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答案

第135章 答案

吳安持看來,章越也是回以笑着點了點頭。

此刻爐亭裡衆人吵個不停,章越則放下文章向吳安持走去。

吳安持笑道:“衆人都在爭論,爲何章兄獨在背文章呢?”

章越本要裝着不知道的樣子拍幾句王荊公的馬屁。但轉念又想以自己與吳家的交往,對吳安持岳父是誰,應有所瞭解纔是,如此不是很虛僞?

不過自己喜歡人家的文章那是真的,如此又有什麼不好意思。

章越索性拿出一副對‘此公文章深有研究’的樣子道:“吳兄,吾竊以爲當世諸公除歐陽學士外,當屬王公的文章第一。”

“哦?真有此事?”

章越道:“吾往日素喜《傷仲永》,《遊褒禪山記》,但吾近日讀《讀孟嘗君傳》卻更歎服。”

見吳安持微微疑惑,章越笑吟道:“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章越言此看吳安持的臉色道:“讀到最後一句,直如‘老吏斷獄案’實拍案叫絕!”

這篇《讀孟嘗君傳》不足百字,但讀來就是給人感覺一層一層抽絲剝繭,四五處轉折後,最後一句簡直猶如神來之筆!

同時章越也有一個意思。

王安石舉孟嘗君的例子,不是慎交友麼?

你吳二郎君在太學之中不也是如此麼?

吳安持果真深以爲然地道:“然也,自古以來皆稱孟嘗君好得士,然而君子與小人豈可共處哉?”

“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是故君子必慎交遊焉!”

吳安持聞言笑了笑就沒說什麼了。章越心道,這吳二郎君好難親近,看來要結交此人還真不容易。

想到這裡,章越返回到座位。但聽堂上愈爭論愈激烈,這些太學生也真是什麼都敢說,居然從慶曆新政批評至官家頭上了。

這特麼膽也太肥了。

宋朝風氣就是如此,不僅太學生如此,連官員也差不多。

當年直接導致慶曆新政失敗的進奏院案,一名官員寫了一首傲歌簡直狂出天際。

一句‘醉臥北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爲奴’,後一句不說了,前一句居然要皇帝攙扶自己。

慶曆新政到底爲何失敗,不少人都將原因歸究至宋仁宗前後反覆,不能堅持的身上。

但章越覺得有些錯怪宋仁宗了。

慶曆新政,其實就是一個不成熟之舉。

當時朝廷經過與西夏之戰的陣痛,故而仁宗皇帝倉促決心改革。他將范仲淹,富弼召回中央實行新政。宋仁宗本認爲他們會立即拿出一個切實可行之政策,但議論了半天,范仲淹最後才上了十條建議,也就是後來的‘範十條’。

範十條條條都是針對宋朝當時最大的問題三冗(冗官,冗兵,冗費)而來。

從范仲淹,富弼進入中樞到最後離開,新政不過一年即失敗了。

爲何如此?

宋仁宗一開始就沒有作好新政的準備。范仲淹變法的失敗,讓他意識到變法的時機還不成熟。官員們認爲‘規摹闊大,論者以爲難行’。

反對的人實在太多,真要推行新政會觸動到根本。

爲何有三冗?

說白了,還不是當初當朝者自己設計的。三冗設立就是爲了解決一系列問題而存在的,現在你要廢除三冗,那麼反過來說當初的問題解決了嗎?

沒有解決就廢除,就動搖根本了。

還有就是準備不充分的問題了,宋仁宗一開始就沒想變法,被西夏打痛這才讓范仲淹來試一試。新政實行了一段,才發現什麼叫‘不上秤沒有四兩重,一上秤一千斤都打不住’,原來問題這麼多。

‘範十條’還稱不上大刀闊斧,但暴露的積弊之深令人觸目驚心。

面對如此多的問題,范仲淹,富弼一直呼籲擴大相權,來推行變法,徹底壓下反對的勢力。

但擴大相權,又觸動到根本了。

最後變法失敗了,宋仁宗還是將富弼,韓琦,歐陽修當年支持新政的人都在朝堂上,而且一直受到重用。

至於變法中州縣興學,興辦太學的政策仍在。對於變法黨所在的太學,一直給予政策傾斜支持。

如這一次國子監解試額額從四百五十人增加到六百人,但太學生也才七百多人,就算加上廣文館生也不過一千多人。

幾乎達到三人解一人的比例。

再想想福建,浙江解試一百解一人的比例。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王安石變法時都取胡瑗的學生爲新黨骨幹。不過王安石當政後,新的太學生又反對變法,這也是王安石所始料未及的。

