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安置營(九)

自從華東**派遣人員進入江蘇、安徽等省救災以後,就開足了各種宣傳機器,對救災進行大力的宣傳,一方面突出華東**的仁政愛民形像;一方面也着力的貶底清廷。

華東**開辦的各大報紙也都紛紛響應,在報紙上開避專欄,發行特刊,廣泛而詳細的報導災區的情況,以及華東**救災工作的進展。由其以上海地區的報紙反應最爲熱烈,因爲災情本身就有極有新聞價值,而且這裡面還有華東**大撕清廷的精采大戲。

雖然現在上海是華東**的地盤,但仍然是中國目前經濟最發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也是最大的對外港口,儘管在失去上海之後,英法等國刻意的加強了廣州的港口作用,將部份商品的進出口渠道由上海轉移到廣州,但上海兼有海河兩重航運的優勢,本身又是位中國南北的中部地區,幅射面廣,而且這時的廣東地區並沒有形成集團優勢,因此廣州的地理、經濟優勢遠不能與上海相比的。

而且華東**佔領上海以後,一方面繼承了外國市政管理高效、現代的優點;另一方面又充份調度了中國人的生產積極性,並廣泛發展對外貿易,不僅完全填補了英法等國撤出的空缺,而且還有進一步的擴大,因爲華東**本身,就有極大的進出口量,因此上海的經濟、工業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儘管華東**己經明確宣佈了推翻清廷的政治綱領,但和長江中下游的沿岸地區的經濟聯繫並未衰弱,而且還有進一步的加強,這一方面是華東**本身對長江中下游的沿岸地區有鉅額的採購,另一方面華東**控制了上海海關之後,對出口的中國商品也有一定的保護措施,對進口商品也有一些限制,保護民族資本,長江中下游的沿岸地區的商人都從中受益,而商人有受益長江中下游沿岸各省的督撫道臺等大員們自然也都是利益均沾。

同時現在華東**己經佔據了河南省,幾乎己經截斷清廷的南北交通,雖然華東**未沒有阻止清廷的人員來往,但清廷的南北的信息傳遞已大大降低,主要是靠電報溝通,而沒有朝廷直接監督,長江中下游沿岸各省的督撫道臺等大員們自然對商人們和上海的經濟來往睜一眼閉一眼,甚致是大方便之門,畢竟沒人和錢過不去。

當然賺錢還是其次的,關建是督撫道臺等大員們都是明白人,現在的大勢誰都看得清楚,華東**取清廷而代之己是板上釘釘的事,只看華東**何時動手,這些督撫道臺等大員們可都沒有爲大清盡忠的想法,因此通過商人和華東**保持一定的聯繫,也是爲自已留一條後路。這次華東**進入江蘇、安徽救災能夠如此順利,基本沒有遇到什麼阻礙,這也是原因之一。

而這一來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上海發行的報紙可以幅射到長江中下游沿岸的各省,因爲無論是督撫道臺等大員們,還是商人,都需要通過報紙瞭解華東**的政策走向。

上海原本是中國傳媒業最發達的地區,各種報紙雜誌多達上百家,而且有租界的庇佑,說話也沒有多少顧忌,不過其中也是魚目混珠,良莠不齊,而且整體的發行量也不高,有的報紙只有幾百份的髮量,完全靠經營者自掏腰包維持。而華東**佔領上海之後,對傳媒界進行了整頓,制定了【新聞出版條例】,關閉了大量不合格的報社、雜誌社,同時又開辦了幾家上海的地方報社、雜誌社,另外也有一些元老看到辦報辦雜誌有利可圖,也參與進來,現在上海地區共計有報紙雜誌43家,其中報紙32份,雜誌11本,而外資報紙12份,雜誌3本;中資報紙20份,雜誌8本。同時也出現了專業雜誌,比如有一家雜誌就是以專門介紹武器、軍事爲主。

