戰鬥機暫時只能留在機庫裡面,要等到第一波攻擊機羣起飛之後,才能進行起飛前的準備工作。因爲第二波攻擊機羣肯定會緊隨第一波攻擊機羣起飛因爲載重較大,巡航飛行速度較慢,所以不會與第一波攻擊機羣同時到達美軍艦隊上空,所以第三波攻擊機羣最快也只能在第二波攻擊機羣起飛後爲分鐘才能升空。

不管怎麼說,一次性投入全部航空力量,絕對是“大手筆”。

要知道,“重慶。級航母最多也就只能搭載 盛架戰鬥機,其中接還是以“零件”方式儲存在機庫裡的備用飛機,只有,解架戰鬥機能夠隨時動用。當然,3艘“重慶”級航母上的艦載戰鬥機一同出動,即便分成了3個攻擊波次,其打擊能力也非常驚人。考慮到搭載的全是重型戰鬥機在執行對海攻擊任務的時候。如果在最大半徑上作戰,重型戰鬥機可以攜帶6枚反艦導彈,多用途戰鬥機受航程限制,只能攜帶4枚反艦導彈,有理由相信,印度洋艦隊的攻擊力不在美軍艦隊之下。

相對而言,美軍的優勢只有一點。那就是7艘航母的出動率肯定比3艘航母高。

,萬比北

舊點力分,第二架遠程海上巡邏機被美軍戰鬥機擊落。

在接下來的舊分鐘之內,又有3架遠程海上巡邏機遭到攻擊,而且無一例外的被美軍戰鬥機發射的攔截導彈擊落。

到這個時候,印度洋戰區海軍指揮中心已經能夠大致計算出美軍艦隊所在海域了。

舊點巫分,印度洋艦隊收到了攻擊信息。

因爲還沒有得到美軍艦隊確切的位置信息,所以印度洋戰區司令部沒有下達命令,而是把攻擊決策權交給了艦隊指揮官。這也是共和國海軍的規定,即在沒有完全掌握目標信息的情況下,戰區指揮官不能越級下達作戰命令。當然,作爲戰場指揮官,有權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作戰

動。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集幸的是,印度洋艦隊指揮官不需要面對這個考驗。

舊點的分,一架到達甘島南面大約硒千米處的遠程海上巡邏機打破無線電靜默,用長波電臺發出了一組帶有特別含義的信號。

電報非常短暫,內容卻異常重要。

不管怎麼說,一組方位信息肯定不需要太多的字符來表述。

因爲電報是以海軍偵察通信頻道發送的,所以印度洋艦隊直接收到了消息,不需要由印度洋戰區司令部提供情報。

舊點4!分,第一波攻擊機羣的第一架戰鬥機從“重慶”號上起飛了。

在接下來的佔分鍾內,2個攻擊波次的勉架戰鬥機依次起飛。因爲有2架戰鬥鬆在起飛之後出現故障。被迫在海上迫降,所以毛往美軍艦隊的只有紐架戰鬥機。如同前面提到的,因爲第二波攻擊機羣的戰鬥機均以最大重量起飛,而第一波攻擊機羣的戰鬥機爲了應付可能出現的空戰,起飛重量都輕了好幾噸,航飛行速度快得多,所以在起飛後不久。第一波攻擊機羣就與第二波攻擊機羣拉開了距離。

這個時候,美軍艦隊裡也拉響了戰鬥警報。

不是說美軍的無線電探測設備發現了共和國艦隊發出的無線電信號。而是發現了那架巡邏機發出的無線電信號。雖然美軍不可能破釋巡邏機發出的電報,但是從這組有規律的無線電信號可以得知,巡邏機已經安現美軍艦隊。而且報告了美軍艦隊的大致方個。

