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

爲了想一個兩全其美之策,段祺瑞也是絞盡腦汁,想了整整一夜,終於想出來一個辦法,他給袁世凱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自己正要按照袁世凱的吩咐,停兵不前,但現朝廷下旨,要求自己儘快進軍,與勇匪決戰,自己也十分爲難,像袁世凱請教自已應該怎麼做,才能即完成袁世凱的囑託,在朝廷那邊也能夠應付過去。

段祺瑞的如意算盤是,自己的信發出以後,到收到袁世凱的回信,就算是用電報往來,也需要3、4天的時間,因爲自己這裡能夠發電報的地方只有在保定府。而這段時間也足夠自己擊敗駐守在尚隆鎮的義勇軍,攻佔大名府,就算是自己再收到袁世凱的回信,但也已經把生米做成了熟飯,對清廷那邊也可以交待得過去。

而且段祺瑞給袁世凱寫信的內容並不是要按照袁世凱的意思去做,而是要袁世凱給自己想個辦法應付朝廷的進軍要求,那麼這個潛臺詞就是,如果袁世凱想不出辦法來,那麼自己也就沒有辦法按袁世凱的意思去做了。

把信發出之後,段祺瑞也不再遲疑,立刻就向義勇軍的陣地發動了進攻。當然在段祺瑞看來,攻破義勇軍的陣地自然是易如反掌,那知這一次義勇軍沒有再和段祺瑞玩虛的,而且對清軍的進攻進行了頑強的阻擊,並充份利用陣地的戰壕掩體,以通用機槍爲主的猛烈火力,給清軍造成了不小的殺傷。一天的戰鬥清軍傷亡達800餘人,卻連義勇軍陣地的邊都沒有碰到。

這一天的戰果也不禁讓段祺瑞大吃了一驚,他確實沒有想到會在這裡踢到鐵板,看來自己還是有些低估了這股勇匪,畢競他們的背後可是海外華人,就在前不久,海外華人還在關外打得俄日兩國落花流水,這夥子勇匪又豈是無能之輩?

不過這時段祺瑞也是騎虎難下,不可能再收手,於是在第二天親自督戰,並且將火炮也都調上來,對義勇軍的陣地進行轟擊。只是清軍的火炮都是中小口徑,而義勇軍的戰壕掩體也是秉承人民軍,防炮擊的效果極佳,因此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而在清軍發動進攻之後,仍然遭到了義勇軍的強力抵抗。

結果清軍一連進攻了3天,都沒能夠撼動義勇軍的陣地,傷亡更是達到了1700餘人,不過就在第4天,義勇軍主動撤出了陣地,向歸德府的方向撤退。

段祺瑞雖然有些驚疑不定,不過派人去大名府偵察卻發現義勇軍確實是都撤離了大名府,因此段祺瑞也只能下令進兵佔領了大名府,至此收復了所有河北之地。

而就在段祺瑞收復大名府的第二天,清廷再次對段祺瑞進行嘉獎,這一次是加封他爲三等世襲武毅子爵,雖然爵位並沒有什麼實權,但也是極高的榮譽,由其還是世襲爵位,這也就意味着段祺瑞的子孫也能繼承他的爵位,因此這絕對可以算是光宗耀祖。

另外清廷在給段祺瑞的制詞當中,也對他多有稱讚,甚致將段祺瑞比作曾國藩,最後要求段祺瑞立刻進軍,攻佔歸德府,徹底清剿匪賊。原來段祺瑞收復了大名府之後,除了部份滿族權貴之外,其他的大臣們,都對段祺瑞十分讚賞,而且認爲這次進剿的成功在望,由其是英法日俄等國的公使,希望清廷能夠下令段祺瑞,一鼓作氣攻取歸德府,徹底平定河南的匪亂,當然可以牽制華東政府的精力。

而慈禧也認爲如果能夠儘快平定河南的匪亂當然是好事,一來可以提升朝廷的威信力;二來也可以給海外華人一個教訓;三來則是可以藉機提拔段祺瑞,分化袁世凱的勢力。因此纔再次嘉獎段祺瑞。

段祺瑞當然不知道這裡面錯綜複雜的事情,但對他這樣平民出身的人,能夠得到朝廷這樣的恩典,確實是祖墳上冒青煙,更是對朝廷感恩戴德,因此也下定決心,一定要打到歸德府去,以報效朝廷。而就在這時,袁世凱的回信也送到了段祺瑞的手裡。

