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首獻密道

劉徵將衆人集於大堂,要商議下一步方略,司馬懿赫然列於賈詡座側,這就表明劉徵要用司馬懿了。

“今日將大家齊集於此,是要聽聽大家下一步的想法。各位有什麼建議就都提出來吧!”劉徵說道。

“末將以爲,當趁袁紹與曹操大戰,進取幷州!有匈奴劉豹相助,高幹必定難以招架,拿下幷州指日可待!”張繡首先出來說道。

劉徵聽了張繡的話,不置可否。

“其他人呢?也說說你們的想法!”劉徵繼續問道。

“我以爲應該首先攻下函谷關,然後進取洛陽!”張遼則如此說道。

“公明!說說你的想法!”劉徵問徐晃道。

徐晃臉上浮現出怒意,恨恨的說道:“漢王之今日,都是由於那劉備無義!現今劉備屯軍在南陽,可惜有伏牛山險阻,否則自當領軍直下南陽!先破劉備!”

劉備自長安兵敗之後,便帶着兵馬寄居在荊州,荊州劉表本不欲接納劉備,不過荊州別駕劉先等卻建議劉表劃給劉備西鄂、博望二縣,以劉備替荊州抵抗北方勢力,說白了就是想把劉備當成僱傭軍。

張繡、張遼、徐晃,三個人三種想法,其實也都可以理解。張繡本就一直在河東、幷州一帶,想要打回幷州去,也很正常。張遼見識了曹操對漢王的不義行徑,加之曹操對自己的所作所爲,自然是恨之入骨。而徐晃跟隨劉徵在無憂谷下數年,無時不刻想着找劉備報仇。

這三人的問題在於,終究是受了個人的好惡影響,而劉徵所要考慮的卻遠不止於此。

“仲達!三位將軍都說了自己意見,你也說說看?”劉徵問道。

聽到漢王問話,司馬懿先對漢王行了一禮,又拱手對座中諸位行禮,極盡謙恭姿態。

“懿才疏學淺,初來乍到,有諸位將軍、先生在此,不敢班門弄斧!”

荀彧見司馬懿還有些畏畏縮縮,於是出來說道:“今日是漢王聚衆議事,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仲達豈可袖手旁觀?”

“文若說的不錯!我既然請你爲座上之客,你便不須拘束,且說便是!”劉徵說道。

司馬懿看了看座中諸位,又看了看劉徵,這才拱手問道:“敢問漢王,自以爲能敵袁紹、曹操否?”

這個問題根本不用想,劉徵直接回答道:“眼下自然不能!”

司馬懿接着問道:“河東、弘農二郡可敵任何一方進攻?”

劉徵正是借住袁曹大戰,這才得以從河東起兵,如若二人轉兵西向,平河東、弘農二郡的地理位置,肯定是抵擋不住。

“也不能!”劉徵如實回答道。

司馬懿問了劉徵兩個問題,得到了兩個否定的回答,於是說道:“懿聞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當今天下,中原二雄最爲勢大!今袁曹二人之戰,無論誰勝,都將一家獨大!漢王若久居中原之地,必然爲其所威。故而河東、弘農遲早都是要丟掉的!”

這個問題劉徵當然想到了!

聽到司馬懿說這二郡遲早要丟掉,幾位將軍們盡皆譁然。賈詡、荀彧等人心裡卻如明鏡,因爲這都是可預見之事。

“那我該怎麼辦呢?”劉徵問道。

司馬懿說到了興頭上,見漢王繼續相問,於是回答說道:“以我之見,袁曹之戰後,天下只會更亂,漢王此時應該尋得一處安穩所在,先謀求立穩腳跟,然後纔能有所圖。”

劉徵心領神會的笑了笑說道:“你想說的是漢中吧?”

司馬懿見漢王主動說出了答案,於是回答道:“正是漢中!漢中王當然應該在漢中!漢中之地,易守難攻,早年得漢王賢政,加之後來的長安之亂,漢中可謂是民戶豐足!聽聞張魯據有漢中之後,多奉行了當初漢王留下來的良策,想來漢中最是適合!”