衆人議論了一陣,章越都不發言,這時候向七突然看向章越問道:“三郎,你怎麼看慶曆新政及這一份萬言書。”

章越方纔僅注意文采文辭了,一時沒關注政見。

章越笑道:“在下年紀輕輕哪好發表議論,如今我學文章還來不及。”

一旁的人笑了笑,章越不說也就算了,但向七堅持道:“三郎,你這就不厚道了,好與不好,是與不是,你好歹說個大概啊!”

章越心道,太學討論政見風氣甚重,自己若真的不說,反被人看輕。

章越決定拿出一個誰也不得罪說法。他放下書笑道:“那我試言一二,說得不對,諸位不要見笑。”

“請說。”

章越道:“我讀書時有一句深有感觸。李文靖公(李沆)爲相曾言‘吾爲相無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報國’。我等乍聞此言,以謂李文靖公身爲宰相卻不當事。”

“其實爲宰相者最敗壞者,在於不思事體,爲了收恩取譽,屢更祖宗舊制,最後導致官員兵卒冗濫,這纔是最大之弊。”

“今日之用度無節,財用匱乏,公私困弊。一切推跡其事,皆因宰相當初不能遵守舊規,妄有更改所致。”

章越這一番話說完,在衆太學生中倒沒掀起什麼波瀾。

劉幾敷衍笑道:“三郎說得好。”

說罷衆人又繼續討論下去了,章越心想,這些太學生們哪裡聽得懂這些?

而一旁的吳安持目光閃了閃。

次日爲朔日,吳安持自太學返回家中。

這幾日不僅他的岳父王安石返回京師,連他爹吳充也從陝州返回京師敘職。

吳安持給岳父特意在京中找了寬敞舒適的房子安歇,但王安石卻言住在哪裡都一樣,偏要住在太學隔壁的朝集院中。

見岳父寧可住公舍,吳安持也是無話可說,準備過去見禮請安,誰知卻吃了閉門羹。

原來王安石上了萬言書後,轟動了京城,不少官員士子都來拜見,也有人罵說王安石這純粹是找事。

但王安石爲了表示上書的誠心態度,在天子回覆之前,不接見任何外客,索性連女婿也當作外客一併不見。

吳安持吃了閉門羹後,仍在岳父門外行禮再三,到了家中這才鬆了一口氣。

吳安持回府先見自己的娘子。

王氏是王安石長女,雖容貌不算出衆,但文章才華極高,這一點令吳安持也是自愧不如。

王氏服侍吳安持更衣言道:“晚上有家宴,你先去母親那問安,如今十五娘出嫁了,哥哥整日不着家,你又在太學讀書,家中倒是冷清許多。”

吳安持道:“不是還有十七麼?”

王氏搖頭道:“你又不知母親?她對十七向來是外親內疏的。”

吳安持道:“有什麼外親內疏的,如今十五娘嫁人了,就到十七了。不過她這性子……要找個好婆家,真是要令爹孃頭疼了。”

王氏道:“你在外頭唯唯諾諾,到了家中卻說十七的不是。”

吳安持笑了笑道:“我也是盼她嫁給好夫君,是了,大伯身後如何?”

原來兩個月前參知政事吳育已是病故。

王氏道:“大伯身後事都已是辦了妥當,如今託歐陽學士寫墓誌銘,至於官家念在多年輔弼之情,已下旨蔭補其子入官。”

“不過大伯家中有幾人不做官的,故而推至我們家中,爹爹今日家宴或許會問了你和哥哥有無蔭補之意。你是如何打算的?”