接到袁世凱的信時,段祺瑞的心裡也有些忐忑不安,生怕袁世凱在信中大罵自己一頓,不過打開信一看,袁世凱首先恭賀段祺瑞升官,並且還送上了1萬兩白銀的賀儀,都送到段祺瑞家裡,而對袁世凱先前的什麼保存實力,不可進軍之類要求則支字未提,只是委婉的向段祺瑞提出警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並希望段祺瑞好自爲之。

看完信之後,段祺瑞心裡到是鬆了一口氣,至少袁世凱沒有挑明和自己翻臉,只是十分委婉的提了一下,而段祺瑞往深裡一想,認爲這也並不奇怪,因爲進軍是朝廷下的令,而袁世凱沒有能讓自己應付朝廷的辦法,只好作罷,而且自己現在己是巡撫,袁世凱也不能不給自己幾分面子,現在袁世凱和自己翻臉有什麼好處呢?而且以後袁世凱顯然還有用得到自己的地方,不如留一線,日後也好見面。

想到了這裡,段祺瑞的心裡也對袁世凱有幾分歉意,畢竟這次出戰自己沒有按照袁世凱的吩咐去做,顯然是對不起袁世凱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而且袁世凱沒有怪罪自己,不僅寫信恭賀自己晉升,還送了一萬兩白銀,這樣的氣量實在令人敬服;不過段祺瑞轉念一想,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做巡撫的機會可不多,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能放過,而且慰帥胸襟開闊,也能夠理解自已的苦衷。等自己當了巡撫之後,再找機會報達袁世凱吧,段某人可不是不念舊情的人。於是放開袁世凱的書信,轉而去研究如何進攻歸德府。

其實收到了段祺瑞的信之後,袁世凱的心裡是相當惱火的,想不到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段祺瑞竟然就爲一個巡撫的職位,就將自己對他的知遇之恩忘到腦後了,枉自己還把養女嫁給他,沒想到竟是養了一匹白眼狼,因此袁世凱在府裡大發雷霆之怒。但老實說袁世凱現在拿段祺瑞也沒有什麼辦法,畢竟現在袁世凱已經不管北洋新軍的事情了,自然是管不了段祺瑞的事。

不過袁世凱又不甘心,因此派人去請自已最信任,也是最得力的助手徐世昌,商議對策。

看完了段祺瑞的信以後,徐世昌問道:“段芝泉如此行徑,實在有負慰帥之恩啊,只是慰帥又是作何打算呢?”

袁世凱怔了一怔,苦笑了一聲,道:“正是要向菊人兄請教。” 說着又嘆了一口氣,道:“他們的翅膀都硬了,我管也管不住了。” Www●т tκa n●¢o

徐世昌呵呵笑道:“依我看來,是非曲直,世人自有公道。但如今卻是寧教段芝泉有負慰帥,但慰帥卻不可有負芝泉啊。”

袁世凱也是非常精明的人,只是被段祺瑞氣到了,因此一時有些衝動,但徐世昌這樣一說,立刻就冷靜了下來,明白了徐世昌的意思。

由於現在袁世凱基本拿段祺瑞沒有什麼辦法,就算是寫信把段祺瑞罵一頓,徹底撕破了臉也沒有什麼實質的作用,而且和段祺瑞決裂之後,段祺瑞或許會投到別人的門下去,畢競段祺瑞的軍事才能在北洋新軍裡可是數一數二的,恐怕會有很人會網絡段祺瑞,這一來豈不是白白便易了別人。

而且更爲重要的是,北洋新軍的其他將領人員看到了,會做何想法,從表面上看,這可是朝廷封段祺瑞爲河南巡撫,並且命令段祺瑞進軍,那麼袁世凱當初的要求就是有些強人所難了。袁世凱冷靜下來之後也能夠理解, “巡撫”的官職對北洋的這些將領來說有多大的吸引力。

袁世凱也於心自問,如果是換了自己,恐怕是會和段祺瑞同樣的選擇,而如果自己是因此怒遷於段祺瑞,並和段祺瑞徹底決裂,那麼北洋其他的將領見了,只怕是多少都會對袁世凱有些失望,仍至於離心離德,那麼自己一手打造的班底恐怕就會瓦解了,這也就是徐世昌所說的“是非曲直,世人自有公道”。想到了這裡,袁世凱也不得不佩服慈禧,姜果然還是老的辣,慈禧就用一個還是虛職的河南巡撫就將自己辛苦數年的心血輕易的分化掉了。

