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安置營(十)

華東**當然並不介意再和清廷建立一條聯絡的渠道,畢竟袁世凱並不是華東**的代理這條渠道人,華東**自然也沒有必要死守着袁世凱這一條線。而且和清廷聯絡,這本來也是華東**北京辦事處的職能之一,只是清廷自已放棄了這條渠道,華東**也只能偏重於用袁世凱這一條線。現在清廷既然要重新拾起這條渠道,華東**當然不會拒絕。這一點張之洞說得並沒有錯,在戰爭開始之前,保持溝通的渠道是絕對有必要的。

於是張之洞、載灃和華東**北京辦事處就這樣建立了聯絡關係,而就在不久之後,發生了華東**進入安徽、江蘇救災的事情,於是這條聯絡渠道頓時就發揮了作用。

張之洞和載灃來到華東**北京辦事處,要求華東**停止救災行動,並撤回人員,當然清廷可以賠償華東**的損失。這個要求自然遭到了華東**的拒絕,表示救災行動是絕對不會停止的,並且還扯了一番以民爲本,救災是超越一切政治操弄的大事等大道理,弄得張之洞、載灃也無話可說,畢竟在這件事情上,清廷確實不佔道理。因此張之洞和載灃只能回覆清廷,另想辦法。

其實慈禧、光緒也明白,不可能就靠嘴皮說得華東**放棄救災,這次只是試探一下華東**的態度,還是再想別的辦法。不過清廷以爲這件事就這樣完了,但華東**可不想就這樣結束,就在三天以後,“清廷要求華東**停止救災” 的新聞在上海的各大報紙上發出,並且還配有張之洞和載灃在華東**北京辦事處會談的照片。

這個新聞迅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開來,頓時輿論一片大譁,在民間都說這朝廷真是不顧百姓的死活啊,而督撫大員們看了之後也都無不搖頭嘆息,朝廷這簡直就是自己作死啊。

但清廷這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又幹了一件蠢事,雖然在也有人將這件事情上報給朝廷,但畢竟現在清廷的南北難通,因此清廷在北京感受不到這股洶涌的民意,還以爲不過又是“總有刁民想害朕” 而已,因此根本就沒有在意,不過到是想出了一個辦法,下令湖廣總督,兩江總督,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等省的巡撫,要求他們都要阻止華東**在各自管轄區域的救災行動,而在管轄區域內已經發生的,也要設法驅逐華東**的人員。

清廷當然知道,只靠這些督撫是根本不可能阻止華東**的,之所以還是下達了這樣的命令,是希望督撫大員們阻止救災行動而與華東**發生衝突,最終引發戰爭,但朝廷並不直接出兵,就可以把自己排除在外,還可以破壞華東**的救災行動,到時候把責任往這些督撫一推,撤掉幾個人就行了。而且就算是最壞的打算,失去長江中下游的幾個省,但同時可以將華東**的經歷牽制在南方,這樣清廷也可以多拖幾年的喘息之機。

不過湖廣總督趙爾巽、兩江總督端方、湖南巡撫楊文鼎、江蘇巡撫陳啓泰、江西巡撫吳重憙、浙江巡撫柯逢時等人,那一個不是聰明人,清廷的這一點小心思那瞞得過他們,他們對現在的輿論大勢可是有比朝廷更爲深刻的認知,而且水災是發生在自己的地盤上,自己又無力救災,拖下去必然會出事,而這時有華東**趕來救災,確實是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

當然他們更是明白,華東**這麼做,也決不是如他們所說的那麼高大光明,不過是打着救災府幌子,收買人心,並且謀取地方。不過華東**要謀取地方還需要時間,起碼是要等到水災結束以後,那至少也是9、10月份的事了,而水災卻己是火燎眉毛了,因此只能先顧了眼前再說。