王氏看吳安持臉色,有些失望地道:“我就知不可在此刻問你。”

吳安持看向王氏的臉色道:“娘子,你也知科場之難,有官爲之即先爲官。就算蔭補,日後也可考鎖廳試,博個進士出身。”

王氏道:“我本也是這個意思,但見你片刻猶豫也無就答允了,我看補蔭以後也未必有考進士的打算……”

吳安持不滿道:“娘子,你說話倒越來越像十七了。”

當夜吳府家宴。

吳充爲官已是二十載,卻未及不惑之齡。

他十七歲中進士,可稱得上少年得志,之後仕途上又得他幾個兄長提攜,可以稱得上一路亨通。

在羣牧司時,王安石連包拯敬的酒都敢不喝。但他這樣眼高過頂之人,對同僚吳充也極爲敬佩,視他爲至友。不僅在詩詞裡一口一個衝卿兄地親切地喊着,還將愛女嫁給了他次子。

吳充相貌可稱丰神俊朗,其妻李氏也乃名臣李宥之女,這也是一樁門當戶對的好姻緣。

這日家宴,吳安詩,吳安持夫婦,十七娘都是在場,至於幾個孩童則由下人抱着在旁另一張小桌吃飯。

席上衆人不敢出聲,唯有吳充言道,吏部打算蔭補給吳育後人爲官,按長幼分授予太常寺太祝,大理寺評事,秘書省正字等官。

吳安持想起今日在爐亭談論三冗,他也深感如今冗官之弊。至於冗官之弊,就是蔭補太濫。故而范仲淹提出十條其中一條就是‘抑僥倖’,意在革除蔭官之弊。

如吳家幾個蔭補的官職都是京朝官,雖然只是對應着無出身的四十,四十一,四十二階這最後三階,但遠在選人官階之上了。

連一科進士裡只有數人,初授才能爲京朝官,其他都要出任選人。

今日太學同窗們抨擊冗官蔭官之弊時,他是一言不發。

吳安持從心底知道他們說得對,但此事落在你頭上時,那麼到底又是對還是不對?

從此不必苦讀詩書了,甚至不必考中進士後,就去偏僻地州縣任職,自己可以留在繁華的汴京了。

聽到吳充言已打算讓他們兄弟二人一併蔭補時,吳安持心底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吳充道:“蔭補之事,一日未有明旨,你們二人一日不可聲張。其他人也不許多嘴。”

席上衆人都稱是。

吳充又道:“即便蔭補,但朝廷也不會立即給你們差遣,等上二三年也是有的,這些時日你們就在家讀書,不許外出。”

見氣氛有些嚴肅,一旁李氏向兩個兒子笑道:“爹爹的吩咐記在心底就好了,菜都涼了!”

吳充微微點頭動手夾菜,一家人這才動筷。

吳充吃了幾口,又考校二個兒子學問和政治之事。吳安詩答了不好,捱了吳充幾次訓斥。其他人在飯桌上吃飯也不由是提心吊膽。

待輪到吳安持時,他還未答手中的筷子已落在了地上。

吳充不由搖了搖頭,等丫鬟給吳安持換了雙筷子後,方問道:“你泰山那份給官家的萬言書看了否?”

吳安持答道:“昨日在太學時已看過了。”

“你如何看?”

吳安持滿頭是汗。

吳充責道:“還未答已是如此,要說些真知灼見來,以後入了廟堂諸公問起來,不說答些切實可行之案,至少要言之有物。”

吳安持道:“孩兒以爲爲政之先還是‘尚簡’。”

“如何尚簡?”

吳安持道:“尚簡就是簡政,就是簡而有法。”

“可。”吳充道了一句。

吳安持想了想道:“孩兒今日讀書,讀到李文靖公(李沆)爲相曾言‘吾爲相無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報國’,孩兒……孩兒深有感觸……”

吳充一愣隨即道:“哦?說來聽聽……”

吳安持答完之後,吳充撫須沉吟片刻,然後笑道:“二哥入太學後,見識倒是有些長進!”