雖然報紙雜誌少了,但質量卻上去了,而且競爭也少,同時市場也擴大了,加上華東**帶來的新觀念,如廣告,因此各家報社、雜誌社的收入也大幅增加,呈現繁榮的景像。

這些救災的報導在長江中下游的沿岸地區發行之後,自然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並且在華東**的有意引導下,對華東**也是一片讚揚之聲,雖然也有少量反對、詆譭、指責的聲音,但很快就被讚揚聲給淹沒了。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華東**的救災行動在道義上己經佔據了致高點,而清廷在這次自然災害中基本毫無作爲,這在無形中也是對華東**的助攻。

不過清廷畢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還是有一批死忠粉,儘管數量己經不多了。清廷的死忠官員當然認爲華東**進入安徽、江蘇救災是對清廷不利的,於是有人上書清廷,說明此事,要求清廷下旨,拒絕華東**救災,還有一些頭腦簡單的官員則上書清廷,建議清廷和華東**放棄政治分岐,共同攜手救災。

只到這時清廷才知道,原來華東**己經進入安徽、江蘇救災,這自然也引起了清廷的震驚。

在遠東戰爭之後,華東**正式宣佈與清廷決裂,並提出了一定要推翻清廷,建立新中國的政治目標,這也讓清廷大爲恐慌,畢竟誰都知道,現在清廷根本不是華東**的對手,何況現在華東**剛剛取得遠東戰爭的勝利,威望如日中天,恐怕到時間華東**大旗一舉,大清能堅持幾天就是問題了。

慈禧和光緒當然坐不住了,立刻連日招集大臣們協商對策,衆大臣們到是紛紛發言獻計獻言,有人上言要求清廷再組軍隊,訓練備戰,準備和華東**決一死戰;也有人建議清廷和英法美德等強國結盟,以對抗華東**;還有人則認爲清廷應與華東**進行和談,那怕是雖終平分天下,也算能保住半壁江山,苟延殘喘;甚致有人的主張更爲極端,認爲清廷應該和華東**合併,讓華東**的負責人進入軍機處主政。總之是衆說紛雲,說什麼的都有。

不過在慈禧、光緒看來,這些建議都不靠譜,和華東**決一死戰?清廷打得過華東**嗎?清廷己經訓練了數年的新軍,結果在去年進攻河南的戰鬥,對陣當時還是義勇軍的軍隊,結果敗得一蹋糊塗,再組軍隊又能強到那裡去?和英法美德等強國結盟,首先是英法美德等強國會不會和清廷結盟?而結盟之後,清廷又將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而且就算是結盟了又能怎麼樣,遠東一戰,華東**以一已之力擊敗了英法日俄四國,結盟能夠保護得了清廷嗎?至於與華東**進行和談、合併更不靠譜,慈禧、光緒都明白,華東**要擊敗清廷輕而易舉,憑什麼願意和清廷和談、合併呢?

而還沒等清廷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長江流域又發大水了,但這時清廷那有心情去救災呢?而且就算是想救災也沒錢,因此清廷只能像徵性的下了幾道詔書,下令長江中下游沿岸各省的督撫大員設法救災,然後就再無其他的救災舉動了。

但清廷卻沒有想到,華東**並沒有對清廷發動進攻,反而是去江蘇、安徽救災,當然清廷上下都一致認爲,華東**的救災行動是沒安好心的,這是打着救災的幌子,實際是想侵佔江蘇、安徽二省,這是採用蠶食的方式,逐漸侵佔清廷的土地,當初華東**在河南也就是這麼幹的。

不過雖然華東**己宣佈要推翻清廷,重建中國,但雙方的聯繫並沒有斷,清廷在天津西北興建了天津新城,將直隸總督衙門設在這裡,袁世凱在一個月中,至少有10天在這裡治公,而在這10天時間裡,起碼有8天是和華東**的天津市**進行溝通交流協商。同時華東**設在北京的辦事處也沒有取消,儘管在清廷有官員曾向清廷上奏,建議清廷抄了華東**的北京辦事處,抓捕人員。