何況在這個時候去得罪華東**是絕對不智的行爲,因爲長江中下游的六個省捆在一起都不是華東**的對手,因此在這個時候去和華東**作對,絕對是找死。而有了這段時間的緩衝,自己就大有運作的空間了,可以給自己換個地方,或者乾脆就職官不幹了,回家去忍幾年,等局勢平穩了一些之後再復出,反正能當上督撫大員的人至少都是在官場打滾了20年以上的時間,早己攢給了鉅額的家產,即使從此以後什麼也不幹了,也能安安穩穩的當個下豐輩子的富家翁。實在不行,大不了就投奔到華東**去,反正督撫大員們都己形成了同識,就是清廷也沒幾天活的了。

於是收到了清廷的命令,這批督撫大員幾乎都不約而同的對清廷打起了太極拳,在表面上哼哈的答應,但實際卻是什麼事都不做。反正現在朝廷也管不到這裡來,能拖就拖,能混就混。

只有安徽巡撫恩銘,他原是滿人,同時也是保皇一系,對清廷忠心耿耿,因此對華東**極爲仇視,收到了清廷的命令之後,他絲毫也沒有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阻擋華東**,於是立刻給下面的府州下令,命令各府州官員驅逐華東**。而底下的官員一開始還沒會過意來,以爲上司這次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巳,因此一個個也都敷衍了事,那知這次恩銘可不想敷衍,收到了府州官員的回覆之後,恩銘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於是再次下令到各府州,措辭和態度也要比上次嚴厲得多了。

當然,雖然這時暗流涌動,但華東**的救災行動仍然還在穩步的推進,現在己建立了災民安置營8個,分別是安徽3個,江蘇2個,湖北2個,湖南1個,入住災民最多的營地是安徽的廬州安置營,收容的災民人數已超過了9萬人,最少的也有5萬人,同時在江西、浙江也各有1個安置營開建。

同時由於廣泛的宣傳,也讓華東**在長江中下游各省的名望大增,都稱華東**是愛民如子,仁人義士,同時也引來了大批的海內外的商人捐款、義演用於救災,同時在山東也有企業、個人對水災捐款,現在己收到了價值高達千萬銀元的鉅額捐款。

當然這筆善款雖然不少,但用於救災還是遠遠不夠的,由其是華東**這樣救災方式,因此主要還是華東**拔下的專項救災款,華東**拔出3000萬銀元,做爲第一筆救災的專項款。

不過救災款往往是貪腐的重災區,像清廷救災,能夠將一半的錢花在救災上,就己經是很好的結果了。而且是這是華東**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救災行動,同時還有巨大的政治目標,因此也相當重視,絕不能在資金使用上出問題。對這次救災使用資金的監管也相當嚴格,在上海救災指揮總部的財務部就是華東**從財政委抽調人員組成的。同時也要求上海救災指揮總部進行財務公開,每一筆帳都必須明示。

而上海救災指揮總部當然也嚴守這個規定,對每個營地收容的災民數量,得病、死亡;管理人員的數量,使用的設備,如帳蓬、牀鋪、桌椅,每個月消耗的物資等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對整個社會公示。這樣自行換算成市場價格,就可以得支出的費用。這個做法又爲華東**獲得了大量的好評,畢競不管在那個時代,清正廉潔的**都是受歡迎的。而那些捐款的人也都覺得將善款交給華東**可以放心。

但各營地的數字都是由營地自已報上,儘管每個營地都有監管人員,但也不能完全放棄不管,另外做爲上海救災指揮總部的兩名總指揮,不親自到各個營地去看看,也是說不過去付。不過現在李鬆晨不僅要處理營地修建、運營的各項工作,同時還有上海的政務需要他處理,儘管在擔任了救災總指揮之後,將大部份的上海政務交給其他人員處理,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特別是重大事務也是要過問的,因此現在李鬆晨實在是抽不開身;而羅嶽雖然是副總指揮,但他主要是分管營地的安全和治安,工作要比李鬆晨輕鬆得多,他是有足夠的時間去巡視各個營地。