(本章完)

第702章 收復熙州第559章 天章閣待制第294章 及第之日第691章 鹽井第24章 章氏族學第780章 下岷州第350章 大婚第567章 論王安石第1027章 又是上元節(第一更)第37章 二哥下落第854章 推辭和接受第51章 小溪西流第916章 安排差事第552章 延和殿論辯請假第358章 岳父的一席話第706章 經略安撫使第633章 爭執第633章 爭執第589章 替手之爭請假第508章 兒臣想出來的第72章 食店第444章 風波第527章 新舊交替第48章 寒門之難(第一更)第601章 吳府壽宴第537章 熙寧元年第446章 投名狀第879章 殿議第269章 媒人第314章 六論第1021章 兩面夾攻(兩更合一更)第555章 朕要超擢章越第1034章 重開天章閣第890章 國是第955章 憨叟第531章 我有人推薦給官家啊第709章 節鎮熙州第60章 上架感言第676章 不退第336章 見王安石第129章 新舍友第962章 遼宋談判交鋒第500章 山居第42章 神童舉(感謝我愛怪仔盈盈成爲盟主)第86章 爭口氣(兩更合一更)第443章 折辱夏使第821章 結算貨幣第112章 未道再見(感謝propheta書友的盟主第306章 讀漢書第749章 九辭學士第667章 初出茅廬第584章 安居平亂第130章 齋長第224章 表白第592章 明道先生第670章 將帥分歧第1044章 役法之爭第941章 分歧第869章 王安石的推舉第322章 題眼第285章 御論第540章 見皇帝(兩更合一更)第161章 手段第967章 遼道宗第494章 國士待之第311章 進卷排名第409章 貪婪第134章 辭賦與萬言書第769章 名覆金甌第747章 人選第293章 捷報傳家裡第871章 提攜第249章 關撲第194章 看人第820章 市易法利弊第155章 意思第793章 打吧(兩更合一更)第939章 失落的呂惠卿第247章 考試政策第33章 篆書第812章 大略第561章 喜上加喜第762章 管仲與桑弘羊第575章 臣附議第450章 伸手要錢的皇帝第929章 拉攏第393章 有人得意,有人失意第320章 相交第127章 說親第701章 章黨第1059章 懟一懟官家第194章 看人第41章 守秘第992章 親事與政事(兩更合一更)第114章 太學包子第452章 章府喜事第96章 欲成大樹,不與草爭第318章 打壓
第702章 收復熙州第559章 天章閣待制第294章 及第之日第691章 鹽井第24章 章氏族學第780章 下岷州第350章 大婚第567章 論王安石第1027章 又是上元節(第一更)第37章 二哥下落第854章 推辭和接受第51章 小溪西流第916章 安排差事第552章 延和殿論辯請假第358章 岳父的一席話第706章 經略安撫使第633章 爭執第633章 爭執第589章 替手之爭請假第508章 兒臣想出來的第72章 食店第444章 風波第527章 新舊交替第48章 寒門之難(第一更)第601章 吳府壽宴第537章 熙寧元年第446章 投名狀第879章 殿議第269章 媒人第314章 六論第1021章 兩面夾攻(兩更合一更)第555章 朕要超擢章越第1034章 重開天章閣第890章 國是第955章 憨叟第531章 我有人推薦給官家啊第709章 節鎮熙州第60章 上架感言第676章 不退第336章 見王安石第129章 新舍友第962章 遼宋談判交鋒第500章 山居第42章 神童舉(感謝我愛怪仔盈盈成爲盟主)第86章 爭口氣(兩更合一更)第443章 折辱夏使第821章 結算貨幣第112章 未道再見(感謝propheta書友的盟主第306章 讀漢書第749章 九辭學士第667章 初出茅廬第584章 安居平亂第130章 齋長第224章 表白第592章 明道先生第670章 將帥分歧第1044章 役法之爭第941章 分歧第869章 王安石的推舉第322章 題眼第285章 御論第540章 見皇帝(兩更合一更)第161章 手段第967章 遼道宗第494章 國士待之第311章 進卷排名第409章 貪婪第134章 辭賦與萬言書第769章 名覆金甌第747章 人選第293章 捷報傳家裡第871章 提攜第249章 關撲第194章 看人第820章 市易法利弊第155章 意思第793章 打吧(兩更合一更)第939章 失落的呂惠卿第247章 考試政策第33章 篆書第812章 大略第561章 喜上加喜第762章 管仲與桑弘羊第575章 臣附議第450章 伸手要錢的皇帝第929章 拉攏第393章 有人得意,有人失意第320章 相交第127章 說親第701章 章黨第1059章 懟一懟官家第194章 看人第41章 守秘第992章 親事與政事(兩更合一更)第114章 太學包子第452章 章府喜事第96章 欲成大樹,不與草爭第318章 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