劉徵當年在漢中奉行的開田納民等政策,基本上都被張魯保留了下來。

劉徵何嘗不想回到漢中重頭來過?可現在的問題是,想要去往漢中困難重重!且不說張魯盤踞漢中數年,兵力強盛,又據守關要,四處兵馬根本難以攻進,單就說要領兵去往漢中,首先便必須跨過關中或者南陽。此而出都是劉徵目前力所不及之處!

劉徵聽了司馬懿的話,不禁搖了搖頭說道:“孤也想歸國!奈何千山阻隔,我軍又沒有長翅膀,如何就能進的了漢中?”

司馬懿自然也瞭解劉徵的苦衷,不過聽了劉徵的無奈,司馬懿卻依舊是顯得信心十足!

“司馬懿既然能得漢王重任,自當爲漢王排憂解難!待我爲漢王先劃二策!”司馬懿信心十足的說道。

衆人聽了司馬懿這話,倒是都來了興致。

劉徵也不知道司馬懿會有什麼辦法,於是追問道:“你且說來!”

司馬懿起身來到軍圖旁邊,指着軍圖上對劉徵及衆人說道:“弘農向東是洛陽,向西是長安,此乃要道,自古如是。但若要從弘農去往荊湘,卻須繞道洛陽從伊闕關南下,又或者繞道關中經商洛過武關,是也不是?”

劉徵爲難的正是如此,似乎無論如何都繞不過關中或者曹操,弘農郡南面皆是山,熊耳山、伏牛山、枯樅山綿延數百里,就像是三道閘門阻絕了弘農與荊湘的聯繫。

劉徵聽着司馬懿的話,面露疑色的問道:“莫非你還有第三條道?”

“正是!懿求學弘農數年,曾數次遊覽弘農諸山!從盧氏往南,伏牛山西尾處,有一山中小道,可做奇兵行軍之用!自盧氏越過此道南下丹、析不過一二百里!行軍數日可至!”司馬懿說道。

這個情況可不在劉徵的掌握之中,而且一般行軍都不會選擇這樣的山中小道,畢竟輜重難行,一旦行軍過去之後,戰而不勝,那勢必會對己方構成致命威脅。

劉徵想了想又問道:“看來仲達不只是準備了這一密道,荊州那邊,你也已經有了相應對策了吧!”

