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延和殿論辯

第552章 延和殿論辯

司馬光與呂誨二人在濮議時同爲諫官,在那疾風浪高的時候二人聯手作戰,硬着逼着英宗皇帝認爹之事,不得不告一段落。

當時滿朝官員幾乎都站在了司馬光,呂誨二人的身後,正是在那時候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如今司馬光聽到老戰友呂誨要彈劾王安石道:“自古聖賢能夠見微知著,獻可之見定在我之上。其實介甫此番回朝,我看得出有些話我與他相談時,他避重就輕,不肯交底。”

司馬光察覺到王安石這一次間隔數年從江寧返回後,原先無話不談的他們,竟生出了許多隔閡。

特別在這一次阿雲案之上,韓維,呂公著二人竟支持了王安石,而並非是他司馬光。

當初的嘉祐四友,如今竟分作了兩個陣營。

不是兩個陣營,而是他司馬光被孤立了。

司馬光卻道:“此番我與介甫如今只是就事論事,於公事上所見不同,再說介甫爲學士,如今滿朝都稱此番得人,獻可,我看你是多慮了。”

呂誨聽司馬光這麼說,不再言語。

他心想當初濮議時,他們連英宗皇帝,韓琦,歐陽修等人都是不懼,如今又何懼於王安石一人呢?

熙寧元年八月,河朔大地震。

汴京也是受到影響。

去年官家剛登基時,也是京師大震,曾公亮向天子稟告說是‘陰有餘’所至。

如今河朔大震,官家想起曾公亮的話,生怕狄夷不利中國,河朔是大宋防禦遼國的前線。

西夏人雖屢勝宋軍,但李元昊兵勢最盛時,也不過喊喊打個長安什麼的。但遼國邊境稍有什麼風吹草動,滿朝文武便瑟瑟發抖。

因爲河朔一旦有事,這一馬平川之地,遼國直接趁虛而入,那就直搗汴京了。

故而官家聽聞河朔地震第一件事,便是令沿邊安撫使以及雄州刺史刺探遼人軍情。

同時施以前錢糧安撫百姓。

另外官家還遣御史中丞滕甫、知制誥吳充安撫河北。

吳充在上一次與章越一併起草募役法時,深受官家賞識。故而這一次也是委以重任,安排了他安撫河北的重任。

章越聽說後大喜,這說明岳父得到了官家的信任器重啊,出使河朔回來,肯定是要大用的。

不過地震之事,官家擔心的是狄夷陰盛,但官場上總有人不忘搞事。

梓州知州何郯因上書言,這一次河朔地震,是陰盛,是臣強君弱,以此喻韓琦謀朝篡位,請求召還王陶。

呂公著上疏說,王陶此人在韓琦秉政時整天諂媚,到擔任御史中丞了,便說韓琦不是,這樣的人可以用嗎?

王陶終於沒有回朝。

此後一生也沒有回汴京作官。

八月午後汴京經過了一場大雨洗禮。

雨後的宮城屋檐上正在滴着雨水,朝廷大員們撐着傘拾階而上,抵至殿門時,便將雨具交給宮門前伺候的宦官,再看看官袍魚袋有無被雨淋到,然後再步入殿中。

章越從崇政殿的柱廊下經過,面前倒座殿則是延和殿。

崇政殿朝南,而延和殿朝北故稱倒座殿。

這延和殿乃大中年間所建,本名爲承明,章獻太后垂簾參決朝政時便是在此。

現在在朝的大臣們幾乎都記不得當年章獻太后垂簾時的光景。

如今這延和殿因靠着官家的正寢福寧殿,便相當於是崇政殿的後殿,故而君臣在崇政殿議事後,常常退至此殿來歇息。

現在延和殿就是便殿的存在。

章越收了雨具在臺階上拍了拍,瀝乾水後交給一旁的宦官。此刻但見一位紫袍大員站在一旁拂去袍角上的雨水。

對方不是別人,正是王珪。

章越上前畢恭畢敬地行禮道了聲:“下官見過翰長。”

王珪見了章越亦是笑呵呵地打了招呼。

章越忙上前給王珪整理衣袍,王珪稍稍推辭,還是接受了。

王珪是章越的座師,雖說這師生關係擺不到檯面上,但私下章越對王珪還是持弟子禮的。

這時候一旁傳來腳步聲,同樣身爲翰林學士的王安石和司馬光正好到此,看到了章越給王珪整理衣袍的一幕。

王安石與司馬光的表情各有不同,然後與王珪打了招呼。

王珪笑着與二人說了幾句話,王珪爲翰林學士已經十二年,可謂是老翰林老學士了,而王安石司馬光都是剛出任翰林。

不過章越感覺到王珪在司馬光,王安石面前好似氣勢短了一截,彷彿十幾年的資歷優勢不存在一般。

章越明白在仁宗立儲的事上,王珪出了差錯,這一步錯步步錯。英宗在位三年,王珪一直是謹小慎微,直到英宗去世前,讓王珪爲端明殿學士,這才緩過來。

相反司馬光是建儲的大功臣,走到哪裡都是理直氣壯的。

這時候官宦來此道:“幾位學士都到了,官家早就在殿內等候呢。”

幾名官員立即舉步進入延和殿。

王珪是翰林承旨學士,地位最高走在前面,其後是司馬光,王安石,章越陪在最末。

今日官家召見幾位翰林學士議事,章越則是來當人肉背景牆的。

入殿之後拜過了官家,議論的便是如今河朔的災情。

生了災情就要賑災,可是國家沒有錢,三位學士便討論人事,官家抱怨天下三百軍州官員多不得人。

司馬光上前侃侃而談說,我們一級一級監督,以監司監督地方州官,州官監督縣官,再讓諫官監督監司,如此就可以得人了。

官家道:“可惜如今諫官也不得人。”

司馬光道:“陛下,諫官需三者,一不愛富貴,二重於名節,三通曉治體,如今鹽鐵副使呂誨可以勝任。”

官家聽了點點頭。

章越在旁聽延和殿內議事,主要是司馬光在說,王安石偶爾發表幾句意見,至於王珪始終一言不發。

這時候官家道:“這一次河朔大災,國用不足,曾公亮建議今歲朕祭祀南郊,兩府大臣辭去賞賜,朕命學士院取旨,你們可有札子上!”