可以說,真正面臨考驗的是美軍指揮官。

母庸置疑,共和國艦隊的攻擊即將到來,而美軍的戰鬥機卻在航母上。如果不能迅速做出決策,美軍連反擊的機會都沒有!,

第77章 三方角逐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13章 拋磚引玉第4章 你情我願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53章 風雲消散第42章 兩難處境第29章 目的第33章 命不該絕第26章 領袖第19章 政治鬥爭第128章 知錯就改第129章 決戰在即第2章 白宮新主人第27章 新總統第20章 關鍵所在第23章 問題累積第80章 歸隊第15章 真正的敵人第86章 奔赴戰場第49章 精小強悍第47章 重生第66章 最後的努力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8章 外交歸外交第86章 最後的孤島序十七偃旗息鼓第134章 無條件投降第79章 俄羅斯泥潭第104章 戰略轉折點第90章 誘敵深入第87章 最後的反制第59章 初次交手第53章 不宣而戰第28章 親自動手第60章 戰役穿插第40章 難題第3章 暗流第17章 統一意見第28章 新思維第54章 交換立場第62章 摩拳擦掌第45章 戰爭需要理由第103章 有驚無險第14章 撥開雲霧序六暴走海狼第41章 針鋒相對第76章 虎視眈眈第56章 積極主動第102章 戰爭規模擴大第22章 空中爭雄第28章 戰術調整第112章 行刑第96章 突圍第64章 龍出昇天第15章 羣策羣力第40章 殺雞用牛刀第51章 潛艇殺手第6章 前程第74章 傳奇部隊第40章 掉包第147章 炮彈開路第68章 量才爲用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45章 部署第46章 突防第82章 堅持路線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46章 航母風波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7章 實戰考驗第30章 影子戰士第33章 超級潛艇第24章 軍事顧問第66章 十年磨一劍第99章 繳械投降第73章 從政治家到政客第35章 尷尬的霸權第116章 一守一攻第9章 民間力量第43章 藍天之主第4章 你情我願第79章 戰場外的戰鬥第120章 初嘗甜頭第58章 高端之爭第30章 超大規模第45章 折翅第94章 變色龍的國家第7章 危機暗伏第69章 階段性勝利第138章 高興得太早第7章 倒行逆施第55章 大獲全勝第128章 借題發揮第22章 移民潮第51章 待價而沽第135章 最大一塊飛地第1章 頭腦與靈魂第26章 秘密交易第29章 瘋狂備戰
第77章 三方角逐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13章 拋磚引玉第4章 你情我願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53章 風雲消散第42章 兩難處境第29章 目的第33章 命不該絕第26章 領袖第19章 政治鬥爭第128章 知錯就改第129章 決戰在即第2章 白宮新主人第27章 新總統第20章 關鍵所在第23章 問題累積第80章 歸隊第15章 真正的敵人第86章 奔赴戰場第49章 精小強悍第47章 重生第66章 最後的努力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8章 外交歸外交第86章 最後的孤島序十七偃旗息鼓第134章 無條件投降第79章 俄羅斯泥潭第104章 戰略轉折點第90章 誘敵深入第87章 最後的反制第59章 初次交手第53章 不宣而戰第28章 親自動手第60章 戰役穿插第40章 難題第3章 暗流第17章 統一意見第28章 新思維第54章 交換立場第62章 摩拳擦掌第45章 戰爭需要理由第103章 有驚無險第14章 撥開雲霧序六暴走海狼第41章 針鋒相對第76章 虎視眈眈第56章 積極主動第102章 戰爭規模擴大第22章 空中爭雄第28章 戰術調整第112章 行刑第96章 突圍第64章 龍出昇天第15章 羣策羣力第40章 殺雞用牛刀第51章 潛艇殺手第6章 前程第74章 傳奇部隊第40章 掉包第147章 炮彈開路第68章 量才爲用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45章 部署第46章 突防第82章 堅持路線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46章 航母風波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7章 實戰考驗第30章 影子戰士第33章 超級潛艇第24章 軍事顧問第66章 十年磨一劍第99章 繳械投降第73章 從政治家到政客第35章 尷尬的霸權第116章 一守一攻第9章 民間力量第43章 藍天之主第4章 你情我願第79章 戰場外的戰鬥第120章 初嘗甜頭第58章 高端之爭第30章 超大規模第45章 折翅第94章 變色龍的國家第7章 危機暗伏第69章 階段性勝利第138章 高興得太早第7章 倒行逆施第55章 大獲全勝第128章 借題發揮第22章 移民潮第51章 待價而沽第135章 最大一塊飛地第1章 頭腦與靈魂第26章 秘密交易第29章 瘋狂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