縱然從弘農可以偷渡南下荊湘,可如果南陽有荊州重兵把守,則此舉無異於自投羅網,司馬懿斷然不會如此行事,因此劉徵知道司馬懿一定準備了應對荊州的計策。

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程普奉命第三百六十二章 愛屋及烏第二百六十一章 司馬仲達第三百零七章 西城之行第二百九十七章 洛陽故事第五百七十八章 退出關中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虎豹精騎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將有南謀第四十三章 壽春獻寶第七百九十八章 偷出中計第七百五十九章 雒城密道第二十二章 曹劉初會中牟第三百五十一章 義正嚴詞第七百八十八章 捷報遲來第八百二十一章 失手被擒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太史示警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疲兵之計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表示決心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魏延抗命第一百九十九章 尋找華佗第二十三章 漢中分兵第九百三十六章 原因有三第三百八十章 許都之會第二百七十二章 南陽混戰第八百四十二章 往說狼岑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東出武關第九百九十七章 下駟出戰第八百九十八章 七個同夥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許定斷後第七百八十三章 蠶室刺客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折服樂進第一百五十九章 風鈴渡口第七百零二章 醫者仁心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進退維谷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定二樑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螳螂捕蟬第六百六十四章 入主夷陵第九百六十四章 兩家盟誓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俱爲亡魂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樂進囑託第九十七章 夜戰龍山第十六章 聯軍瓦解第四百零七章 棄車保帥第六百七十六章 水中捉鱉第二百七十四章 宛城危急第七百四十五章 金堂夜襲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小小幼麟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子龍出戰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曹仁之死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蔡張突圍第七百二十章 府門廝殺第一千零二十章 禮尚往來第一百二十二章 迷魂湯藥第三百三十八章 法正棄蜀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函谷告急第九百五十三章 遠迎十里第八十四章 劉猛失智第七百二十一章 二王殞命第九百四十四章 正合心意第二百四十八章 起兵白波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故友宣高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龐統求情第六百一十八章 轉攻江陵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曹操汗顏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荊士散盡第九百六十四章 兩家盟誓第七百三十六章 黃權聚兵第二十九章 劉徵兵臨長安第四百九十四章 爲何而來第七百四十四章 血的教訓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問計賈詡第四百八十二章 腹背受敵第七百三十八章 兇相畢露第五百二十八章 漢王用意第二百五十八章 雲祿退兵第八百五十一章 朵思回營第八百三十九章 進軍蘇示第八百一十四章 三江失守第六百二十三章 吳巨效命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號爲神兵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杖責蔡揚第七百七十二章 漢王不答第五百章 厚愛之由第八百七十七章 重回滇池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厚賞樂進第七百四十七章 漢王處罰第三百五十章 時局糾纏第九百四十一章 暴怒孫河第七百四十四章 血的教訓第七百九十六章 馳援漢陽第八百七十五章 升帳論功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搶佔先機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收押二公第四百二十三章 攻心爲上第七百八十八章 捷報遲來第七百九十章 音信始通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劉備受封第七百一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七十五章 進入漢中第五百二十三章 二馬同謀
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程普奉命第三百六十二章 愛屋及烏第二百六十一章 司馬仲達第三百零七章 西城之行第二百九十七章 洛陽故事第五百七十八章 退出關中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虎豹精騎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將有南謀第四十三章 壽春獻寶第七百九十八章 偷出中計第七百五十九章 雒城密道第二十二章 曹劉初會中牟第三百五十一章 義正嚴詞第七百八十八章 捷報遲來第八百二十一章 失手被擒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太史示警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疲兵之計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表示決心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魏延抗命第一百九十九章 尋找華佗第二十三章 漢中分兵第九百三十六章 原因有三第三百八十章 許都之會第二百七十二章 南陽混戰第八百四十二章 往說狼岑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東出武關第九百九十七章 下駟出戰第八百九十八章 七個同夥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許定斷後第七百八十三章 蠶室刺客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折服樂進第一百五十九章 風鈴渡口第七百零二章 醫者仁心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進退維谷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定二樑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螳螂捕蟬第六百六十四章 入主夷陵第九百六十四章 兩家盟誓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俱爲亡魂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樂進囑託第九十七章 夜戰龍山第十六章 聯軍瓦解第四百零七章 棄車保帥第六百七十六章 水中捉鱉第二百七十四章 宛城危急第七百四十五章 金堂夜襲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小小幼麟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子龍出戰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曹仁之死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蔡張突圍第七百二十章 府門廝殺第一千零二十章 禮尚往來第一百二十二章 迷魂湯藥第三百三十八章 法正棄蜀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函谷告急第九百五十三章 遠迎十里第八十四章 劉猛失智第七百二十一章 二王殞命第九百四十四章 正合心意第二百四十八章 起兵白波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故友宣高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龐統求情第六百一十八章 轉攻江陵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曹操汗顏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荊士散盡第九百六十四章 兩家盟誓第七百三十六章 黃權聚兵第二十九章 劉徵兵臨長安第四百九十四章 爲何而來第七百四十四章 血的教訓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問計賈詡第四百八十二章 腹背受敵第七百三十八章 兇相畢露第五百二十八章 漢王用意第二百五十八章 雲祿退兵第八百五十一章 朵思回營第八百三十九章 進軍蘇示第八百一十四章 三江失守第六百二十三章 吳巨效命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號爲神兵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杖責蔡揚第七百七十二章 漢王不答第五百章 厚愛之由第八百七十七章 重回滇池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厚賞樂進第七百四十七章 漢王處罰第三百五十章 時局糾纏第九百四十一章 暴怒孫河第七百四十四章 血的教訓第七百九十六章 馳援漢陽第八百七十五章 升帳論功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搶佔先機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收押二公第四百二十三章 攻心爲上第七百八十八章 捷報遲來第七百九十章 音信始通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劉備受封第七百一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七十五章 進入漢中第五百二十三章 二馬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