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神農氏5000”投的月票。
這種精神和意志,不是從陸軍到海軍,換個兵種就會被改變的。
北伐軍的軍法已經漸漸完善,它對軍人的保障和約束也日趨成熟。
死於戰場,可以令家人得到榮譽和撫卹,反之,親人連坐。
從古至今,一支訓練有素,且律法完善的軍隊,發生崩潰的概率幾乎爲零。
更何況,吳爭做爲主帥,親臨戰場的情況下,縱然戰局不利,但水師將士的士氣,卻是高昂的。
這不僅僅軍法的原因,更是將士心中的那股熱血。
一個有熱血的人,一旦清楚自己必死的情況下,反而戰意盎然。
海戰,船沉人亡,沒有任何退路。
在這個時候,吳爭其實已經無法指揮前方交戰的水師,反擊令下達之後,便是各自爲戰之局。
克里索恩的錯誤在於,他用歐洲戰場的慣例,來揣度此戰。
在他看來,己方已經佔據了戰局絕對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脫離接觸,再正常、便利不過了。
在他看來,這是黃皮猴子的幸運,因爲他們從鬼門關撿了一條命。
所以,克里索恩錯了!
如果他繼續打下去,哪怕鄭森率艦隊從南面合擊,以聯合艦隊的實力、船數和火炮射程,也足以在短時間內應對兩線作戰,何況鄭森的增援並不真心,未必肯孤注一擲,將鄭家水師的戰船全部投入這場增援戰中。
克里索恩只要打殘、拖垮這二方中的任何一方,此戰的勝利依舊非他莫屬,當然,代價肯定不會小。
這也是克里索恩下令脫離的原因,他、荷蘭……需要保存實力,特別是被英吉利人背後進逼的情況下。
然而,接下去的異變,完全閃瞎了克里索恩的狗眼,令他目瞪口呆。
水師爲何前赴後繼地前衝去“送死”?
其實很簡單,因爲水師缺少投射工具,無法將真正克敵的水雷,投射到敵艦附近。
施琅與納布爾一戰開創了水雷主動性進攻的先例,可在此時,完全沒有可複製性。
施琅的成功,一是敵人無防,二是佔據了風向和潮流方向,這使得水雷明明在那,可它卻自動地向敵艦靠近,如同被吸附一般。
再有一點很重要,當時施琅用了七艘主力艦,吸引了大部分敵艦的舷炮,雙方戰船數量接近,這才使得納布爾一時無法應變。
可現在,敵強我弱,敵人戰艦側擺,已經標定了射擊諸元,他們的舷炮甚至可以分層、分批地對不同大小、遠近的水師火船進行覆蓋性地打擊。
千舸爭流,覆沒者半。
損失是巨大的,但效果依舊不錯。
但凡被火船靠近二里之內的敵艦,幾乎逃不過被水雷暴擊的下場,當然,在火船水手抱定與敵同歸於盡的決死信念下的撞擊,將水雷的威力演繹到了極限。
水師將士顯然已經打瘋了。
各自爲戰,讓他們徹底釋放開來。
沒有指揮、沒有後路,撞上去,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死也要爲家人搏取榮譽和撫卹,爲孩子搏一前程。
這個時候,克里索恩想脫離與水師接觸?
可能嗎?
實爲癡心妄想罷了。
雙方膠着處,烈火熊熊、爆炸不斷,滾滾濃煙幾乎遮蔽了十里方圓。
這種激烈的廝殺,確實讓鄭森有些動容。
鄭家水師不缺實戰經驗,缺的,其實是現代海戰的理念。
鄭森看着遠方不見盡頭的濃煙,沉默許久,終於下達了進攻令。
他的這個進攻令,徹底扭轉了這場海戰的結局,也爲鄭軍與北伐軍的最終聯合北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鄭森當時的想法是,前面兩敗俱傷,正是漁翁得利的好時機,此時進攻,既應了大義、救了吳爭,同時,可以落得最大的戰果。
鄭森一樣眼紅於番人聯合艦隊的戰船和火炮,特別是看到番人送給他的三十門新式火炮之後。
但鄭森沒有料到的是,其實此時聯合艦隊的實力未損,克里索恩足以率主力應對兩線作戰,完成一次正面突圍。
……。
鄭家水師更擅長於接舷戰。
鄭森的嫡系雖然反對增援吳爭,但一旦鄭森做出決定,那麼他們還是不折不扣地執行鄭森命令的,當然,這也有鄭森親臨督戰的原因在。
擅長接舷戰的鄭家水師,發展的方向自然是船速相對較快。
他們以烈港、岱山兩個方向,朝灘滸山戰場進行迂迴,而鄭森親率主力艦隊,從東霍山對戰場背面發起了強突。
鄭家水師千餘艘戰船,如同三道利劍,穿插聯合艦隊身後。
……。
克里索恩絕對鬱悶極了。
三十門新式火炮餵了狗了?
鄭家水師的“毀約”進攻,讓克里索恩意識到今日此戰無法善了。
說來也怪,克里索恩心裡並不恨正面硬抗了聯合艦隊一天一夜的水師,而恨上了從背後插自己一刀的鄭家艦隊。
在意識到無法全軍脫離與水師接觸的情況下,克里索恩改變了戰術,他親率三百餘艘主力艦,迎擊鄭森正面強突。
灘滸山海戰第二戰場,正式開闢。
……。
克里索恩運氣確實不夠好。
此時的吳爭,因雙方膠着處的濃煙,無法看清聯合艦隊的調動,加上此時的單筒望遠鏡,也不支持看到三十里外的異常。
事實上,以吳爭此時的心態,如果得知鄭森來援,很可能就下令戰略收縮了。
吳爭從不是君子,事實上,打到這份上,吳爭心如刀割,在他看來,這天下並非是他的,該鄭森抗一抗了。
可惜,吳爭看不到。
他能看到的是,數百艘火攻船的沉沒,無數將士在海水中的掙扎和呼救,然後……不見了。
火攻船全體沉沒,那麼,就該輪到吳爭身邊的百艘主力艦了。
也就是說,接下來,不再是遊鬥,而是硬碰硬的主力艦肉搏了。
火攻船最大的戰果是擾亂了敵陣前鋒,這爲水師主力艦地前進至舷炮射程之內創造了有利條件。
張名振從他的座艦上傳來請求,希望接替吳爭,由他指揮此戰。
隨即王一林也通過旗訊,發來同樣的請求。
但,吳爭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