司馬光和王安石各取出一封扎子奉上。

章越從官家身旁降階拿過扎子奉給官家。

卻見王安石與司馬光意見截然相反,然後章越便看着司馬光,王安石二人當殿開撕起來!

(本章完)

第794章 短兵相接第131章 佩服第199章 尋覓請假第507章 梯子沒了第336章 見王安石第994章 皆是故人(兩更合一更)第289章 殿上詩第536章 深宮大雪第288章 賜對第662章 出兵第489章 奉章太常之命第955章 憨叟第326章 入對第159章 上奏第595章 脣槍舌劍第905章 事因第963章 遼國的謀略(兩更合一更)第511章 新君第1056章 宰相家的郎君(第一更)明日更新第273章 論名第655章 箭在弦上(第二更)第1018章 朕支持章卿(兩更合一更)第849章 潼關道第687章 廣銳軍第786章 收復河州城第571章 章衡回京第170章 家宴第582章 落實工作第689章 營田第213章 行卷第487章 汴京大雨第1028章 卿且坐此位(第二更)第641章 曾呂隔閡第710章 幕下第824章 治蕃策論第1030章 大學士 郡公 尚書(第一更)第979章 遼國的能臣(感謝一拾肆修書友上盟第765章 這個人可以用第169章 同進士出身第335章 選房第935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385章 說辭第36章 不學有術第349章 學到了第242章 玉簪第335章 選房第679章 報捷第851章 抵京第546章 又在使絆子第532章 薦人的風險第776章 正副之爭第961章 宋軍操演第527章 新舊交替第363章 不可亂說話第832章 質疑與肯定明日更新第1013章 道理之爭第620章 強勢復出第645章 奪三職第155章 意思第4章 縣城(感謝書友Joyii首盟)第986章 交鋒第852章 面君第574章 王安石辭參第571章 章衡回京第864章 上日第911章 故鄉第217章 拜訪第128章 吃蟹(感謝罐裝冬瓜茶成爲盟主)第431章 入潼關第144章 心事第962章 遼宋談判交鋒第64章 (第四更,求月票)第36章 不學有術第218章 解試第659章 圖窮匕見第795章 三道營牆第234章 蔡襄第483章 翁婿第219章 入場第744章 左右第487章 汴京大雨第563章 蹀躞帶第243章 心意第640章 整治太學第584章 安居平亂第598章 司馬光的態度第431章 入潼關第674章 渡河第728章 推恩第734章 該爭還是要爭第191章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第926章 起復二蘇第279章 水幾是道第756章 數其罪第725章 獻土(兩更合一更)第804章 朕等不及第407章 與民無利與國有利
第794章 短兵相接第131章 佩服第199章 尋覓請假第507章 梯子沒了第336章 見王安石第994章 皆是故人(兩更合一更)第289章 殿上詩第536章 深宮大雪第288章 賜對第662章 出兵第489章 奉章太常之命第955章 憨叟第326章 入對第159章 上奏第595章 脣槍舌劍第905章 事因第963章 遼國的謀略(兩更合一更)第511章 新君第1056章 宰相家的郎君(第一更)明日更新第273章 論名第655章 箭在弦上(第二更)第1018章 朕支持章卿(兩更合一更)第849章 潼關道第687章 廣銳軍第786章 收復河州城第571章 章衡回京第170章 家宴第582章 落實工作第689章 營田第213章 行卷第487章 汴京大雨第1028章 卿且坐此位(第二更)第641章 曾呂隔閡第710章 幕下第824章 治蕃策論第1030章 大學士 郡公 尚書(第一更)第979章 遼國的能臣(感謝一拾肆修書友上盟第765章 這個人可以用第169章 同進士出身第335章 選房第935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385章 說辭第36章 不學有術第349章 學到了第242章 玉簪第335章 選房第679章 報捷第851章 抵京第546章 又在使絆子第532章 薦人的風險第776章 正副之爭第961章 宋軍操演第527章 新舊交替第363章 不可亂說話第832章 質疑與肯定明日更新第1013章 道理之爭第620章 強勢復出第645章 奪三職第155章 意思第4章 縣城(感謝書友Joyii首盟)第986章 交鋒第852章 面君第574章 王安石辭參第571章 章衡回京第864章 上日第911章 故鄉第217章 拜訪第128章 吃蟹(感謝罐裝冬瓜茶成爲盟主)第431章 入潼關第144章 心事第962章 遼宋談判交鋒第64章 (第四更,求月票)第36章 不學有術第218章 解試第659章 圖窮匕見第795章 三道營牆第234章 蔡襄第483章 翁婿第219章 入場第744章 左右第487章 汴京大雨第563章 蹀躞帶第243章 心意第640章 整治太學第584章 安居平亂第598章 司馬光的態度第431章 入潼關第674章 渡河第728章 推恩第734章 該爭還是要爭第191章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第926章 起復二蘇第279章 水幾是道第756章 數其罪第725章 獻土(兩更合一更)第804章 朕等不及第407章 與民無利與國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