在另一方面,上海的新聞媒體對救災的新聞報導和宣傳也需要新的、更爲豐富的內容才行,此前的新聞主要是以文字爲主,並輔以大量的相關數據,其他的主要是各種評論、社評文章,雖然也可以比較全面的介紹災情和救災情況,但內容過於單調,缺少直觀的內容,因此救災指揮總部討論之後決定,組織上海地區的新聞媒體,成立一個記者採訪團,去各個營地進行採訪,拍照,不僅可以取得第一手資料,同時也能獲得大量的圖片,更有利於後面的宣傳工作。

而這個建議在上報之後,也很快就得到了華東**的批准。於是救災指揮總部決定將巡視和記者採訪團合併一起行動。

上海地區的新聞媒體對這個建議也都很感興趣,因爲這種大型自然災害是具有極大的新聞價值,另外也有一部份媒體,由其是外資的報紙,則希望到各營地去親眼看看華東**的救災情況,因此幾乎所有的新聞媒體都報名參加了這次的記者採訪團。

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應(五)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盤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四零一章 談判破裂(二)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一五七章 對日談判(二)第四百章 全面開戰(九)第一三七章 渤海海戰(六)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四一一章 旅順攻略(八)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二七七章 中立(一)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二八四章 協商(上)第五五三章 接受談判(五)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區(二)第一七五章 南洋鉅富(下)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四五二章 外交斡旋(九)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二七二章 戰爭開始(一)第一三二章 渤海海戰第三零一章 偵察敵情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二三零章 各方反應(四)第十三章 接管濟南(六)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應(一)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二六五章 根據地(七)第三五七章 大戰之前(四)第七十三章 來訪者(一)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五五九章 美國(二)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二)第四七五章 山海關之戰(四)第五三零章 調查報告(上)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二五零章 創業(三)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戰(七)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七十五章 進攻赤峰(下)第四五六章 處罰(下)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五五二章 接受談判(四)第三零二章 制定計劃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五十八章 遠東戰爭結束(上)第五三四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五)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四七五章 山海關之戰(四)第八十五章 戰前準備(二)第一二八章 分礦計劃(上)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一二六章 綠林大會(上)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五二一章 叛逃事件(下)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三十七章 圈孑(下)第六六一章 臺灣海峽之戰(二)第四五零章 遼陽之戰(十二)第一三八章 渤海海戰(七)第三七九章 對馬海戰(六)第五十七章 殲滅(二)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二九零章 漁人行動(二)第一零五章 佈局海外(下)第四二零章 停戰期(一)第一九三章 巴達維亞(一)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六七六章 大獲全勝(七)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
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應(五)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盤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四零一章 談判破裂(二)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一五七章 對日談判(二)第四百章 全面開戰(九)第一三七章 渤海海戰(六)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四一一章 旅順攻略(八)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二七七章 中立(一)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二八四章 協商(上)第五五三章 接受談判(五)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區(二)第一七五章 南洋鉅富(下)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四五二章 外交斡旋(九)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二七二章 戰爭開始(一)第一三二章 渤海海戰第三零一章 偵察敵情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二三零章 各方反應(四)第十三章 接管濟南(六)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應(一)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二六五章 根據地(七)第三五七章 大戰之前(四)第七十三章 來訪者(一)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五五九章 美國(二)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二)第四七五章 山海關之戰(四)第五三零章 調查報告(上)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二五零章 創業(三)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戰(七)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七十五章 進攻赤峰(下)第四五六章 處罰(下)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五五二章 接受談判(四)第三零二章 制定計劃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五十八章 遠東戰爭結束(上)第五三四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五)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四七五章 山海關之戰(四)第八十五章 戰前準備(二)第一二八章 分礦計劃(上)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一二六章 綠林大會(上)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五二一章 叛逃事件(下)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三十七章 圈孑(下)第六六一章 臺灣海峽之戰(二)第四五零章 遼陽之戰(十二)第一三八章 渤海海戰(七)第三七九章 對馬海戰(六)第五十七章 殲滅(二)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二九零章 漁人行動(二)第一零五章 佈局海外(下)第四二零章 停戰期(一)第一九三章 巴達維亞(一)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六七六章 大獲全勝(七)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