既然不能和段祺瑞撕破臉,那麼就不如裝得大度一些,也就是徐世昌說的“寧可讓段祺瑞有負自己,但自己可不能有負於段祺瑞” 畢競這次是段祺瑞沒有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確實是有負自己的知遇之恩,而讓北洋其他的將領見了,則是自己虛懷若谷,寬宏大度,而段祺瑞卻是見利忘義。那麼自己就佔了道義上的優勢。

只是袁世凱心裡卻多少有些不甘,明明是段祺瑞對不起自己啊,怎麼自己反到不能怪罪段祺瑞了,而且將來其他人都學段祺瑞的,自己不還是白辛苦一場嗎?因此遲疑了一下,才道:“菊人兄,我縱有心不負芝泉,但段芝泉現在已是巡撫,只怕是未必會領我這個情啊。”

徐世昌當然明白袁世凱的意思,因此呵呵笑道:“慰帥儘管放心,段芝泉現在是利令智庸,只見其利而不見其害,我看他這個巡撫未必就能做得安穩,只怕到頭來是隻落得一場空夢罷了。”

袁世凱聽了,也若有所思,點了點頭,道:“菊人兄果然高見,好吧,那就依菊人兄之議。”

祝各位書友在2019年~身體健康~事事如意~新年快樂

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四二九章 撤軍第三六九章 餘波未平(六)第四二零章 停戰期(一)第五七八章 進攻瀋陽(二)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一八七章 德國海軍戰略(五)第三六三章 媒體(一)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三八零章 足球比賽(一)第四二八章 空中偵察第九十九章 天津租界(六)第四六四章 迎擊俄軍(一)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三九一章 對馬海戰(十七)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一零八章 考查(五)第二零一章 作戰計劃第五一九章 突擊行動(下)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一六七章 回訪日本(中)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四七二章 外交爭鬥(一)第三零一章 革命者(六)第六九四章 求和(一)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亂(七)第四十五章 天津分治(三)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五六九章 進駐縣城(二)第四六九章 迎擊俄軍(六)第八十二章 婚禮第二三二章 訪日艦隊(三)第四九二章 歸附(下)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四十章 火炮陣地第二百 中標者(下)第三八五章 對馬海戰(十一)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二四九章 創業(二)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六三二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四)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一二五章 天津會議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四二五章 停戰期(六)第六十七章 工業(四)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三四七章 財政工作報告(四)第二十六章 夜話(上)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二八三章 會談(上)第四四八章 遼陽之戰(十)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二五一章 八國聯軍分裂第五六三章 陰謀論(上)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六八二章 結束戰爭(三)第二十三章 接管濟南(十六)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一七四章 德國之行(六)第一零六章 考查(三)第七十一章 金融(二)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四三七章 政客(二)第四六零章 圍殲日軍(四)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二二九章 技術討論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四八一章 登陸作戰(三)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一二二章 學校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
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四二九章 撤軍第三六九章 餘波未平(六)第四二零章 停戰期(一)第五七八章 進攻瀋陽(二)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一八七章 德國海軍戰略(五)第三六三章 媒體(一)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三八零章 足球比賽(一)第四二八章 空中偵察第九十九章 天津租界(六)第四六四章 迎擊俄軍(一)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三九一章 對馬海戰(十七)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一零八章 考查(五)第二零一章 作戰計劃第五一九章 突擊行動(下)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一六七章 回訪日本(中)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四七二章 外交爭鬥(一)第三零一章 革命者(六)第六九四章 求和(一)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亂(七)第四十五章 天津分治(三)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五六九章 進駐縣城(二)第四六九章 迎擊俄軍(六)第八十二章 婚禮第二三二章 訪日艦隊(三)第四九二章 歸附(下)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四十章 火炮陣地第二百 中標者(下)第三八五章 對馬海戰(十一)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二四九章 創業(二)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六三二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四)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一二五章 天津會議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四二五章 停戰期(六)第六十七章 工業(四)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三四七章 財政工作報告(四)第二十六章 夜話(上)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二八三章 會談(上)第四四八章 遼陽之戰(十)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二五一章 八國聯軍分裂第五六三章 陰謀論(上)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六八二章 結束戰爭(三)第二十三章 接管濟南(十六)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一七四章 德國之行(六)第一零六章 考查(三)第七十一章 金融(二)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四三七章 政客(二)第四六零章 圍殲日軍(四)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二二九章 技術討論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四八一章 登陸作戰(三)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一二二章 學校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