但張之洞堅決反對這麼做,理由是華東**設在北京的辦事處又跑不了,要抓隨時都可以動手,現在留着可以多一條和華東**溝通的渠道,畢竟現在華東**還沒有對清廷發動攻,事情就還有挽回的餘地,多這一條和華東**溝通的渠道還是有用的。

而張之洞的這番言論也打動了慈禧、光緒,因爲在進攻河南的戰鬥失敗之後,袁世凱基本壟斷了清廷和華東**的聯絡,也頗有些挾寇自重的意思,現在清廷急需要再建立一條和華東**聯絡的渠道,因此清廷也將查抄華東**北京辦事處的上奏壓了下去。

於是清廷繞過袁世凱,指派張之洞、載灃兩人以華東**北京辦事處爲渠道,和華東**進行聯絡溝通。因爲在庚子國變時期,張之洞和華東**有過一些接觸合作,總體的關係還算可以,現在還是要用張之洞賣賣老臉,同時也把載灃帶出來,以後讓載灃負責這條和華東**聯絡的渠道,這樣至少在雙方發生戰爭之前,清廷也就不必依賴袁世凱了。

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一零九章 造艦(四)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一三六章 渤海海戰(五)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十四章 艦炮發威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一六零章 農業部的運作(一)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一零五章 電報第三四七章 財政工作報告(四)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一百章 天津租界(七)第八十三章 災民(三)第五二六章 談判(四)第四十章 火炮陣地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一六五章 年終(下)第五三八章 袁世凱復出(下)第六九七章 求和(四)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四十八章 錦州之戰(六)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戰(四)第七十章 工作開展第一八零章 護僑行動(二)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六三五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七)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語(中)第四五零章 外交斡旋(七)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四章 制度(三)第三十三章 市長上任(五)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四六四章 迎擊俄軍(一)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七一零章 腰帶計劃(上)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二二一章 談判(三)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三二六章 海參崴(九)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四三三章 戰爭再啓(四)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二六二章 反撲(二)第一三九章 上海新區(三)第四一六章 北京攻略(十二)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四九八章 輿論再變(一)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七一零章 腰帶計劃(上)第一八零章 軍事交流(二)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十九章 接管濟南(十二)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五九一章 濟南衆態(一)第二五九章 根據地(一)第三二二章 海參崴(五)第一五五章 新農村建設(六)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五四七章 土地改革(二)第二一三章 青島攻略(二)第五零五章 穆棱河之戰(一)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三六五章 媒體(三)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三一五章 錦州(三)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一九三章 訪問英法(四)第二二六章 後續影響(一)第三三九章 工業成就(五)第一章 最終協商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
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一零九章 造艦(四)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一三六章 渤海海戰(五)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十四章 艦炮發威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一六零章 農業部的運作(一)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一零五章 電報第三四七章 財政工作報告(四)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一百章 天津租界(七)第八十三章 災民(三)第五二六章 談判(四)第四十章 火炮陣地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一六五章 年終(下)第五三八章 袁世凱復出(下)第六九七章 求和(四)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四十八章 錦州之戰(六)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戰(四)第七十章 工作開展第一八零章 護僑行動(二)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六三五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七)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語(中)第四五零章 外交斡旋(七)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四章 制度(三)第三十三章 市長上任(五)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四六四章 迎擊俄軍(一)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七一零章 腰帶計劃(上)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二二一章 談判(三)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三二六章 海參崴(九)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四三三章 戰爭再啓(四)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二六二章 反撲(二)第一三九章 上海新區(三)第四一六章 北京攻略(十二)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四九八章 輿論再變(一)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七一零章 腰帶計劃(上)第一八零章 軍事交流(二)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十九章 接管濟南(十二)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五九一章 濟南衆態(一)第二五九章 根據地(一)第三二二章 海參崴(五)第一五五章 新農村建設(六)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五四七章 土地改革(二)第二一三章 青島攻略(二)第五零五章 穆棱河之戰(一)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三六五章 媒體(三)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三一五章 錦州(三)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一九三章 訪問英法(四)第二二六章 後續影響(一)第三三九章 工業成就(五)第一章 最終協商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